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戴名世《蓼莊圖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戴名世《蓼莊圖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戴名世

戴名世《蓼莊圖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蓼莊圖記

餘讀陶淵明《桃花源記》,慨然有遺世之思。說者謂淵明生當晉、宋之際,志欲棄塵離垢,高舉遠引,託而爲此記,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莊觀之,則夫幽巖深谷、靈區異境、隔絕人世者,世固未嘗無也。

蓼花莊地近束鹿,距京師三百餘里而遙,西山面之,渾河繞之,奧阻①幽深,人跡之所不到。居民千餘家,淳淳悶悶②,渾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遠近映帶,婚姻嫁娶,不出其裏。居人自其始祖迄今,無一識字讀書。縣吏一來徵租,信宿③盡收而去。子孫歷世無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無貴無賤,無貧無富。凡囂競凌害④、偷盜訟獄、干戈擾攘之事,離別羈旅之苦,父老子弟傳世數十,耳未嘗聞。其山川風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趙間一桃花源也。

給諫趙恆夫先生罷官居京師,歲戊辰、己巳間始聞其絕境,窮搜得之,構屋築圃於其間。初居人不知種稻先生謂地多水宜種稻教以種植之法由是稻絕美勝他縣。其地昔無網罟,河魚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結網得魚,嗣後多有食魚者矣。先生尋還京師,然抗懷高寄⑤,嘗書蘇文忠詩於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視京師猶之乎蓼莊也。顧猶時時念蓼莊不置,使善畫者爲之圖。餘嘗披圖,見其羣山矗立,高入雲表,浮青飛翠,千疊萬重,而煙波浩渺,蓼花彌望無際。

嗚呼!餘久懷遁世之思,嗟宇宙無所爲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間復有之。昔者武陵漁人既出,迷不復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無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飄然竟往。餘得以相從終老於其間,先生其許我乎!

(節選自《戴名世散文選集》)

參考譯文

我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嘆不已,不禁產生了棄世隱居的念頭。評說的人認爲陶淵明生活於東晉與南朝劉宋之間,內心想要拋棄骯髒的塵世,隱居避世,有所寄託而寫成了這篇記,並非真有這樣的事。但如果從今天的蓼花莊來看,那麼那些山谷幽深、環境優美、與世隔絕的地方,原來世上也並非沒有。

蓼花莊位置靠近束鹿,距離京城三百多裏遠的路程,那裏面對西山,渾河環繞,腹地險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達。那裏的居民有一千多戶,淳樸篤誠不開化,渾然是上古之人的樣子,當地林邊山麓廣泛種植桑麻,與遠處的青山相互映襯,男婚女嫁,從不超出莊裏的範圍。居民從他們的'始祖到現在,沒有一個人識字讀書。縣裏的官吏一來收租,兩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歷代子孫沒有一人到過城市,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世上那些爭名奪利、欺凌傷害、偷盜訴訟、爭強鬥勝之事,親人離別、孤苦遠行的痛苦,祖祖輩輩傳了數十代,從來沒有聽說過。那裏的山川風景、民風民俗,簡直就是一個存在於燕趙之間的桃花源。

給諫趙恆夫先生罷官之後住在京城,到了戊辰、己巳年間才聽說有這麼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於是盡力尋找,終於找到,並在那裏建房子、築園圃。以前,那裏的居民不懂得種植水稻,趙先生說這裏土地多水,適合種植水稻,便教他們種植水稻的方法,從此那裏種植出的稻穀非常好吃,超過別的地方。那裏以前沒有漁具,雖然河裏的魚非常肥美,但人們不懂得捕食。先生織了網來捕魚,之後就有許多人學會了捕魚吃魚。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任職),但他的高尚情懷依然如此,他曾經在牆壁上書寫蘇東坡的詩句:“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里一身藏。”這是先生把京城看作蓼花莊的緣故啊。但先生仍然時常掛念蓼花莊,無法放棄想念,於是讓善於繪畫的人爲他畫了一張蓼花莊圖。我曾經看過這幅畫,只見畫中的蓼花莊羣山矗立,高聳入雲;草木蒼翠,重重疊疊;煙波浩渺,滿眼都是一望無際的蓼花。

唉!我長久以來就懷有棄世隱居的想法,(常常)感嘆天地之間沒有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要到哪裏才能託身隱居呢?沒料到人間還真的有這樣的地方。以前武陵漁人離開桃花源之後,就迷失道路不能再次進入。現在先生有房屋在那裏,不會有迷失道路的擔憂,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輕鬆快樂地直接前往。我也就能夠藉此機會跟從先生,在那裏終老一生,先生可要答應我的要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