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10則經典的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及感悟

10則經典的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及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導語:心靈雞湯,洗滌心靈。今天小編分享10則經典的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及感悟,歡迎閱讀。

10則經典的心靈雞湯勵志小故事及感悟

 篇一、沒有一點缺欠的是贗品

啓功老人在世的時候,我曾拿着一幅蓋有他印鑑的條幅求辨真僞。啓功老人仔細瞅了一會兒,才緩緩地說:“這幅字寫得比我好!”

大師的潛臺詞不言而明。“比我好”固然有自謙的成份,但贗品的臨摹技法可見已出神入化。現在書畫拍賣市場上的贗品很多,除了那些粗製濫造的僞書劣畫外,確實有些贗品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據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就是位臨摹高手,他仿製的作品許多以“真跡”的面目流傳於世。在一次古代書畫作品鑑定會上,着名鑑賞大師楊仁愷先生語出驚人:“那沒有一點缺欠的纔是贗品!”

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上也有王羲之的筆誤,塗抹的瑕疵掩蓋不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輝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長處與缺欠同樣昭顯着一個人的特點與本色,而個性魅力正是一幅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真的無需掩飾,而假的往往極盡“美化”之能事,這就是贗品看似沒有“缺欠”的原因。

所以,一個人犯點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這些“缺欠”是否存在於整體佈局的成功與和諧之中。

  篇二、經驗失算

秀才找到大師,告訴大師他一直在販賣布匹,去年在鄰縣又開設了一個店面,售賣的布料質地很好,門面也在縣裏繁華地段,總之什麼都和我們縣裏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師沉思片刻,帶着他來到山腳下。山腳下通向後山有兩條路,一條路看上去荊棘不多,道路平實,而另一條則荊棘滿地,幾乎看不見路。大師問秀才:“施主,這兩條路只有一條通向後山,你看是哪條?”秀才認真觀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當然是路面平實的這條。”“爲什麼呢?”大師問。“這條路荊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說明這是通向後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對大師說。

大師一笑,對秀才說:“施主,空口無憑,不如走走試試,到時候定會知道哪條路是通的。”秀才一聽,大師是在懷疑他的判斷,那一定要證明給大師看。於是,秀才選擇了平整的這條路。

傍晚時分,秀才回來了,一臉茫然,對大師說:“大師,對不起,我判斷錯了,這條路是死路。”大師輕笑不語。“可爲什麼它如此平整呢?難道不是走的人多嗎?”秀才又有些不解地問。

大師又是一笑,對秀才說:“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條路,走一遍就可以過去了,可現在走上了這條路,知道是死路以後還要返回來,來回走兩遍,當然就把這條路踩得很平整了。這就像你做生意,怎麼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有時候,經驗會失算,可能害死人。”

秀才聽後,頓悟。

  篇三、希望的力量

在馬來西亞召開的一次國際心理學會議上,一位英國心理學家介紹了他做過的大白鼠求生實驗。

他將兩隻大白鼠放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裏。它們拼命地掙扎求生,能維持的時間爲5分鐘左右。就在這兩隻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時候,他立刻放入一塊可以讓它們爬出器皿的木板。結果,這兩隻大白鼠都活了下來。

幾天後,他又將這兩隻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裏做同樣的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兩隻大白鼠竟然可以堅持到24分鐘,比最初能堅持的時間多了19分鐘,接近原來的5倍。也是在這兩隻大白鼠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立刻放入一塊木板。結果,這兩隻大白鼠又都活了下來。

人們不禁要問:同樣是這兩隻大白鼠,爲什麼在第一次實驗中只能堅持5分鐘,而在第二次實驗中竟然能堅持24分鐘?

