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拜倫的人生經歷

詩人拜倫的人生經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拜倫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人拜倫的人生經歷,歡迎參考閱讀!

詩人拜倫的人生經歷

拜倫(1788—1824),獨步古今的天才詩人,在波瀾詭譎的浪漫主義文苑詩壇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臺上,他又是身着戎裝,叱吒風雲,爲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堅強鬥士。拜倫只活了36歲,被評論家稱爲是19世紀初英國的“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詩人。

1788年1月22日,喬治戈登拜倫生於英國倫敦一間被租用的簡陋房子裏。拜倫生在一個古老而又敗落的貴族家庭裏。

  身殘的孩子心靈要求更加完美

說它古老,是因爲拜倫家族早先跟隨着“征服者威廉”一起從諾曼底來到英國,在16世紀的十字軍遠征中,戰功顯赫,歷代都受到國王的賞賜,並封爲勳爵。還是嬰孩的拜倫,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10歲的時候,竟會成爲紐斯臺德世襲領地的主人。

詩人拜倫的父親約翰拜倫,年輕時在法國陸軍學校受教育,畢業後成了英國陸軍的近士衛官。他性情暴烈,行爲粗野,又喜歡豪飲濫賭,欠下鉅額債務。當他20歲從美國回到倫敦後不久,就拐走了卡爾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揮霍着侯爵夫人從她父親那裏繼承得來的每年4000英鎊的收入。但是,4000英鎊到底維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鉅額賭債。兩人只好離開英國,又逃到法國去。在那裏生下女兒奧古絲塔,她就是詩人拜倫的同父異母姐姐,是拜倫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對拜倫的生活和創作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生下女兒不久,卡爾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這位失去4000英鎊收入的浪蕩子又悄然回到英國,看上了一個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的名叫凱瑟琳戈登的少女,雖然她相貌不佳,卻擁有着23000鎊的財產——其中3000鎊是現金——這對他來說太有誘惑力了,因爲它能償還過去的賭博欠債。1784年5月,他們在巴思溫泉結婚,這位夫人就是拜倫的母親。新婚夫婦回到北蘇格蘭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賭博、好酒和遊蕩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財產揮霍蕩盡了。夫婦倆變賣了土地和家產,移住到法國,生活一天天地貧困起來。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約翰拜倫夫人因懷念自己的故鄉,單身回到了倫敦,這位儉樸的蘇格蘭婦女在倫敦一條街上租了房子安頓下來,可她丈夫爲了躲債依然在法國流浪,沒錢的時候就常常來信向手頭並不寬裕的妻子索討。在拜倫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終於在“沒有襯衫、沒有一文錢,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瘡”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據說是自殺的。、丈夫的死對妻子是個慘重的打擊,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倫母親的性格變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無常。拜倫的幼年就是在貧困的境遇中跟着脾氣不好的母親在北蘇格蘭度過的。

拜倫是跛腳的。造成這個殘疾,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天生的;另一說是因爲母親殘暴,一時氣極把他打成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拜倫可以說是一個美少年,他有一雙清澈的眼睛,一頭褐色的捲曲頭髮,皮膚白皙,人們都很喜歡他。尤其是拜倫的嗓音很好,說話聲十分悅耳。因此在後來劍橋大學中,同學們都叫他“好嗓子紳士”。

惟獨跛足這一生理缺陷,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

幼年時,每當他在街上走過,總會聽到人們這樣議論他:“啊,多麼漂亮的孩子啊,可惜是一個跛腳。”

這時拜倫馬上就會臉紅起來,認爲說話的人侮辱了自己,就抹着眼淚,一邊大聲說:“不許你這樣說我!”一邊就向對方撲去。

  家庭教師讓他成了讀書癖

四歲半的時候,拜倫被送進阿伯丁學校讀書。他好學、聰穎,記憶力特別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樣頑皮,有時還搞一些惡作劇。他的善良、正直和義氣很快受到小夥伴們的喜愛,但他時而親切時而暴烈的性子又使他們吃驚。“一個十分討人喜歡的孩子,可是難以駕馭,”一個老師曾這樣評價他。

除了在學校讀書,母親還爲他請了歷史和拉丁語的家庭教師,拜倫的歷史癖就從這時候形成了。他早熟,喜歡讀各種書籍,尤其是歷史書籍,他常常懇求母親把關於羅馬、希臘、土耳其的歷史故事書從公共圖書館裏借回家來。每當夜色降臨,小拜倫就帶着新奇、甜蜜和一點點恐怖的感覺去讀書、去遙想,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徜徉、留連。古人在軍事上的輝煌戰績曾多次激起拜倫內心的英雄夢想,他有一次對小夥伴說:“我總有一天會召集一支部隊,士兵們身穿黑衣,騎着紅馬,他們將被稱爲‘拜倫的黑騎兵’。你們一定會聽到我們了不起的奇蹟的。”

