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精選17篇)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文天祥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精選17篇)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二十歲時狀元及第。

文天祥所處的時代,是昏君當道,奸臣弄權,外族入侵的時代。元兵南侵,文天祥以家財爲軍資,於德佑元年(1275)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京城臨安(今杭州)勤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奉命至元營談判,被拘。文天祥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鬥爭。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押往元大都(今北京)。

古都南京在南宋時爲留都,也是行宮之所在,朝廷官吏和外交使節及商旅往來頻繁,交通發達。祥興元年(1279),文天祥從廣州被押往大都途中,於六月十二日至八月二十四日羈留建康(今南京),被囚於金陵驛。當時建康城附近驛站多達11處,驛館有7處,金陵驛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驛館。

他孑然一身獨處驛中,想到國破家亡,內心十分痛楚。他在《金陵驛》一詩中這樣寫道:“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伴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這首用丹心和淚水寫成的詩,寄寓了詩人內心的.悲憤和感慨,其忠君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文天祥被囚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當時各地人民抗元活動仍在不斷進行,元朝統治者恐留下後患,遂於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將其殺害。金陵驛的驛址在今棲霞區馬羣鎮花崗村蛇盤自然村。爲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建國後在金陵驛原址建造了“文天祥詩碑亭”。

文天祥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文天祥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文天祥古體詩,氣勢磅礴,筆力勁遒。文天祥律詩,言簡意賅,主題顯豁,對仗工整。文天祥絕句,淒厲高亢,明白如話。文天祥的詩篇,在南宋詩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2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寶v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爲“宋末三傑”。

在江西吉安縣固江鄉精合黃村的古侯城書院遺址,有兩棵遒勁挺拔、枝葉茂盛的古柏。村裏人都說,這兩棵柏樹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栽下的。

文天祥少年時候,有一次跟父親到侯城書院去。一進大門,只見對面牆上掛着幾幅人物畫像。

“這是誰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畫像問。

“歐陽修。”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讀過他的文章!”文天祥興致勃勃地說,“那篇《醉翁亭記》,寫得妙極了!”

“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楊邦義,”父親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畫像,“他被金兵俘虜後,堅貞不屈,寧死不降。金國大將張真怒無可奈何,只得把他殺了,還挖出了他的心……”

“太慘了!”文天祥眼睛裏噴射出怒光。

“這邊兩幅畫像,分別畫的是周必大和胡銓。他們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親深情地介紹着,每一言每一語都強烈地撞擊着文天祥純真的心靈。

文天祥決心學習歐陽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氣度學識,楊邦義、胡銓的氣節忠勇,長大了報效國家。爲表達這種雄心壯志,他當即從附近的山坡上找來五棵柏樹苗,栽在書院門前。前四棵柏樹,象徵歐陽修、周必大、楊邦義、胡銓,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後來,這五棵柏樹不僅全成活了,而且長得格外蒼翠。

清代著名詩人胡友梅還寫過一首《吊侯城書院古柏》的五言古詩呢!可惜,由於戰亂,先後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爲灰燼。倖存的兩棵,現已列爲重點保護文物,接受人們的憑弔。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3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爲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麼多,你這麼點人怎麼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爲國盡力呀!

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於實現了捨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4

岳飛死後一百餘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臨覆滅之災,在這一次站出來的愛國英雄之中,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來自一個文脈深厚的家族。早在西漢時期,其先祖文翁就以興辦學堂、發展教育而聞名天下,此後歷代更是出現了大量以學問著稱的族人。千餘年的家學相傳之下,文氏家族培養出了一種以正直、忠義爲核心的家風,這也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種普遍氣質。此後,無論文氏族人遷徙何處,都能傳承這種家風,並用以教化子孫後代。

如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學識淵博,雖然因爲種種原因,一生未能出來爲官,卻始終懷有書生救國的理想,並將這種理想化爲一種期望,寄託在對子孫的教導上。在這種教導下成長起來的文天祥,自幼便立下匡時濟世的遠大志向,他兒時的偶像,也盡是那些歷朝歷代爲國盡忠的英烈。在少年時代的一次遊歷中,他看到當地人所祭祀的歐陽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號,這讓他很是激動,並立下誓言要成爲其中一員。

