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柏拉圖名人故事

柏拉圖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柏拉圖名人故事

柏拉圖名人故事
柏拉圖名人故事1

一次,柏拉圖對老師蘇格拉底說:“東格拉底這人很不怎麼樣!”蘇格拉底問:“這話怎麼說?”柏拉圖說:“他老是挑剔你的學說,並且不喜歡你的扁鼻子。”蘇格拉底笑了笑,緩緩地說:“可我倒覺得,他這人很不錯。”柏拉圖問:“你怎麼會這樣認爲呢?”蘇格拉底說:“他對他的母親很孝順,每天都照顧得非常周到;他對他的老師十分尊敬,從來沒有對老師不恭的行爲;他對朋友們很真誠,常常當面指出別人的弱點,幫助改正;他對孩子很友善,經常和孩子們在一起做遊戲;他對窮人富有同情和憐憫,有一次,我親眼看見他搜出身上最後一個銅板,丟進了乞丐的帽子裏……”

“但是,他對你卻不那麼尊敬啊!”柏拉圖說。

“孩子,問題就在這裏,”蘇格拉底站起身來,慈愛地撫摸着柏拉圖的肩頭,說,“一個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別人,常常會把人看錯。所以,我看人,從來不看他對我如何,而看他對待別人如何。”

柏拉圖名人故事2

邂逅忘年交

1883年1月6日,卡里·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雖然紀伯倫的父親爲人本分,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爲無法面對生活的重壓日益嗜酒逃避,以致一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

1891年,父親因爲被人誣陷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三年後,儘管父親被無罪釋放,但母親還是決定遠走美國。那年,紀伯倫12歲,他告別學堂,與母親、哥哥還有兩個妹妹前往美國波士頓謀生。

在波士頓的頭三年,生活非常艱苦,母親爲了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着。爲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三年後,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黎巴嫩,在貝魯特希克瑪學堂學習阿拉伯語,其間,他苦讀阿拉伯古典文學作品,打下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可生活的多災多難襲擊着這一家人,1899年初,紀伯倫的哥哥和小妹相繼在美國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母親也去世了。

紀伯倫只好又回到美國,十五個月裏,他相繼失去3位親人,並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爲了還債,紀伯倫和大妹瑪爾雅變賣家中的財物,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紀伯倫在波士頓的老師戴伊得知了這個情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也就在這時,紀伯倫有幸結識了長他10歲的女校校長瑪麗。

1904年,31歲的瑪麗在家中舉辦宴會,邀請各個學校的老師參加,受到邀請的老師戴伊想借此機會,帶着紀伯倫開開眼界。在一羣裝扮精緻的男女之間,紀伯倫顯得尤其格格不入,他的出現讓有些人竊竊私語。作爲主人的瑪麗也注意到了紀伯倫,但她沒有以貌取人,而是熱情接待了他,並把他鄭重介紹給客人們。

此後,相差10歲的兩人結下了友誼,在瑪麗的幫助下,紀伯倫的才華逐漸被髮掘出來。看紀伯倫如此上進,但條件又十分清苦,瑪麗終於忍不住對紀伯倫說:“如果你願意去巴黎學習,錢的事不用擔心,我來資助你。”紀伯倫興奮之餘又多了些憂鬱,雖然瑪麗家庭富有,但這一筆開支不小,自己又何時能報答得了呢?

瑪麗看出紀伯倫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會成功的,等你宏圖大展時,也許我還有事需要你幫助呢?”看着瑪麗真誠的眼睛,紀伯倫不再堅持,不久就前往巴黎學習繪畫。

分隔異地,兩人開始頻繁通信,長期的交往,也讓紀伯倫對瑪麗產生了別樣的情感,他對這個亦師亦友的女子越發依戀,於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頭來。

婉拒求婚

1910年10月末,紀伯倫離開巴黎,懷着對瑪麗的愛,第三次前往美國。一路上,他的眼前都是瑪麗的影子,兩人各個方面都能彼此理解,即便遠隔重洋,他們依舊息息相通,這次回來,一定要向她表白愛意。

10月31日,紀伯倫抵達紐約,接着馬不停蹄趕到波士頓,把行李交給妹妹瑪爾雅後,便匆忙地去見瑪麗。

11月1日,他們在波士頓會面並共進晚餐,訴說着離別日子裏的一切,最後,紀伯倫談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瑪麗求婚了。

