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最新勵志文章:少一點憤世嫉俗,多一點愛己及人

最新勵志文章:少一點憤世嫉俗,多一點愛己及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導語:所謂愛己及人,不過是當你學會愛自己之後,也漸漸懂了去愛別人,愛世界。分享一篇最新勵志文章:少一點憤世嫉俗,多一點愛己及人,歡迎欣賞。

最新勵志文章:少一點憤世嫉俗,多一點愛己及人

 少一點憤世嫉俗,多一點愛己及人

  文 | 小木頭


在河南,坐在汽車上看到路邊的圍欄裏有很多穿紅色運動衣的孩子在操練,朋友介紹說,登封武校多,最大的一所武校有三萬多名學生,聽起來歎爲觀止。

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哎呀,練武的孩子好吃苦啊。

也不是說孩子就要嬌嬌地養。從小吃點苦頭,過得簡樸一點是好事,可以磨練孩子的心性,鍛鍊他們的意志。尤其是當下的環境裏,太多的小公主、小王子,缺少真正樸素養大的孩子。

但是,我仍然看不得那些太過艱苦的環境裏孩子們的眼睛,看不得他們抿着嘴脣咬牙堅持的表情,無論是武校裏勤學苦練的孩童,還是動輒出現在手機、網站上留守在深山鄉村裏的孩子們,想到他們從小就與父母分開,想到他們可能要面臨的那些來自物質和精神的巨大挑戰,就莫名揪心。

前兩日看新聞,一個6歲的艾滋兒童,只有一條狗陪着他,在空蕩蕩的房子裏生活。他灰撲撲的,一個人做飯,一人玩耍……這樣的時刻,總是不由自主,眼窩一熱。

那彷彿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可是,我們在同一片天空下,若是力所能及,做一點什麼,事情也許會變得至少好那麼一點點吧?

去年,幼兒園倡導小朋友捐款給貧困山區的兒童。我跟豆豆哥商量:“你喜歡吃壽司,但是還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可能吃不上好吃的飯菜,更不要提壽司了,所以,你把這次吃壽司的錢捐給小朋友,給他們一點幫助,讓他們也能吃好一點的飯菜、能夠看一兩本繪本好不好?”

四歲的小朋友,似懂非懂,點頭同意,然後又會問譬如“爲什麼他們不能吃好一點”、“爲什麼他們不能吃壽司”之類幼稚的問題,要解釋幾次之後他才恍然大悟狀,高興地同意了。

因爲前幾年各種紛紛擾擾的事情,許多公益類的事情都讓普通羣衆望而卻步,大規模的組織捐款更是容易引起不同的聲音,我對許多事情的想法一直都是:力所能及,愛己及人。

前幾日看和頤酒店事件時,這種感觸就特別深刻。

當時的第一感受是恐怖。平時我們女性總標榜自己能抗半邊天,認爲自己不輸男人。但實際上,從體力上來講,女性絕對是弱勢羣體。所以,沒錯,這件事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害怕。

除了安全,網上的議論鋪天蓋地,概括起來大都是感慨世風日下,路人冷漠,人情冷暖諸如此類。當時,來來往往甚至探頭觀望的人很多,但伸出援手的只有一位女士。

義憤填膺者有,憤世嫉俗者有,瘋狂咒罵者亦有。

弔詭的是,每當有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評論裏充滿了各種義薄雲天、俠氣萬丈,好像每個參與評論的人都是俠肝義膽的勇士,是在生活中能“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騎士。每當此時,你心裏總是會有點點莫名的安慰,以爲這件事過後,我們的社會會好一點,世界會好一點,畢竟,你看,俠肝義膽的人佔多數不是嗎?!

而實際上呢,就在這件事發生幾天之後,網上又出現了另外一則令人不寒而慄的新聞:一個路人用手機拍下了男子捅死女友的部分過程,卻沒有報警?!

我們一次次的譴責,一次次的憤怒,一次次的評論,最後卻發現,我們期待的美好並沒有出現,我們看到的澎湃激憤並沒有變現實中一隻溫暖的手,一次力所能及的幫助。

五年前,我們義憤填膺地抨擊那些在“小悅悅事件”中冷漠走過的十幾名路人;兩年前,網友們唾罵在招遠麥當勞那些見死不救的路人導致一名女子被冷漠殺害。這哪裏是一聲嘆息能夠表達的呢?

如果單純的憤世嫉俗有作用,“小悅悅”引發的全社會大討論之後好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然而,並沒有。

只發表一下評論,抨擊一下醜惡,大約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哪怕報個警,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做一點點能幫到別人的事情,許多人就會掂量一下,搖頭走開。

我們是微小的個體。可能真的不能拯救也不能改變世界。

但我們好像,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世界上的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兒,因爲我們,而變得更好那麼一點點。

從前我看那些豪氣沖天的評論的時候,我也會感動,甚至激動,認爲這個世界上好人多;

而如今,我也漸漸懷疑,很多人的俠肝義膽只存在於發表評論的那一刻吧,傳說中的“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卻在扮演者路人甲乙丙,連力所能及的一點力量都不肯貢獻,最終卻只一味將責任推卸給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而所謂的世風,所謂的人心,難道不正是由我們一個個人組成的嗎?!

發表的觀點跟自己的行爲一致,纔是善莫大焉。

相對於憤世嫉俗,我倒是更傾向於,歲月靜好多一點。

我們先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當我們能夠發自內心地體驗到愛與被愛的時候,我們大概也就會對這個世界更無私一點,對別人有更多一點的善意。

因爲你心中的愛慢慢變得寬厚,你願意爲了你愛的這個世界做一點什麼,哪怕一點點微小的力量,來讓它變得更好,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你愛你的孩子,當你看到其他的孩子時,心中也會多一點憐愛;你愛你的家人,當你看到步履蹣跚的老人,看到跟你父母年齡相仿的人們,大約也願意伸以援手;

相仿,每一個身處險境或者困難中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家人、愛人,有喜怒哀樂,有歡喜悲傷,若我們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能不能幫忙他們也留住這一點美好呢?

一本有趣的法國小說《困在宜家衣櫃裏的苦行僧》中,來自印度的男主人公是一名魔術師,他靠說謊行騙爲生。當他感受到別人給與他的愛、信任和友誼之後,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決心也要幫助別人。後來突然有了一大筆錢,他會分享給遇到的需要幫助的人——被搶走了護照的正在哭泣的年輕人,正在偷渡路上的可憐的男人。

而每一次給予,他都覺得自己快樂無比,這種快樂,是他從未感受過的。

我會在天氣不好的日子裏,往路過的乞討者的茶缸裏投上幾塊錢;我也在遇到前來討要礦泉水瓶的老太太時,把還沒喝完的那一瓶水遞給她;我會在寒冷的日子遇到流浪漢時給他幾塊錢,祈禱他會去買個熱饅頭吃;我會在遇到我認爲可能會有危險的情況時停下來,查看一下情況,判斷要不要報警……這些全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兒,我始終提醒自己的是,在生活中我要保持着這種對人的善意。

因爲我愛着我的所愛,我想,他們大概也有那種溫柔而美好的感情吧。希望,他們也好。

有時候,評論的聲音太多太雜也太大,甚至讓我們會質疑自己這一點點善意是不是真的會被人利用甚至被嘲笑“愚蠢”,我們怕自己做了“愛管閒事”的那個人,怕自己成了別人的替罪羊,怕……我們怕的,反而是被輿論淹沒吧?

所謂愛己及人,不過是當你學會愛自己之後,也漸漸懂了去愛別人,愛世界。

當我們的眼裏只有與自己相關的利益的時候,那不是愛,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