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論當前孩子的教育問題

論當前孩子的教育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所有家長最爲關心的話題,一個好的教育能夠改變孩子的一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當前孩子的教育問題,歡迎閱讀。

論當前孩子的教育問題

第一節 “80 後”父親教育的現狀

現如今,社會中成長起來的計劃生育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80 後”已經開始爲人父。他們思想獨特,行爲標新立異,他們正在顛覆傳統的父親角色,不再以父輩的教育方式爲榜樣;他們正以自己這一代人的視角和方式來對待自己的下一代。但是他們的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問題與弊端,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父親角色的缺失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應該作爲父親的人們,卻在家庭中無法扮演一個真實的父親的角色,因爲忙於事業,往往將孩子囑咐給妻子或是自己的父母,因而疏於對孩子教導,讓孩子缺乏父愛。“80 後”父親分爲三類。第一種是大部分的父親,認爲向孩子提供優越的成長環境就是有能力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需求;第二種認爲自己並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無法教育好孩子,於是就不參與對孩子的教育任務;第三種是遵循我國傳統的家庭角色分工,遵從傳統的“女性相夫教子”的觀念。而且因爲現代社會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80 後”中的女性也要參與到社會工作當中,況且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而父親又不能及時的將缺失的教育填補完整,導致子女家庭教育不完整。

二、“80 後”父親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對 100 位“80 後”父親的子女教育現狀做了隨機調研,結果發現:“80 後”父親在子女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父親教育角色錯位,其次是傳統和錯誤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方式。“80 後”父親沒有時間陪孩子,再學習意識薄弱,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衝突與失衡,自己不夠成熟等原因也是造成子女教育中的主要問題,如圖 3。1 所示。

“80 後”父親們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固化的技能型學習或者應試教育,主要注重能力的發展,而忽略心理方面的培養。可以說是被標準化教育“桎梏”的一代。“80 後”父親不想再讓孩子重蹈覆轍,因此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獨特性、個性與全方位發展,而不單純讓孩子追求試卷上的高分。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80 後”父親的育兒經驗主要來源於老人教導,除此之外,“80 後”父親會通過育兒圖書或網絡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子女的教育主要由自己完成,在工作忙碌的時候,也要求父母輔助代管孩子。“80 後”父親喜歡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二節 “80 後”父親教育的問題分析

一、父親參與時間的不足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一個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承擔着生活的壓力,一些“80 後”父親雖然非常想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可是卻力不從心。父親作爲家庭當中頂樑柱的角色,爲了支撐起整個家庭,需要整日爲工作而忙碌奔波。清晨,在孩子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就已經趕往公司工作;晚上,也許因爲加班,往往是在孩子入睡之後纔回到家中,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只能倍感無奈。

2012 年 6 月,中國新聞網報道:研究表明父親育子作用大,華人父親親子時間不足;同時也披露的一項對約 11000 名父母及其子女所做的長期國際研究分析結果證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關愛與母愛同樣重要,甚至在孩子個性的塑造和成型方面發揮着更大的作用。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家庭研究專業的名譽教授若納爾指出,如果孩子持續感受到來自父親的認可和贊同,那麼這種正面的感受與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良好品行,譬如更少的敵意、獨立自主、自尊自信、穩定而又豐富的情感、靈敏的反應力以及積極的世界觀,將是值得注目地緊密聯繫着的。

父親與孩子進行的溝通是能夠維護親子之間聯繫的重要載體,在一些青少年的家庭中,因爲父子之間缺乏交流,方式欠妥當,甚至會使父子間產生矛盾。有一則小寓言就曾反映過這樣的父子關係:一個小孩爲了得到父親更多時間的陪伴,想要借用爸爸一個小時的時間,並且向爸爸支付工資。這正反映出了父親在孩子內心的渴望以及重要性。

一位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孩子和父親接觸的時間保證在每天不少於兩個小時的男孩子相比於在一週之內與父親的接觸還不足六個小時的男孩子,能夠顯現出更活潑的性格,與人相處中更加和諧自然,更具有男子漢的氣魄。但是在社會中,卻有很少的孩子能夠得到父親充足的陪伴。

二、父親再學習意識薄弱

據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趙連偉8調查發現,有 69。2%的父親表示在參與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與知識,但是他們的再學習意識卻顯得十分地淡薄。如圖 3。7、3。8 所示,調查總人數爲 698,在孩子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後,僅有 11。03%的父親經常看有關如何教育子女的書籍;只有 10。17%的父親參與過社會上的針對如何教育子女而開設的各種培訓班。

