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清代楊輝祖的曲藝創作民間故事

清代楊輝祖的曲藝創作民間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筆者前在天津圖書館,見得一部古人未刊書稿《滌襟樓遣懷集》,收有楊輝祖撰鼓詞三篇和唱段四篇。楊輝祖是清代天津人,字玉堂,號拙漁,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曾官河北隆平(今隆堯)縣教諭。著有《學半塾吟稿》二卷,收詩四百餘首,惜已失傳。而這七篇曲藝作品,是由邑人郭師泰於道光十八年(1838)鈔輯傳存下來的,但不見今《天津文化藝術志·曲目》著錄。

清代楊輝祖的曲藝創作民間故事

據考定,楊輝祖的三篇鼓詞是根據《論語》第十八篇《微子》有關段落敷演成,三篇題爲:《齊景公待孔子合下章》、《楚狂接輿合下章》、《子路從而後全章》。它們分別以曲名、花名、歷史人物名作定場詩,講說孔子周遊列國及其遭遇事。如第一篇《齊景公待孔子合下章》開頭寫道:“閒來無事玉芙蓉,睡覺東窗小桃紅。萬物靜觀綿搭絮,四時佳興一江風。道通天地江兒水,思入風雲風入松。富貴不淫風流子,男兒到此混江龍。”玉芙蓉和小桃紅等都是曲牌名。緊接着:“八句曲名詩提過,說一回《論語》大家聽。說的是春秋至聖孔夫子,道大天下莫能容。南北東西跑了一個遍,到處還是用不中。這一年正在齊國住……”

用曲藝形式演繹《論語》,前人已有成例。如傳奇《桃花扇》第一齣《聽稗》,孔尚任借說書藝人柳敬亭之口,唱出了山東籍木皮散人賈鳧西所撰《論語·太師摯適齊全章》;小說《鏡花緣》第八十三回《說大書佐酒爲歡》,紫芝說的大書也是《論語》中的一段——“子路從而後”至“見其二子焉”。而楊輝祖所演繹的《論語》,有似今人于丹講《論語》,但不是集中多個例句闡述一個主題,而是循着原書中的文字,用大白話意譯內容,藝術加工成一篇篇完整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如講子路隨孔子出遊途中掉隊落了單,遇到個“以杖荷筱”的老人,問起是否見着他的老師孔子?老人回答說:“你夫子車上沒旗號,我知道哪是孔先生?我看你三邦六國隨人串,不講生涯不務農。提耬下種必不會,耕耙鋤刨定不能。黍稷稻粱只在書上見,只認得熟來不認得生。黑豆白豆顏色上辨,什麼是豇豆茶豆龜背青?大麥小麥看形象,春麥秋麥分不清。這走道人有百十萬,難道說按着個去問姓名!”接着“把柺杖一戳就蹲下去,拔起了蒼耳往籃裏盛”。這就是在敷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典故。

楊輝祖另所撰“唱段”四篇,一是根據明人湯顯祖所創傳奇《牡丹亭》第五齣《延師》和第七齣《閨墊》中有關情節改編的《竊鬧學》,開篇即雲:“牡丹亭的春香,他大鬧過學堂。氣發了先生陳最良,虧了那麗娘小姐圓了圓場。”二是根據元人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第三折改編的《竊長亭》,敘崔鶯鶯奉老夫人之命,送張生赴京趕考,到長亭餞別一事,這在天津流傳的清末宋本《大西廂》裏未必會有。其他《蘭袍訴功》和《門斗訴功》二段,當是楊輝祖的原創,因爲他曾當過教諭。蘭袍即指教書先生,門斗是舊時學宮的侍役。所謂“訴功”,實際是訴苦。教書先生說:“俺只爲跳不出醋海茫茫,枉戴着銀球晃晃。羞殺俺字裏生涯,賤賣了之乎伎倆。”門役唱:“春夏秋冬……守在大成宮,老道一般同。只不燒香與撞鐘。沒人許願心,也沒人上供。工食落了空,犒賞咱不興。人家伺候官府,俺服事先生,一年年只是瞎打鬨。”

楊輝祖的以上創作,基本上多七字句,也有五言六言的,每篇都在二百句以上。最長的《竊鬧學》達536句有四千多字,《子路從而後全章》也有330句三千多字。題材上有經書的演繹、戲曲故事的改編和現實生活的反映。其如《齊景公待孔子合下章》裏寫到齊人選送歌女給魯君,要“阿城調、利津調都會唱,再配上月琴胡弦琵琶箏”,說明當時的曲藝曲調和所用伴奏樂器;而《楚狂接輿合下章》裏還用上了“假樁瘋魔混世蟲”、“一拳頭給他個烏眼青”、“依老本分來務農”、“遇見兩個二不楞”等天津方言和俗語。作者是地道天津人,這些曲藝作品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天津的曲目內容,也改寫了天津的曲藝發展歷史,說明天津作爲曲藝之鄉,早在清乾隆時就已有曲藝創作和曲藝演出了,而不是清末民初近百年纔有的事。

楊輝祖是天津的木皮(鼓詞)散人賈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