他也有那個能力。

雖是書生,但文天祥不是隻會寫詩作賦的類型,在南宋面臨強大外來威脅的情況下,他與那個時代的許多書生一樣,思考與學習的重心都放在如何愛家衛國上。在二十歲的進士考試中,他從中國傳統哲學出發,着眼於危亡局勢,一口氣寫下一萬多字的富國強兵之策,看得考官大爲驚異,稱爲忠肝義膽之作,連昏聵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後也爲之一振,親自點他爲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時朝中當道者,乃是權臣賈似道,用什麼樣的人爲官,要看與他的關係如何。對於文天祥而言,賈似道可絕不是一個正直忠義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會去巴結。更妙的是,在賈似道讓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寫一些朝廷公文時,後者以自己的才華和操守,寫出來一些暗諷這位權臣的文章。文天祥的種種建議根本不可能得到採納,他也在賈似道的打擊下,沒過多久便離開了官場。

不爲官,不代表忘記國家命運。當北方新興的蒙古帝國大舉南下之時,當賈似道一類的權臣帶着大軍不戰而逃之時,當南宋都城告急之時,這位年僅四十的書生,不僅響應朝廷號召,再度出山爲官,還作出一個決定:毀家救國。

他變賣了所有家產,募集了數萬人的兵馬,去爲南宋都城解圍。這種舍小家救國的壯舉,在當時引來一些朋友的質疑,有人勸他:“連朝廷的正規軍都敵不過蒙古軍隊,你這些臨時募集的人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國家養育我等這麼多年,到危急之時,竟然沒有一人一馬前去相救,這讓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國,用死來喚起天下義士的報國之心,那樣的話,或許局勢還可以挽救。”

看來當時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麼他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嗎?

不是,他從不孤獨。忠義報國,本就是文家的風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業,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長期與他並肩作戰。

無奈蒙古帝國正當上升之時,其軍隊橫行歐亞大陸無敵手,與之對抗是一件勝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盡全力,利用長江天險與水戰優勢,或許還有迴天的機會。但問題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麼無能,要麼年幼,連當一個太平帝王都夠嗆,更別指望他們能在此時力挽狂瀾了。

一些家風不正的人,在這個時刻都很“機智”地選擇了開門投降,然後掉過頭來當敵人的急先鋒。這些敗類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經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夢炎;以及文天祥曾經的部屬,如他的副將吳浚。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可沒有殉國的念頭,而是忙着選準時機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隨在他身邊的.許多人也不降,屢敗屢戰,從幾萬人打到幾千人,再打到幾百人,他們一直在奮戰。

直到全軍覆沒。

此時蒙古帝國已經建立起名爲元朝的政權,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攬漢人中的英傑,以安撫人心,穩固統治秩序。而已經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攬對象。

在被押到北方去見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個夜晚,目睹了退守於海上的南宋殘餘力量最後之死戰。被關押在元軍戰艦上的他,所見到的是二十餘萬南宋軍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戰死,或投海,或自焚……盡數殉國。

他應該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僅八歲的趙昺,一個孩童,由左丞相陸秀夫揹負着,投海自盡。

那一刻之後,他不想死。

死有何難?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毫不動搖,纔是極難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國,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貪一死,頑強地活下去,彰顯讀書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義家風。

忽必烈關了他三年,勸了他三年,結果是勸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三年之後的一個冬天,飛雪之中,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5

因爲前幾天在新會的崖山看到宋朝和元朝的最後一戰的戰場,對文天祥的故事非常感興趣,今天看了一下文天祥的歷史,記錄下來,我知道北京有個文天祥祠,數次經過都沒進過。以後一定去看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爲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爲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爲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爲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新會崖山,爲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範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滅亡後,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纔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纔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爲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爲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爲奴,過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儘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溼。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竈,有陳年的穀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黴氣,再加上廁所裏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裏,惡劣的環境只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

這是文天祥寫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爲嚴將軍頭,爲嵇侍中血,爲張睢陽齒,爲顏常山舌;

或爲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爲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爲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爲之根。磋餘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爲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他在詩裏,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爲這都是正氣的表現。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爲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爲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蹟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裏押出來,帶到宮裏。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着,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瞭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麼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只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麼可說了。”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佈。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只見文天祥戴着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6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壓,南宋危如累卵。拉着四歲的宋恭帝垂簾聽政的謝太后連忙鼻子一把眼淚一把地下“哀痛詔”,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敵保“國”。誰知“滿朝朱紫貴”,真正領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毀家紓難,捐資充當軍費,招募兵丁三萬人赴臨安救難。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領兵救援常州。可憐這位平江府知府還沒來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領了個虛名,就帶着他的破爛“消防車”去常州“救火”。這支沒來得及訓練的“蟻軍”有點烏合之衆的味兒,一碰上強大的蒙古軍鐵騎,立刻化爲齏粉,一戰下來,僅餘六人。文天祥死裏逃生。

