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班杜拉名人故事

班杜拉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姓名:班杜拉

班杜拉名人故事

出生地:加拿大艾伯特

生卒年:1925年—

歷史評價

艾伯特·班杜拉(ura)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1974年當選爲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7年,他被命名爲認知理論之父。198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925年,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達。他在加拿大一個小的農業社區成長,父親是波蘭的小麥農場主。像斯金納一樣,他也是在一個小鎮上長大的。1949年,班杜拉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2年,從愛荷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愛荷華大學學習期間,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那時,他認爲心理學家應當“把臨牀現象用經過實驗驗證的方式加以概念化”。班杜拉認爲,心理學研究應當在實驗中進行,以控制決定行爲的因素。

相關鏈接

觀察學習的過程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人類的大多數行爲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個體通過觀察他人行爲會形成怎樣從事某些新行爲的觀念,並在以後用這種編碼信息指導行動。因此,觀察者獲得的實質上是榜樣活動的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並以此作爲以後適當行爲表現的指南。班杜拉認爲,觀察學習是受注意、保持、動作再現以及動機等心理過程支配的。

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後臨牀實習醫生,同年應聘在斯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執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er)、多拉德(ard)和西爾斯(s)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於社會行爲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擔任行爲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間出任心理學系系主任。

班杜拉念小學和中學時,生活條件艱苦,教師和財源都很缺乏,那時候的學習主要靠自學,班杜拉後來回憶說:“當時所學的大多數課本中的內容後來都過時了,唯獨期間養成的自我主導性一直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指導着我工作、學習、研究等。”成功成名的班杜拉用“我能做到!”來解釋“自我效能感”時,他回想起他少年時的經歷,他說這句話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沒錯,他能做到,並且,他做到了!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觀察學習,自我效能,行爲適應與治療等內容。他把觀察學習過程分爲注意、保持、動作復現、動機四個階段,簡單地說就是觀察學習須先注意榜樣的行爲,然後將其記在腦子裏,經過練習,最後在適當的動機出現的時候再一次表現出來。他認爲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他們通常是用物理方法來進行的動物實驗以此來創建他們的理論體系,這種研究方法對於作爲社會一員的人的行爲來說,沒有多大的研究價值。因爲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所以他主張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來研究人的行爲。事實上,人們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到了許多行爲。

  ——傳世佳言——

人們只有怎樣思想纔會怎樣行動。

班杜拉在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他認爲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點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的喚起,這四方面的內容影響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時也對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喚起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對教師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頗受關注。

班杜拉理論有着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他區分了人類學習的兩種基本過程,即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提出了觀察學習是人類間接經驗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於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強化理論,並且以教育有着重要的價值和實踐意義。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有侷限性和不足之處,它的侷限性在於它不適合於解釋和說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複雜的、高難度的技能訓練的過程,僅適用於解釋和說明觀察、模仿等社會性學習的過程。但有的學者認爲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有被髮展、深化的餘地,只要加以適當地發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適用與解釋特殊社會環境和特殊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學習的理論。

在其一生中,班杜拉撰寫了一些文章和書籍,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引用。1959年班杜拉與理查德·沃爾特斯合作寫作了第一部書《青少年的攻擊》。1973年,他寫作了《攻擊行爲:社會學習分析》。4年後,他出版了他最優秀的著作《社會學習理論》。這些書和文章都涉及心理學研究。 1946年,多拉德和米勒出版了《社會學習與模仿》一書。艾伯特·班杜拉認爲該書對他提出建模理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