這位心理學家解釋說:因爲這兩隻大白鼠在沒有逃生經驗之前,只能憑自己的體力來掙扎求生;而在有了逃生經驗之後,大白鼠多了一種希望的力量,希望在某一時刻放下來的木板能再次救它們出去。它們這種希望的力量,這種積極的心態,這種內心對一個好結果的渴望,正是它們能堅持更長時間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一艘軍艦在大西洋上被德國的潛艇擊沉了,500多名水兵被迫在海水裏等待救援。由於營救艦隻不能及時趕到,致使絕大多數水兵喪生。然而,有十幾名水兵在滅頂之災中卻等到了救援,倖存下來。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倖存者雖不都是體能最好的人,但卻都是求生意識最強、最能堅持的人。他們憑着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到了獲得營救的那一刻。“只要我們把希望的大陸牢牢裝在心中,風浪就一定會被我們戰勝。”不管這些生還的水兵是否知道或想到過哥倫布的這句話,但他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希望。

希望,能使生命的火焰頑強地燃燒;絕望,卻使生命的火焰快速熄滅。在很多情況下,希望無敵,贏在希望。

 篇四、你佔據的東西,也在佔據你

當遇到空洞,我們幾乎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東西填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就是在幹這個的,什麼東西,能滿足你什麼需求——房子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填滿自尊的洞、學歷填滿智慧的洞、消費填快樂的洞——我們努力搞來這一切的東西,按照說明書塞在自己心裏的洞裏面,這讓我們感到一種充實的滿足。彷彿單憑這些東西,我們就已經能成爲想要成爲的自己。

一開始,物質帶來的充實感的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帶來新的問題——你很快會發現,物質帶來的快樂在逐漸遞減。第一個一千塊錢的快樂,現在需要賺十萬纔有;第一次開捷達的感受也許在寶馬上也找不回來。你於是匆忙投入下一輪賺錢和下一輪消費,等待這輪快感的推背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裏的洞又露了出來。這促使我們迅速再來一輪這個輪迴——更多的錢,更好的物質,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錢……

當物質越來越多填滿心裏的洞,滿足了你的各種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們視爲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紹自己的時候先說頭銜,你同學聚會“不經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價格……

因爲你用了那麼多物質填滿你洞,就好像補牙一樣,你開始把這些物質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處一個什麼都用錢買到的社會,你自然會認爲——錢最重要。無怪很多人會把某個數字的錢做生命目標呢。你肯定自然而然地認爲——財富、物質和儘可能地滿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個部分。拜金、成功學和享樂主義,三者合謀,構建出這個建立在物質之上虛假自我的騙局。

用物質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劇是:沒有人的能力能跑贏慾望,總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東西,卻無力地發現,那個空洞還在。物質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一次次快樂,而絕非幸福。快樂和幸福,本就是兩個東西。

 篇五、以愛對恨恨自消

凱西一直都痛恨她的父親,他是個酒鬼,酒後經常打罵凱西,有時甚至還用馬鞭打母親。凱西從小就對他怕得要命,有時,凱西被嚇得藏在牀下或桌下。許多人都認爲,凱西痛恨父親完全是正當的。然而,凱西的這種持久的憤恨給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和父親一樣,凱西常常會爲因爲一些小的差錯而打罵人。她的行爲使她丟掉了一份份工作,她和許多人相處得既緊張又無趣。她的痛恨與苦惱最終傷害了她的健康,她患上了頭疼、胃病和關節炎。儘管醫生爲她的病盡了最大的努力,她仍然感染了許多疾病,體弱不堪。

凱西知道,如果她學會了寬恕父親,她的狀況會好得多。於是,凱西在內心深處一直提醒自己:“要得到寬恕,你自己必須寬恕他人。”她開始了艱難的寬恕歷程,她這麼說了一句:“我寬恕你這個該死的。”最初,這樣做很困難,凱西感到自己有些不誠實,因爲她心目中一點也沒有寬恕父親。但她堅持了下來,口中的語言也變得緩和了。不久,她就不再說“你這個該死的”了。當她瞭解到父親對他們如此殘暴的原因時,她開始可憐他。最後,她對父親有了真正的愛。凱西寬恕了父親之後,她也開始寬恕並且愛自己了。最終,她擺脫了身體的各種疾患,走向新的生活。

凱西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會怨天尤人,煩惱不堪,多半是因爲我們缺少一顆寬恕別人的心。生活中,誰都難免會受到別人有意無意的傷害,如果因此耿耿於懷,任傷害轉化爲心靈上的毒瘤,那麼,最終受到更大傷害的會是自己。記住仇恨又能如何呢?痛恨別人,對別人毫髮無傷,自己卻被怨恨關進自造的監牢,禁錮了自己的心靈,飽受煎熬。想要減輕傷痛,寬恕是最好的方式。

俗話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告訴我們對人要寬恕,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以寬恕的心態對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密切。寬恕是通向快樂的階梯,用一顆寬恕的心看世界,胸懷自然就變得博大起來。寬恕別人而使自己活得快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爲呢!