一個文天祥縱使有三頭六臂或有分身之術,也難以抵擋蒙古軍滾滾南下的`洪流。

1275年,臨安,元軍兵臨城下。謝太后已決心投降,派人去元軍大營談判,然而卻遇到兩個棘手問題。

一是“大宋”對蒙古怎麼稱呼的問題。謝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侄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伯顏拒絕。伯顏大帥不要這個“侄子”,更不要這個“侄孫”。謝太后繼而又派人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又是答應給錢又是許諾給物,仍遭到伯顏大帥的怒斥。太皇太后無奈,只得用小皇帝趙顯的名義向元“百拜奉表”,主動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帶着宋朝傳國玉璽三去伯顏營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徹底玩完。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7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爲“忠”,即爲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爲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爲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爲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爲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爲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親逝世,文天祥回家守喪。

開慶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隊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對宋理宗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文天祥當時入朝任命爲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不被採納,就自己請免職回鄉。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爲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沒有迴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臺官議論罷職。擔任軍器監併兼任代理直學士院。賈似道稱自己患病,請求退休,用以要挾宋理宗,詔令沒應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所寫文字都是諷刺賈似道的。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命令臺臣張志立奏劾罷免他。文天祥已經幾次被斥責,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時他三十七歲。

鹹淳九年(1273年),起用爲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里。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8

公元1275年,元軍侵略南宋。元軍在元朝統帥伯顏的率領下,離南宋的都城臨安只有30里路。大兵壓境,南宋朝廷無計可施,決定求降。伯顏聲明,只有南宋的丞相纔有資格與他談判。

這時,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聞訊逃跑了,朝廷只好讓文天祥爲右丞相,去和伯顏談判。

文天祥見了伯顏後,義正詞嚴地問:“貴國是要與我國交好呢,還是要滅掉我國?”

“我們不想滅掉宋國!”

“既然如此,請你們後撤百里,以表誠意,否則我們將以死相拼!”

伯顏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戰書的,就扣留了他,並讓其隨行人員回去傳話說,如果南宋不投降,元軍馬上就發起進攻。

南宋朝廷在伯顏的威脅下,向元軍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後,痛哭流涕,仰天長嘆。

四年後,文天祥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全軍覆沒,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欽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軟禁在大都的“會同館”裏,每天派人去輪番勸降,但都被文天祥罵走了。元世祖見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在獄中艱苦的環境下,文天祥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了幾年,元世祖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怎麼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這樣,我死了以後,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樣?”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斬釘截鐵地說:“我別無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刑場上,文天祥面色從容。他對監斬官說:“我的祖國在南方,我要面對南方而死!”說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幾拜,仰天長嘆道,“我事已畢,心無悔矣!”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9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已經被歷史銘記,被後人刻在心中。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廣東沿海被元朝將領張弘範俘虜,於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蹟早有耳聞,想要讓他投降,於是在宮中召見了這位南宋官員。當時,元朝宮廷禮儀是下跪,而南宋的禮儀則是作揖。文天祥見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禮儀作揖,卻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沒有強求。忽必烈讓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職待遇可以維持不變。文天祥不願當元朝的臣子,於是被關進了大都柴市的一個衚衕裏。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元政府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都沒有答應。最後,忽必烈出於文天祥的號召力,還是決定殺掉他。文天祥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顯得從容不迫,神態沒有絲毫改變。這一天,關押文天祥的地方佈滿崗哨,老百姓聽說文丞相要被處斬了,紛紛奔向刑場。快到行刑的.時候,監斬的元朝官吏問文天祥有何話說,並表示回答就可免於一死。文天祥沒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義後,家鄉的學堂將他的畫像和歐陽修像掛在一起,供學子們頂禮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也得以流傳後世,至今流芳。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0

在江西吉安縣固江鄉精合黃村的古侯城書院遺址,有兩棵遒勁挺拔、枝葉茂盛的古柏。村裏人都說,這兩棵柏樹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栽下的。

文天祥少年時候,有一次跟父親到侯城書院去。一進大門,只見對面牆上掛着幾幅人物畫像。

“這是誰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畫像問。

“歐陽修。”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讀過他的文章!”文天祥興致勃勃地說,“那篇《醉翁亭記》,寫得妙極了!”

