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經典勵志文章: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經典勵志文章: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導語: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能夠最瞭解你自己。分享一篇經典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經典勵志文章: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文 /風墟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糾結於生命的無意義,感覺生活沒有生氣,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這種想法從高中時代起就開始醞釀,對於“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驅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嘗試。

在做出這些嘗試的過程中我遭受了很多親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對我的失望、憤怒,但與此同時,也令我結識了許多對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的人。

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到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我真正想做的事”。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給我的回報是超出我所想象的豐厚。

當我在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候,會發現“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真實狀態其實和我、也和你一開始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我想把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生命本身的豐厚回報分享給你,祝你也能夠「成爲你自己」。

我想用這一篇文章,終結所有的“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問題。

01

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一點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很多人對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在這個世界的某一端存在着一件獨屬於他的事情在等着他,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在外部世界去尋找,並直至找到這個答案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不願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他之所以口口聲聲宣稱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對於他當下生活的逃避。

他們認爲只要找到那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幻覺:只要找到了這件事,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就能擁有熱情,就能不再懶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很多人在考慮是不是喜歡一件事的時候,是以一種理性工具主義的態度去衡量。即他們往往會在潛意識裏盤算了這件事是否辛苦,是否能讓他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能帶給他怎樣的收益之後等之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喜歡這件事。

這四個誤區的影響深遠,不過在討論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你爲什麼會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會更加重要。

你有沒有發現,不同的人對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件事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可能你聽過你身邊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現在做的事情我不喜歡,我現在的工作很無聊。

但是有些人會因爲所做的事情不喜歡,就產生強烈的抗拒,並天天盤算着辭職;

有的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並不喜歡,但是他對此無感;

有的人根本就不追求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還有的人在做着他一開始不喜歡的工作,但後來他就逐漸喜歡上了;

還有的人一直都在渴望去做某件事情,但真的有機會去做了,他反而做了沒多久就覺得索然無味。

你可能認爲這輩子如果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所以當你在沒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很痛苦;你父親可能對你說:狗屁!什麼做想做的事,能賺錢纔是王道,你不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會餓死你!

重點不是你和你父親的觀點誰是正確的,而是爲什麼你會因爲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萬分痛苦,但你的父親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呢?

你想一想,爲什麼會這樣?這很重要,爲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爲人和人是不同的。

沒錯,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你會覺得我給你的這個答案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句話背後的內涵是: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別人的經驗對於你而言沒有意義。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而別人喜歡的你也不一定會喜歡。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只應該做你自己,別人的成功、喜好、評判標準等等都和你沒有絲毫的關係。

這也就意味着,對於你而言,“瞭解你自己”纔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瞭解了你自己想在一個小城市裏過安逸的生活,那麼當你在大城市打拼的時候你當然會痛苦;

如果你瞭解了你就是一個很容易記仇的人,所以當你強迫自己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當然會不舒服;

如果你瞭解了你就是喜歡畫畫,那當你拼命賺錢的時候這又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呢?

但問題是你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周圍的人和社會洗腦了,他們告訴你你要努力,你有錢了就會快樂,你學習成績好是很好的,你能出國的話別人都會羨慕你等等。

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這些,並認爲你就“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你也“以爲”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了。

因爲: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所以你也應該去追求這些。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只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你害怕被拋棄,於是你不由自主地就開始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爲當你考上好大學之後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爲當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爲當你贏得很多人的關注和認可的時候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你們只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而已,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於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自己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你的老師看重學習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習;也許等你爲人父母的時候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畫畫多好啊,老爸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賺了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學習好了會開心的是你老師,你女兒畫畫學好了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02

人本主義認爲,“自己”是指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你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你“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麼無論你過去的經驗在別人看來多麼的美好,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麼的成功,多麼的優秀,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着,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爲,所以他們只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剝奪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起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因爲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壓制剝奪了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那麼一個高度接納自我,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長成的呢?

