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鑑賞五步走

現代詩歌鑑賞五步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相對古體詩歌而言,現代詩歌以其手法之多樣、表現力之豐富和意境之高遠而似乎更難教學,這成了很多教師頗爲棘手的難題。然而,我們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應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徑。本文中,筆者擬就現代詩歌教學的做法方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現代詩歌鑑賞五步走

我以爲,現代詩歌教學應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關背景爲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初中教材中所選編的現代詩歌大都是篇章不長,文詞明白,學生比較容易看得懂,正因爲這樣而往往就容易只讀到它的表層,而忽略它內涵的一些東西。要讓學生能夠解讀詩歌的內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對作品背景的瞭解——這是能否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藏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一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的對比是淺顯易見的,詩中相對的兩種人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爲和精神實質如果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爲教學鋪墊,就不是那麼容易把握了。

所以,課前就務必先讓學生儘可能充分地瞭解關於魯迅的一些情況,諸如其生平經歷、作品解讀、世人評價等等。於課間,尚未讀文,即可集中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中激發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景仰。有了這個情感鋪墊,教師輔之講述作者創作此詩文的背景,教學這首詩歌就有個良好的開端了,學生對了解詩中兩種人對人民的態度、對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就有了很好的依據。同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雖然充滿浪漫色彩,但如果沒有對中國“五四”過後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的瞭解,沒有對郭沫若當時極大的憤怒、苦悶與感傷的瞭解,學生就很可能只讀到詩中表層的美麗而很難從詩中解讀出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理想世界嚮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關背景作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詩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這只是個開端。現代詩歌教學的重頭戲還在於詩文的品讀過程。

第二步,以誦讀爲依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現代詩歌的語言精煉、形象、富有音樂美。

余光中《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歌句式均勻整齊,迴旋往復,一唱三嘆。

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且要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來。雖是此,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而不可“框”在一個規定的架子裏遭受折騰,造就矯揉造作的“異口同聲”和“整齊”,有折人性

賀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來/柳林鋪子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其中的激動、喜悅,任由學生讀得激昂強烈、一瀉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問/老人山,雲罩江山/幾萬年?——伏波山下/還環洞,寶珠久等/叩門聲……”這彷彿道不盡的滄桑歷史和漫長曆史中的感慨,任由學生讀得低沉舒緩,猶如山間潺潺溪流……誦讀是賞析詩歌的重要依託,是詩歌意境解讀的物質條件。

《鄉愁》中,那承載着詩人小時候依戀母親安慰的“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相見的一抔黃土,和象徵着中華古老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的海灣”,以及“這頭”與“那頭”沉重的分離,都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上,再將學生引向詩歌的賞析。

第三步,以情感爲主線,體會詩歌深層的意蘊可以這麼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裏,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裏行間。

還以余光中《鄉愁》爲例:那“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來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靈將歸往何處?……詩人的這些濃烈的情感,無不在詩中的“小”、“窄”、“矮”、“淺”之間得到反襯。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裏行間凸現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蘊。要指出的是,詩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必是豐富複雜的,所謂“詩無達詁”,那麼在解讀其中的“志”與“情”就應允許我們在“體情”上有主觀的見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說過:“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現代詩歌教學的鑑賞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爲“我心中之詩”。

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衆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賀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這樣寫道: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詩中“神”、“仙”、“情”、“夢”等字眼神姿仙態,如情似夢,迷離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誰都沒有見過,但云霧中影影綽綽出現的仙女形象,喚起了人們那種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夢也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中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許學生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神”、“仙”、“情”、“夢”。同樣,在《鄉愁》賞析中學生對詩人情感還會有怎樣的體驗,教師都應抓住學生瞬間的靈光,捕捉學生動情的聯想與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第四步,放飛思維的翅膀,品位詩歌的意境所謂“有意無境不成詩”。“境”即形象,澤東《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

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義上品味出作品的詩美,從而切切實實培養起他們的藝術鑑賞力。現代詩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啓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就比如賞析澤東《沁園春?雪》時,輔之展現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圖景,假定詞人立於皚皚高原的一個至高點上,放眼四周、所見所想,由此品味出詞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內、外的空間裏,和“惜”所包含秦、漢、唐、宋的時間裏,所表現出來的一代偉人的氣魄、胸懷和人格魅力。

其次,從品味詩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一點點地感悟到詩歌意韻之美,也是教學中能避免架空賞析的一個好方法。如賞析余光中的《鄉愁》,引導學生緊扣詩人提取的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繫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使學生在心中產生對詩人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強烈的共鳴,感受作者那難以言表的哀愁和無盡的相思。詩歌品賞過程是需要思維的,而思維是允許開放性的、有個性的。但須注意,開放式的解讀不等於隨意的解讀,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讀,所以應儘量減少曲解原意的誤讀。比如上文所述應把握其相關背景來解讀便是避免曲解的關鍵依據。解讀詩歌不可喪失標準任意而爲,而是對於一些具有豐富複雜內涵的詩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讀,而不是遠離或僵化地就詩論詩。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着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爲藍本,展現心中的詩情畫意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殺,不讓寫。初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着,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

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其三,引導學生嘗試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徵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構成美妙的圖畫,加以滋潤灌注激情,來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對象的理解與情感。現代詩歌課堂教學的外延應和生活的內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感知生活、表現生活,哪怕是悲哀、無奈和嘆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教師要去掉畏難情緒,大膽指導學生去嘗試,自己帶頭去即興寫詩。開始,只要衝破思想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來的很美的句子寫出來,哪怕只有一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