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精選12篇)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兩敗俱傷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精選12篇)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

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兩國交戰,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未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們徵求意見,大臣們衆說紛紜,有的說出兵對秦國有利,有的說出兵於秦不利。秦惠王聽了難以決斷。正好,楚國的陳軫出使秦國。陳軫是位遊說之士,曾與現爲秦國相國的張儀同爲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陳軫也是足智多謀的人物,便請他幫助定個計策。

陳軫便向秦惠王講了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莊子(或作館莊子,即旅舍中名莊子者。)看見兩隻虎正撕咬一頭牛,想拔劍去刺虎。旅店的夥計勸阻他:‘這兩隻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爭食,爭着爭着就必然相鬥,相鬥的結果,必然是大虎受傷,小虎被鬥死。那時,你去刺那隻受傷的虎,一舉就有殺死兩隻虎的威名了。’卞莊子聽了覺得很對,就站着等虎鬥。不一會兒,兩隻虎果然鬥了起來,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傷痕累累。莊子舉劍向那隻負傷的大虎刺去,一舉便立下了滅掉雙虎的功勞。”

陳軫講完故事,接着說:“今天,韓、魏兩國已交戰了一年多,將來必定是小國被滅,大國也傷了元氣。那時討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國,一舉就贏了兩國。這就像莊子刺虎一樣啊!”

秦惠王聽了大爲讚賞,終於決定暫不出兵,坐山觀虎鬥。

後人便從這個故事中引出成語“兩敗俱傷”,來比喻鬥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從這個故事裏,另外引申出成語“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用來比喻兩雄相爭,必定有一方力量將受到削弱。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2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淳于的人,他很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講話也很幽默。

當他知道齊宣王正在召集兵馬準備去攻打魏國時,就去晉見齊宣王,想要勸說他不要去攻打魏國。

他給齊宣王說了一個關於韓子盧和東郭逡[qūn]的故事。據說。韓子盧是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追趕東郭逡,想要把他捉來吃了,東郭逡在前面拼命地逃,韓子盧在後面拼命地追。追了很久,結果他們兩個都跑得沒有力氣不能動彈,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路過,毫不費力就把他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

齊宣王一聽,說道,我不明白你說的這個故事和我現在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係,淳于說道:“大王現在去攻打魏國,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會弄得百姓貧窮,錢財盡失,兩敗俱傷,不僅老百姓,吃苦國家,兵力也會大大受到損傷,如果到時秦國和楚國趁機攻打我們,不就是讓他們有一併吞掉齊國和魏國的機會了嗎。”齊宣王聽了淳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了攻打魏國的計劃。

兩敗俱傷,形容兩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小朋友,淳于巧妙地用獵犬和狡兔的故事,成功地說服了齊宣王,避免了一場戰爭。當我們遇到事情也要多思考,千萬不能爲了一點小事,就衝動地與人爭鬥,搞得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3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qūn]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拼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

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

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係呀?”

淳于:"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併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4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陳軫(zhěn)的人。

他非常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

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國去。

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沒有分出勝負。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陳軫很有見識,便向他請教。

於是,陳軫講了卞(biàn)莊子刺虎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正要咬一頭牛,卞莊子見了,馬上拔出劍來,想衝過去與老虎搏鬥。

旁邊的人勸他說:“這兩隻老虎正在爭吃一頭牛,爭着爭着就會互相撕咬,結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會受傷。

到那時,你再去刺殺那隻受了傷的,一下子就把兩隻老虎都解決了。

”卞莊子覺得這個人講得很有道理,就遠遠地看着那兩隻老虎。

不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互相打鬥起來,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傷。

這時,卞莊子衝上去,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兩隻老虎都消滅了。

陳軫講完了這個故事,然後對秦惠王說:“現在韓、魏兩國長期戰爭,最後必然是弱國滅亡,強國受到很大的打擊。

到時候如果您乘機把遭到削弱的強國打垮,不就一下子滅掉了兩國嗎?”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果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便以“兩敗俱傷”作爲成語,比喻鬥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5

1922年5月17日,剛在皇宮安裝了電話的廢帝溥儀,心血來潮,翻着電話本,到處給人打電話玩。他想起了他的洋老師莊士敦跟他提起的“白話文運動”的領袖胡適,想聽聽這個人“用什麼調兒說話”,便撥通了胡適家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胡適本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了當時他們通話的情景:

“你是胡博士啊?好極了,你猜我是誰?”

“您是誰啊?怎麼我聽不出來呢?”

“哈哈,甭猜啦,我說吧,我是宣統啊!”

“宣統……是皇上?”

