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精華】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8篇)

【精華】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爲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8篇)

  成語故事 篇1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裏,自我評價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成語故事 篇2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纔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成語故事 篇3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成語故事 篇4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柺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成語故事 篇5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將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爲“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着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爲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他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成語故事 篇6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

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7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野王位於韓國的上黨同韓國內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佔,上黨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備歸附趙國,希圖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

趙孝成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不同意,他說:“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趙勝說:“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王贊成趙勝的意見,就派他去接收上黨,並封馮亭爲“華陽君”。

可是這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在這次戰爭中,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時雖然也算是個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還是太短淺了些,因爲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昏,理智不清,這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啊。

  成語故事 篇8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爲,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於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於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鯉魚們一個個輕輕鬆鬆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並沒有兩樣。於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説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成語故事 篇9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一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一羣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裏人都得佩服我。”他一邊走一邊尋思着:“這五頭驢能賺……啊?一、二、 三、 四。怎麼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啊!是五頭驢。剛纔我眼花了。”再騎上去一數:“一、二、三、四,啊?怎麼又少了一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啊!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一頭!”最後,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划算!”

於是,他下驢來跟驢一起走了回去。

  成語故事 篇10

這個典故源於《後漢書.應奉傳》。東漢時,有個叫應奉的人,是有名的學問家。他小時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都能牢牢記住。應奉在郡裏擔任官職的時候,曾去過四十多個縣,記錄了上百數千個囚犯的情況。後來郡太守詢問這些人的情況,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說出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輕重,這使太守等人很驚訝。有一回,應奉去拜訪彭城長官袁賀,袁賀不在家,應奉正要轉身回去,袁賀家的車匠突然推開大門,從門縫露出半張面孔看了應奉一眼,而後又關上了大門,二十年過去後,一天應奉出門在路上偶然見到這個車匠,立刻認出他來,並同他打招呼,這個車匠很吃驚,經過交談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和應奉見過半面。車匠不由驚歎地說:"應奉的記憶力真了不起啊!"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只見過一面的人。

  成語故事 篇11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裏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其實,這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裏就出現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這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後人從中提煉出一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成語故事 篇12

  後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 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爲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

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後來的優秀人才。”

玉忱笑着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故事 篇13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成語故事 篇14

  羊羔美酒

春秋時期,晉景公十五年,晉國要大舉討伐楚國。權臣欒武子下令四處抓兵拉夫,百姓們紛紛逃離家鄉。

欒邑程村,有個靠賣米酒爲生的程福,也逃到山中。十天過去,帶的乾糧早已吃光。他實在熬不住了,就趁着天黑人靜,偷偷跑回家中。

妻子馬氏看到丈夫幾天來消瘦了許多,很是心疼,就把家中僅有的.一隻小羊羔殺了。又熱上一壺家釀的米酒。忽聽街上一陣喧嚷,馬氏藏好丈夫,慌忙中把羊羔肉湯和米酒一齊傾倒在米酒缸中。

直到第二年,晉國打敗了楚國。程福這纔敢回到自己的村裏來。夫妻相見抱頭大哭,程福走到酒缸旁,忽然聞到一陣酒香。他掀開缸上扣的陶盆,芳香醇美的氣味撲鼻而來。原來,倒上羊羔肉湯這米酒沒有變壞,反而更香甜醇美了。

程福把羊羔美酒獻給欒武子。武子大喜,下令免去程福夫妻的徭役,讓他們專門釀製羊羔美酒。

  成語故事 篇15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十分想要據爲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裏十分捨不得,但是因爲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爲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明白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裏明白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必須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之後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爲明白自我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爲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成語故事 篇16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隊伍。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隊伍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隊伍裏面楚人這麼多呢?”

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

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成語故事 篇17

漢光武帝劉秀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他爲了紀念那些幫助光武帝中興漢朝的功臣,命畫師在南宮雲臺中畫上他們的像。在這些功臣像中,卻沒有大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像。這是爲什麼?原來,皇后馬氏是馬援的女兒。明帝爲了避免親寵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畫的。

馬皇后牢記父親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訓,處處虛心待人。馬皇后那時沒有親生兒子,明帝立賈氏的兒子爲太子,委託馬皇后教養。馬皇后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精心培養,母子十分親熱。明帝去世後,18歲的太子繼皇位,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爲皇太后。

漢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把馬太后的兄弟封爵。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規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堅決反對。她說:從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如此招搖,實在不好啊!

後人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簡略爲成語車水馬龍,形容車馬不絕的熱鬧景象。

  成語故事 篇18

  不恥下問

衛國大夫孔圉(yǔ)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爲了讓後代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爲孔文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爲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很恰當的。”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現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爲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