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黃鶴樓古詩崔顥故事

黃鶴樓古詩崔顥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導語: 此詩爲詠黃鶴樓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詩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嘆,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黃鶴樓古詩崔顥故事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黃鶴樓古詩崔顥故事

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上,下臨長江。傳說三國時費禕在此樓乘鶴登仙,也有傳說仙人子安曾經乘黃鶴經過此處,住留於此,故名黃鶴樓。

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遠的意思。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隔着江水,漢陽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的草長得茂盛喜人。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漢陽,在武昌西北,與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唐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之中,明末逐漸沉沒。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作“鸚鵡賦”得名。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兩句是作者藉此以抒寫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並感嘆人在江湖無依的人生。

傳說中的仙人早已乘黃鶴離去,只留下了這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回來,唯有悠悠的白雲千百年來依然飄浮在空中,不因黃鶴離去而有所改變。晴天裏,隔着江水,漢陽城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也長滿了茂盛的芳草。時已黃昏,何處是我的家鄉?煙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無限的哀愁!

崔顥(公元704—754年),汴州(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天寶中任尚書司勳員外郎。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此詩爲詠黃鶴樓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詩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嘆,因爲崔顥的詩實在太高妙了。他將黃鶴樓的歷史傳說與人生的感發寫得如此空靈,如此真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時空切換自然,意境深遠而又不晦澀,猶如信手拈來,讀之如若行雲流水,一瀉而下。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人起筆從黃鶴樓遠古的傳說寫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經乘着黃鶴離去,只留下了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這遠古傳說的追溯,既令讀者想知道黃鶴樓的來歷,也無疑是爲黃鶴樓罩上了一層神奇虛幻的神祕色彩。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無論從律詩的格律還是從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聯而來,仙人乘鶴而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在這漫長的年月裏,黃鶴樓有什麼變化嗎?沒有。“白雲千載空悠悠”是在說天空的白雲千百年來依然在空中飄來蕩去,並沒有因黃鶴一去不返而有所改變。在詩人的筆下,“白雲”也彷彿有了情感,有了靈魂,千百年來朝來夕往,黃鶴樓相伴。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爲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裏,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爲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時已黃昏,何處是我的家鄉?煙波飄渺的大江令人生起無限的鄉愁!這是寫詩人所感,感嘆人生,感嘆鄉愁。至此,詩人的真正意圖才顯現出來,弔古是爲了傷今,抒發人生之失意,抒發思鄉之情懷。

全篇起、承、轉、合自然流暢,沒有一絲斧鑿痕跡。詩的前四句是敘仙人乘鶴的傳說,寫的是想象,是傳說,是虛幻的;而後四句則是寫實,寫眼前所見、所感,抒發個人個人情懷。將神話與眼前事物巧妙融爲一體,目睹景物,弔古傷今,盡抒胸臆,富含情韻,飄逸清新,一氣貫通。

  【黃鶴樓介紹】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爲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爲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爲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爲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爲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 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爲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點評】

在唐代,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號稱長江南岸三大名勝,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滕王閣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岳陽樓建於開元四年(716)。據《入蜀記》卷五:“黃鶴樓,舊傳費禕升飛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爲天下絕景。”滕王閣是唐高祖子李元嬰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間所建。岳陽樓是中書令張說謫守巴陵時在舊閱兵臺基礎上所建。若論來歷,黃鶴樓最爲久遠。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那麼,崔顥《黃鶴樓》詩究竟好在何處呢?這涉及對黃鶴樓本質特徵的把握。因爲就得江山形勝而言,黃鶴樓的俯瞰江漢,與滕王閣的前臨贛江和岳陽樓的下臨洞庭,三者難分優劣;就構築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間。設若從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筆,充其量只能彷彿其狀貌。崔顥《黃鶴樓》詩高明之處在於:它根本捨棄了黃鶴樓位置、形制等這些外在特徵,而緊緊圍繞它的得名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論,黃鶴樓與神奇傳說相聯繫正是它魅力之所在,爲岳陽樓、滕王閣所難於匹敵。詩的前兩聯寫身在黃鶴樓下仰觀寥廓天宇所見所感。當詩人第一眼看到黃鶴樓時,無窮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於此升飛的故事。那位“昔人”本來也是凡夫俗子,由於學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後來他乘黃鶴重遊舊地,黃鶴樓應當記得他的仙風道骨。那黃鶴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鶴了,自那次飛過眼前這一片天空後,再上,還是屬於人間。面對白雲,詩人意識到宇宙中時間的永恆和人生的短促。雖然沒有發生一連串《天問》式的感慨,但讀者已感覺到詩人心潮的起伏,領悟到詩人藉助“黃鶴”、“白雲,,等意象所傳達出的關於宇宙、人生真諦的思考。前四句詩好就好在它是因黃鶴樓而觸發的,不能移於別處。它是自然而成,如衝口而出一般,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它是形象化的,並沒有將思想和盤托出,卻能讓人低迴思索於無窮。這樣寫,雖然沒有具體描繪黃鶴樓的形態,卻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風貌。

詩的後四句轉換角度,寫登上黃鶴樓俯視江漢所見所感。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遼闊的江漢平原上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鄉關卻很遙遠,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動範圍實在太有限,與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間的小雀與展翅九萬里的大鵬鳥一樣懸殊。至於從時間角度言,人的壽命以歲月計,積日成月,積月成歲,轉眼之間便是百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過完了,比起“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的冥靈來,已經短得可憐;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仙來,更不可同日而語。在人世這個空間和人生這段時間的座標繫上,此時此地的我處在什麼位置?當此一日將暮、江上煙波泛起之際,身在黃鶴樓上的“我”真說不清楚。可見詩人之“愁”有豐富的內涵,不是單單爲了鄉愁。後四句中,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並非着意刻畫;特別是當這些景語融入詩人深沉的感慨後,它們作爲景物的特徵更趨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語,很大程度上爲此而發。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前人推許此詩,有人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王夫之語),有人說它“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語),都是着眼於此詩意境的開闊和運筆的飄逸,這正是此詩藝術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