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傳說故事大綱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傳說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陶弘景像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令江蘇南京)人,出身江南士族家庭。四歲就能認字,九歲讀遍儒家經典,十六歲時。陶弘景不僅讀書萬餘卷,而且善琴棋、工草隸,是江東有名的才子。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傳說故事

陶弘景的青少年時代都處在劉宋統治集團爭權奪利的不斷紛爭之中,所以儘管才高八斗,仕途卻並不順利。他二十歲步入仕途,卻屢屢受挫,於是三十歲左右拜陸修靜的弟子孫遊嶽爲師,正式步人道士行列。按陶弘景的想法,憑着自己的實力,到四十歲時,應該能做到尚書郎。突際上,到了三十六歲才升到“奉朝請”這樣的六品文官。這使陶弘景感到灰心泄氣,對着友人發牢騷說:“不如早去,免得以後自尋其辱啊!”於是辭了官職,回到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開始了後半生四十餘年的隱居修道生涯。由於他學識淵博,著述甚多,又是從官場隱退下來,所以齊樑兩朝公卿大夫都尊敬他,紛紛從之學道。

陶弘景雖說歸隱山林,不再出仕,實際上並不甘於寂寞,“身在山林,心存魏闕”,暗中仍注視着山外政局的發展。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衍起兵,於次年代齊稱帝,建立了樑朝,史稱梁武帝(公元502~550年在位)。說起蕭衍的稱帝,這個山林中之人於此起了不小的作用。

陶弘景早年曾與蕭衍有過交往。當他得知蕭衍起兵,心中暗暗叫好,立即派弟子戴猛奉表前往表示擁戴。後來又假託神旨,令弟子將標有“粱”字和圖畫的“符命之書”(圖讖)進獻給蕭衍,幫助蕭衍選定國號,爲蕭衍奪取政權大造輿論。因此,蕭衍登基後,對陶弘景格外恩寵,多次請他出山做官,但都被婉言謝絕。他說:“聖上的恩寵貧道心領了。我已是歸隱之人,以侍奉道祖爲唯一宗旨,大道纔是我最後的歸宿。請聖上不必勉強。”

後來,陶弘景爲了表明自己的心志,讓使者給武帝帶去了一幅圖畫。梁武帝打開看時,見紙上畫有兩條牛,其中一條無拘無束、逍遙自在,在水草豐美的田野上游蕩;另一條雖然頭戴金籠頭,卻被人牽着鼻子走。武帝看後,百般感慨地對百官說:“陶先生真是超凡脫俗的神人啊!”從此對陶弘景愈發敬重,絕不再提做官之事。當時,陶弘景得到神符祕訣,準備煉製金丹,但卻“苦無藥物”。梁武帝知道後,立即派人送去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原料。金丹煉好後,看上去色如霜雪,武帝還親自服用以試效果。

魏晉南北朝時,隨着佛教的傳人,佛道兩教的鬥爭十分激烈,都想通過統治者削弱對方,擴張自己的勢力。據民間傳說當時有一個道士和一位名叫寶誌的禪師同時看上舒州潛山(今安徽境內)一帶的風景,都想以此作爲修行的地點,結果發生爭執,互不相讓,於是找到梁武帝,請他裁決。

梁武帝見二位毫不相讓,也覺得十分爲難。於是讓他們通過鬥法比出高下,然後決定去留。兩下約定:道士與和尚分別以白鶴和禪杖爲法寶,在山上展開道、佛兩門的較量。

比試當天,漫山遍野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羣。山坡上黃色的華蓋迎風獵獵翻動,梁武帝端坐其下,黃衣黃袍,威風凜凜。但見道士搶先一步,跨上白鶴,嘶鳴着沖天而去,回過頭朝着地下的和尚大喊:“來、來,你同我比試比試。”和尚卻不慌不忙,口中唸唸有詞,突然,禪杖從地上跳起,“嗖、嗖”地朝着白鶴直撲過去。轉眼間,就見白鶴與禪杖在蔚藍的天空時分時合,上下翻滾、左右盤旋,直看得人眼花繚亂,“好!好!”之聲震天動地。最後,隨着耳中傳來“嘣”的一聲巨響,禪杖擊中自鶴,白鶴被迫降落在地,而禪杖也被折成兩截反彈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梁武帝見狀,撫掌大笑說:“佛、道法力果然不相上下。朕的意思,各自法寶落地的地方,便是你們結廬修行之處,不必再爭了。”

四年後,梁武帝雖然改信了佛教,但對陶弘景的寵信始終如一。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還是要親自向陶弘景請教,書信往來更是頻繁。皇上如此。朝中文武百官對陶弘景更是敬重有加,因此,世人把陶弘景戲稱爲“山中宰相”。

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山中宰相”雖然沉寂于山林之中,但車馬徵喧之聲也是常常不絕於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