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精選3篇大綱

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導語:每到端午糉子飄香的時節,總會想起兒時過端午、吃糉子的趣事。下面是關於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歡迎閱讀。

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精選3篇

  篇一: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節,菜市場忽然冒出了許多賣糉子的攤點,商販們都拉長了吆喝聲音,“賣糉子囉”有於唱歌。

聞到糉子的清香,總有饞涎欲滴的感覺,每次買菜我總要順便買幾個來吃,不知何故,幾十年來,我總覺得這些糉子雖然形狀各樣,價格也不同,但都不如家鄉糉子的味道好,尤其不如媽媽包的糉子好吃。

我生於五月,從小就愛吃糉子。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爲這正是家鄉糉子飄香的時節,家家戶戶包糉子,就像過年一樣。家鄉的糉子以包純糯米的諸多,也有包綜合餡的,甜的、鹹的,有的又尖又小,像個小老鼠一樣,有的又短又粗像狗頭一樣……媽媽包糉子的糉葉,都是爸爸一大早從山上採來的,剛剛舒展開來,還帶着露珠,這樣清香的糉葉包出的糉子最香甜。

媽媽包的糉子在家鄉遠近聞名。她包的糉子棱角分明,個頭勻稱,並且添的米和餡恰到好處,蒸熟後也不變形,糉葉也不會稀軟粘黏。家鄉的風俗,每逢端午,女婿總要挑上幾百個糉子孝敬岳父岳母。這樣的糉子當然要體面大方,否則惹人笑話。於是那段時間就成爲媽媽最忙的日子。她人緣好,手藝精,幾乎每天都有人請她包糉子。

媽媽包糉子時,我最喜歡在一旁湊熱鬧,看他包糉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她隨手抽出一片糉葉一疊一卷變成一個圓錐的筒,用勺子填點糯米和餡,用筷子搗實,再抽出一片糉葉三疊兩折包好頭,然後用細細的麻繩三纏兩繞,一個有棱有角的三棱糉子就包好了,整套動作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的感覺。一個挨着一個的糉子,被那麻繩串成一串,煞是好看。

一晃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了,因爲離家遠,一直沒能吃到媽媽包的糉子。在這糉子飄香的時節,我夜夜能夢見故鄉,夢見媽媽,夢中的我正香甜地吃着媽媽包的家鄉的糉子。

  篇二: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

端午節快到了,超市購物,糉子成了主角,五花八門的火腿糉、豆沙糉、蠶豆糉、蛋肉糉,長的,圓的,方的,三角的,應有盡有。這些糉子都被擺到最顯眼的地方,只是再沒有人會想起那個在澤畔行吟、投江而盡的三閭大夫屈原。端午節,一個演變爲只用糉子招徠生意的商機。

小時候,端午節好玩啊!雄黃酒,賽龍舟,還有媽媽和外婆掛在嘴上說了不止幾千遍的一個實在不怎麼高明的謎語:“四角四頂槍,掉落河中央,河臀打筋倒,爬起脫棉襖。”

端午節的氣氛是特別濃烈的,母親忙着買糯米,買糉葉,早在四月初一就用食鹽拌黃泥醃起鹹蛋。端午節的前一天,門前門後的樹蔭下,幾個與母親一樣的婦女,便龍門陣似的擺着各自的盆啊籃啊,包起了糉子,嘻嘻哈哈,家長裏短,各種形狀的糉子便小山一樣堆在木盆裏。各家的孩子蝴蝶一樣在旁邊繞啊,跑啊,調皮搗蛋,那挨家挨戶廚房裏飄出來的糉香,十里之外都能散發開來,聞到都讓人流涎。

一直以來,溫州人很喜歡吃一種灰湯糉。據說這灰湯糉是溫州特產,在全國絕無僅有。灰湯糉是將包好的糉子放到灰湯裏煮。灰湯要提前準備好,將陳年的早稻杆燒成灰,然後裝在細密的竹筐裏,用沸水從上往下淋,直到湯汁呈橙黃色,再將包好的糉子浸入此湯汁中(有的拌入米中),這樣的糉煮熟後吃起來香氣撲鼻,口感特好,黏稠又開胃。多少年來我再沒有在家鄉以外的任何地方吃過這種灰湯糉了。

