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故事

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宋朝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云:“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筯玉簪橫。”詩中“銀絲”說的就是線面。

線面是福州民間傳統食品,以精麪粉爲原料,輔以精鹽、薯粉、食油、雞蛋等,調勻拌攪後,手工拉制曬乾而成,麪條細如絲線,所以叫“線面”,亦稱“長面”、“索麪”。

傳說:九天玄女傳手藝

關於福州線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王母娘娘壽誕,其心愛的女兒九天玄女爲了祝賀母壽,費盡心機地準備禮物。她想:金銀珠寶、錦衣玉食在天宮多如牛毛,只有用自己智慧靈巧的雙手精製的禮物纔有意義。她左思右想,終於製作出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祝願母親長壽。在王母娘娘壽誕之日,她捲起衣袖,當場獻技,待鍋內水沸後將壽麪投入,再沸後撈入調好的高湯內。這時,一股香味撲鼻而來,王母舉筷便吃,牽絲縷縷,軟滑可口,堪稱美味佳餚。王母大喜,賞賜給百神每人一碗,衆神吃罷,讚不絕口。壽誕過後,九天玄女歸家,正在騰雲駕霧途中,看到人間一條河邊有一位英俊的小夥子燒香向上天祈禱,“望上天賜我一技之長來養活老母。”九天玄女聽罷,大爲感動,便下凡將製作線面技藝傳授給他。從此,線面技藝便在民間廣爲流傳。如今,福州、閩南一帶老線面師傅家裏都供奉有“線面始祖”——九天玄女的神像,並貼有對聯一副:左聯“金梭玉帛”,右聯“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

九天玄女與福州線面的傳說故事

福州線面

“如絲如瀑”的美味

福州線面製作始於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歷史。人們將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細圓條,掛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後來逐漸改良,以精製白麪粉爲原料,並加入輔料,麪條越拉越細,遂製成線面。線面製作工藝複雜,頭天晚上把麪粉、鹽和水調和好,放在大陶盆裏,蒙上溼布,讓其發酵。第二天一早加工製作,需經和麪、切條、揉條、鬆條、串面、掛麪、拉麪、日曬、挽面、包裝等十幾道手工工序精製而成,製作時間長達9個小時。線面成品首尾橫截面約在0.5毫米之內,條長約2米。每100公斤麪粉可製作線面120公斤左右。1斤麪粉一般能製成2米長的線面近3000根。平時只要天一放晴,滿街都露天曬着線面,一架架線面在陽光下,如銀絲,似細紗,像瀑布,甚爲美妙、壯觀。

福州線面品種主要有雞蛋線面、銀絲線面、金梭線面、棋枳線面、龍鬚線面和線尾面等。線面成品一般像絲線一樣,用紅頭繩紮成小束,福州人稱作“指”,通常一碗線面用一“指”也就夠了。過去,福州線面以鼓樓前布園埕的“隆順有”、“萬順有”較爲出名,福州鼓山鄉後嶼的線面也受到人們喜愛,現在還時常聽到“後嶼線面”的叫賣聲。目前,閩侯關源裏爲福州著名的線面產地,生產線面的手工作坊上百家,尤其埔前村,幾乎每家每戶生產,產品除了供應福州地區市民外,還大量銷往東南亞國家。

福州線面特點是一煮就熟,久煮不糊,筷剪就斷,攪也不亂,晶瑩如玉,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線面的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再沸即可撈起,抖水盛入碗內,傾入事先燉爛的羊肉、番鴨肉或上排高湯,略調以福州黃酒,撒些蔥花,帶着原汁原味的鮮美,一碗色香誘人、味美可口的羊肉線面、番鴨線面、上排線面便做好了。福州人管這叫高湯泡麪,一個“泡”字,活龍活現。一些酒樓飯館裏常把線面油炸後,煮成炒線面,也別有風味。

福州人家:生活離不開這碗麪

福州線面裏蘊含着太多的民俗文化。福州人吃線面,從小吃到大。嬰兒滿月酒的頭道美食必須是線面,取“福壽綿長,長命百歲”之意;親屬中有人生男育女,要送去線面,叫做“福面”;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爲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落地面”;親友臨門煮線面請客叫作“迎客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親友遠行,送上一指線面,兩個鴨蛋,算是善祝善禱,所謂鴨蛋,諧音“壓浪”,祝願出洋過海的一帆風順,旅程平安:老人過生日也要煮一碗雞湯壽麪,稱爲“太平面”。

在福州城鄉,大年初一,街坊鄰居都會端着一碗線面,迎來新的一年,這一碗線面是祈禱一年的吉祥平安。由此可見,線面對福州百姓生活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