“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楊邦義,”父親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畫像,“他被金兵俘虜後,堅貞不屈,寧死不降。金國大將張真怒無可奈何,只得把他殺了,還挖出了他的心……”

“太慘了!”文天祥眼睛裏噴射出怒光。

“這邊兩幅畫像,分別畫的是周必大和胡銓。他們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親深情地介紹着,每一言每一語都強烈地撞擊着文天祥純真的心靈。

文天祥決心學習歐陽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氣度學識,楊邦義、胡銓的氣節忠勇,長大了報效國家。爲表達這種雄心壯志,他當即從附近的山坡上找來五棵柏樹苗,栽在書院門前。前四棵柏樹,象徵歐陽修、周必大、楊邦義、胡銓,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後來,這五棵柏樹不僅全成活了,而且長得格外蒼翠。清代著名詩人胡友梅還寫過一首《吊侯城書院古柏》的五言古詩呢!可惜,由於戰亂,先後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爲灰燼。倖存的兩棵,現已列爲重點保護文物,接受人們的憑弔。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1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愛讀歷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立志要向他們學習。二十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了他的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後,馬上發現賈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放棄臨安逃跑,文天祥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殺掉董宋臣,免得動搖民心。爲了這件事,他反被撤了職。後來,他回到臨安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又因爲得罪賈似道,在他三十七歲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滅亡的危急時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擔任贛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着羊羣去跟猛虎鬥,明擺着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嘗不知道。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爲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纔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鬆關(今浙江餘杭)。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鬆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鬆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傑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拼個死戰。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麼也不同意。

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東北)。朝廷裏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后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着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

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

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傑不願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

謝太后沒辦法,只好宣佈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但是他心裏另有打算。他帶着大臣吳堅、賈餘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還是存心消滅我朝?

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並不是要消滅宋朝。

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麼請你們立刻把軍隊撤退到平江或者嘉興。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民一定跟你們打到底,對你們未必有好處。

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只怕饒不得你們。

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現在國家危急,我已經準備好拼一死報答國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聲音,莊嚴的語言,把伯顏的威脅頂了回去。周圍的元將個個嚇得驚奇失色。

雙方會見之後,伯顏傳出話來,讓別的使者先回臨安去跟謝太后商量,卻把文天祥留下來。文天祥知道伯顏不懷好意,向伯顏抗議。伯顏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您別發火。兩國和議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餘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后。謝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賈餘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後,再請文天祥進營帳,告訴他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文天祥氣得把賈餘慶痛罵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無法挽回了。

公元1275年,伯顏帶兵佔領臨安。謝太后和趙顯出宮投降,元軍把趙顯當作俘虜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敵人手裏逃脫。路過鎮江的時候,他和幾個隨從人員商量好,瞅元軍沒防備,逃出了元營,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將苗再成聽到文丞相到來,十分高興,打開城門迎接。苗再成從文天祥那裏知道臨安已經陷落,表示願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東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興,哪兒知道守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聽信謠言,以爲文天祥已經投降,是元軍派到真州去的內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殺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這樣的人,但是又不敢違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騙出真州城外,把揚州的來文給他看了,叫文天祥趕快離開。

文天祥沒辦法,又帶着隨從連夜趕到揚州。第二天天沒亮,到了揚州城下,等候開門進城。城門邊一些等着進城的人坐着沒事都在閒談。文天祥一聽,知道揚州正在懸賞緝拿他,不能進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個人爲了免得被緝拿,改名換姓,化了裝,專揀僻靜的小路走,想往東到海邊去,找船向南轉移。

十幾個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隊元朝的騎兵趕了上來。他們躲進一座土圍子裏,幸虧沒被元兵發現。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農民的幫助下,從海口乘船到了溫州。在那兒,他得到張世傑和陳宜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決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張弘範,李恆率水軍,騎兵,海陸並進,準備一舉消滅在閩,廣的宋軍殘餘勢力。天祥部將鄒渢在吉州兵敗後,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陽與天祥會師。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陽,轉到海豐北的五坡嶺,準備進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鄒渢自殺殉國,天祥被俘,自殺未遂。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軍大舉進攻厓山。張弘範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書招張世傑,天祥拒絕,不得已,天祥寫出了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時所作《過零丁洋詩》付之,詩末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趙昰小朝廷滅亡之後,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勸狀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絕。南宋另一狀元宰相留夢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獄中勸天祥歸降,被天祥以大義責罵而去。元朝又讓俘虜皇帝趙昰去勸降,天祥則連聲說聖駕請回.文天祥決心寧死不降,在獄中寫下了名作《正氣歌》,其中有:是氣所旁薄,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這樣正氣凜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關押了三年,在拒絕了忽必烈的親自勸降後,於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殺害,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天祥到柴市臨刑前問明方向後,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歐陽氏,見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歐陽氏說: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遂自剄而死。

文天祥堅持抗元鬥爭,他至死不屈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2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執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爲“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爲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

宦海浮沉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爲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爲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祕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閒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餘。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國難見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爲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爲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衆,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使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鬆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爲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兵敗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裏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範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陸秀夫負主投海,張世傑被颱風惡浪吞沒,悲痛欲絕。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滅亡了。元將張弘範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盡到了。丞相如能爲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嗎?”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餘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背叛祖國嗎?”