“對啦,我是皇上。你說話我聽見了,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樣兒。你有空到宮裏來,叫我瞅瞅吧。”

對這件事,胡適在日記中也有記載:“今天清室宣統帝打電話來,邀我明天去談談,我因爲明天不得閒,改約陰曆五月初二日(宮中逢二休息)去看他。”

那年的陰曆五月初二,就是陽曆5月30日。在約定時間時,胡適很細心,他們選擇了宮中休息日見面。17歲的廢帝溥儀對胡適感興趣,是因爲他對當時風靡一時的白話詩有興趣,而胡適恰恰是提倡白話詩最有力的人。

爲了這次約見,胡適當天沒有上課。見面時,溥儀先起立,胡適行了鞠躬禮,然後就坐在了溥儀爲他準備好的大方凳子上。當時,兩人聊瞭如何寫白話詩、如何出洋留學等問題。此外,溥儀還向胡適解釋說:“我們做錯了許多事,到這個地位,還要靡費民國許多錢,我心裏很不安。我本想謀獨立生活,故曾想辦一個皇室財產清理處。但這件事有許多人反對,因爲我一獨立,有許多人就沒有依靠了。”對溥儀想獨立但又不能獨立的矛盾,胡適是很同情的。談話最後,當溥儀抱怨許多新書找不到時,胡適還答應幫他找書。聊了20分鐘之後,胡適告辭。

新文化的思想領袖與舊制度的帝王見面之後,輿論方面對兩人都不買賬。這似乎是一次兩敗俱傷的拜訪。一方面,忠誠於清朝的遺老對溥儀不滿意。對此,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他(胡適)走了之後,我再沒費心去想這些。沒想到王公大臣們,特別是師傅們,聽說我和這個‘新人物’私自見了面,就像炸了油鍋似的背地吵鬧起來了。”另外一方面,那些喜歡胡適並將他視爲“新文化運動”領袖的青年人對他也很不滿意。一時之間,許多報紙紛紛以“胡適爲帝王師”“胡適要求免跪拜”爲標題來報道此事。

一個權力已經被關進籠子裏的君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榮譽性的特殊公民而已,本沒什麼大不了。但在當時剛剛廢除帝制的年代裏,許多人還是認爲胡適有做帝王師的念頭,這就使那些原本崇拜胡適的激進青年對他大失所望。這個引起風波的插曲,恰恰反證了時人心底帝制思想的殘留。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6

有位老人死後留下了十七隻駱駝及一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依照遺囑的劃分,老大可以得到一半數量的駱駝,老二則是三分之一,老三則是九分之一。這下子問題來了,十七隻駱駝是不能整除於二、三或是九,勢必要將兩隻駱駝宰了分屍纔可以。但是死駱駝又不值錢,三兄弟爲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得兄弟鬩牆,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族長裁示。

族長了解情況後,笑咪咪地表示,爲了要讓兄弟們和睦相處,決定再送他們一隻駱駝,以湊成十八隻。這樣子,老大就得了九隻駱駝,老二、老三則分別拿到六隻和兩隻。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駱駝加起來還是十七隻,多的那一隻,仍舊完璧歸趙地回到族長手中。

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個數學題目而已,其中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上演類似的戲碼。

演講名嘴也是教育部常委何進財先生,在他的身上就發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何先生的老家在嘉義新港,如果從臺北坐火車回嘉義的話,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纔回得了家。有一次何先生又坐火車返鄉,在上計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人搭車也是兩百,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錢,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一程呢?果然稍微詢問之下,找到兩位一同坐車回新港。

在返鄉的路上,三個人難免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發現何先生在中央政府任職,素爲鄉人所敬重。此時原先免費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桑,剛纔不認識你,所以讓你出錢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你了,就讓我出錢請你吧!」何先生連忙搖手謙讓,三個人都搶着要出錢。

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說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你們每人各出一百,也都比單獨一個人坐車省一百,也讓我多拿一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在滿車歡笑中,大家一致同意。

其實解決問題有許多方法,只是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現代社會裏,我們就太習慣使用「減法」思考,意圖尋求勝負分明的結果,到最後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

也許我們該多多學習「加法」思考,不要追求零和遊戲中必有輸贏的目標,彼此多付出一點,營造雙贏的場面,豈不是皆大歡喜嗎?

「舅舅」看書的時候,小外甥拿着類似腦筋急轉彎的書籍到我的身旁,「我問你喔……有個人拿着十公尺長的竹竿要進門,門高二公尺,寬一公尺,那竹竿要鋸幾段才進得去?」十除以二,「五段!」我頭也不擡地繼續看書。

「啊!舅舅好笨喔!竹竿直直的就進得去啦…」小外甥發現新大陸似地邊歡呼邊跑去告訴姐姐。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7

戰國時期,韓魏兩國交兵一年有餘仍然不分勝負。秦惠文王想參戰但舉棋不定不知要打誰。這時楚國的使臣陳軫來訪,秦惠文王去徵求他的看法。陳軫給秦惠文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卞莊子,另一個是管與。有一次他們去打獵的時候看見兩隻老虎正在爭一頭牛吃,卞莊子想拔劍去刺老虎。

