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

商紂時期,周武王帶兵向都城朝歌進軍,一路上加入隊伍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商紂王的士兵也加入了征討紂王的隊伍裏。部隊到了朝歌外時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典禮。商紂王在朝歌城裏聽到外面幾萬人的吼聲嚇壞了,這時侯再也沒有人願意爲商紂王賣命了。商紂王的部隊不堪一擊,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商紂王見迴天無力,只好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朝,設鎬爲都城。戰爭結束後周武王宣佈歸馬放牛,讓它們去耕地拉犁,他把倉庫裏的糧食救濟困難的百姓,把犯人放走給他們自由,推行忠義、道德、孝廉,妥善對待有才華有功勞的人,百姓們在這種環境下過上了穩定太平的生活。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

【歸馬放牛的意思】:把戰馬歸放到山上去、把駕車的牛放回到田野裏,表示戰爭結束後放鬆戰備不再打仗,士兵解甲歸田永息兵弋。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2

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非常善於識別馬匹的優劣。於是人們用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官名字伯樂來稱呼他。

一次,伯樂路過一個地方,看見一匹很瘦很瘦的馬。那匹瘦馬拉着一車鹽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經累得渾身大汗淋漓,幾乎走不動了。伯樂乘的馬趕上了那匹瘦馬拉的鹽車。伯樂仔細看了一下,不禁驚叫起來:“唉呀,這是一匹千里馬啊。”他立刻跳下了車,脫下自己的袍子蓋在瘦馬的身上。他爲千里馬受委屈而難過得痛哭起來。那匹千里馬遇到了知音,仰起頭來放聲嘶叫。那叫聲直雲霄,好像金石般鏗鏘動人。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3

老馬識途

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爲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着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誇讚:“還是老馬識途啊!”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爲老馬有認路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

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大路。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4

漢光武帝劉秀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他爲了紀念那些幫助光武帝中興漢朝的功臣,命畫師在南宮雲臺中畫上他們的像。在這些功臣像中,卻沒有大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像。這是爲什麼?原來,皇后馬氏是馬援的女兒。明帝爲了避免親寵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畫的。

馬皇后牢記父親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訓,處處虛心待人。馬皇后那時沒有親生兒子,明帝立賈氏的兒子爲太子,委託馬皇后教養。馬皇后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精心培養,母子十分親熱。明帝去世後,18歲的太子繼皇位,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爲皇太后。

漢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把馬太后的兄弟封爵。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規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堅決反對。她說:從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如此招搖,實在不好啊!

後人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簡略爲成語車水馬龍,形容車馬不絕的熱鬧景象。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5

漢朝時期,有個叫趙廣漢的人曾經在郡縣做過小官吏,他對所屬地區的情況知道得很詳細,甚至連下屬偷偷收取好處的情況也一清二楚。他做人做事很有一套,他喜歡用“鉤距”的方式去掌握情況。所謂鉤距就是想知道馬的價格,就先問狗的價格,再問羊的價格,然後又問下牛的價格,最後再問到馬的價格,通過這樣一種相似的比較來知道自已想要知道的東西。有一回郡裏一位有錢人被人綁架後向他的家人勒索要錢,趙廣漢沒過一會就帶人找到了綁匪家裏,他警告綁匪不要撕票並讓他們向官府自首,兩個綁匪看趙廣漢這麼快就找到自己也嚇壞了,趕快出來自首請罪。後來趙廣漢叫監獄裏的獄卒給他們好吃好喝,等到這兩人被處以死刑的時侯趙廣漢還爲他們準備好了後事的物品,兩個綁匪知道以後說道:“死無所恨啊!”趙廣漢治事條理清楚,以理服人,轄區百姓對他一直都是百般稱讚。

【問牛知馬的意思】:問牛的價錢,便得知馬的貴賤。比喻從側面推究,從而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6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爲然,他認爲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7

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着他心愛坐騎黃膘馬到西門外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膘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

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山東好漢秦叔寶。

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8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爲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爲「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乾旱少雨沙漠綠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快馬——漢血馬。

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武帝彙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求馬,帶一尊黃金馬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強大,此種行爲使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

李廣利將軍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活到二十三歲。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9

老馬識途

春秋時,齊桓公率兵匯同燕國和無終國軍隊征伐孤竹國,並在孤竹國附近擊敗了逃往孤竹國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國大將黃花。到了晚上,齊桓公紮營休息,半夜裏黃花前來投誠,還拿着山戎大王的首級,並說孤竹國君答裏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國的都城是一個空城。