釋迦牟尼說,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缺乏寬恕,把怨懟積壓在心底,只會陷入積恨難消的惡性循環。選擇寬恕,也就走出了怨恨的泥淖,揮別黑暗,迎來生命中的豔陽高照。

 篇六、讓什麼從心靈過境

假如,我是說假如,你手裏有一塊豆餅,一塊通常用來喂牲口的、口味很不怎麼樣的豆餅,而你身邊圍了一圈兒孩子,一圈兒飢腸轆轆的孩子,他們眼巴巴望着你手裏那塊“美味”的豆餅,悄悄咽口水。你手裏的豆餅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孩子的要求,那麼,你該怎樣送出手中的豆餅?

有這麼一個人,是村子裏的糧食保管員,他拿豆餅引逗着肚子癟癟的孩子們,讓他們學狗叫。他說,誰學得最像就把豆餅賞給誰。結果,一羣孩子便爭先恐後地學起了狗叫。大家學得都很像,難分伯仲。於是,那人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讓孩子們蜂擁而上去搶奪那塊豆餅。

在這羣孩子中間,有一個叫莫言的人。他後來把這個酸澀的故事寫進丁他的散文母親裏。莫言寫道,當他回到家中,受到了父親和爺爺的嚴厲批評。爺爺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何必爲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

當我帶領着今天的高中生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沒有禮爺爺的話上過多引申,畢竟,那種可怕的饑饉不太可能轉回身來繼續齧噬今天的孩子,並且,他們讀初中時就背誦過了“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爲了尊嚴不學狗叫”的道理他們都明白。但是,我依然不肯輕易翻過這一頁書,我說:“來,孩子們,我們一起想想一塊豆餅究竟有多少種給予方式?”

他們嚷嚷起來——平分了給予,人心向來“不患寡而患不均”;按家庭條件給予,照顧家庭特困的;按年齡大小給予,照顧年齡小的……

我說:“你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我願意相信你們會動用自己的智慧分好手中的豆餅。但是,我還是擔心,我擔心你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學起了那個糧食保管員。邪惡的倨傲心,讓他有了那麼獨特的‘創意’——你不是想得到我的施捨嗎?那好,那你就先滿足我對你的‘非人’設定,你是一條狗,你要學狗吠、學狗搶食,只有這樣的給予方式,才能讓我真切地體會到擁有權勢的快感。”

“孩子們,以後,你們手裏可能會攥着五花八門的豆餅——如果你做了教師,你會攥着知識的豆餅;如果你做了醫生,你會攥着健康的豆餅;如果你做了董事長,你會攥着薪酬的豆餅;如果你做了執法者,你會攥着公正的豆餅……那麼多的人寄望於你,那麼多的人巴望着從你那裏得到他們正匱乏、正渴盼着的東西,你能將倨傲的給予看成是一種對自我的侮辱嗎?就像那個糧食保管員一樣,當他動了讓那些孩子學狗吠、學狗搶食的心思,他自己已率先成爲一條狗。”

“你懂得怎樣的給予才稱得上是高貴的給予嗎?當那塊無形的豆餅被送出去的時候,那施予的手,應該是被感恩註釋過的——感恩我有機會給予你知識,感恩我有機會給予你健康,感恩我有機會給予你薪酬,感恩我有機會給予你公正……一個社會的美好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給予者的美好度。給予者醜惡不堪,社會就不可能美好。孩子們,讓我們在特蕾莎修女的箴言面前對對錶吧——給予就是接受,施恩就是受惠。”

  篇七、心藥

心有病,千千種;醫心藥,萬萬服。我只取一帖:靜。

生於浮躁的社會,置身喧囂的環境,怎能不煩?煩,而後嫌,而後厭,而後憎,而後亂……心是一塊太歲肉,怎禁得起如此折騰?反覆搓揉之間,它就皺了,傷了,碎了。養好心之傷,須靠靜。