管與對他說:“兩隻虎爭一頭牛,肯定會在吃的時候打起來,因爲它們想吃好也想吃飽,弱虎肯定會被強虎咬死,強虎也會被咬傷。到那時你再對付那隻受傷的老虎,就可以很輕鬆的獲得一劍殺二虎的威名了!”卞莊子聽了以後恍然大悟,於是躲在石頭後面觀看兩虎相鬥。過了一會兒,弱的那隻虎被咬死,另一虎也受了重傷。卞莊子這時從山後衝上來,只一劍便刺死了那隻剩下的老虎。陳軫講完故事後接着說:“韓魏兩國交戰最後必然有一國會被消滅,另一國也損失慘重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到了那時候您再出兵快刀斬亂麻攻打剩下的那一國,你認爲怎麼樣呢?”秦惠文王聽完以後茅塞頓開,便決定讓韓魏兩國繼續交戰,靜待觀察,隨機應變。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8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拼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係呀?」淳于:「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併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9

戰國時期,韓魏兩國交戰一年有餘,但仍分不出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干涉這件事,於是召集羣臣徵求意見。大臣們衆說紛紜,秦惠王一時難以決斷。楚國的陳軫便給秦惠王講了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一次,卞莊子看見兩隻老虎在撕咬一頭牛,就想拔劍刺它們。旅店中的夥計勸阻他說:‘現在這兩隻老虎正在吃牛肉,吃得香時一定會爲食物爭鬥起來。相鬥之後,必有死傷,那時再刺那隻受傷的老虎,這樣你就有殺死兩隻老虎的結果了。’卞莊子覺得他說得很對,便停手靜觀事態發展。結果,果然如店夥計所說,於是卞莊子一下殺死了兩隻老虎。”

陳軫其實是以兩隻老虎來比喻韓、魏兩國,建議秦國等韓、魏元氣大傷之後,再出兵,那樣就會像卞莊子刺虎一樣,得到最後的勝利。秦惠王聽後對陳軫大加讚賞,並採取了他的建議,決定暫時按兵不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出兵。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0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裏。一天,他聽說附近的山裏來了兩隻老虎,正在吃一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夥計趕忙制止他說:“現在先不要急着去打,兩隻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生爭鬥,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隻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視着。果真沒多久,兩隻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衝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說:“大王,現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鬥麼!您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一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爭中,秦國一直沒去插手。直到兩國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纔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

“兩敗俱傷”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鬥爭中的兩方;“俱”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鬥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鬥”,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鬥中,第三者暫時採取旁觀的態度。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1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管莊子,另一個是管與。有一次打獵的時候,他們看見兩隻老虎爲了搶人肉吃而打起來,管莊子迫不及待想殺了那兩隻老虎,管與馬上阻止他,還說:“老虎很喜歡吃人肉,人肉可以說是它們的美食,現在兩隻老虎都搶着吃人肉,一定會爭得你死我活,力氣比較小的那隻肯定會被比較強的那隻打死。

最後,比較強的那隻也一定會傷痕累累。等到那時候,我們不用花什麼力氣就可以把兩隻老虎都打死,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獲得雙倍好處嗎?”果然,兩個人很輕鬆地就把兩隻老虎抓住了。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2

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座山上忽然出現了兩隻老虎,嚇得當地百姓幾乎不敢出門,更不要說上山了。老虎的存在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爲此官府組織了幾次狩獵,可惜都沒能制服那兩隻老虎。過了一段時間,當地一位名叫卞莊子的青年,和自己旁邊旅店的一個夥計,兩人集結了一幫人,拿着刀劍棍棒,要上山打老虎,準備爲民除害。

一行人全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沒走多長時間就到了山頂。大家分散開來,四處尋找害人的老虎。突然,幾聲短促的虎嘯,將整個山林都震動了。大家集結到一起,在一個開闊的山坳裏,看到一大一小兩隻吊睛白額老虎正在怒目相視,一副將要決鬥的架勢。老虎的旁邊還橫臥着一頭牛,一動也不動,顯然已經被老虎咬死了。

卞莊子從腰間拔下刀,握在手裏,悄悄地向前走,剛要衝上去,就被旅店夥計制止了。卞莊子不滿地說:“爲什麼不讓我去抓那兩隻老虎?”旅店夥計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着急,現在這兩隻老虎很顯然都想得到那頭牛,所以一會兒勢必會發生爭鬥。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照現在的情形來看,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小老虎被咬死,大老虎受傷。我們何不等到它們鬥到兩敗俱傷,可以輕而易舉地一次消滅兩隻老虎,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

卞莊子聽完旅店夥計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不住地點頭,稱讚他聰明。一行人藏在一棵大樹後面靜靜地等待,果然,沒過多久,兩隻老虎就打了起來。你撲我剪、你踢我咬,只一袋煙的工夫,大老虎就咬死了小老虎,同時自己也受了重傷,有氣無力地躺在地上喘粗氣。

卞莊子瞅準時機,帶人衝下山坳,三下兩下就打死了大老虎。卞莊子叫村裏人擡着兩隻死老虎,高高興興地回村子去了,從此全村人再也不用受到老虎的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