此恨憑誰雪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風雨羊腸道,飄零萬死身”,路過文天祥的家鄉時,怕有鄉親劫船,便把他頸項和雙足捆鎖在船裏。文天祥絕食反抗八天,因聽說船將在建康停留,又喚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復飲食。在建康,被嚴密隔離囚禁的文天祥寫下了“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的詞句。

10月初,輾轉萬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帶到接待投降者的“會同館”,安置在高貴的房間裏,擺有佳餚美酒。第一個來勸降的就是留夢炎,此人與文天祥都是南宋狀元,官至丞相。他在臨安危急時棄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禮部尚書。文天祥見到留夢炎便厲聲斥罵,留夢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國之君,9歲的趙隰又來了,文天祥連聲說“聖駕請回”後,便閉口不語了。

再往後,元朝專橫跋扈的宰相阿合馬來了,劈面喝問文天祥:“見了宰相爲何不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憑什麼要跪?”阿合馬見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譏諷地說:“那你怎麼會來到這裏呢?”文天祥正言厲色答說:“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會來北方了”。阿合馬無言答對,色厲內荏地環顧左右說;“這個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斷他的話,高叫:“亡國之人,要殺便殺,說什麼由不由你!”。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元統治者又將他投入惡牢,囚禁折磨達三年之久,使他讀到正在元宮中充當女僕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來獄中探望。但文天祥不爲百般折磨、千般利誘、萬縷親情所動,凜然作《正氣歌》,頌歷史人物不朽業績,抒“是氣所磅腐,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親自勸降,說:“現在你如能用對待宋朝那樣對我,立即任你爲丞相”。文天祥雖被衛士用金棍擊傷膝骨,仍泰然處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爲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時年47歲。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爲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爲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爲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3

這首詩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舉的許多歷史人物,既不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對歷史對人民有過什麼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如“爲嵇侍中血”詩句中的嵇紹,不過是由於皇室內訌,他爲了保衛一個昏庸皇帝晉惠帝而犧牲了的一個封建社會的忠臣。至於管寧更不過是一位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隱士;雖然作者把他們都當做歷史上英雄人物來歌頌,但其實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犧牲的出發點很大程度是來自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羨慕古代忠臣、義士的行爲:在江西學宮看到一些忠臣畫象,就慨然說:“設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並且在臨刑時還以學習古代聖賢,成仁取義,作爲自己爲國盡忠的信條。出此可見,他的思想基礎,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爲他具有這種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視野,使他作品的積極內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評價他的積極意義的同時,對於不與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應該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後能夠堅持民族氣節,不爲威屈,不爲利誘,終於爲國犧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爲祖國保持了“正氣”,自然也應該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愛國思想,畢竟和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最後,正因爲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詩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傳儒家教義和封建倫理觀念的東西,如“三綱實繫命,道義爲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條,是不可取的。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4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遺物玉帶生硯實物資料,由臺灣民間的文氏宗親會寄到文天祥的故里江西省吉安縣,被縣文管部門妥加收藏,當時新華社發佈了此消息,曾廣受文史界關注。從彩照等資料上看,文天祥這方玉帶生硯屬稀貴的端溪老坑石質。硯身有一石脈,若隱若現,渾然天成。此硯形制樸拙,透發出滄桑氣息。硯蓋上鐫有文天祥手書硯銘:“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潾潾,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兮曰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字體遒勁秀潤,氣韻生動,顯示出硯主人是位頗具造詣的書法家。在這之前,我們都以爲文天祥這一珍貴遺物已從世上失傳,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只藏有玉帶生硯的硯銘拓本,爲明末清初知名文人朱彝尊所拓。朱爲浙江人,善詩文,精全石篆刻,頗有才名,當年有“北王(士禎)南朱(彝尊)”之譽。朱彝尊尤愛收藏曆代古硯,如《旭日硯》等至今尚存世。

在清代中葉,文天祥的玉帶生硯幾經輾轉,居然流入清宮,成爲乾隆皇帝御用之硯,視若拱璧,亦不常用,置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自認有“十全武功”,他又雅好詩文,一生作詩萬餘首,但才氣平平,並無多少傳世佳作。他特意在這方玉帶生硯上鐫下他創作的《玉帶生歌》,共169字,這首詩讚美了此硯的不同尋常,且藉此褒讚忠於南宋、捨生取義的文天祥。當然乾隆仰慕前賢文天祥,還帶有安撫漢族知識分子的意思。與他借南巡,去江寧府(今南京)拜祭明孝陵爲明太祖朱元璋題寫“治隆唐宋”碑之舉如出一轍。這方玉帶生硯是上世紀初從清宮流失出去的,至於後來它又如何到了臺灣,這段經過已難以查考。

