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生活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生活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爲父母在家庭所營造的環境構成了孩子的後天遺傳。家長的責任是爲孩子提供兩個“遺傳”:一個是先天遺傳;一個是後天遺傳。

生活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教育者可以對教育持樂觀的態度,但不要樂觀到不考慮遺傳的程度。先天遺傳是重要的。孩子出生之後,他的“先天遺傳”已經確定。姚明長得高,是因爲他的爸爸媽媽高,主要不是姚明努力生長的結果。不要恨鐵不成鋼,鐵有鐵的用處,鋼有鋼的用處。不要以爲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是醜小鴨努力學習的結果,真實的原因是:醜小鴨的媽媽生了一個天鵝蛋而不是鴨蛋。

可是,孩子出生之後,父母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讓孩子接受較好的“後天遺傳”。重視“後天遺傳”,就是爲孩子提供一個適合成長的家庭環境,把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提到類似“遺傳”的高度。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和孩子一起遊戲、遊玩——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破損的玩具、傢俱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補——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從這裏學會了尊重他人——如果沒有特別的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着一個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爲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儘量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一個家裏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裏一定有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

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爲孩子提供“後天遺傳”。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父母的使命,就是爲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事實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並不太多,只要爲孩子提供並維護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行。成爲好父母,就是成爲家庭環保主義者。

家庭環境好,孩子的長勢就好;家庭環境壞,孩子的長勢就壞。家庭環境出了問題,孩子就會成爲問題兒童。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1。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對父母來說,陪伴不僅只是“和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爲孩子提供教育影響。父母的責任就是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遊戲、遊玩;三是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破損的玩具、傢俱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補。

第一,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給孩子講故事,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我們小時候都是在聽父母講故事的過程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須承擔這個責任,讓孩子聽我們給他講故事。故事除了給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價值觀之外,它也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的習慣。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地閱讀,儘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儘早養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創作的習慣。

給孩子講故事並聽孩子講故事的最後結果是讓孩子成爲傾聽者、讀者和作者。讓孩子成爲傾聽者、讀者和作者的好處不只是爲孩子的“入學”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因此而成爲擁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同樣,只要還在寫作的人,也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寫作的。

第二,和孩子一起遊戲、遊玩。孩子希望父母給他講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們一起做遊戲。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可能因此領會主流的核心價值觀並因此而學會了閱讀和創作,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則可能因此而變得心靈手巧,學會對競爭對手的尊重,學會服從遊戲規則,並在爭取獲勝的過程中學會接受可能的失敗。

除了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父母最好安排和孩子一起“遊玩”的機會。遊玩包括帶孩子一起去親戚家,一起到遠方旅遊。離開了熟悉的家庭之後,孩子在遊玩的路上以及遊玩的目的地會因陌生感而變得更加獨立。又因爲身在異鄉,孩子會因此而學會適應並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規則。

第三,父母最好經常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破損的玩具、傢俱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補。

父母最好讓孩子儘早參與家庭決策,不讓孩子成爲可有可無的冷漠的旁觀者,讓孩子在參與家庭決策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孩子成爲獨立思考的、有主見的人。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地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夠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有修養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如果父母帶3歲前後的孩子出去吃飯,即使孩子並不瞭解酒店文化,也要指着菜單的圖案,詢問孩子:“小傢伙,你想吃什麼。”如果家裏購買傢俱,要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以爲孩子不懂事。孩子對世界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孩子的看法和“大人”的看法不一樣。有修養的父母是那些習慣於徵求孩子的意見的人,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很重要。如果孩子從小就有機會參與“家庭計劃”和“家庭決策”的商談,他從小就有機會在家裏發出自己的聲音,他會積累經驗,形成主見。他將知道如何憑自己的頭腦,做出自己的決策。

不僅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也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珍惜父母的勞動並因此而對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心懷感恩,也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形成獨立生存的技能。

如果傢俱、玩具或衣物出現破損,父母最好邀請孩子修理傢俱、玩具或衣物。在修理玩具、傢俱或衣物的過程中,孩子會變得細心、自信、樂觀、勤快,動手能力強,有生活的激情。西方人把那些善於修理玩具或傢俱的人稱爲“多面手”(All hands of Jack),這是一個有趣的說法。

如果孩子的衣物或玩具破損到不能修復的程度,父母親當然可以爲孩子買新的,但是如果破損的衣物或玩具可以修補,如果父母拿出足夠的耐心克服困難,和孩子一起把衣物和玩具修好,那麼,經過耐心和努力之後修補好的舊衣物或舊玩具是給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禮物。孩子會從父母幫自己耐心地修補衣物或玩具的過程中體驗到父母的愛與責任。

邀請孩子縫補衣物、修理玩具和傢俱的好處不只是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小時候養成了縫補衣物、修理玩具的習慣,長大之後,他就學會了“縫補生活”和“修理生活”。

當孩子的玩具壞了,衣服破了,孩子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扔掉破損的衣物或者玩具,從此再也不要類似的衣物或玩具。這是比較笨的小孩。他可能做事缺乏專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二是不僅扔掉破損的衣物和玩具,而且不惜代價地購買新的衣物或玩具。這是比較不負責任的、喜新厭舊的小孩,他可能不珍惜生活的資源,不尊重父母的勞動。三是儘快地縫補衣物或修理玩具。如果孩子從小養成了縫補衣物、修理玩具的習慣,那麼,這個孩子不僅學會了愛惜衣物和玩具,而且長大之後,他還學會了“縫補生活”和“修理生活”。他會用自己的耐心和細心去對待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裂縫、暫時地中斷或人際交往中的不愉快。