靜是一種禪定,要經年修煉方可得;靜是一方水土,要精心保護方可存。“請大家保持安靜!”這種懇請,絕不能使喧鬧的氣氛安靜下來,反而只會帶來更大的喧譁。

靜,人的最高素養。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一種境界;清代金纓的壁聯“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一種涵養;遠明大師的“以鈍制銳,以靜制動”是一種人生經驗;大學裏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種真理。故而禮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以靜醫心,務在適時。求名求利之時不可醫,慾望膨脹之時不可醫,善念泯滅之時不可醫。靜這味主藥,還需配以藥引,淡然是也;還需佐以藥湯,悠然是也;還需煎以文火,度量是也。

靜之醫心養性,宜浴清澈透明之山泉。“吾日三省吾身”,洗去雜念,濯盡私慾,用白雲的澡巾揩去污穢,用松脂的香皂祛殺細菌,而後整頓衣冠,疏理鬚髮,對鏡自審,看看有無羞面赧容。

靜之頤養天年,宜飲甘洌潤肺之香茗。“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是藥茶,知識的藥茶;“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這是說飲茶,更是說讀書。心枯竭、貧乏,往往是思想的滋潤不到位;在靈魂深處打一口井,汲清漪以解涸,取甘泉以提神,自然風清氣朗,五腑逍遙。

靜之守真處世,宜交梅蘭竹菊之良友。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者,無不以賢人雅士爲侶,以諍言直言者爲朋。“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爲惡者,損友也。”朱熹說的正是交友的準則。人無良友,其心必孤;孤僻之心,小肚雞腸。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對月觀花,見賢思齊,豈不勝過服用歸元大補膏?

因此,千百年來,“靜”這一味藥其性不改,其效不減,善治凡人通病;天下凡患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之急症者,問之求之,守之納之,莫不幸甚!

  篇八、點燃的柴和廢柴

在同學生探討人生時,老師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柴能發光嗎?”

“柴不能發光。”學生答。老師點燃一塊柴,說:“柴不是發光了嗎?”

“那是你點燃了它。”學生說。

“其實,每一塊柴都有光,它還沒有發光,那是因爲我們沒有去點燃它。”老師說,“同樣,每一個人都有‘光’,他還沒有展現光華,也是因爲還沒有點亮他心靈的火花。”

老師問完這個問題,又開始問第二個問題。老師問:“每一塊柴都有生命和靈魂嗎?”

“一塊柴,沒有感覺,也不會表達情感,怎麼會有生命和靈魂呢?”學生說。

“但當我們燃着一塊柴,柴便有了生命和靈魂。那燃燒的火焰,它所發的光,它所發的熱,便是柴的靈魂;那燃燒的木質,便是柴的生命和肉體。”老師說,“當柴燃盡,當柴的生命和肉體都化作了灰燼,但它的靈魂,它所散發的溫暖,依然在空中瀰漫,它所散發的光亮,依然留存在人們的心田。柴的肉體死了,它的靈魂還在。”

“老師,你是不是在告訴我們,一塊柴,當我們燃着它時,便有了生命和靈魂。一塊柴燃盡,它的生命和肉體消失了,但它的靈魂,它的光亮和溫暖,依然在照亮着人們的心田,溫暖着這個世界。”學生說。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然後問了第三個問題。老師問:“同樣是人,爲什麼有的人一生輝煌燦爛,而有的人一生卻黯淡無光呢?”