那是因爲他從小就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他基於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爲他的興趣,對興趣的探索和練習越來越深入,這就內化爲他的理想或目標

因爲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鑽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就會充分地信任他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並且信任和堅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他將成爲一個活得很充實,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充滿了創造力的人。

所以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認識的四個誤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於自身天性的發展。

假如你抱着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度去尋找的話,那麼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果的,因爲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答案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於一個工作、一次旅遊一次辭職,而只在於你的內心。

並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爲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選擇了這個職業會讓你活得很光鮮,成爲某種人會很酷等等,然後就想把這件事情設立爲你自己的終生目標,然後試圖逼迫自己去爲此奮鬥,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會一定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才能夠開心。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然後開始看了這篇文章,並且還看到了現在,那麼你很可能是屬於後者。

那麼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你的內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了你自己,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試圖說服你自己,你也的確沒有辦法強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歡做的事。

所以也不可能找到一件事情之後,你就能徹底的改變,你的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你想改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隻可能來來自你自己的方方面面徹底的改變。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沒有那麼大的魔力。

03

那麼你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對於你而言這意味着什麼你知道嗎?這很可能意味着,這是你對你自己發出的一個信號。

因爲你自己常年被壓制,你永遠都是在被社會和他人的要求與對你的期待牽着走,你過去所有的生命經驗中你都是“被選擇”,你所有的生活都是你被動參與的,而不是你的主動創造。

並且你還在日復一日地追求這些別人、環境、和社會洗腦給你的金錢,好工作,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買車,買房等這些對於你的“真我”而言無聊透頂的東西。

你的內心一直在試圖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但是呢,你卻從來沒敢從這你已經習慣了的生活中逃離出來。

你害怕別人看不起你,

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尋你的內心了你就會流落街頭,

你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你,

你害怕你會失去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

你害怕你的父母會阻止你並對你生氣,

你害怕你的生活失去控制。

你可能在想,一邊做着一份不喜歡但是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一邊慢慢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先攢着錢等錢賺夠了就去嘗試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爲了不讓父母傷心現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

這些是不可能的。

你會發現你在做着你不喜歡的工作時,那些無聊的瑣碎會吞沒你令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你的錢會永遠攢不夠,或者錢攢夠了你也不敢去邁出那一步,折中的辦法並沒有用,你還是處於被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的不自在的根本不是這些外在生活對你的壓迫,而是你的這種恐懼。

這種恐懼一直在壓迫着你,令你始終無法釋放你內在的自我。

你騙不了你自己。即便你的錢攢夠了,也出去探索,但你還是會找不到答案。

因爲恐懼還一直存在。

你害怕失去由那個“外在的你”所建築的一切,而不敢釋放內在的你。但這本來就是不存在任何折中的辦法的。

因爲外在的你和內在的你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話你也不會想着去尋找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臺詞:“self-improvement is not the answer,maybe self-destructionis the answer。意即:自我成長就和手淫一樣,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全部毀掉才能重新開始。

你要明白,你現在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由於外在的環境和他人給你塑造的。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問題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以那種功利性的思維去衡量。

因此如果你還是“環境塑造的外在你”,無論你怎樣嘗試和尋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歡一個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於經濟原因嫁給了一個多金的男人,最後你一定會忍不住和這個男人離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你偏偏不喜歡。”對於你而言,好還是不好,有前途還是沒前途,能賺錢還是不能賺錢,這些對於你而言根本絲毫都不重要。

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纔是最重要的。

04

所以,“怎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比起抱着從外界尋找到一件事情的念頭來,你靜下心來逐漸“成爲你自己”會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於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歡的,最根本的是在於你自己的心態,你內在的態度。

當你感覺你不是在做自己的時候,即便你做着一件你以往很喜歡的事情你還是會很煩躁不安,你無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當你在做你自己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什麼事情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了。

因爲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地選擇,艱難、容易、偉大、渺小,這些都不重要。

我再重複一遍,重要的在於你自己內在的態度,你是否在遵從自我的內心在生活。

那麼我們要如何逐漸的“成爲自己”呢?