當時的拜倫怎麼也不會想到,30年之後這一奇蹟真的出現了,他果然成爲一支希臘聯軍的總司令,鋼盔、寶劍和黑色斗篷陪伴着他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拜倫是個聰穎的學生,卻不太用功,成績也不突出,但他看的書卻非常多。他後來回憶說:“人們從未看到我讀書,老是懶洋洋的,惡作劇或作遊戲,事實上我在吃飯時讀,在牀上讀,在沒有人讀書時讀,自我5歲以來,就讀了所有的讀物。”讀了《聖經》以後,拜倫對神祕傳奇的東方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還特別喜歡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拜倫在學校,除了以善於談吐和廣爲讀書聞名外,他的好鬥也是出了名的。每當有人嘲笑他的殘疾而欺侮他時,他總能以非常的勇氣打敗對手。如果他捱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兩下的。這種勇氣和鬥爭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

拜倫宣稱他一生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在幼年時候卻受到他的拉丁語家庭教師,一個加爾文教的虔信者的深刻影響。在拜倫的幼年頭腦中不分晝夜地被灌進加爾文教思想,那種吃苦爲樂的信仰,沁入了拜倫人格的最深處。拜倫的.保姆梅格雷也熱心宗教,常常給他講神靈、天國、地獄等事情,那些印象自然會遺留在他的腦子裏面。這種宗教的影響,在他後來的傑作《曼弗瑞德》中依稀可見。

1798年,號稱“邪惡勳爵”的紐斯臺德的主人,拜倫的叔祖父和嗣子相繼去世,按照當時的爵位世襲制,10歲的小拜倫就成了第六代勳爵。第二天他到學校去參加點名時,校長不再普普通通地喊他“拜倫”,而是尊稱他爲“拜倫勳爵”,他本該回答“到”字,但此時卻硬嚥了,隨即便“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拜倫和他的母親、保姆便離開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啓程前往紐斯臺德莊園,去接受他的產業了。

  熱心於課外閱讀使他成爲優秀詩人

1801年,爲了同拜倫的貴族地位和身份相稱,家裏決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學校——哈羅公學就讀。這所在1571年由約翰裏恩創建的學校,在英國曆史上培養了許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對拜倫十分崇拜的丘吉爾首相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這一年,拜倫13歲。

當時的哈羅公學校長約瑟夫德魯裏在他的書房裏接待了這位天資聰穎,外表俊美,但腿有殘疾的貴族少年。經過交談,校長馬上發現:“交給我的是一匹在山裏野慣了的小馬駒。不過,從他眼中看得出,他是有思想的。”

在哈羅公學的日子裏,拜倫對正規的課堂學習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關鍵時刻,他卻能大筆一揮,寫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韻詩行;他對課本不感興趣,卻熱心於課外閱讀,博覽羣書,從而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懶散而博學”是他中學時代的特點。

年少而成熟的拜倫這時也已開始關注社會和時代了。

紐斯臺德所處的諾丁漢地區,不僅以封建中世紀的古蹟和羅賓漢綠林俠客的傳說而著名,而且也是當時英國的大工業中心,也成爲產業革命而來的最早的地區,也是最重要的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拜倫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諾丁漢工人最初破壞機器進行的情況。拜倫是在英國和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大轉變時期中成長起來的,他生逢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和接踵而來的各國人民爲了獨立、自由和解放而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鬥爭,親眼目睹了由階級矛盾激化所出現的各種工農民起義和士兵譁變等事件。

拜倫敏感地意識到他是生活和社會變革與發展中的革命時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寫給司各特的信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當一切都大規模地屈服於惡勢力時,個人的一切都似乎變得渺小了。”

  這就是拜倫青少年時代的感覺和印象。

從學生時代起,拜倫就嚮往參加社會活動,在哈羅公學時,他就醉心於練習演說。1807年4月2日他在寫給他的監護人約翰漢森的一封信裏說,一個演說家遠遠勝過一個詩人。同時又說,如果他目前從事寫詩的話,那也是暫時的,因爲他還沒有成年,不能參加政治活動。拜倫曾以極大興趣研究17世紀至18世紀的國會辯論。在1807年他自己記載的已讀書目中,政治學,歷史學類的著作佔了很大比例。拜倫還廣泛閱讀啓蒙學派和唯物主義哲學的著作,像伏爾泰、盧梭、洛克等人的著述,都是拜倫極爲推崇的。

充滿幻想的拜倫常常獨自一人,臂下挾着這些書籍來到哈羅山頂上的教堂,四周是一片墓地。拜倫就坐在大榆樹下面的一塊墓石上讀書、冥想。這是一個靜謐的角落,和風習習,樹葉簌簌,拜倫的縷縷思緒可以飄得很遠很遠……

綜觀拜倫的一生,他前進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高尚的正義人格和平庸的貴族習氣——兩者在他的心靈深處一直進行着尖銳激烈的鬥爭。

他有過失望,但從不絕望;他有過悲哀冷漠,但沒有悲觀喪志;他有過孤獨憂鬱,但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他有過失敗,但又奮起鬥爭,屢仆屢起,用筆用劍,獻出家產直至獻出生命。

拜倫式英雄: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羣衆,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於蔑視現在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祕,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鬥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羣衆,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於拜倫筆下,這對於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衝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另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發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 哈洛爾德遊記》(1816-1817)、故事詩《錫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823)等。鉅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鬆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羣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面、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爲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讚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象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聖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唐璜》寫完第十六章,拜倫已準備獻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一頁。他既憎恨發動的“神聖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治。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二十一天。

回顧他的一生,他的詩,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應的人相信:拜倫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世界上總會需要的一種詩人,以嘲笑其較卑劣的,並鼓舞其較崇高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