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元代詩詞 >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關於元曲的分類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關於元曲的分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關於元曲的分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關於元曲的分類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關於元曲的分類

曲: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爲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爲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爲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

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

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爲舞臺上演出的劇曲(包括元雜劇與南戲)。

“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

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着璀璨奪目的異彩。

雜劇

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臺效果,賓白就是說白,曲詞是歌唱部分。

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楔子當於序幕,但也像過場戲放在折與折之間。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竇娥冤》 :

題目:秉鑑持衡廉訪法

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樂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據《青樓集》的記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在宴會上,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數(又叫散套、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爲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具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

元曲的種類介紹

1、散曲分爲小令和套數兩種。

“小令”源於詞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義有了變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論》中說:“成文章者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時令小令喚葉兒...,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這裏的“小令”,指民間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俚歌,而明確成爲與套數相區別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曲體”,指一支曲子一韻到底;有“重頭連章體”,指同一曲調重複若干首;有“帶過曲體”,是一個曲調兼帶另一或兩個音律相互銜接的曲調,最多能用三支曲調相連接的一種體式;有“異調間列問答體”,即用幾支不同曲調交錯表現某一事件,並用代言體一問一答的體式。套數,是將同屬一個宮調的若干支零散曲子連接成爲一套曲。它是以“套”計數的曲子,不同於以“支”計數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稱爲“套數”。“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麴、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套數特點有三大特點:1、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2、各曲同押一韻,但是必須一韻到底,是曲中襯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語充之。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間有若干曲子作爲“過曲”,結尾有“尾聲”。

2、雜劇,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產生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生劇種。

它是以北曲演唱爲基礎的戲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的。劇本體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雜劇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爲“末本”,正旦主唱的稱爲“旦本”。創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爲中心,後轉移到杭州並流傳到各地。從金末元初的元雜劇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等。

拓展閱讀:

元曲是漢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並舉,成爲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爲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採用北曲爲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爲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爲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an,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爲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爲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