孩子對待破損的衣物或玩具的態度預示了他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個不會縫補衣物和修理玩具的孩子長大之後就無法容忍生活中的任何衝突、障礙或不愉快。他在婚姻中,一旦出現小的分歧或波折就可能因缺乏耐心和細心而拒絕感情,厭惡婚姻本身,選擇獨身。或者,他會拋棄舊的婚姻選擇再婚。小時候不斷拋棄舊玩具購買新玩具的生活習慣和成人之後的不斷再婚這兩者之間存在某種隱祕的關係。在經濟困難時期,人們對待衣服的態度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他們也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的婚姻。那時候離婚率較低。後來經濟發達了,人們沒有必要更沒有了耐心和細心去補衣服。補衣服的人少了,離婚的人多了。

2。父母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階層是會遺傳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會”》。三浦展的調查報告顯示了父母的生活習慣與孩子成績之間的某些微妙關係:

成績好的孩子,母親比較有條理又有趣。……有條理卻也有趣的母親,比較能養育出成績好的孩子來。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飲食狀況也比較混亂。……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依賴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的建議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要父母突然之間大量增加收入或許不太可能,更不用說突然提高自己的學歷。既然如此,身爲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設法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孩子的成績:“成績越好的孩子,個性越主動,同時比較會運動,朋友也比較多,但成績越差的孩子,不僅個性較被動,也很不擅長運動,同時朋友也比較少,基本上很愛打電玩。”

父母的生活習慣主要包括日常的起居生活和夫妻之間的情感生活。爲了給孩子提供適宜成長的環境,父母需要特別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間的情感生活;二是“吃飯的習慣”;三是“作息習慣”尤其“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

第一,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 從這裏學會了尊重他人。如果夫妻相互寬容並欣賞,孩子也從這裏學會了寬容並欣賞他人。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有些夫妻之間關係不和,孩子夾在中間很難受。夫妻之間如果經常吵架,孩子就會有“神經質”,他長大後對異性、對婚姻會持懷疑的態度。

第二,慎重對待“吃飯的習慣”。如果沒有特別的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着一個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全家人圍着一個桌子吃飯,彼此牽掛着對方的飲食習慣,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杯盤之間偶爾發出清脆的響聲,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常常是因爲父母長期不和孩子圍着一個桌子吃飯的緣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學會了怎樣做一個風趣的講話者和一個好聽衆。

第三,形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讓孩子“身體好”的最古老而經典的辦法是“早睡早起”。富蘭克林的說法是: “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聰明”(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man wealthy, healthy and wise)。

除了“早睡早起”,讓孩子“身體好”的另一個古老而經典的辦法是“堅持運動”,尤其需要讓孩子多接近自然,讓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

爲了讓孩子建立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父母最好親自示範。如果沒有父母的示範,孩子很難形成持久的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孩子睡懶覺,常常是因爲整個家庭的作息時間比較混亂。

爲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儘量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最好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以內。

父母有時抱怨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多。其實,一個家裏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裏一定有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有些人每天起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電視機打開,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電視機打開。這些人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沒有別的主題,電視是他們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輕的夫妻最初感情還不錯,倆人經常聊天,後來沒什麼可聊的了,只能過無聊的生活,只能過着看電視的生活。電視就有這樣的功能,它能夠讓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沒有情趣的人默默無語地守候在那個“黑匣子”面前。他們不願意去跟同伴交往,他們不願意去閱讀,他們不願意去運動,他們只想看電視。

電視機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習慣是一個破壞,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是,後來又發明一個遙控器。遙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離開電視很遠的地方,像個土豆一樣蜷縮在舒適的沙發裏。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出息,每天蜷縮在沙發裏,手裏拿着遙控器,不斷地抖動,不斷擠壓按鈕,不斷地轉換頻道。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麼節目。其實他對哪個節目都不感興趣,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表示自己還活着,還能夠活動。

美國育兒教育專家斯波克說:“我強烈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視。即使是高質量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會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因爲電視爲孩子做好了一切,幾乎不需要孩子做什麼努力。”如果孩子離開了電視機之後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則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低下。

“那些從來沒有養成看電視習慣的孩子就不會思念電視,他們會用其他的活動來填補自己的生活。”如果家裏的電視機壞了,不必急着修理。偶爾過幾天不看電視的生活,可以爲家庭帶來新生活的樂趣。那樣的話,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賴被動的娛樂方式,而學着人類幾千年來的做法,通過讀書、寫作或者交談來積極地創造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的臥室有電視機的話,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過,無論電視有多少壞處,畢竟它能夠給人帶來娛樂和消遣。即便電視使人墮落,人有時倒需要“偶爾墮落一下”。“不做無益之事,難遣有涯之生”。如果爲了孩子的成長而完全不看電視,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電腦遊戲,但必須嚴格限制玩遊戲的時間並監視遊戲的主題。“電腦遊戲是理想的教學工具。不幸的是,這些遊戲教給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準確地射擊。”“在電腦遊戲中開槍射擊的次數越多,孩子們想到殺人的時候就越不害怕。” ②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網癮”,要麼因爲父母沒有爲孩子制訂上網的規則,要麼因爲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找不到足夠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