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傳奇故事 > 梁山伯與祝英臺傳奇民間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傳奇民間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一日,會稽郡上樑村的樑光漢,中年喜得貴子,格外器重,請來識字先生給兒子取名。先生對樑光漢說:"爲人處事要重仁義道德,孩子就取字‘處仁’,你身居山村,難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樑光漢夫婦對此十分滿意。

梁山伯與祝英臺傳奇民間故事

山伯自小聰明超人。到四五歲時,聽大人講故事,非但一遍能記住,而且還能原原本本傳給鄰里小孩聽。數數、算帳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餵雞,勤快能幹。長到12歲時,一天,他看到幾個富家子弟提着書箱去念書,小山伯很羨慕,他好奇地跟到讀書處,在窗臺上張望。只見一位老先生搖頭晃腦在教書,他覺得很新鮮,不知不覺地竟把先生唸的和解釋的東西一一記住了。當先生抽查學生背誦時,有一位學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先生一聽外面有人接背課文,感到驚奇,出來一看,原來是位機靈秀氣的孩子,十分討人歡喜。先生問:"孩子,你爲什麼不上學?"山伯有禮貌地回答:"家裏沒有錢供我上學。"先生有心栽培這個聰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對樑光漢說:"我看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讀書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書本文具由我資助。"樑光漢一聽,很是高興,心裏想,我家世代不識字,能在兒子一代讀書識字,再好不過了,於是就答應了先生。小山伯對先生感激不盡,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學堂唸書,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吟詩作文,出口成章。入學三年,才華出衆,年年第一,先生心裏自然十分高興,但是轉念一想,這孩子在我地方已無書可讀了,應爲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學館名師處去深造。出於愛才,先生說服山伯父母,傾囊相助一百二十兩銀子,作學費盤纏,並向名師修書一封,引薦梁山伯入學。

春上,梁山伯告別父母,辭謝恩師,肩挑竹書箱,隨帶乾糧,朝東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 城趕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腳。一日來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 城。上船時,碰到一位書生模樣男子,旁邊還有一位挑書箱的書童。同行三分親,梁山伯上前詢問:"請問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裏,此行何處?"只見對方彬彬有禮答道:"鄙人姓祝,名英臺,字信齋,祝家莊人。此去四明鄮城從師求學。"山伯一聽,志同道合,十分高興。連忙通報自己姓名和住址。並說:"你我兩家只數山相隔,同屬會稽郡,也算同鄉,本人才疏學淺,請公子多多指教。"英臺忙說:"不必客氣,不必客氣。"兩人在船上滔滔不絕,敘談得很投機。又互通年齡,山伯16歲,長英臺2歲,於是雙方稱兄道弟,好不親熱。英臺的書童銀心爲英臺巧遇這樣和氣有禮的兄長感到十分高興。

來到鄮城,梁山伯、祝英臺拜見名師,安頓住宿。被分到同桌學習,同室同牀住宿。話說那祝英臺,原是祝家莊員外祝公遠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個兒子,最小的是女兒,在家被視作掌上明珠。自小聰慧過人,知書識禮。但嬌生慣養,也很任性。到14歲時,竟纏住父母要上學。祝員外經不住英臺撒嬌,便答應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貴,而女孩出門讀書,有失禮儀,讓人笑話。便對英臺說:"自古女子不上學,你還是在家習字讀詩吧。"英臺靈機一動說:"父親,女兒早有妙計,我女扮男裝遠離家鄉求學,這不會有損父親名聲,女兒主意早定,不可改變。"父勸女頂,一來一去,最終還是祝員外讓步。

現在梁祝來到鄮城上學,同桌同牀,由於梁山伯忠厚老實,行動拘謹,又因爲祝英臺防範嚴密,晚上睡覺杯水相隔,雖偶露真相,英臺巧言掩蓋,終究沒有讓梁山伯察覺英臺女兒身。倒是同班馬文才常常疑心。

三載同窗,彈指一揮間。英臺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書信也到了,就辭師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時祝英臺愛慕之心越發強烈。一路上,清水井邊作暗喻,獨木橋上比鵲橋,碰到鴛鴦打比方,最後道出月下老人來牽線結姻緣,一直到長亭話別,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沒有領悟。這時祝英臺只得拿出最後一着棋子了,對梁山伯說:"樑兄,你我三載同窗,情深義重,英臺我無以報答,想給樑兄提親。"山伯一聽,非常害羞,臉也紅到了耳跟。英臺鼓足勇氣,絲毫不放棄最後機會,頓了頓嗓子說:"我家有個小九妹,才貌雙全,知書達禮,同樑兄十分相配,樑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說:"多謝賢弟。我家無萬貫錢財,又無高貴門第,怕不配賢妹吧。"英臺緊追不放:"只要樑兄願意,單憑你才華人品,我小妹哪論門第家產,望勿推辭。"山伯聽英臺說的蠻有道理,仗英臺信義,就把終身大事託付英臺。英臺臨別回頭再三叮囑:樑兄及早遣媒來提親,千萬勿誤。山伯連連應諾。

