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小石潭記》的翻譯及寫作特色

《小石潭記》的翻譯及寫作特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小石潭記》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的記述了柳宗元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是一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文章。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柳宗元的文言文——《小石潭記》,希望大家喜歡!

《小石潭記》的翻譯及寫作特色

  《小石潭記》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佩 通:珮)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因爲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准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清:古義:悽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淨等。

9.以爲:古義:把。。。當作(全石以爲底)今義:認爲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爲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遊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爲。(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爲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9.遊:(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2)遊覽。(同遊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爲:(1)動詞,作爲。(卷(quán)石以爲底)(2)動詞,成爲。(爲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悽:使動用法,使…淒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爲隨從。從,跟從。

13. 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爲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爲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 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擬人) 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逗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 於是記下這番景緻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爲它的環境過於悽清。

4. 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裏感到很高興。

  虛詞用法

(1)不譯,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寫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複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遊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裏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徵,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遊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着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裏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詩情畫意融爲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遊記中的精品。

四、側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遊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鑑的特點。

  寫作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中還運用了移步換景,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生動傳神,窮爲盡妙,意境幽深。

  藝術手法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遊蹤爲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遊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後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後記錄了同遊者,使全篇遊記結構完整。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爲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抓住特徵,細緻描繪。這篇遊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徵,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此文的語言極爲精美。如“皆若空遊無所依”,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爲精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佩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啓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和動態,含義豐富而並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說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說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動靜結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緻而又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裏行間還蘊含着作者豐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