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導語:其實民間一直都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大如年”,小編整理了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歡迎欣賞。

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篇一: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記載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這天,北方吃餛飩來應節,南方則吃湯圓,香港更是“無雞不成宴”。冬至日的前一天,又叫做“小至”,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以作爲冬至日團圓圍桌食用。過了冬至,就將迎接新年。

因爲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爲“活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所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就是冬至的歡慶禮俗和春節都差不多。

冬至標誌着希望。在這一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冬至預示着未來。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有個民謠更形象:“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有一句關於冬至的俗語流傳很廣,那就是“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意思是說,冬至如果天氣晴好,則春節將是陰雨天氣;反之,如果冬至是陰雨天,則春節將晴好。感興趣的讀者不妨留心觀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冬至的到來,在異地工作或者在異地生活的人自然而然想自己了遠方的親人,都想團團圓圓的在一起,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乾明居士在這裏提前跟大家說聲冬至快樂,希望異地的鄉親們團團圓圓,快快樂樂。

  篇二: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書》),“……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晉書》)。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冬至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是謂“冬至大過年”。

皇帝祭天、接受百官朝賀,百姓忙祭祖。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的記載;《東京夢華錄》說“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則以“餛飩享先”。更權威、更正統的記載是嘉靖《江陰縣誌》:“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多於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

北方有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人則吃湯圓和麻餈。我是北方人,就說北方的習俗吧。《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民間……唯食餛飩而已。”《帝京歲時廣記》記載:“預日爲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在冬至日吃餃子、餛飩,一說“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二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些說法是否靠譜,留給專家們去探究。

聽老人說,冬至日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張仲景是我老鄉,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長沙太守任上,訪病施藥,大堂行醫。辭官回鄉,適逢冬季,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競相模仿做“嬌耳”禦寒防凍,是故形成“捏凍耳朵”之習俗。

《靈樞·天年》雲:“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奔三、奔四的人,肩負着社會、家庭的重擔,當“大爲修理一番……再振根基”(《景嶽全書·中興論》)。

如何“大爲修理一番”才能“再振根基”呢?《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得好,“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臨近年關,再怎麼焦慮,也應儘可能的避免“超負荷運轉”。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指出,“男子貴在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沒錯,“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養性延命錄》)。一是養血固精,“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張仲景);二是欲不可縱,“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泰定養生主論》)。

《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陰極則陽生,人體最易爲“外邪”入侵。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內經·養生》記載:“冬三月,此爲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不是完全不運動,而是不適合劇烈運動,如運動過大,身體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陽氣易從皮膚外泄。所以,“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調律者度竹爲管,蘆莩爲灰,列之九間之中,漠然無動,寂然無聲,微風不起,纖塵不形,冬至夜半,黃鍾以應”。

  篇三:有關冬至大如年的文章2016

今歲又冬至,燈影伴隻身,理亂塵年事,歸故遠行人。歲月如佛手,心無雜念,翻開了冬的一頁,淡定了然。落記,這一時刻寒冷的時節,隨筆,畫下這深沉蒼茫的音質。就這樣麼?輕輕地、敲着除舊的鼓,滿腮的白鬚,叫人着了冷,帶些許迷朦。

縮在冬的棉襖裏,也就把心懷裝入了冬。那些臃腫的日子,被剝落外殼,着上綿絨絨的衣裳,安靜地睡在歲月的懷抱和冬的季節裏。靜聽時針敲響這深沉之夜,料想有多少如此刻的回望,在頭頂盤旋縈繞不歇,翻去覆雨,掀風舞雪地歌唱。這是漫長的旅行,雪中行,多了幾份雅緻之情和爛漫心懷,踏冬踩雪,彷彿可聽到冬在歌唱,它在與歲月對話,在與生命傾訴,仍可感覺輕如縵紗的隔簾,隱着我的眼,還帶了迷朦的白,晃晃顫顫地向我包來。

冬至。冬就真到了眼前。我已然覺得融入冬有一個世紀了。我是踩在歲月的背上,踏在生命的頭頂從天空劃過的候鳥,是冬的追隨都者,是冬的幻影。我每攀爬一步,都要擡頭數數天宮上的碑,看它距我愈來愈近,它在雲裏霧裏淹沒着,似冰冷無言的衛士,每個頭頂都豎着羽毛一樣的獲花,仍有跟我塞上一樣悠遠的調子,彈破一天的霧,惹得獲花紛紛揚揚而墜。落下,只爲去那遼遠遙迢的故鄉。我的靈魂騎了它飛來,趕在冬至的一刻,我看到了故鄉的原風景,仍那麼清秀可人,霜貫橫白。

我是掛在故鄉枝頭的一枚葉子,是貼在她額頭上的一枚郵票,或者可說是長在歲月河堤上的一株守望草。我看聚天地呼吸的霧,瞬隱帶了冬至而歸,遮住了蒼白的天幕與它一同粘連成冬的樣子。故鄉的冬就那樣,聽冬,如同品嚐深沉厚重的大提琴,悠然飄止渾厚如山。

冬至大如年,在我生命最頂峯的時候又翻過我不多的光陰,它是隨意柔和的,也是皙顏動人的。“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我守着一個個冬至踏過了歲月的長河,在冬至那一刻,我看到父親翻開的舊黃曆,在不停地說:“冬至了,冬至了”,母親也憂心忡忡地湊上前去看,儘管不認得其中的字,還滿臉疑惑地自言自語,懷疑這冬的到來,與去年時分的差異。冬至,就是我的望親石,我站在石頭上,仰頭看它,那是一道黑油漆的門和那道門坎兒。畫面定格在老屋子的門口,還是父親翻閱冬至的嚴肅,冬至既到就是節衣縮食的開始,日子就變成堅硬冰冷的石頭,是走向“年關”的開始……。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推着日子,又一個冬至不約而來,在既近換歲的時候換了人心,將我從毫無顧忌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憂心忡忡的人。父親與母親爲生活維艱而憂心,我呢?只會站在物質豐沛的日子裏頭,望故興嘆。望着生命的長廊朝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走,多深?多遠?卻從未想像過。我唯願讓我的思想慢慢延伸了去,如輕煙一樣散開,飄柔地去,走向冬至的深巷,帶着歲月黴腐的味道,去收集它沿途的風景,還有風景裏那些慘淡寂寥的遺骸。我且用迎接新歲的美酒,灑向生命的歸宿地,成兩行清淺的詩句,朝着親情的靈魂處,寄千串厚重的禱告!

歲寒見冬至,早春接清明,節氣如掛在季節枝杆上的一張張紙條,我是走在季節裏的行者,到了冬的驛站,撕下,看它上面寫給我爲數不多的話,或是淡淡的無字書。我嗟嘆流年,在這一時刻安靜地掰着手指,計數自己最大的峯齡。春在一個對話的距離,欲催梅綻,我在花開花殘,無心拾起落紅那刻,看冬至放大成生命的門坎,生活之隔檔,隨着年關更替,附着生命的歌唱,舉着生活的祈禱,我虔誠地叩拜歲月,並悼念被歲月剪成的清苦,還有被它遺失了的生命!

心在清明飛,飛過端午、掠過重陽、冬至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