溫州人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喜歡吃薄餅。一種用麪粉糊在鐵板上烤焙出來的又薄又圓又鬆軟的面片,中央夾着綠豆芽、肉絲、韭菜炒熟的餡,卷出來一條又長又圓的卷兒,吃一口糉,再咬一口薄餅卷兒,清淡的味道與糉子的黏膩是絕佳搭配。此時,孩子們已在胸前掛起了香袋,相互追逐着去撞蛋,父輩們又在他們的額前和腦後塗起沙沙的雄黃,門板上插遍菖蒲,據說都是爲了驅邪保平安。水上龍舟競渡,紅龍、白龍、青龍、黃龍,一支支似箭般在河面穿梭,鑼鼓震天,鞭炮不絕,節日的氣氛達到極至。

前些天,我給母親打電話,她正忙着挑選糯米和糉葉,她說要包很多糉子,分給親眷和鄰居,母親還找到那個在食品廠幹了幾十年的退休師傅,請他給磨了幾斤豆沙。豬肉和丁香也親自選頂好的,生怕市場裏買來有摻假。

記得那年我在外地讀書,母親在電話的那頭說,要是有人坐飛機,我就讓他給你帶點去。現在想起來,就像一縷深藏在記憶裏的滋味,縈繞在口齒之間。母愛和鄉情,始終溫暖着我的心。

  篇三:糉子飄香話端午的文章

每到端午糉子飄香的時節,總會想起兒時過端午、吃糉子的趣事。

唐朝人文秀有一首寫端午的絕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關於端午和糉子的起源傳說衆多,有紀念屈原說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的,這首詩表明在唐朝以前,過端午已與紀念屈原相關。

屈原貴族出身,卻少了許多貴族的驕奢淫逸,心繫國家前途,關心百姓疾苦,可嘆政治上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鬱鬱寡歡,跳汨羅江而亡。傳說屈原投江,漁民發現後爭相划船追撈,投食物到水中,試圖阻止大魚吃其屍體,後來演變成了過端午賽龍舟紀念屈原的傳統節目,投江食物演變成糉子,端午節和吃糉子,大抵如此。

我自己倒是覺得,屈原曠世奇才,辭賦大氣磅薄,用詞華麗,天馬行空,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成爲後世文人爭相模仿的典範。屈原真要是一國之君或重臣,在那種多國爭雄,縱橫捭闔,爾虞我詐,心機智謀頻出的亂世,未必就能使楚國強盛,國泰民安。李煜、趙佶才華橫溢,誤爲人君,最後亡國不得善終,就是佐證。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輝煌地位。

家鄉陝西隴縣只有小河缺少大江,少時沒有見過船什麼樣,自然沒有見過賽龍舟;過端午,能記起的風俗,家家戶戶在院子大門、房門、窗戶上掛艾草,給小孩脖子上掛香包,手腕上戴五色彩線編制的手鍊,說是爲了辟邪驅毒防蟲咬。艾草在家鄉到處都是,隨便就可割一大捆。家鄉的香包色式各異,方、園、菱形、十二生肖、飛鳥,繡有精緻圖案,是真正的民間手工藝品,做的如何也是評價女人手巧與否的看點之一,而且至今傳承着,端午到隴縣城看香包,選買幾件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我們小孩子的最愛,就是相比誰的香包和手鍊好看,我母親心靈手巧,姐姐們也在母親調教下女紅不差,所以掛在脖子上的香包常常是最漂亮的,我尤其喜歡鳥兒造型的香包;另一個最愛就是吃糉子,彼時生活艱苦,吃糉子已是奢侈的享受。

家鄉主產小麥,少有水田,大米也就很稀缺。我的青少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管控很嚴,人們很少有機會外出,山區許多村莊的農民根本就不知道水稻長什麼樣,沒有糧食的自由買賣和交換,更別說吃大米飯,吃糉子了,過端午只能吃涼粉、麪皮代替。幸運的是我們生產隊在梨林河邊有一片蘆葦地,還有十幾畝稻田。