然而,瑪麗在激動之餘,變得猶豫了起來。其實,瑪麗不止一次地想過這樣的場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又不願讓婚姻生活束縛紀伯倫的藝術天賦。

這對於瑪麗來說,是多麼甜密而又痛苦的時刻啊!她度過了幾個不眠的夜晚,最後終於決定拒絕紀伯倫的求婚。這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記中有生動感人而詳細的記載:

今天,他剛一來我這裏,我就搶在他前面說:“我有話說。”我猶豫了一會,接着又說:“我的心背叛着我的嘴,我的心責備着我的腦,但真理是要佔上風的。”

他問:“你心裏究竟在翻騰着什麼?腦子裏究竟在想些什麼?”我說:“千好萬好屬於你,千壞萬壞歸於我!如果我流乾了熱淚,請你別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淚。”

他焦急地大聲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過去,貼在他的胸口上。我說:“我決不考慮結婚,儘管我焦渴的心向往着。”他目瞪口呆,我繼續說:“我不是屬於你的,我喜歡你,但純潔的愛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來。”是的,我的歲數比他大,他面前有漫長的日月年華,命運正向他展開雙臂。

在瑪麗拒絕紀伯倫的求婚之後,兩人的關係非但沒有就此破裂,相反,脫去了愛情羈絆的兩人心靈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紀伯倫求婚受阻後遷居紐約,因爲他感到在波士頓沒有太大進步,而紐約是美國文學家藝術家薈萃的地方,對他來說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紀伯倫首先搬到瓦渥雷區164號,雖然住着簡陋的房間,但他很快與布魯克林與曼哈頓的阿拉伯朋友們打成一片,他應邀給人畫像,和朋友們交流阿拉伯世界的消息,去看畫展,和藝術家、鑑賞家討論出售畫的價錢,上博物館,做禮尚往來的應酬,讀自己購得的和瑪麗寄來的書,有時累病了又和疾病作鬥爭。

讓他迷戀、激動和疲憊的事有多少啊!他從前一段圍繞婚姻的感情糾葛中解脫出來了,他更愛生活了。5月,瑪麗來到紐約與紀伯倫見面。

瑪麗一直在生活上對紀伯倫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煩惱。在事業上,瑪麗良好的文學鑑賞力和英語造詣,也使紀伯倫獲益匪淺。在精神上,無論在通信中還是面晤時,她總能理解紀伯倫對生活、社會、藝術的灼見。紀伯倫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只有上帝、瑪麗知道我的內心。”在保留至今的兩人英文書信中,紀伯倫共寫了325封信,瑪麗寫了290封。

在一則日記中,瑪麗記錄了自己婉拒紀伯倫求婚的原因:“對於紀伯倫,另有一份愛在等待他。這愛不同於他對我懷有的愛,這是神啓之愛,並將結成他的婚姻。他最偉大的作品,將由這愛而產生;對於那場愛中的女子,我只是一個階梯。我不想擁有紀伯倫,因爲我知道:她正在某個地方爲他成長,他也在爲她而成長。”

心有靈犀的瑪麗所預言的這位女子,不久果然出現在紀伯倫的精神世界裏。如果說紀伯倫與瑪麗的戀情更近乎友情,兩人的關係雖然密切卻也不免平淡,那麼他與這位女子的愛情故事,則更爲奇特,悽婉。

柏拉圖名人故事3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着名的大哲學家和大教育家,他教學生的方法總是別出心裁。

開學第一天,他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學一樣東西,就是把胳膊儘量往前擡,然後再儘量往後甩。”他示範了一下,結果,所有學生都笑了。

“老師,這還用學嗎?”一個學生打趣道。

“當然,”蘇格拉底很嚴肅地回答道,“你不要覺得這是件很簡單的事,其實它很困難的。”聽到這話,學生們笑得更厲害了。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故事

蘇格拉底一點也不生氣,他宣佈說:“這堂課我就教大家好好學這個動作。學會以後,從今天開始,每天你們都要把它做100遍。

10天之後,蘇格拉底問:”誰還在堅持做那個甩手動作?“大約80%的學生舉起了手。

20天之後,蘇格拉底又問:”誰還在堅持做那個甩手動作?“大約50%的學生舉起了手。

3個月之後,蘇格拉底又問道:”那個最簡單的甩手動作,有誰在堅持做?“這一次,只有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他,就是後來成爲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的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