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鄭愁予《錯誤》

鄭愁予《錯誤》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錯誤》詩歌名,作者爲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下面一起來欣賞欣賞鄭愁予的《錯誤》!

鄭愁予《錯誤》

  鄭愁予《錯誤》原文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鄭愁予爲現代詩社主要成員,其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於美與情,那麼《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爲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於中國人的詩,講着一個永恆、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着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着馬周遊江南,遇到了日以繼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歸來的女子。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爲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我達達的馬蹄”讓她以爲“他”回來了,這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無疑是美麗的,因爲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爲“我”不是“歸人”,只不過是個過客。這“美麗的錯誤”殘忍的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爲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盪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是一種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緣故,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另一首詩《窗外的女 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紗樣的黑夜纏繞。於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 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長歲月中,空等着男子歸來的淒涼心境。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着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爲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後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爲"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後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裏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

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並不爲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後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絃,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僞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