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振奮精神、積蓄力量、永不言棄,青春才能出彩!下面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青春的勵志文章《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

清晨,大學圖書館還沒開門,等待入館學習的大學生就在門口排起了長龍。學生們不顧連夜刷題、通宵複習的“辛苦”,只爲得到一個能夠待一整天的自習位。可惜的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場景只有在期末考試臨近時纔會出現。

對一些平時渾渾噩噩的學生來說,“及格萬歲”的目標也不那麼容易實現。前段時間,湖南某大學老師嚴格按照標準改完物理試卷後發現,全班77份試卷中,只有不到1/3的學生卷面成績達到了及格線,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拿到二三十分。這樣的消息,令人擔憂。

不知從何時開始,怠惰、拖延的“症狀”開始在校園裏傳染開來:公共課不願上,選修課不想上,專業課坐在教室刷手機;翹課成習慣,活動不參加,整日宅在宿舍“葛優躺”;交作業、寫論文,不捱到最後一晚不動筆,複製粘貼、東拼西湊、應付了事……對這種狀態,網上有一種流行的調侃,稱這種“懶到家”的狀態爲患上了“懶癌”。可悲的是,失去了奮鬥的方向、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這些學生就像“脫線的風箏”,虛度着大好青春。

大學生本應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勤學上進的代表。患上“懶癌”的大學生如此普遍,社會不可等閒視之,學校不能放任不管,學生更不能自暴自棄。

治療“懶癌”,首先要解決思想問題。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一下子失去了升學和應試的緊迫感,變得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就出現了一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者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者。人生在世,享受生活的樂趣本無可厚非,但人生的意義必須在當下尋找、在實踐中證明,否則就是鏡花水月。當今的社會環境給了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土壤,無論是做創業創新的急先鋒,還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奮鬥,或是紮根山區、服務基層,都是人生的一種選擇。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給自己定個目標,並朝着這個方向前行,自然沒有時間犯困犯懶,也不會感到無所事事。

治療“懶癌”,就要認識到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些大學生覺得讀書沒用,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讀書之“用”並不是立馬見效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青年學生正處在一個沉澱的階段,不能一心只想着“質變”,更要注重“量變”的積累。在中國南方,有一種毛竹,在最初的幾年,當其他樹木蒿蔓生長的時候,它幾乎沒有變化。但幾年之後,它會在短短几個月內瘋狂生長,很快超過其他樹木。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在前幾年的時間裏,毛竹都在深深地紮根,在不斷積蓄着迸發的力量。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纔有可能收穫不平凡。

治療“懶癌”,與自己的惰性作鬥爭,少不了“咬牙的堅持”。有人說,如果你在前進的道路上碰到了敵人,那說明你走對了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遇到一點阻礙就畏縮不前、輕言放棄,沒有一點“刮骨療毒”的勇氣,那懶惰就無法根除。青年時代,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經歷了痛苦、難捱的時光後,當你驀然回首,將會發現每一個曾經奮鬥的日子都是如此寶貴。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浪費的。當代中國大學生所在的舞臺空前廣闊。年輕學子只有徹底清除思想上的“病症”,振奮精神、積蓄力量、永不言棄,青春才能出彩!(作者:丁雅誦,原載2017年1月19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中國教育報》2017年1月2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