老師看了一眼學生,從地上撿起一塊柴,把它折成兩段,說:“這兩段柴,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爲它們都是出自同一塊柴。”

說完,老師點燃其中的一段柴,對學生說:“你們看,現在這兩段柴就有質的區別了,一段發光發熱,另一段卻沒有。其實,每塊柴都具備了發光發熱的潛能,只不過有的柴沒有點燃而已。有的柴終其一生,做着一塊沒有點着的柴,最後爛進了地裏。”

“老師,你是在用柴比喻人生麼?”學生問。“確實,人生跟柴一樣,剛出生時,都像是一塊沒有燃着的柴,其間沒有多大本質的區別。”老師說。

“老師,是不是每個人像柴一樣,都具備了發光發熱的潛能呢?”學生問。“是啊!而有的人卻白白地浪費了這寶貴的人生潛能,一生都沒有去點燃它,使自己一生黯淡無光。”老師感嘆道。

“那用什麼去點燃人生之柴呢?”學生問。“用心中的熱情、理想、信念和希望。”老師說。

學生終於明白了,有的人之所以擁有輝煌燦爛的一生,是因爲他們始終在用心中的熱情、理想、信念和希望的火花,去點燃人生之“柴”啊!

  篇九、做生命的信仰者

一個嬰兒躺在搖籃裏熟睡,突然間,嬌嫩的臉蛋上綻開了開心的笑容。所有的人,不論你是身處高位還是飢寒交迫,不論你是才學滿腹還是胸無點墨,你一定會忘記所有的一切,跟着嬰兒的微笑而開心。

我們到人世間是來幹什麼的?我們來到世間,是來欣賞沿途的風景的,是要到達遠方的終點的。在人生的終點上,有一場華麗的盛宴等待着每一個人的光臨。

我們手掌上的紋路是不可信的,可信的是我們手掌的力量。

沒有人知道何時下雨,也沒有人知道何時颳風。每一個人都經歷過人生的成敗得失,每一個人都有過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那些轟轟烈烈的傳奇,那些光輝燦爛的人生,都是轉瞬即逝的時光,一切都會歸於平淡。因此,沒有必要沉浸在悔恨懊惱或者得意忘形之中。平淡,是每一個生命的主流。

孤獨的時候,就要學會享受寧靜的孤獨,品嚐人生的種種況味,讓萬物歸於內心;開心的時候,就快樂地享受每一分時光,微笑地面對每一個人,大家自然會因你的笑容而受感染,從而分享你的快樂。

在被人誤解的時候,如果能坦然一笑,這是一種優雅的素養;當受了委屈的時候,如果能大度地一笑,這是一種超然的氣度;當吃虧的時候,如果能不以爲意地報之一笑,這是一種豁然的達觀;當置身危難的時候,如果能夠泰然一笑,這就是難得的人生境界了。

生活的煩惱在於我們體味生活的深度,生活的快樂也在於我們理解生活的深度,這與職位、權力、財富、名聲都沒有關係。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每一天都快快樂樂的,臉上總是灑滿幸福的陽光,這說明這個人已經超越了自己。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每一天都是愁容滿面,說明這個人還沒有發現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是一隻展翅高飛的大雁,就要具有領略山川萬物的氣度。如果你是一棵微弱的小草,就要學會欣賞大雁的雄姿,珍惜自己的孤獨。大雁會飛向天涯,小草也永遠守着一方美麗。

不要總想着做人世間的稀有元素,那必然要經歷千錘百煉的苦難。做一捧黃土地上的黃土,雖然平凡,卻可以讓莊稼、小草生生不息,讓小樹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我們總是看別人不順眼,總是以爲生活在苛待自己,總是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夠友好,那一定是你自己的修養不夠,是你自己的眼光出了問題。

很多人總是熱心於探討生命的玄機,總相信生命的背後一定有着深邃的祕密。其實,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寬恕饒恕,就是一場寬容包容,就是一場淡忘遺忘。很多時候,我們要寬恕的、包容的、遺忘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就這樣糾纏在生命的進程中,不斷忘記,不斷超越,不斷放手,不斷接受生活的饋贈,也不斷接受生活的挑戰,亦無法阻擋生活的譴責。

在穿梭不停的旅途中,在行色匆匆的人流裏,看一看路旁的風景,品一品人生的滋味,做一個生命的信仰者。

  篇十、向太陽鞠躬

妻子過生日時,她們單位給她送了一盆茉莉。搬回家後,茉莉正含苞待放。接下來的日子,茉莉一朵朵開放了,室內縈繞着淡淡的茉莉花的清香。在江蘇住了三年,江蘇有一首着名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旋律清新優美,裏面就有一句:“茉莉花開香也香不過它。”茉莉花的味道真的很好聞,帶點甜味,但沒有桂花那麼膩人,是一種清甜的味道,淡淡的,飄逸的,秀雅的,一點點在室內飄飛,雪花一樣輕輕飄飛,那感覺很好。