據說,玉帶生硯是南宋愛國詩人劉辰翁所贈,他與文天祥、陸秀夫、謝枋得等都是朋友,志同道合,但他對文天祥寄予的希望最大。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廬陵(吉安)人。《宋史》稱他“體貌豐偉,美哲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可見他是個俊武的男子。文天祥進士出身,文武雙全,入仕當官後,體恤民間疾苦,清廉正直,政聲頗佳。他從起兵勤王,率部衆轉戰蘇浙閩,百折不撓,被元軍視爲心腹大患。戰敗被俘後,文天祥被元軍押往大都(今北京)軟禁。他嚴拒元世祖及丞相伯顏幾次勸降,堅貞不屈,嚴斥元軍屠殺人民的罪行。文天祥一直將玉帶生硯帶在身邊。他的`《正氣歌》、《金陵驛》等不朽的傳世名篇,也正是蘸此硯墨寫就的。他的名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的愛國精神的寫照。在被囚四年後,文天祥被元軍押上刑場,壯烈就義,終年47歲。其三個兒子也先後死於元軍屠刀。他的妻子歐陽夫人及兩個女兒被送往京都,留在東宮,日誦道經。文天祥遺體被安葬於都城小南門外五里道旁。一年後,柩歸故里,葬於富田東南二十里之木湖。700多年來,文天祥作爲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堅信,分藏於海峽兩岸的硯銘拓本和玉帶生硯的實物,終將早日團圓!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5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個愛國英雄人物,無論敵人怎樣的威逼利誘,他都堅決不會出賣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於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名人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愛國故事,學習他的偉大愛國精神。

文天祥,宋理宗寶佑四年舉進士第一,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長驅東下,文於家鄉起兵抗元。次年,臨安被圍,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往敵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拘,後得以脫逃,轉戰於贛、閩、嶺等地,兵敗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爲“宋末三傑”。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併南方、統一全國的步伐。宋理宗死後,他的兒子趙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貫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歲的趙顯登基,成爲宋恭帝。

第二年,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幾乎沒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餘人。文天祥,號文山,少有大志,博覽羣書,二十歲中進士,被宋理宗欽點爲狀元,主考官王應麟稱讚他“忠肝如鐵石。”

開慶年間,蒙古軍隊侵宋,文天祥屢次上書,主張抗敵,斥責權貴們惑主誤國,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歲正當盛年時就正式退休.當時有朋友勸他:“你這一萬多烏合之衆,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說:“我豈能不知,但我這樣做了,天下義士忠臣就會聞風而起,奮勇保衛國家。”但文天祥帶兵到臨安後,因投降派的.刁難,終於未能上前線抗敵,卻被朝廷派到蒙古兵營,去與伯顏談判投降之事。

當時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謝太后作主,謝太后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內又無抵擋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顏軍營求和投降,伯顏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與宋室丞相等級的人談判。右丞相陳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夢炎則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張世傑見朝廷輕率投降,氣得從海上出走,另尋機會組織反攻復國.謝太后無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臨危受命,來到元軍大營中,一見伯顏,雙方就脣槍舌劍交鋒地論起來.文天祥義正辭嚴地說:“你們蒙古若想消滅我宋朝,未必有什麼好結果,因爲我們南方的廣大軍民一定要同你們抗爭到底。” 伯顏威脅說:“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實實投降,只怕今日饒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縮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爲國,哪怕刀山火海。”伯顏非常惱怒,就將文天祥囚禁起來。

不久,謝太后和趙顯終於投降,他們繞過文天祥,另派賈慶餘爲右丞相去元營求降,文天祥仰天長嘆,把賈慶餘痛斥一頓,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稱臣已成事實. 但是伯顏並沒有善待謝太后和趙顯,反而將他們當俘虜押往元大都,並將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備,同他的隨從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逃脫,他們先到真州(今江蘇儀徵),後過揚州,本想聯絡各地宋兵,抗元復國。

但因爲當地宋將輕信元朝的挑撥,懷疑他是元兵的奸細,都不肯接待他,他纔不得不繼續往南奔走.最後到溫州時,文天祥聽說張世傑在福州擁立了新皇帝端宗趙昰,就又趕到福州.後來他作爲朝廷的大臣,積極招募人馬,組織抗元,連續轉戰於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敗元軍,先後收復了不少縣城. 端宗死後,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又擁立了趙昺,繼續在南海一帶抗敵.

