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關於立春的古詩及賞析

關於立春的古詩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立春的古詩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立春的古詩及賞析

一、漢宮春·立春日

詞牌名:漢宮春|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古詩簡介

《漢宮春·立春日》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此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是日歡樂習俗:嫋嫋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而自己對天時人事卻別有一番感觸:燕尚“夢到西園”,塞雁尚有鄉國之思。抒發自己懷念故國的深情,對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復的作風致以不滿,並傳達出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無限清愁。

翻譯/譯文

從美人登發上的嫋嫋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迴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裏,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註釋

漢宮春:詞牌名。《高麗史·樂志》名《漢宮春慢》。《夢窗詞集》入“夾鍾商”。各家句讀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軒長短句》爲準。九十六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立春日: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爲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

“春已”三句:謂從美人登發上的嫋嫋春幡,看到春已歸來。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綵綢爲花、煤、燕等狀,插於婦女之糞,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勝,綵勝。稼軒《蝶戀花·元日立春)詞起句雲:“誰向椒盤答綵勝。”此風宋時尤盛。

“無端”兩句:言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無端:平白無故地。

“年時”兩句: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迴西園。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酉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遊賞。此指後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渾末辦”兩句:言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渾:全然。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青韭堆盤:《四時寶鑑》謂“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又一說,稱五辛盤。《本草綱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拭《立春日小集戲辛端叔》詩云:“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辛詞本此,但反用其意。

“卻笑”五句:言“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裏,偷換人的青春容顏。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鏡裏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裏容顏漸老。更:何況。

“清愁“兩句:言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解連環:據《戰國策·齊策》.秦昭王遣使齊國,送上玉連環一串,請齊人解環。羣臣莫解。齊後以椎擊破之,曰:環解矣。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生怕見”兩句:言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已先我還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賞析/鑑賞

全詞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於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嫋嫋”形容其搖曳,化靜爲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爲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爲初期之作。辛棄疾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嫋嫋春幡散佈出來,暗示出作者對於春歸的喜悅。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爲餘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爲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徵。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爲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並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爲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裏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並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爲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閒;二是東風偶爾清閒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淚水。因爲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閒、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鬆、甚至正話反說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爲正話正說,極言清愁難消。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悽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於擺脫又無可擺脫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瞭對於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後一韻,直探進暮春裏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於作者的人不如雁。這裏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於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脫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餘地很大。

二、立春偶成

朝代:宋朝|作者: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古詩簡介

《立春偶成》是南宋初期文學家張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節令詩。作者描寫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表現出對欣欣向榮之景的渴望。首句寫立春時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擬人手法寫樹木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後兩句是詩人的想象,詩人彷彿看到眼前處處春風明媚,碧波盪漾。這首詩語句活潑,富有動感。

翻譯/譯文

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

眼前只覺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盪搖。

註釋

①立春:陽氣回蘇的開頭,也是一年的最後月份。代表着春季的開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②律回:陽氣回生。古人以音樂上的十二音律來比擬一年的十二個月。春夏六個月屬陽,稱爲“律”。秋冬六個月歸陰,稱爲“呂”。歲晚:年終。

③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節變化影響的事物,如動植物、水、山等等。

④生意:生機、生氣。滿:遍佈,充滿。

⑤參差:高低不齊。形容水面波紋起伏的樣子。

賞析/鑑賞

詩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時,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發青,略見春意了,風也暖了,水也綠了。這首詩是詩人在立春日無限興奮喜悅時所作。

這首詩的前二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寫立春節氣到來時的景象:冰霜漸漸融化,暖氣漸漸回生,冬眠的小動物蠢蠢欲動,花草樹木都感覺到了春的信息,萬物彷彿從沉睡中睜開了朦朧的眼睛,看着時令的更新,考慮着迎接新春的到來。“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蟄蟲將要甦醒,草木將要萌發抽芽。以擬人筆法寫草木發綠,以代替具體的描寫,最先告知了春天到來的消息。

後兩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寫詩人的悠然遐想:詩人不再有殘冬寒冷瑟縮的感覺,走出室外,滿目清新,似乎看見了萋萋芳草,灼灼紅桃,碧煙輕浮,鶯歌燕舞,鵝鴨戲水,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緻。回到眼前,只見寬廣的湖面上,東風輕拂,波紋粼粼,水天一色,遠帆點點。啓迪人們要善於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注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繫,融情人景,十分形象。“生意滿”,讓讀者從中隱現看到茸茸芳草,碧煙輕浮,千紅孕苞,鵝鴨戲于晴江,好鳥翔於佳木,春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的景緻。一個“滿”字,使全詩增色不少,讀來如沐春風,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從立春這個節日“陰極陽生”的特點,命意也不過說“一陽復始,萬象更新”。“春到人間草木知”,以擬人化的手法,開春草木最先發芽。頗含韻外之致,與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句“東風吹水綠參差”,亦是狀物準確生動的好句。以綠波盪漾,把視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結,餘味無窮,使人默默地意會到,詩人所熱情歌頌的是:只要有積極的因素,便會有積極的反應。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所見所感,語言樸質清新,以景句結尾,意味無窮。感情豐富,比喻形象,給讀者以生機盎然的感覺。詩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銳,詩語生動,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情。在寫法上,對仗工整,用詞傳神,而又不露斧鑿痕跡。

三、減字木蘭花·立春

詞牌名:減字木蘭花|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翻譯/譯文

譯文牽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綵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捲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註釋⑴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爲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⑵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⑶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⑷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爲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⑸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⑹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⑺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⑻楊花:即柳絮。

賞析/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託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地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綵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地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地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爲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地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地基調。接着上、下片對應着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裏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地親切之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地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地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於是發出“不似天涯”地感嘆。

此詞禮讚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複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爲“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複。《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爲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並非有意要作如此複雜的變化,他只是爲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此詞作於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籤書公事的命令,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爲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