但茉莉花花期實在太短。感覺中,茉莉花比櫻花還要嬌嫩。剛開放,就馬上凋落了。一朵朵地往花盆裏掉,就像茉莉花在流淚。一顆接一顆的淚珠,從茉莉花嬌嫩的臉龐無聲往外滑落。看着茉莉花如此嬌氣,心裏有些悻悻。待茉莉花凋零殆盡,室內的清香菸消雲散,老實說,我也就把它忘了。

聽一位酷愛養花的同事說過,開花的植物不好養。因爲要施肥,不施肥營養跟不上,很容易死。施肥吧,容易把家裏弄得臭烘烘的。這的確是經驗之談。我家的這盆茉莉花,開花之後,葉子迅速開始捲曲,變色,看來死期將至。但我仍沒有怎麼在意,甚至也沒想到給它澆水。我對嬌嫩的東西一向不大看得起,也沒罵你也沒打你,你就啪嗒啪嗒眼淚直掉,啪嗒啪嗒幾下,枝頭上就光禿禿了,真掃興。

這盆茉莉花是被母親救活的。看着茉莉花一天天蔫下去,母親着急了。她給茉莉澆上水,沒想到茉莉又還魂了。幾口水就活過來了,看來這茉莉的生命,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脆弱。我對它的看法,有點改變了。

我的生物知識近乎零,所以我至今還沒弄清楚茉莉到底是草本木本還是藤本。看它新長出的枝條,像藤一樣四處爬,真不像是草本,更不像木本。有一天,我甚至看到兩根枝條完全纏繞在一起了,就像戀人一樣。也不知爲什麼,我把它們分開了,就像陸游的母親對待陸游和唐婉一樣。也許在潛意識裏,我想檢驗一下,它們有沒有可能重新找到對方,再一次擁抱對方。

但它們似乎沒如我想象的那樣愛得死去活來。它們似乎把對方遺忘了,而一門心思地向窗臺的方向爬去。其中的一根,爬的速度簡直驚人,不到一週,它就爬出了有半米長的距離,離我家的那個大飄窗剩下不到半米了。

我突然明白了,對這些枝條來說,彼此愛慕並不是它們的初衷,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往陽光的方向爬。想明白這一點後,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真的,你再來看整盆茉莉,所有新長出的枝條,在長到十來釐米長的時候,就開始折腰。所有的枝條都向同一個方向折腰,那就是窗臺的方向,也就是室外的陽光大量涌入的方向。那種驚人的一致性,你不親眼看一看,實在不會相信。枝條長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向上生長,而是統一地,俯下身子,謙恭地,虔誠地,心無旁騖地,向窗臺的方向爬去,最長的那根,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離窗臺已不到半米。

我陡然對這盆向太陽鞠躬的茉莉產生了敬意。植物的趨光性我多少有些耳聞,但茉莉那份對光明的執着追求還是深深打動了我的心。這盆茉莉,並不是我想象的,只會啪嗒啪嗒掉眼淚的嬌嫩的小姑娘,也許它開一次花,就把自己全部的營養都耗費殆盡了,所以它會暫時萎靡。一旦它緩過勁兒來,它就會拼命向陽光的方向爬去,直到把陽光真正攬入自己的懷抱。它一點也不嬌弱,反而是勇敢無畏的。

我知道我錯怪了茉莉,我低估了蘊蓄在茉莉花體內的強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我低估了茉莉對生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想想自己,自以爲內心非常強大,自以爲堅不可摧,可生活中一點點的小困頓、小挫折卻往往讓自己垂頭喪氣,灰頭土臉,自己在茉莉面前,應該感到羞愧。

每個人,都要像茉莉一樣,向太陽鞠躬。向太陽鞠躬,那就是向光明鞠躬,向希望鞠躬,向內心的夢想鞠躬。說到底,向太陽鞠躬,就是向生命本身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