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親子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

親子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什麼是紀律?它與我們所說的“孩子的天性是模仿”有何聯繫?孩子熱愛模仿,他們看見成人做什麼,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做什麼。他們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周遭的生活中,重複成人的話,模仿成人的行爲,唱大人唱給他們的歌。在魯道夫·斯坦納看來,這種模仿絕不是單純地學習各種行爲,它們進入孩子更深的內在,影響孩子的消化過程,影響他們內在器官的發育和功能。

親子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

 模仿和自律

處於模仿階段的孩子會吸收周遭環境的每個方面,變成自己內心深處意志的萌芽,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

自出生以來,孩子就受到父母以及周圍其他成人的強烈影響。成人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事情決定着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如果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有一些事情定期重複,這些事情就會變成習慣。孩子本能地去模仿大人,模仿他們所看到的一切,就像我們大人看見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情不自禁跟着打哈欠一樣。

這告訴我們,要讓孩子遵守紀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孩子周圍的成人要進行自我教育。埃裏希·嘉伯特(ErichGabert)在《教育與青春期》(EducationandAdolescence)一書中對老師們說: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暗暗跟隨着老師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老師自己能取得多大進步,學生就能取得多大進步,教育就是這樣發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體的,認識到這一點,老師就不會覺得難以勝任自己的工作。問題不在於我們已經走了多遠,可以取得多大成就,而在於我們是否在不斷努力。我自己能夠收穫多少,就能給予孩子多少。

在《童年的王國》(TheKingdomofChildhood)一書中,魯道夫·斯坦納指出,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如果有人對着孩子或當着孩子的面發脾氣或暴怒,這個暴怒的圖景會深深進入孩子的內心,由此產生的內在圖景會進入孩子的血液循環、呼吸和新陳代謝,所有這些結果——在斯坦納看來——會一輩子留在孩子身上。我們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一切都會深深植入孩子的內心。責罵、威脅和喊叫不能幫助幼兒建立規矩,實際上,這些方法會減弱他們以後面對生活的能力。這些體驗帶給他們輕微的害怕,如果害怕經常發生,孩子們就會樹立起屏障來保護自己。他們的心靈變得堅硬起來,我們會發現似乎很難進入他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教,他是不可能聽進去的,因爲他一定會樹立起一道屏障來對抗我們傳遞出來的怒氣。這道屏障使他無法思考我們傳達給她的信息。他學到的是表達怒氣,遠離他人,並對那些讓他不高興的人說教。

 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選擇

我們和孩子的交流要簡單明瞭。如果我們以提問的方式要求他們,就造成了混亂。“把你的衣服掛起來怎麼樣?”或者,“現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嗎?”或者,“你願意把鞋子穿上嗎?”這種說話的方式實際上是在暗示,他們可以選擇服從我們的要求或不服從。當我的兒子大約6歲的時候,我體驗到這種不明確的說話方式的後果。一天我對他說:“難道你不願意打掃你的房間嗎?”他變得非常煩躁:“如果我說不,你會對我生氣。”

幾年前,在學校放假的時候,我聽到了另一種類型的含糊問話。一位媽媽對大約兩歲的女兒說:“你想在這裏吃飯呢,還是回家吃飯?”小女孩沒有回答,媽媽再說一遍,“你想在這裏吃飯呢,還是回家吃飯?”小女孩仍然沒有回答。父親詢問怎麼回事,媽媽告訴了爸爸。爸爸接着問:“你想在這裏吃飯呢,還是回家吃飯?”小女孩開始哭泣。媽媽說:“她累了。我們回家吧!”很明顯,要求孩子爲全家做出決定,使她感到負擔太重。

同樣,當我們問小孩子想吃什麼,他們的感受就像我們走進一家餐館,面對琳琅滿目的菜單。這種時候做決定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甚至對成人也是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住在賓夕法尼亞的匹茲堡市,每次路過賓夕法尼亞的付費公路時,我們習慣把車停在霍華德餐館門口。孩子們通常要吃冰淇淋,尤其天熱的時候。我問他們想要哪種口味的。餐館的廣告上寫有28種不同的冰淇淋,每次進餐館後,兒子保羅都要聽我念28種冰淇淋的名字。那麼多的選擇一定把他弄暈了,最後他總是說:“我想要香草味的。”

詢問孩子想穿什麼或想做什麼,在孩子內心會產生一種類似的感覺。我們過早地呼喚出孩子個性中“我要”的部分。他們越來越意識到他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當他們吃飯、穿衣、上牀或和媽媽一起去商店時,“我要”變成了他們詞彙的一部分。一些社會問題就是由此而來的。在超市,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或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我要”餅乾;“我要”糖果;“我要”那種贈送玩具的麥片。

長遠來看,給予孩子選擇孕育了自我主義:他們變得以自我爲中心,對別人的需要不敏感。給幼兒提供過多的選擇,就像給他們的心靈投放了一劑毒藥。孩子們長大以後也許就不想做生活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作業、家務勞動,或花園裏的雜活。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和他們之間的衝突,有很多都是這種以孩子爲中心的養育模式直接導致的。這種投其所好的方式,只會令孩子沒有安全感和永不滿足。