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着黃花進了孤竹國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齊桓公讓燕莊公留駐在這裏,自己帶兵讓黃花帶路到沙漠中去追答裏呵。黃昏時分,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地人叫它"迷谷",只見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樣無邊無際。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齊桓公趕緊派人找黃花,可黃花早就沒影了,齊桓公這才反應過來,是中了黃花的詭計。這時,齊國的大臣管仲說?我聽說北方有個'旱海',是個很險惡的地方,恐怕就是這兒,我們不能再走了。"捱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不知怎麼走出去,人困馬乏,隨時都有餓死渴死的危險。這時,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鴿子不管離家多遠,也不會迷路,便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認得路,不如挑幾匹當地的老馬,讓他們在前頭走,也許能走出去。"

於是齊桓公便讓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面領路。這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着,還真領着大隊人馬走出了迷谷。齊桓公馬上回兵孤竹國,殺掉了答裏呵和黃花,滅了孤竹國。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爲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着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着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繮,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爲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爲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爲福。”後又發展成爲“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爲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指鹿爲馬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0

燕昭王以千金買千里骨馬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爲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爲有理,就拜郭隗爲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爲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1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跟司馬懿對陣時命人在葫蘆谷祕密製造木牛流馬準備用來運輸糧草,這件事除了馬岱沒有人知道。長史楊儀向諸葛亮報告說糧草都在劍閣無法搬運。這時諸葛亮才把這件事情告訴大家,並把設計方法寫在紙上給大家看,衆大臣們非常驚訝,都佩服諸葛亮是個神人。木牛流馬造好後將軍高翔帶着一千名運輸兵驅着到劍閣運糧草。司馬懿聽說此事後十分驚恐,他讓張虎跟樂琳二人帶兵搶了幾匹牛馬回來,然後叫人做了二千匹出來,他叫岑威等千人駕着這些牛馬去隴西去搬糧草。諸葛亮收到消息後很高興,他說:“我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了。”原來諸葛亮算到司馬懿會這樣做,他派王平帶着軍隊扮成魏軍混到運輸隊裏,把魏軍護糧的兵士殺散便把牛馬往回趕。魏軍的追兵來時他們便把牛馬上的一個機關扭到不能動的位置,魏軍想把牛馬趕回去的時侯卻無可奈何,等到蜀軍的`援軍來的時侯他們只能放棄牛馬,蜀兵這時把牛馬的開關扭到能動的位置,牛馬又可以走了,魏軍的糧草就這樣被蜀軍運回了營地。

【木牛流馬的意思】:三國時期諸葛亮開發創制的運載工具,即獨輪車與四輪車做成的木製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2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一):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二):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爲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三):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四):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爲“伏波”.

不久,“威武”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爲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五):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爲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着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錶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爲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3

【成語】: 馬首是瞻

【拼音】: mǎ shǒu shì zhān

【解釋】: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馬頭的方向,決定進退。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成語故事】: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爲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佈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竈。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裏,大家就跟着奔向那裏。”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爲,苟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爲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4

馬革,指馬皮,指在戰場上死去以後,沒有棺木盛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後來,人們常用這句話形容英勇作戰,拼死疆場。

這句成語見於:“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東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有一次,馬援在外作戰凱旋迴京,許多人前來歡迎慰勞。在這些歡迎的人中間,有一個叫孟冀的,也隨同衆人向馬援道賀。馬援說:“我總以爲你要與我說什麼大事,怎麼也這樣隨波逐流地一味誇獎我呢?”孟冀笑了笑,沒說什麼。馬援說:武帝時代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的地方,不過封了幾百戶的侯爵。我現在倒封了這樣大的地盤,賞過於功,能夠保住長久嗎?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時侵擾北方邊境,我想自告奮勇前去討伐。作一個好男兒,就應當準備把生命犧牲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屍而歸,怎能躺在牀上死在妻子、兒女的身旁!

孟冀聽了馬援的話,不勝佩服,說:“這不愧是一個大丈夫呀!”後來,馬援擔任了隴西太守一職,率軍擊破先零羌,並一直在軍中征戰,直到六十三歲,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諾言。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15

齊國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與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隊伍的給養髮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說:“大王, 我認爲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同意試試看。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