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精選15篇)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精選15篇)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藉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剷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衆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後嘲笑並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殘餘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裏拿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着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問他爲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誦讀一遍你家的書的機會。”主人聽了,深爲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最終成了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樑的封地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樑,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樑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爲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爲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爲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2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麼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爲什麼這麼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爲會稽都尉。

後用"白首爲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3

這個典故載於《新唐書.狄仁傑傳》。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傑,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撫、宰相。狄仁傑年輕時在幷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參軍(司法部門的官員)那時,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縣)居住。一天,狄仁傑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雲,那邊有一片白雲在天空中飄浮着。他指着白雲對左右同行的`人說:"吾親舍其下。"就是說,我的雙親住在那片白雲下面。

現在用這一典故作爲懷念父母親人的詞語。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4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買了一瓶好酒,於是請了很多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準備把這瓶好酒喝掉。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喝到剩最後一杯的時候,大家都還想喝,可是讓誰喝呢?

於是,有人想了個辦法,對大家說:“這樣吧,我們來比賽畫蛇。誰先畫好,最後一杯酒就讓給誰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畫起蛇來。有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到大家都還在畫,就說:“你們還沒畫好呀,看吧,我還來得及給蛇添上四隻腳哩!”於是他端起酒杯,一邊喝一邊又在地上畫起來。他還沒把四隻腳畫完,有個人也把蛇畫好了,就搶過他手裏的酒杯,幾口就把酒喝乾了,對他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爲什麼要給他畫四隻腳呢?你現在畫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這杯酒!”

“畫蛇添足”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這個成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跟“弄巧成拙”一個樣;想賣弄一下本領,反而把事情搞壞了。故事中的那個人就是這樣,他已經把蛇畫好了,爲了添四隻腳,反而沒喝到酒。另一個意思跟“無中生有”相仿,蛇本來沒有腳,硬要給他添上四隻腳,這不是多餘的嗎?因此還有人用“蛇足”來比喻沒有必要的'多餘的事情。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5

詩人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裏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着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詩人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幹什麼?”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詩人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麼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詩人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裏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6

有個老奶奶,養着一隻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的金蛋。老奶奶每天能撿到這麼一大砣金子,什麼事兒也不用幹,日子還過得挺闊氣。她閒得沒法兒,就天天守着她的寶貝雞,只盼望他早點下蛋。

有一天,母雞照例又下了一個金蛋。老奶奶把金蛋託在手上,心裏想:“這寶貝雞一天只下一個金蛋,真叫人等得悶氣。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裏的蛋一古腦兒取了出來吧。”老奶奶拿定主意,真把這寶貝雞宰了。沒想到打開肚子一看,一個金蛋也沒找着——長成的'金蛋已經下完了,新的金蛋可還沒長成。

“殺雞取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爲了急於得到某種利益,毀壞了產生這種利益的根本,可以說是“殺雞取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7

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正諫》。吳王想要和百姓們飲酒,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昔日白龍下清泠深淵,化爲魚,被打漁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龍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說那個時候你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子?白龍回答說:到了清泠深淵,化爲魚形。天帝說:魚本來就是人類該射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豫且是沒有罪的。因此說,白龍是天帝的珍貴畜牲;豫且宋國的'賤臣。白龍如果不化裝成魚形,豫且也不會射他。今吳王你捨棄萬乘之皇位,而與布衣平民們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禍。"吳王於是停止了與平民喝酒這件事。

此典故借喻當政者化裝出行。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8

謝靈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多描寫垓下、永嘉、廬山等景點,善於描繪自然風光,從而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的詩很有藝術性,特別注重形式美,很受學者和學者的歡迎。詩一出,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抄,廣爲流傳。宋文帝很欣賞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稱他的詩和書法爲“二寶”,還經常讓他在等酒席的時候寫詩寫作文。一向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在受到這種禮遇後,變得更加囂張。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誇口說:“魏晉以來,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塊石頭(一個容量單位,一塊石頭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鬥,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從他的話裏可以看出他很佩服曹植,但是別人的才華不在他眼裏,他的自我評價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稱爲“八斗之才”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9

葉公好龍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着龍的圖案,牆上也繪着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後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裏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裏,把尾巴橫在客堂上。

葉公看到後,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並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葉公好龍的寓意: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人。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0

湖廣襄陽府棗陽縣有個叫蔣興哥的男子,娶了本縣王公的女兒三巧兒,兩人婚後十分恩愛。有一回蔣興哥到外面去收賬,一年多沒有回家,三巧兒在家等啊等啊。心裏很是焦急!於是就請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說:“別急,你的丈夫過幾天就會回家了。”三巧兒聽了高興萬分。由於一心盼着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翹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於三巧兒長得漂亮,在外東張西望時惹來了一個叫陳生的'外地人,他用銀子收買了賣珠子的薛婆,讓她幫忙引薦自己和三巧兒相識。薛婆收了陳生的銀子便不時在三巧兒面前說陳生的好話,最終,陳生硬是從中作梗,拆散了蔣興哥和三巧兒。一樁好姻緣就這麼沒有了。後來人們便用“東張西望”這個成語,來形容心神不寧地到處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1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打消攻打的念頭。

其它國家因爲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

爲了答謝晉國,於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爲賀禮。

收到這份禮物之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爲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纔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

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後,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2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趙國敗了,趙國的平原君想挑選二十個門客與自己一同前往楚國求援,結果挑來挑去,還少一個。這是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推薦了自己,他說:“既然人數不夠,先生不如帶上我出發吧!”平原君經不住毛遂再三懇求,勉爲其難的答應了。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從上午談到中午,也沒有談妥派援兵結盟這件事,毛遂不耐煩地衝上殿去,楚王斥責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說話,哪裏輪得到你放肆?”毛遂拿着劍對楚王說:“十步之內,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來真的,便不敢輕舉妄動,豎起耳朵聽他發表“高見”。於是毛遂把出兵援趙有利於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終於撤退了。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3

謝安在年輕時就很出名,揚州刺史庾冰多次誠心請他去做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謝安在那裏勉強應付了一些時日,但是沒到一個月,他又回家了。

後來朝廷幾次讓他做官,他都拒絕不去。實在沒辦法,他前往會稽(今天的浙江紹興)的.東山,做了隱士。

朝廷仍然沒有放棄讓他做官的念頭,謝安不得已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謝安在做了大官後還在想着過隱士的生活。

《謝安傳》裏記載着:“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其中的“始末不渝”,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始終不渝”。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4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篇15

杜漸防微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語故事】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竇太后掌權,她的哥哥竇憲被封爲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將軍武陽侯竇憲儀仗太后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隱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採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竇憲等人的官職。

【典故】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幾而作,不俟終日。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後漢書·丁鴻傳》

【釋義】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同“杜漸防萌”

【近義詞】防微杜漸、杜漸防萌

【相反詞】任其自然

【成語示列】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

聞一多《給梁實秋、吳景超、翟毅夫、顧毓琇、熊佛西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