 有魔力的詞:可以

有一個魔法詞,不專制不縱容,對孩子很有效。這個詞就是“可以”。“你可以把外套掛起來。”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問題。“可以”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特權。“你可以把靴子放在墊子上。”

我也曾聽家長對孩子說“你可以把外套掛起來”,可接着又加上一句“好嗎?”,一下子力量就減弱了。這是爲了讓一個似乎很苛刻的要求聽起來柔和一些嗎?“好嗎”是什麼意思?如果不好,是否意味着孩子不必去做了?孩子到底是可以選擇,還是不可以?這會給孩子造成混亂和不安全感。當孩子知道父母、老師和看護人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他會覺得安全。

我們幼兒園裏的一個女孩的媽媽給我講了下面的故事。一個深秋的早晨,她正準備帶着兩個孩子去學校,和往常一樣忙亂地用早餐、打包午餐、提醒孩子們需要快點走,不然會遲到。因爲夜裏明顯降溫,媽媽告訴女兒要穿上毛褲。女兒抗拒並開始爭吵。由於感覺時間緊迫,媽媽讓步了,但把毛褲夾在胳膊下帶着。

很快汽車從家開出去了,媽媽聽到女兒在後座上輕聲抽泣,就問怎麼了,小女孩說:“我冷。”

可以想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我告訴過你外面冷,你要穿上毛褲,”媽媽回答道,“你就是不聽我的!”

小女孩剛開始沒吭聲,過了一會兒她說:“可你是我媽媽,你應該知道怎麼做對我最好。”媽媽把車開到路旁,幫女兒穿上了毛褲。

斯坦納在這一點上說得更深入,他說對孩子傷害最大的,莫過於給孩子一個指令,告訴他必須做什麼,然後又改變這些指令。他指出,成人不清晰的思想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現代文明社會有這麼多成人患所謂的神經疾病,其根源就在於此。斯坦納說這些話是在1923年!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可以做某事,或不可以做某事,孩子卻大發脾氣,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迴應對孩子最好呢?如果我們保持平靜、安靜而自信,孩子會吸收這種態度,再次恢復穩定。如果我們努力做到自律,孩子會吸收我們的態度,一切會恢復和諧。如果我們對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我們爲什麼要他們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就會過早地喚醒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智力,將他們過早地從童年的夢幻世界中拉出來。通過模仿,他們開始反過來和我們講道理,而且會非常擅長此道。魯道夫·斯坦納認爲,只有在孩子將近五歲的時候,纔可以喚醒他的是非觀。

  療愈孩子的行爲

但是實際上,我們如何處理那些不能接受的行爲呢?我們如何對待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或向人吐口水的孩子?如果孩子用手打人,我們可以用絲綢纏住孩子的小手,並讓孩子坐在我們身邊,直到他的手變得溫暖。告訴他:“如果你的手很溫暖,很有力,它就不會打人。”如果孩子用腳踢人,我們也這樣對待他。如果孩子咬人,可以給他一大塊蘋果或一根胡蘿蔔,讓他坐在老師旁邊,把蘋果或胡蘿蔔吃下去。“我們咬胡蘿蔔,而不是朋友。”對於抓人的孩子,可以拿出“治療籃”,爲孩子修剪指甲。“小貓抓人,小孩子可不抓人。”如果孩子向人吐口水,可以把他帶到衛生間,讓他朝馬桶裏吐口水。

對於遊戲時有粗暴行爲的孩子該怎麼做呢?很多父母會和這類孩子一起打鬧,認爲這樣可以“把這些行爲釋放掉”。但是遊戲中的粗暴行爲並不是藏在抽屜裏的,不是輕易就能清空的。真正的勞動——在花園裏幹活,挖坑、搬石頭、運木頭等——能治療粗暴行爲。通過這些有目的的勞動,孩子混亂的意志會逐漸變得和諧。許多運動,像游泳、遠足以及冬日裏玩雪等,同樣有會有所幫助。

  發揮正向的力量

有的時候,某個孩子只是需要我們抱着他,在搖椅上坐一會兒。或者,如果某個孩子明顯累了,我們會在沙發上爲他鋪張牀,放一個枕頭,用一些棉布當毯子,一羣“護士”通常會圍在孩子周圍照顧他,這樣他就再次融入了遊戲的情景之中。批評、責罵或輕視孩子沒有用。如果我們經常這樣做,孩子可能要麼以看似被動的方式拒絕我們,要麼變得更加有攻擊性。用正向的、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永遠是更好的選擇。

 靈性的指引

在紀律方面,最大的幫助來自於老師所做的靈性功課,這是我前面提到的自我教育的一部分。多年來,我體驗到,如果我帶着每個孩子的難題入睡,向這個孩子的天使尋求幫助,第二天和那個孩子相處時正確的想法、正確的詞和正確的行爲就會出現。這樣我能以正確的方式糾正孩子的行爲,讓孩子有機會發展並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