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古詩詞名句辨析

古詩詞名句辨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一)屋漏不是屋子漏雨

古詩詞名句辨析

杜甫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爲屋子漏雨。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詩注》就說:牀頭的屋頂漏雨,使整個臥室沒有一點乾的地方。1988年版高中語文第六冊《教學參考書》也說:大雨屋漏牀溼,夜不成眠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選注》也說牀頭屋漏,雨水沾溼被褥。

這樣解釋,在字面上似乎沒有問題,但從情理上分析,卻問題不少。既然是大風捲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時怎麼會只是牀頭漏雨而別處不漏呢?如果只是牀頭漏雨,那無干處應該只是說的牀頭,不能說是使整個臥室沒有一點乾的地方。如果無干處真的只指牀頭,那無干處又成了廢話,因爲漏雨自然就會溼,只牀頭一個地方溼,不應該說是無干處。再說,只牀頭漏雨,還可以把牀移動一下,躲開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至於牀溼,夜不成眠。又,從寫作上說,如果屋漏是屋子漏雨,那下句的雨腳如麻開頭又說雨,在意義上也是不無重複之嫌的。詩貴精煉,詩聖的名作出現這種欠精煉的地方,不得不令人深思。

屋漏二字,現在似乎很淺顯,連小學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但是,根據一些工具書的釋義,屋漏首先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如《爾雅釋宮》:西南隅謂之粵,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東南隅謂之@①。《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牀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疏:屋漏者,室內處所之名,可施小帳而漏隱之處,正謂西北隅也。後稱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禮中庸》尚不愧於屋漏,唐孔穎達疏:言無人之處,尚不愧之,況有人之處,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無問有人無人,恆能畏懼也。

本詩中的屋漏也當是室內處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這句詩以借代的修辭方式,舉出室內的.兩個具體地方,牀頭和屋漏,代指整個屋子,是列舉部分以代整體。兩句詩是說:整個屋子都沒有乾地方了,但還是雨腳如麻下個不停。不直言漏溼而說無干處,下句的雨腳如麻才無語義重複之嫌。從寫作藝術上分析,這樣理解也比較好。

也許有人會說,牀頭一作牀牀,那屋漏就只能解作屋子漏雨了。我們說,那是當然的。但是,近年來出版的選本,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詩選注》,均不取牀而取牀頭,這自有其優劣之分。試想,一個小茅屋能擺得開多少張牀?貧寒之家,大都缺鋪少蓋的,有可能幾人分牀而睡嗎?從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兩句分析,很可能只有一牀被子。有的版本作牀牀,或許是因爲有人不明屋漏是指室內處所,覺得牀頭屋子漏雨不合情理,自作聰明將牀頭改爲牀牀也未可知。

(二)惶恐並非驚慌害怕

文天祥詩《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古詩注本對說惶恐中的惶恐都解釋爲驚慌害怕義。如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宋詩一百首》注:惶恐驚慌害怕。公元1277年,作者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曾經從惶恐灘一帶撤退到福建去。在一般工具書如《辭源》、《辭海》等,惶恐也只有驚慌害怕一個義項,所以人們對這樣的解釋也信而不疑。

可是,認真思考起來,便會覺得這樣解釋似有於理未安之處。文天祥是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在被俘之後還作了寧死不屈的《正氣歌》,說鼎@②甘如飴,求之不可得(即使把我放在@②裏去烹煮,我會覺得像喝糖漿一樣甜)。他在被元蒙統治者囚禁的3年中, 受盡了各種折磨,經歷了種種惡毒的威脅利誘,但他始終鐵骨錚錚,堅定地選擇了殺身報國的道路。正是由於他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怎麼會因失敗撤退就驚慌害怕呢?

惶恐在宋元時期的作品中有作慚愧解的。如:(1 )白拿這利物,惶恐!(《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2 )自謂功名垂手可得,豈知累科下第,惶恐難歸!(《竹葉舟》劇楔子)這兩例中的惶恐都不能解作驚慌害怕,很明顯有慚愧之義。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六介紹,有一個教官根據一本有文字錯誤的《易經》出題說:《乾爲金,坤亦爲金,何也?有一名考生覺得可疑,拿出善本《易經》查對,原來是坤爲釜。教官因此惶恐,乃謝曰:某當罰!教官在考生面前不至於驚慌害怕,惶恐只能解作慚愧。

文天祥詩中的說惶恐,應是說慚愧的意思。本來忠心報效國家,但卻遭到失敗,回憶起來總覺得慚愧。這正是英雄本質的一個方面。如果理解爲驚慌害怕,那就與詩意大相徑庭了。

(三)滄海一粟的粟並不是小米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周大璞等《古文觀止註譯》譯爲:寄託蜉蝣一般的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註釋說:這是說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小米粒。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將粟譯爲穀粒。

蘇軾的話後來演變出成語滄海一粟。一些成語詞典,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成語小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大辭典》等,也都將粟解爲米粒、穀粒。

只要認真想一想,我們就會發現這樣解釋不妥當。大海並不是農田,海里不生長谷子,哪裏來的穀粒、米粒?成語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爲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人們覺得合情理。大海與米粒根本沒有內在聯繫,將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蘇軾是名垂千古的大文學家,怎麼會寫出這樣違背情理的話呢?即使寫了,這樣違背情理的話又怎能被概括爲成語而流傳呢?

實際上,粟由穀粒之類的意義可引申爲指顆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經南山經》: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細丹沙如粟也。中華書局出版的《實用大字典》粟的第四義項是沙也,即以此爲例。《康熙字典》粟字條也有沙謂之粟的解釋。

據此,滄海一粟當是說大海中的一粒沙。海中是多沙的,一般海灘都是沙灘,這是人所共知的。

《辭海》、《辭源》的修訂本大概也意識到將粟解爲米粒之類不妥,在粟字的顆粒如粟之物義頂中舉上述蘇軾的句子爲例,遺憾的是沒有說明就是沙,真可以說是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