通常來講,有兩個步驟:

“修通阻礙”與“自由探索”。

這兩個步驟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這意味着你要開始修改和調整你的生活,將那些所有阻礙你做自己的東西都清除掉。

我們可以假設在你的精神層面存在着兩個你,一個是你的“真我”,一個是你的“社會我”。(當然事實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也不嚴謹的,“真我”這種說法也可能將你帶入一定的誤區,令你認爲“真我”就和那個外在的你喜歡做的事情一樣,只要去尋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是這樣,這個比喻只是爲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會我”往往爲了生存或者舊有的觀念等而做出了很多的違揹你本心的事情,比如你爲了未來的生活而選擇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行業的工作,但實際上你想成爲一個畫家;你很想辭職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但你怕自己辭了職就養活不了自己了,所以遲遲不敢。

這二者的衝突往往令我們痛苦不堪。那麼修通阻礙就意味着你要解決這兩者的衝突。

由於前文對於社會環境對於個人天性的壓制的批判,這可能會令你認爲,我會告訴你修通阻礙的方法就是讓你的社會我徹底消失,從今後你完全從心所欲的按照你的“真我”去生活。

不,當然不是這樣。

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年紀,你都已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了很久,你是不可能完全拋棄你的“社會我”的。而且如果沒有你的理性來控制你的人類天性中的懶惰、拖延等一些負面的習性,你完全地從心所欲的話,可能只會令你廢掉。

所以修通阻礙的本質是指:你的“社會我”和你的“真我”的“整合”,並且,是你的“社會我”開始爲你的“真我”服務。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成爲一個畫家,在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業餘時間去畫畫會是更爲理性的選擇;如果你想辭職休養,那麼等你做清楚了預算,攢夠了錢之後再辭職會更爲妥帖。

聽起來我要你將你的社會我和真我整合,有點兒和前面的由於恐懼而不敢打破自己的社會我去做決定這有點兒矛盾了。

事實上這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

你因爲不敢冒險,所以不敢辭職,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這和你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雖然從表面來看,你的做法都是一樣的,但對於你而言這有着本質的不同。

你自己會很清楚這有什麼樣的區別,你很清楚你做出一個決定是因爲對某些束縛的恐懼,還是在你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後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過由於很多人並沒有幸運到像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中那個從事金融行業還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是畫畫的人一樣,很多人往往連一個真正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時候未能完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你對未知的好奇。

歸根結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瞭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嘗試和改變,探索世界。

是的,聽起來都是很虛的詞。

但是,你有試着在一張紙上記錄你的想法和行爲,試着分析這是你的「社會我」還是真我嗎?

你可能現在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你有試過在空閒的時候去做發傳單、當服務員打零工這種事情來體驗生活嗎?

當你和朋友聊天時你預感到自己說出某句話是爲了裝逼,所以你主動控制自己沒有說出這些話嗎?你有試過主動在大街上找陌生人搭訕嗎?

事實上我們想去做一些事情的方法總是有很多的。但問題在於,我不能,也無法給予你一個明確的操作步驟的指引。

因爲每個人的人格完善之路都是不同的,我們無法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告訴你,你去做那些事情就一定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這些過程中也充滿了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你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選擇。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態、你的想法、你的意識等這些你內在的非常微妙的因素都會對你造成重大的影響。

沒有人知道你做出一個選擇是主動地追求還是被動的逃避,我們不清楚你在有些時候所謂的頓悟是真的想通了還是隻是在自我欺騙,誰能夠了解你做出了一個決定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能夠最瞭解你自己。

我知道我在最後給出的答案會讓大部分的人感到失望。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少數人能夠讀懂我的意思,他們能夠明白從他們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起就可以選擇和以前不一樣的道理,我也相信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傳遞的一些思想能夠幫助這些少數人達成內在的進化。

我又能爲你做什麼呢?

不過是告訴你,這一切都要你自己爲了你自己去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