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王陽明教育目的與方法新探大綱

王陽明教育目的與方法新探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1.減法教育

王陽明教育目的與方法新探

陽明教育與現代教育存在明顯的區別,陽明教育是練“心”之教育,使人的心靈和精神輕盈自如,屬“減法”教育;而現代教育是練“人”之教育,使人的知識和技能極大豐富,屬“加法”教育。

陽明先生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他主張學校教育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恢復本來面目,尋到本真的我。學校教育是減少“人慾”,使學生明晰本心,而不是一味的往學生的肩上加擔子,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陽明“減法”教育關注人“心”,而現代“加法”教育側重於知識技能。兩相對比不難發現,現代教育缺乏其練“心”之效,知識技能只是人們生活的工具,切不可凌駕“心”(真我)之上。現代教育也需借鑑引用“減法教育”之妙處,在“良知”之處發揮妙用。只有直達人心的教育方能被人真正接受的教育。“減法教育”同時提醒現代教育者們,減掉學生的負擔不是阻礙他們的前程,反而是鑄就他們,讓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2、“以人爲本”的教育

陽明教育在蒙學中的主張十分契合現代的“以人爲本”四字。“致良知”爲的是尋求真我,教育同樣是爲了恢復“本我”,將人視爲真正的人,而非物品。

2.1.順應兒童身心發展,鼓勵發展興趣愛好

陽明先生十分反對教育束縛兒童的發展。他批判機械、呆板的教育方法,反對教師簡單粗暴的對待學生、忽視學生,抑制學生的積極發展。“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他主張要順應兒童的性情,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的情況,加以引導,激起他們興趣,而且尤爲重視兒童的興趣愛好。

現代教育中國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分數”在學生的發展中佔有很大的發言權。應試教育下“填鴨教學”“滿堂灌”“一言堂”“題海戰術”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換而言之,教育順應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髮展興趣愛好極其困難。但是,這又是現代教育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2.2.因材施教、發揮個性

“夫良醫之治病,隨其疾之虛實強弱,塞熱內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養心之學,亦何以異於是?”陽明教育強調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不同的教育,讓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

現代中國教育急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實施教學。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批量生產同一個型號的產品,而是要培養一個個獨具特色的人,他們的潛能都能被充分的挖掘出來。在現代大班教學佔主要市場的中國,不太適合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聯繫國情,小班教學的全面興盛,還有段很長的路要走,不能一蹴而就。在大班教學的大環境下,可以適當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課程小班化,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2.3.關心、尊重兒童,杜絕體罰

兒童王守仁從其“心學”教育體系出發,堅決反對濫用體罰。這對現在教育者也有很深的借鑑作用。我們的古人在幾百年前提出反對“體罰”,到現在還有一些教育者殘忍的傷害我們幼嫩的孩子們。老師自以爲是的“爲你好”的懲罰,可能對我們的孩子身心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現代教育急需將關心、尊重兒童,杜絕體罰貫徹到底。

  3、真善美的'教育

“致良知”教育是一種真善美的教育。“致良知”重在練“心”,除去人的“私慾”,恢復人性的真善美。它是幫助人們塑造美好心靈和靈魂,使人們有一顆至善的心。人的慾望少了,心靈會趨向平和,生活就會更輕鬆。“致良知”將人們從繁雜混亂中解放出來。現在社會物質極豐富、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多樣化,但是心靈荒漠化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心靈的空虛與無助,越來越多的人在生活中感到寂寞、無處傾訴。“致良知”是治療精神空虛的現代人的一劑良藥。“致良知”可以讓你用一種全新的、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閒庭漫步之中,你會發現人生的“真、善、美”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太過重視智育,以至於真善美教育無人問津,這對學生髮展是極其不利的。知道真善美、感知真善美對學生的心靈成長很有利。現代教育定位不僅僅是知識,更應在真善美上下大工夫。知識是工具,是爲學生所使用的,但一顆能參真善美的心,卻是人間至寶。

  4、走心教育(傾聽心靈的呼喚)

“致良知”是一種走心的教育,它教人時時傾聽心靈的呼喚。海德格爾將這種聽呼聲稱之爲“傾聽良知的呼聲”。人在這種傾聽中回到本己的自身,一切外在的東西都崩坍了。在這個時刻一切的功名利祿化爲塵土,隨風而逝。

“致良知”是一種走心的教育,它不是爲了金錢、權勢等而學,它是爲了知識本身無限的價值而孜孜不倦的追求知識。“致良知”除去外在的功利之心,留一顆本心,擺脫桎梏,直達知識本源。陽明教育十分重視人文知識和經學教育,通過學習聖賢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不斷練“心”,擦去“心”之塵埃,達到喚醒本心的目的。人文知識和經學教育是擴充“心”的教育,從生理心到形而上的精神主宰的過程。

現代教育也需教導學生時時傾聽自己內心的實際訴求,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只有直指心靈的,滿足了內心的呼喚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被學生所接受。學生依着自己的心靈的呼喚,吸納知識,不再將知識當作金錢權勢的敲門磚,擺脫束縛,直達本心,做一個純粹的人。學習知識,卻不再爲外物所累,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5、修福教育

“致良知”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謂是一劑良藥。它清洗了被俗世金錢、名利、權勢所累,蒙塵的心靈,爲人們指引方向,尋找迷失的自己,還原本真的我,讓心回家。“致良知”是一種修身的教育,以一己之身修己之心,昇華生命,修得福報。“致良知”得以明己之心,將自己從物慾大流裏自救出來,迴歸本心,幸福、平淡的生活。

從現代教育的弊端出發,“致良知”可以化解學生的精神危機,讓他們面貌一新,從頭到尾煥發出平和、自然之氣。“致良知”可以“立己立人”、“成己成物”,這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智育所辦不到的。

“致良知”僅有三字,卻是王守仁學術的濃縮,一生的追求。筆者認爲其蘊含了極爲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們這些迷失中的現代人起着警醒之效。

作爲忙碌的現代人,時時問一下“生命的意義”,自己在這樣匆匆忙忙,急功近利到底是爲了什麼?我到底是誰?我在追尋什麼?在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不是要學會怎樣給自己加擔子,而是要學會給自己作“減法”,去掉無關緊要的,保留至關重要的,讓人生簡單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