“80 後”父親沒有及時的進行自身的自我完善,就會影響自己對科學教育知識掌握的程度,進一步影響父親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引導,最後導致了父親教育孩子總是遵循一種經驗模式。在一些訪談中,反映出了這樣的情況,有些家庭雖然會訂閱和教育相關的報刊雜誌,但是大部分“80 後”父親是沒有時間去看。這些父親因爲對教育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差,導致了自身教育觀念的落後,影響了對孩子的科學教育。因爲一些不正確的溝通方式,“80 後”父親沒辦法瞭解到子女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及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還有部分家庭中,一些“80 後”父親並不懂得該怎麼和孩子溝通,甚至會通過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

三、父親自身家庭教育的角色錯位

“80 後”父親對自己角色的認知直接影響着自己的所作所爲,部分家長不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缺少對家庭責任的承擔,對家庭教育奉獻很少。一些父親迫於家庭的壓力,爲了延續後代而必須要養育孩子,並不是在自願的情況下產生了想要生育孩子的想法。在客觀概念上,他們明白自己已經身爲一位父親,但是卻無法及時進入到父親這個角色中,缺少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蘇城滄浪實驗小學對一年級學生家庭做了一次“孩子教育問題上誰管得多,操心更多”的針對性調查9。結果顯示,41 個學生家庭裏,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媽媽管理、操心的有 25 個,超過六成;爸爸管得比較多的有 4 個,不到一成;“一起拿主意、共同管理”的 7 個,不足兩成;還有 5 個孩子,平時主要由爺爺奶奶管。

四、傳統和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方式

在傳統的“女性相夫教子”或者“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影響下,一些“80 後”父親逃避了在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他們只是單純將自己作爲家庭生活的供養者。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維持良好的家庭生活上面,竭盡全力向家庭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而努力。而現在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沉重,從而使一些“80 後”父親不得不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順其自然的將教育責任全都放在了母親的身上。傳統觀念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至深,致使很多家庭中,父親承擔養家責任,母親承擔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也就造成了孩子缺少來自父親的教育以及父愛。

2011 年,《史上最牛小孩打架》爆紅網絡,引發網友大討論。經過記者調查,視頻中女孩的父親爲河北省任丘市一家飯館的老闆,蘭先生。他的教育觀明顯受到地域文化和個人經歷的影響。蘭先生來自內蒙古,承襲了遊牧民族的傳統,認爲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面對欺凌要敢於出手,敢於還擊。蘭先生十歲左右時也曾因爲打架打不過別人而受欺負,後來在創業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艱辛,因此他更認識到必須讓孩子擁有自衛的能力,才能在社會立足。父親的教育行爲直接折射出父親自身的信念、經驗和價值判斷。“這是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孩子性格懦弱”不好、“在班裏沒人敢惹”是好的,對於還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這些“教誨”將影響他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大多數遵循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慈母嚴父”。而且很多的“80 後”父親認爲,嚴父就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他們嚴重忽略了孩子獨立的性格,將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致使孩子對父親產生一種懼怕的心理,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疏遠甚至走向破裂,失去了父親本該有的慈愛與威嚴。在校園中也不難發現,女教師的數量要多於男教師的數量,看起來教育工作似乎是女性的天職。在教育工作中,女性教師更偏向通過感性的方式教育學生,學生更易於接受,也就導致父親這一男性角色更加難以和孩子親近,進行良好的教育。

五、父親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衝突與失衡

每個人都希望在價值和實踐兩者中得到很好的協調,但是這兩者中理想與現實之間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嘉賓田亮曾表示希望成爲一個慈祥的父親,但是後面的節目採訪中,田亮也表達出了做慈祥的父親是需要承受壓力的,並非是想象中那麼簡單,所以,並非所以的情況都能夠被自己牢牢掌控,家庭教育也並非會按照理想的狀態發展。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高官、富豪以及明星的子女因爲父親對其教育的疏忽,背離了初衷,導致孩子走向歧路,這一系列事件表現出父親在教育方面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理想當中的教育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很多高管會以同樣重視的程度看待教育孩子和管理企業這兩件事情,每個人都期望孩子能夠成才,但事實卻無情的否定了這些父親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