長亭一別,又過一載。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臺臨別重囑,便去祝家莊拜訪英臺。山伯在村頭逢人便問:"我鄮城讀書同學英臺家在何處?"莊裏的人都說沒有這樣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樹下,遇見一童顏鶴髮老者,山伯就上前詢問,老者神祕地一笑說:"本莊祝員外千金祝九娘,寫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山伯一聽,出於害羞的本能,連忙擺擺手說:"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學英臺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轉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說:"請問老伯,她家怎麼走?"老者順手一指說:"莊東朱門粉牆就是祝家府第。"山伯謝過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門求見,祝員外曾幾次去鄮城看望過英臺,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讓山伯進深閨樓臺相見,以敘同窗之情。山伯一見英臺,方知是女兒身。此時回想三載同牀,羞愧難言,連連搖頭。還是英臺大方,上前解釋:"我身爲女子,如不女扮男裝,怎能同男子一樣去上學呢,實在是不得已啊,請樑兄見諒。"停了一番,英臺若有所失地說:"小九妹就是英臺,樑兄你爲何不早託媒來提親?現我們同窗馬文才的父親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說親,送來聘禮,因我父親來四明學館看望我時,順便拜訪了家住鄮西的會稽府馬太守,認爲馬家有權有勢,門當戶對,就應允了馬家,願結秦晉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爲時已晚。"山伯聽後十分後悔,當初十八里相送,英臺句句表真情,自己卻一點不領情。 只好痛苦地告辭英臺。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歡,但見山伯整日悶悶不樂,唉聲嘆氣,反覆詢問,仍閉口不語,身體日見消瘦。

這年秋,朝廷簡文帝舉賢良,四明學館把品行端正、學業卓著、獨佔頭名的梁山伯推舉上去。一日,江浙道臺衙使策馬前來報喜:奉詔,梁山伯出任鄞縣令。梁山伯有志爲民造福,顧不得私情折磨,帶病上任,當年20歲。到任後,治理三江,使農田旱澇保豐收;幫助農民治滅蟲害;整頓鄞城秩序,懲處一批橫行不法"地頭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梁山伯因病痛和勞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視姚江大潮水位時,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龍墟,臨終囑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時祝英臺若嫁到鄮西馬家,這裏也是航船必經之處,祝英臺可以看到他的靈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蹟,在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揚京城。於是晉安帝諡封梁山伯爲"義忠王".

不久,祝英臺青春十八,馬家催着成親,祝英臺難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轎,在渡口換乘大船,朝姚江撐來。船到九龍墟,突然風浪大起,船無法行駛。英臺侍女銀心眼尖,發現岸旁有座新墳,覺得事出有因,借問船老大:"請問,這是誰家墓冢?"船老大熟門熟路,並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蹟,就回答說:"樑縣令山伯英靈在上。"銀心悄悄告知英臺。英臺一聽,不管一身紅裝,就對媒人說:"我要上岸祭樑兄。"媒人不敢作主,轉告新郎馬文才。馬文才感到十分惱火,但又不便發作,就哄着祝英臺說:"娘子,今天是咱們大喜日子,祭墳會紅白相沖,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英臺一腔激情,無法控制,對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圖報答,打定主意,生不成雙,死也要同墳。於是厲聲對馬文才說:"如不答應,我即投江自盡。"馬文才一時被嚇慌了,再加風浪越來越大,也想避避風,就連忙答應,命船老大將船靠岸。英臺脫下嫁裝,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銀心攙扶,直奔梁山伯墳前。突然,烏雲密佈,電閃雷鳴,一道閃電劈頭而來,轟隆一聲震天響,梁山伯墓頂裂成兩半,英臺縱身一跳,躍進墳內。銀心連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墳墓又合攏如初,只是墓碑中間留下一道裂縫。銀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爲兩隻大蝴蝶,迎風飛上天去。

馬文才見狀,立即從船上跳下來,帶着家丁轎伕趕來,見英臺入墓無影,急得滿臉通紅,命家丁動手掘墓。不料,墓旁竄出兩條大蛇,碧眼白頸,張開大口吐着毒舌,"絲絲"作響。馬文才和家丁大驚失色,掉頭就逃,爭先恐後跳進船艙,叫船老大快快搖回鄮西廊頭馬家。

即刻,雲開日出,一道彩虹飛架在九龍墟上空,一對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頂自由自在地飛舞,當地人們傳說這是梁山伯祝英臺的精靈化身。

事情傳到朝廷,晉朝宰相謝安有感於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情義,向朝廷奏本,賜碑文"義婦冢".千百年來鄞縣高橋的梁祝墓受到無數恩愛夫妻的虔誠祭拜。

從此,寧波一帶世世代代傳頌着這一奇妙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