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九年級課件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通用6篇)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

知道光是電磁波,電磁波在真空的傳播速度。

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係。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演示瞭解電磁波的產生,電磁波在真空的傳播。

重、難點:

電磁波的產生。

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係。

教學器材:

電腦平臺、收音機、電源、導線

教學課時:

1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電話的傳播需要電話線,收音機、電視信號的傳播沒有導線,它們靠什麼傳播?……電磁波

進行新課:

1、電磁波的產生:

演示:課本80頁試驗

結果:產生了電磁波(爲什麼電流要時斷時續)

結論:變化的電流產生電磁波

項目:振動源,波的形成

水波

聲波

電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動

發聲體的往復振動

導體中電流不斷變化

2、電磁波的傳播:

在很多介質中可以傳播,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長:用λ表示,單位是m

②頻率:1秒鐘變化的次數,用f表示,單位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們的關係:c=λf

3、電磁波的分類:

課本81頁圖示,分類的依據是頻率或波長

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閱讀“科學世界”

錄像……電磁波的海洋

3、達標練習:課本後83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容。

課本後練習。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並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

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裏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a.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b.在條件足夠情況下會計算物質的比熱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過例題,運用所學比熱概念,歸納總結出物體吸熱公式,然後再通過例題寫出放熱公式,加深學生對物質比熱的理解。

分析二:本節內容突出體現對學生計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議

建議一:我們可以先複習比熱的概念,然後提出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麼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由此引出課題,並運用例題1進行驗證。最後由吸熱引申到放熱情況的計算,引出例題2。

建議二:在講完方法後,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如何計算物體的比熱,並給出例題。

教學設計示例課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方法

講授

一、複習比熱的知識

二、物體吸熱的計算

Q吸=cm(t-t0)

例題1:把質量爲2千克、溫度爲30℃的鋁塊加熱到100℃,鋁塊吸收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鋁的比熱,然後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三、物體放熱的計算

Q放=cm(t0-t)

例題2:有一根燒紅的鐵釘,溫度是800℃,質量是1.5克,溫度降低到20℃時,放出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鐵的比熱,然後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四、比熱的計算

例題3;某物質吸收4.2×104焦耳的熱量後,溫度升高5℃,則該物質的比熱爲多少?已知該物質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業

課本P27第7、8題

提出問題: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麼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

引導學生解題

指導學生

引導學生

學生回憶

思考計算吸熱、放方法

學生自己解題

總結比熱的計算方法

學生板書

探究活動

調查北方冬天有關取暖的問題,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念,爲後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爲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裏沒有涉及。教材最後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繫,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緻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於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並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後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並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並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爲以後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並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麼,並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牀運動,分析在接觸蹦牀過程中,蹦牀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5

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釐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係.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麼是誤差,什麼是錯誤並區別誤差和錯誤.

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瞭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緻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繫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於“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爲什麼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於測量部分,由於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侷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並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繫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於長度的單位,應當着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初中英語,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於長度的視頻,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於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並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後,引導學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測量.

關於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註明單位,應當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爲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於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並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於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機械運動和參照物指的是物體的位置變化叫機械運動,其核心是參照物的選取,理解它的關鍵是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辨別那個是研究對象那個是參照物,本節課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後面的學習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學習目標及分析

目標: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分析: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讓學生明白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都是機械運動,看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都必須選一個標準物體,這個標準物體就是參照物。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就是指藉助參照物的基礎上的判定,可學生對於參照物並沒有意識,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完成從感性向理性的過渡。

三、問題診斷及分析

運動是普遍的現象,學生有感性認識,但如何科學地描述運動,學生還未接觸到。可以說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是膚淺的,表面化的,缺乏對知識的再編碼,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繁雜多樣的運動個體中總結出規律,完成理性認識的昇華。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採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後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

通過引導學生想想身邊的各種運動,教師講解分子運動、地殼運動,體驗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講授新課

一、機械運動

問題一:足球場上正在進行比賽,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運動進行研究。從而得出運動與靜止的概念。)

運動員,足球是運動的,球門是靜止的。

1、運動的物體有什麼特點?

它們相對於地面的位置在改變。

2、靜止的物體是絕對不動的嗎?

不是,球門相對於地面的位置雖然沒有改變,但是隨地球的運動,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在改變,因此也在運動着,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

結論:

靜止和運動是相對的。

機械運動實質上是物體位置的變化。

二、參照物

課堂活動

請同學們把物理課體放在桌子上,課體上放一鉛筆盒,推動課體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觀察現象。

問題二:根據實驗現象看看選取不同物體作爲參考標準時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設計意圖:得出描述物體運動必須要選一個參考物。)

選取桌子作標準,鉛筆盒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課本作標準,鉛筆盒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鉛筆盒作標準,課本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學生描述結論

結論:

描述物體運動的情況首先要選定一個標準參照物

所選參照物不同,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結果不同。

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

選定參照物

看物體相對於參照物有沒有發生位置改變

改變運動

沒改變靜止

什麼是參照物

爲了確定物體的位置和描述物體的運動而選作標準的一個物體或一組相對位置不改變的物體叫參照物。

參照物可以任意選取,研究地面上的物體,常選地面或相對於地面靜止的物體作參照物。

③小結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運動的。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無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靜止的。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觀察同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