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宋詞精選五首詩詞賞析

宋詞精選五首詩詞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八月十四夜月

宋詞精選五首詩詞賞析

北宋·范仲淹

光華豈不盛,賞宴尚遲遲。

天意將圓夜,人心待滿時。

已知千里共,猶訝一分虧。

來夕如澄霽,清風不負期。

【題解】

此詩作於中秋前夜,這本是闔家團圓的美好佳節,作者卻在首聯描繪了一幅將圓未圓的秋月圖。“天意將圓夜,人心待滿時”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期待月圓實際上代表了人類對完美的追求,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的人們渴望萬事得全的美好願望。佛經以十五滿月代表破除迷惑的最高境界,而范仲淹這首詩也明顯受到了佛教哲理的影響。詩歌的尾聯是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也是這首詩的落腳點:人生在世,萬事不必刻意追求,而應遵循客觀規律,真正做到豁達,不受世俗羈絆。“來夕如澄霽,清風不負期”,作者用淡淡的彩筆,抹上幾許亮色,又帶來幾縷涼風,“澄霽”、“清風”與“光華”相呼應,便使整個畫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麗,陣陣秋風又給惆悵的情懷平添了幾分爽意。

書扇示門人

北宋·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後人在後頭。

【題解】

這首詩明白如話,用淺近白話寫成,在平淡流暢的語言中說理,卻意蘊深厚,反映了宋代哲理詩的主要特點。一派青山風景恬靜優美,前代人留下的田地已經被後人佔有了,但是現在的佔有者切莫得意高興,因爲手中的田產還會變成再後來者的財產。山河依舊而人事更替,得失不會永遠不發生變化,財產如此、權勢如此。得失總是在相互轉化,今天的得會變成明日之失,事物總是按照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變化着。范仲淹這首詩提醒衆人“休歡喜”,正是看到了“得”背後所蘊含的風險,一方面教育人們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也勉勵衆人不要被眼前的失敗所打倒,因爲禍福相依,今天的失敗也可能轉化爲明日的成功。

小檜

北宋·韓琦

小檜新移近曲欄,養成隆棟亦非難。

當軒不是憐蒼翠,只要人知耐歲寒。

【題解】

韓琦,北宋政治家,“慶曆新政”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作者託物詠懷,借詠檜柏來表明個人的堅貞志向。作者之所以將“小檜”移栽到窗前,並不是爲了觀賞。“養成隆棟亦非難”一句,透露出作者對“小檜”的期許,因爲它長成參天的棟樑之才亦非難事。但是作者更看重的是它歲寒不凋的品格,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韓琦一生歷經了多次政治風暴,他在宦海浮沉之際卻一直保持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堅貞的情操。這首詩既是韓琦的自況,又啓示着人們培養人才不能只考慮其外在,而忽略了其本質,對人的培養要更關注其內在的品格,從小注意其情操和素質的培育。

贈學者

北宋·歐陽修

人稟天地氣,乃物中最靈。

性雖有五常,不學無由明。

輪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繩。

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

仁義不遠躬,勤勤入至誠。

學既積於心,猶木之敷榮。

根本既堅好,蓊鬱其幹莖。

爾曹直勉勉,無以吾言輕。

【題解】

這首《贈學者》是一首鼓勵學生奮發學習的詩作。詩歌首先表明人是天地之間的萬物之靈,人的本性中雖然已經具有五常的基本要素,但是依舊需要學習。作者以《荀子·勸學》中“揉木爲輪”、“礪金琢玉”爲喻,闡發了學習的重要性:人的先天本性需要後天教育學習的指引,否則原本的.良才也會成爲廢物。“仁義不遠躬”正是歐陽修思想哲學的一貫體現,一切的仁義道德並不是脫離生活的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就存在於一般的生活中,不需要“遠躬”求取。在歐陽修看來,只要勤學苦練,就能在學問與道德上取得雙豐收。學問是基本,只有基於對道德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開出美麗的道德之花。

戲答元珍

北宋·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題解】

此詩是歐陽修遭逢貶謫之後的作品,詩中含有蟄居山野的寂寞心情和自我寬慰的豁達之意,其中又包含了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作者通過抒寫物象的時節變化,表達個人作爲“野芳”綻放的雄心。

歐陽修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被貶爲峽州夷陵縣令,這首詩就是次年春天作於夷陵的作品。元珍是其朋友丁寶臣的字,他當時任峽州的判官。題目的“戲”字透露出作者的本意,其實本篇是遊戲之作,雖然包含了政治失意的痛苦,但作者作詩的本意是爲了突出個人曠達的胸懷,因此頷聯就描寫了山城獨有的物產“柑橘”“竹筍”。鮮美的柑橘在雪中生存,意象中飽含着不屈不撓的鬥爭意識,象徵着作者的堅韌不拔。而竹筍則在凍雷初響中被“驚醒”,它亦積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嚴厲的壓制。這兩句詩讀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感受。“夜聞歸雁”與“病入新年”反映出詩人心裏的苦悶,流放山城興起鄉思之情在所難免,而這鄉思之情又變成鄉思之病,面對新年又至物華更新,不免要感慨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但是作者的情緒並未就此消極下去,他轉而回憶起當初在洛陽時的美好時光。作者曾任職洛陽推官,見識過牡丹盛開的美景,在作者的眼中,繁華已經成爲記憶中永存的美好時光,那麼此處晚開的野花也就沒有什麼值得自己嗟嘆之處了。通過盛衰之間的對比,作者完成了自我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