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謅議“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學生政治思想教育

謅議“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學生政治思想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6W 次

論文摘要: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已成爲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培養模式,同時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推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發展,將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我院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剖析,提出瞭解決的辦法。

謅議“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學生政治思想教育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

國家教育部在《關於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把工學結合作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近幾年,全國各大院校都在嘗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我院自今年年初推行“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以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臨着諸多問題。怎樣改變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順應職業教育環境的變遷和發展,成爲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一、“工學結合”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我們學院審時度勢,積極的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大膽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解決企業目前員工難尋找的矛盾,又可以解決學校實驗實習場所缺乏的矛盾,爲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空間;同時也可以爲學生創造客觀的經濟效益。通過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塑造良好品德、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感受企業文化,親身體會到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中人才與人才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可以使他們親身感受優秀企業文化中企業哲學、企業精神尤其是經營理念中的積極進取和競爭意識,切身感受到專業知識、技能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充分體驗到企業的競爭壓力與職業責任,清醒認識到沒有一技之長的高職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從而自覺地樹立強烈的危機感、嚴肅的使命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激發起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內在動機,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覺性,更加端正學習態度,加倍珍惜學習機會,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二)有利於塑造學生的良好品德

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於自我覺醒、自我確立的階段,思想格外活躍,觀念容易改變。良好的企業文化、企事業風氣、企業氛圍、企業輿論通過學生的耳濡目染,對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促進高職學生加深對社會發展和職業道德的理性認識,糾正他們認知上的偏差,促使高職學生養成良好品德,促進全面發展。

(三)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職教育融入了企業文化,爲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會、深入企業的機會,讓他們在離校之前就感受到企業嚴格剛性的管理和近於苛刻的紀律要求,感受到企業員工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這樣就能有效地幫助他們主動調整心態、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提高他們畢業後到社會的適應能力,縮短就業後適應社會及工作崗位的時間。

(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新時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正確引導大學生創新。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通過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可以讓每個學生感受到市場壓力,感受到企業員工的壓力,並由市場來評判員工的勞動是否有效,從而激發學生們創新的激情與動力。

二、工學結合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自我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來,我們從企業頂崗實習的同學中瞭解到,由於受社會環境、新的學習制度和教學目標等的影響,學生的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工學結合模式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和社會上的各個行業的“社會”人進行直接頻繁的接觸,和社會慢慢溶爲一體,面對千差萬別、複雜多變的實習環境和社會環境,面對潛在的、不可預知的各種風險,加之學生接觸社會較少,對社會的認知度不夠,並受社會上各種現象的影響。學生表現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尤其表現爲心理上的不適應,之前在寬鬆、浪漫的校園文化氛圍下,學生在象牙塔裏過的是悠閒自得的生活;而進入工學結合的模式後,學生從允許犯錯誤、各方面不作過高要求的學生迅速轉變爲對產品質量有嚴格要求的責任主體。同時,工學結合,意味着學生既“工”,又要“學”。面對着新的工作環境以及新的人際關係,如何把握好“工”和“學”這兩者的平衡,如何適應社會的“流水線”作業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恐懼和逃避的不適應心理。加之提前接觸到經濟繁榮發展背後社會所隱的問題,甚至還可能使其對社會現實產生片面的認識,進而影響到其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2、受新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影響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主要侷限於課堂教學,側重於理論教學,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個人道德修養。但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而是要把教學放在生活和生產的實踐各個環節當中,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接受教育,着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培養實際的做人處事的具體操作能力。然而,由於學校的師資難以深入到企業給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而企業所關注的核心是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而不會跟學校一樣投入較大的精力關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存在新的問題。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舉措

(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念,營造具有企業文化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首先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長久的工程來抓,除了學校是施教主體外,在工學結合中,企業也應當介入併成爲重要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教主體,也就是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僅僅是課堂上的理論教學,而應當是貫穿學校教學和生產實踐、實習的整個過程和每一個環節;也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只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事情,而是號召全校全體教職工都來關心思想政治教育,由全體教職工共同在教學、工作、生活等各個具體環節,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共同來實施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另外,在校園環境建設上要將企業裏嚴格規範的管理和員工的大局意識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從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爲做起,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模塊,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改革方向爲增強現實性,實現多樣性。首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壓縮那些超越高職院校大學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論內容,切實從他們日常所出現的問題及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出發,如人際關係的處理、責任心的教育、服從意識、安全意識的教育等方面來開展。另外,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業觀的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着重於實踐,如在學生下企業前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側重於就業形勢分析與就業能力訓練方面。這樣既有利於調動學生下企業的積極性和工作的積極性,又有助於減少學生在企業工作的盲目性。就業指導教育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如就業形勢教育,可以先進行理論分析,然後將課堂搬去招聘會市場,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前的就業局面。現在我院正在進行的對在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探索,注重從案例出發,注重對學生的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基於校企文化對接基礎上,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1、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爲規範教育,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必須堅持以就業爲導向、與社會零距離的辦學理念。強調學生的養成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其中特別是要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爲規範教育。

2、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質

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使學生樹立起愛崗敬業、鑽研業務、樂於奉獻的精神品格;培養學生良好的紀律觀念,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使學生樹立能在基層生產、服務第一線或艱苦條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風和能力,使他們畢業後能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借鑑企業文化,進行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據學生所選擇的專業方向,,把先進的職業理念、職業心理素質、職業行爲素質等文化知識融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3、注重實踐性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技術創造能力

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應該結合企業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教育。如參加時事政治學習、社會實踐調查、參觀革命教育基地、校園主題活動、黨團組織活動、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活動等。還可以利用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的形式,讓學生從中感悟、印證和嘗試履行相關崗位職業道德規範,通過職業實踐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感,培養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充分認識自我,瞭解社會需求,培養良好心態。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

一方面不斷增強他們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學能力、研究能力與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以通過組織相關方面的培訓、組織外出學習以及組織校與校之間的交流等途徑來提高;另一方面積極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以增強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另外,應加強培養學生幹部及學生黨員模範帶頭作用,以擴充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此外,還應將企業中學生的“指導老師”也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他們具有教師所不具備的豐富的實踐知識及職業素養。

(五)完善有關規章制度。

在確定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之後,各高職院校應着力制定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規章制度,如對工學結合的形成、時間、指導人員以及目的、內容、效果的評估等都應做出詳細的規定,使得工學結合“有法可依”,從而有效地緩解學生下企業的牴觸心理。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注意校企之間文化的互融、互動、互惠的同時改變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順應職業教育環境的變遷和發展;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