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軍元帥張弘範大舉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轉移五坡嶺.軍中正在吃飯時,元兵突然來到.宋兵作頑強抵抗,最後全軍覆滅,文天祥被俘. 元兵將文天祥押去見張弘範.張弘範欽佩文天祥的骨氣,以禮相待,想讓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於是他就把文天祥軟禁在軍營中。當時張世傑正領兵在山抗擊,張弘範知道張世傑最欽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說:“我自己無力救父母,難道可以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厚着臉皮,反覆地威脅利誘,文天祥便將船過零丁洋時所寫的一首詩給了張弘範,詩中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讀過詩後,苦笑一聲,只好下令強攻山。

山被攻破後,元軍中擺酒慶賀,張弘範又勸降文天祥說:“現在宋室已經滅亡,你文丞相已經盡忠盡孝.如果你能像對宋朝那樣忠心對待元室,你還會當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國家我無力救亡,爲人臣者即使死了也還有罪,何況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張弘範只好派人將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絕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當時,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蒐羅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積翁去勸降,後來又親自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國家重託擔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願望就是賜我一死.”忽必烈不願殺他,就將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他在詩中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堅持正義的忠臣義士,認爲他們都是正氣的表現,是自己效法的榜樣.其中有兩句: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間的義士聚積了兵馬數千人,揚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

元世祖爲絕後患,終於下令處死文天祥.臨刑時,文天祥朝南跪拜,從容地說:“我的事情到此完結了.”然後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歲.他的妻子爲他大殮時發現,他的衣帶中有一篇文章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的書,學到了什麼?從今以後,我真正做到無愧於己了。”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6

新科狀元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於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據說,他的父親曾夢見一個嬰兒腳踏紫雲,所以最初取名雲孫。等長大後,又起了個字,叫天祥。後來,文天祥參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試,皇帝看到他試卷上的“天祥”二字,說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後,大家才正式稱其爲天祥,並以宋瑞作爲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時,南宋和蒙古的戰爭已經拉開序幕,但戰火尚未波及廬陵,他在還算平靜的家鄉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同大多數時代的讀書人一樣,文天祥的人生軌跡就是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做官。他的這條軌跡,一開始還十分順利。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參加吉州州試(科舉考試第一階段),成績優異。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學習。同年,參加禮部省試(科舉考試第二階段),順利通過。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進入科舉考試的最高階段——殿試。

此次殿試的考題要求考生闡述一段理學觀點,並對時局提出對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針對時弊,極力呼籲“開公道之門”“壽直道之脈”,下筆萬言,一氣呵成。按照規定,主考官閱卷後,須將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複審,再呈送皇帝確定名次。文天祥成績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裏。皇帝閱畢,將他擢爲第一。於是,文天祥成了這年科舉考試的狀元。

當時的宋朝,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已苦撐多年。文天祥的出現,令人期望甚高。宋理宗甚至御筆寫下一首《賜狀元文天祥已下詩》:“道久於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誠惟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實勿沽名。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爲皇家立太平。”

臨危拜相

文天祥中狀元后,恰逢父喪,所以需先回吉州爲父守喪。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詔旨,先後擔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職。此時,南宋和蒙古的戰事相當吃緊,而宋理宗嗜慾怠政、不思振作,官場之中更是佞臣當道。文天祥多次上書直言,卻受到不少打擊。後來,他索性辭去官職,回到家鄉。

面對官場失意和歲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詩云:“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鬢欲斑。”從中可見,他仍然懷有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

宋度宗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平宋,丞相伯顏擔任最高統帥,南宋政權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謝太后臨朝稱制,下詔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變賣家產,招募義士,趕赴都城臨安,應詔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對文天祥並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守衛。後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纔不得不回到臨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圍困臨安。正月十八日,謝太后眼看大勢已去,急忙遣使攜帶傳國玉璽和皇帝降表,向伯顏請降。當晚,右丞相陳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員也率兵撤離。第二天早晨,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任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等赴伯顏大營議和。

文天祥在伯顏面前慷慨陳詞,據理力爭。面對伯顏的恐嚇,他面無懼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祥還曾在元營賦詩:“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降元的南宋守將呂文煥爲討好伯顏,前來勸說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爲亂賊。呂文煥以自己苦守襄陽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爲自己辯解,文天祥厲聲喝道:“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文天祥表現出的無畏氣概,使得伯顏對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元軍可以利用他的聲望去進一步收拾南方的殘局。於是,伯顏派人勸降文天祥:“大元將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爲狀元宰相,今爲大元宰相無疑。”文天祥聽後,卻當場痛哭。

