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淺談現代詩歌

淺談現代詩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詩歌從來不是用來印象(深)或者說記憶的

淺談現代詩歌

常讀一些詩人的訪談。問:“最近幾年的中國詩歌,您對哪一首(或哪幾首)印象最深?”答:“似乎沒有什麼印象。”或“印象深的不多。”有人於此便斷言中國新詩不行,最起碼也有問題、大問題。似乎印象深淺也成了衡量詩歌的一個標準。可詩歌從來不是用來印象(深)或者說記憶的。

當你寫詩的時候,你腦子裏只想如何把詩寫好。恐怕沒有一個人,一邊寫詩,一邊在思考如何讓讀者記住這首詩。這正如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所言:“當我寫一首詩,我的眼睛不是落在讀者身上,而是在這裏(自己)。”

當然,讓人記住自己的作品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甚至可以說是好事。但問題的關鍵是,作品的.好壞並不總與讀者的記憶成正比。比如至今仍在一些語文教師、中學生和初學詩寫者口頭掛着的汪詩、席詩、徐詩。

在快餐文化的時代,更容易讓人記住的肯定不是詩歌,而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廣告詞以及黃段子。因爲詩歌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快餐文化。

聽說布羅茨基七十年代初來到美國的時候,曾要求哈佛的本科生讀詩背詩,給美國的文學教育留下了很好的傳統,也無疑影響了美國詩歌事業的傳播和發展。希尼說布羅茨基“所做的,是堅持記憶的重要性。”

根據記憶的無意和有意分類情況,對現代詩歌應當採取的是有意記憶,也就是強化記憶,即像布羅茨基要求哈佛學生一樣的去背誦。因此說,喜歡一個人的詩或某某作品,不妨多讀、反覆地讀,這樣自然會印象深刻。有沒有耐心、沉靜下來讀詩,也是對一個詩人對詩歌的態度和詩人真假身份的檢驗。

當下詩歌區別於古典詩詞和二、三年代的詩歌而不易讓人記憶的內在因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詩歌外在韻律的缺乏,一個是“敘事性”這一詩歌策略的大量涌入。

而影響詩歌閱讀和記憶的更大動因,我以爲還不在詩歌本身,(除詩歌教育的嚴重不足或者說缺席)而在於這個不是讀書(更遑論詩歌)的時代和這個時代給人們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的喧囂。讀書(詩)已成爲一種內功,是自身的修爲,是用身體內部巨大的靜去拒絕和排斥世俗的極具誘惑力的聲色。

但現代詩歌的不易記憶(隨着時間的流逝,自然會印象不深),並不就等於現代沒有好的詩歌,恰恰相反,我們幾乎每天都能在紙質媒體和互聯網上發現一些相當優秀的詩歌作品。

王小妮《愛情》、翟永明《潛水艇的悲傷》、呂德安《父親和我》、孫文波《空中亂飛》、韓東《甲乙》等等,都不可能像“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一樣容易記憶,但誰又能說它們不優秀呢?

還是欣賞于堅那句話:“我注重的是讓讀者入場,在場,而不是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