春夏蘆葦鬱鬱蔥蔥,碧波盪漾,秋天蘆花飄飄,白浪一片,煞是好看,我們小孩也常鑽到蘆葦地裏去玩,淘氣地捉一種在蘆葦上築巢的.小鳥。到秋天蘆葦被收割後,主要製作炕蓆和儲藏糧食的包席,或者編制一些蒸籠蓋等生活用品。

小孩子常選一些成熟後色澤好口徑小的,截一截做咪咪。做咪咪要把一頭削成斜面,在斜面的上部用刀子軋一刀開個縫,然後裁一小片蘆葦葉小心地插入縫隙中,順斜面壓下來,仔細修剪到正好覆蓋住斜面,用唾液溼潤軟,吹幾口,有響聲,咪咪就算做好了。小朋友們常比賽誰做的咪咪好看,聲音響亮悅耳。那時候玩具全靠自己動手製作,咪咪是自制玩具之一。蘆葦管子內有一層半透明狀的膜,吹笛子的人常用它做笛子的震動膜,能使笛子發出美妙的聲音。

蘆葦葉就是包糉子的葉子,生產隊的蘆葦地在離槐芽庵學校不遠的河灘,當蘆葦長到不再繼續長高,葉子翠綠正寬厚飽滿時,我和姐弟就會遵從母親的安排,放學後順路去挑揀採摘一些壯碩的葉子拿回家整理好掛起來風乾,然後收起待用。

糉子只所以好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蘆葦葉中那種清甜淡香的味道滲入了大米中,吃的就是這種清香味。

也許小時候物質匱乏的緣故,我記憶中包的糉子都是素糉子,糉子芯主要是大米,外加幾顆紅棗,也從沒有見別人家包過其他材料的糉子。端午到了,母親會指導我們姊妹準備包糉子的用料,大米、紅棗、蘆葦葉等,將蘆葦葉和馬蘭用井水泡軟,大米也用井水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然後指導我們如何將蘆葦葉折成圓錐狀,灌入大米,放入大棗,形狀包成四角或三角,用馬蘭捆紮好。糉子包好後下鍋蒸煮,等着吃糉子時刻的到來,是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蘸白糖或蜂蜜,是隴縣糉子的傳統吃法。糉子的清香加白糖或蜂蜜的甜,很是享受。

蜂蜜蘸糉子好吃,有一年我卻吃傷了胃。記得好像是七零年,那年十歲,正是俏皮搗蛋的年齡,夏收時節,生產隊到離村十多裏的山上去割小麥,我們小孩隨大人去揀拾掉在地裏的零星麥穗。回來路上的地頭有幾棵杏樹,杏子正處於成熟過程中,部分已黃部分尚綠,我們幾個小孩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樹就是一通海吃。回到家,母親做了糉子,正好前段時節我和母親去大姨家時,姨夫養幾箱土蜂,送了兩瓶蜂蜜,就着蜂蜜吃糉子,口饞的我一氣吃了好幾個。

口福享受沒有多久,就感覺身體不適,渾身乏力難受,躺在家裏土炕上休息,噁心,肚子不適,冒冷汗;折騰一段時間,把母親也嚇着了,正準備送村上醫務室,一頓翻江倒海的嘔吐,將吃的杏子、糉子全部吐出到腳底,人也頓時感覺輕鬆了許多,休息片刻,重新吃點玉米槮稀飯,又蹦蹦跳跳出去找小夥伴了。自此後二十年,我見不得蜂蜜。

到廣東順德工作後,發現這裏的糉子用糯米加紅豆等輔料,包肉、包香腸、包蛋黃,是葷餡,個頭也較大,吃一個已經是全飽了,完全是另一種風格。順德河網縱橫密佈,自古盪舟出行,識水性會游泳之人衆多,過端午賽龍舟,規模大,水平高,世界有名。真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生活好時似乎沒有什麼可記憶的,生活艱苦時,留下的記憶頗多。也許青少年總是記性好的年齡段,留在我記憶中的生活片段,大多是這個年齡段的,不知道別人是否也是這樣。端午糉子飄香,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時候過端午,包糉子吃糉子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