事後,文天祥還賦詩一首以明志:“虎牌氈笠號公卿,不直人間一唾輕。但願扶桑紅日上,江南匹士死猶榮。”虎頭金牌和氈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飾,“扶桑紅日上”象徵南宋政權重新崛起。

孤臣雨淚

伯顏見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將他扣留在軍營中,其他大臣簽訂降書後於次日返回臨安。之後,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於途中趁機逃脫。歷盡艱險之後,文天祥泛海南下溫州,輾轉來到宋端宗趙昰的行朝駐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擠,只以同都督軍馬的身份先後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長汀)開府,重新組織軍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後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廣東。他隨之轉戰漳州、梅州一帶。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進入江西,在雩都縣(今江西於都)大敗元軍,收復興國、吉州等地,一時聲威頗盛。但元軍旋即大舉反攻,文天祥的妻兒和幕僚被俘,他因有義士替身受捕才倖免於難。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帶領殘部,轉戰廣東南嶺一帶。六月,爲擺脫元兵的圍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當政者拒絕。十二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五坡嶺不幸被俘。他吞藥自盡未成,被押往崖山戰場。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駐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權準備與元軍決一死戰。元軍統帥張弘範命文天祥寫信勸降。文天祥卻賦詩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過零丁洋》。

崖山海戰是南宋亡國的最後一戰,宰相陸秀夫揹負皇帝蹈海自盡,後宮諸臣隨之紛紛投海,“死溺者數萬人”。文天祥在元軍海船上親眼目睹南宋政權的徹底覆滅,寫詩慟哭“正氣掃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淚垂”。

亡國之人

崖山海戰後,文天祥被押回廣州。之後,元世祖忽必烈下詔以“誰家無忠臣”的理由,命張弘範善待文天祥,並將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過,文天祥卻開始了絕食。他計劃七八天後將行至家鄉吉州時,自己就可以餓死盡節、歸葬故里了。但絕食八天後,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鄉已過。此時,他纔打消了絕食的念頭。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過了3年2個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賓之禮接待文天祥,勸降者絡繹不絕。

第一個來勸降的是留夢炎。他也是個狀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聽到元軍破獨鬆關,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軍。文天祥對此人無比鄙夷,提筆賦詩“龍首黃扉真一夢,夢迴何面見江東”。龍首指的是狀元,黃扉是宰相的辦公場所。

第二個出馬的是已被降封爲瀛國公的宋恭帝。此時,他也僅是一個9歲的孩童。元朝統治者只是想利用舊日的君臣關係,逼迫文天祥就範。文天祥讓瀛國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連聲說“聖駕請回”。瀛國公無話可說,怏怏而返。

第三個出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卻不示弱,並回答道:“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豈能下跪?”阿合馬故意問:“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爲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對阿合馬的生死威脅,文天祥則直言:“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阿合馬見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勸降不成,文天祥被帶上木枷,關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兒的來信,才知道3年多杳無音訊的妻子、女兒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與家人團聚。他強忍着悲痛,拒絕給女兒回信。在給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談及此事:“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庶幾無愧”

文天祥在獄中忍受煎熬,創作了許多詩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傳誦千古的《正氣歌》。文天祥開篇即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接着,他一口氣列舉了12位前賢的事蹟,認爲他們表現的氣節就是凌然正氣。這種正氣,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維繫天地的基石、維持道義的根本。最後,他回顧了自己的坎坷經歷,總結道“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學治國的主張。一時間,朝野上下出現了讓文天祥出仕的呼聲。忽必烈對此也非常重視,曾問羣臣:“南、北宰相誰賢?”羣臣都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忽必烈考慮對文天祥付以大任,並派人再去勸降。文天祥堅決表示,自己絕不會盡棄平生,“遺臭於萬年”。

忽必烈不殺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氣節,二是愛慕其才能。不過,隨着發生不少叛亂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問題上有個了斷。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親自出面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長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強行要求,面對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許諾,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願。”忽必烈追問:“所願爲何?”文天祥的回答簡短而堅定:“願與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義,時年47歲。

縱觀文天祥的一生,他臨危受命,卻未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被俘虜後,屢屢請求速死而不能。後人的評價——“事業雖無所成,大節亦已無愧”,應是對其一生較爲中肯的概括。

不過,在生命的盡頭,文天祥終以耀眼的光輝實現了淋漓盡致的解脫,實現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他爲自己也爲趙宋王朝的歷史,添抹了最後一筆亮色。正如其絕命詞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故事 17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爲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於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伕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纔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餘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於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裏。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爲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裏,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蹟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