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精選數學週記範文6篇

精選數學週記範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時間不知不覺,我們後知後覺,轉眼一週又結束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觸吧,是時候仔細地寫一篇週記了。千萬不能認爲週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週記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數學週記範文6篇

數學週記 篇1

20xx年X月X日 星期X 晴

今天,我和爸爸去書店買書。

我們來到書店。我挑了一本我盼望已久的書,來到收銀臺。爸爸說:“你這本書12.6元,我這本書16.3元,我再拿3支1.5元的圓珠筆,給了50元還剩多少元?如果你猜對了,剩下的錢就給你買雪糕吃。”我想:50減12.6加16.3加1.5乘3的和等於16.6元。我說:“16.6元。”“好,這16.6元就給你買雪糕吃。”爸爸爽快地說

來到雪糕店,爸爸又問我:“我買2個1.5元的雪糕,付了16.6元,還剩多少錢?”我想:簡單,16.6減1.5乘2,等於13.6元。我說:“還剩13.6元。”爸爸說:“不錯嘛!還可以。”我生氣地說:“你小看我啊,這可是二年極的題目。我要是連這些都不會,我還是五年級的學生嗎?”

數學在生活中是離不開的。

數學週記 篇2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對高中數學教學有了系統的認識和體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擺脫傳統教學的弊病,例如,教師講解太多;教師在課堂上唱主角,獨佔講臺,一講到底等。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努力、探索、體會和總結,我認爲,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體現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習過程,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應用

“課程是由教學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學課程的設計不僅要重視教學的內容與要求,更要關注課程中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課程標準充分關注數學課程中的學習過程,一是遵循學生認知心理髮展的規律,組織合理的知識結構,展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提供學生親身感受、體驗的機會,把“學知”和“學做”緊密結合起來。二是擴展學生學習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三是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和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應體現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充分提供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構建知識、訓練技能,領會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數學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數學與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因此,高中數學在教學應用和聯繫實際方面需要大力加強。”而且國際上數學應用的巨大發展,使我們不得不在高中數學課程中加強數學應用。新的高中數學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數學應用的功能,強化課程、教材的應用問題設置,如課程標準必修課中設立的數據處理、統計、概率等內容以及應用系列專題,即是出於上述意圖。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提高數學應用的教學水平,全面落實數學課程中應用性內容和“數學建模”專題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新的高中數學在強調師生的信息交流的同時,十分注重學生間的信息交流,讓師與生、生與生間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的關係,相互取長補短,培養合作精神。

二、培養創新意識,體現創新精神

作爲最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數學課程,理所當然地必須自始至終體現創新精神。1。改革封閉式教學,提倡教學的開放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2。學習空間的開放性,要求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獲取知識,還可以通過家庭、社會,甚至網上獲取知識。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就是注重數學知識輻射功能,利用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將邊沿學科知識融入數學學習,促進學生數學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完全獨立、完全封閉的數學教學。同時,高中數學課程也給學校和老師留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可以根據學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條件,制定課程發展計劃,不斷豐富和完善供學生選擇的課程。4。思維活動的開放性就是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學生思維活動的開放是創新的前提,因爲封閉、狹隘的思維活動,不可能有創新的表現。長期以來,學生完全按老師的意願去想、去說、去做,嚴重禁錮了學生的言、行。新課程必須轉變爲讓學生自己充分去想、充分去做。讓學生沒有壓抑、沒有顧慮、不怕出錯,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鼓勵學生求異、求變、求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勵學生勇於創新。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課程標準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機整合。在內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數學課程的各個相關部分”,這就使得信息技術實質性地成爲數學課程教與學的必要工具。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將改善教與學的方式。“計算器和計算機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數學世界,它們不僅影響到什麼數學是重要的,而且也影響到如何做數學。”“計算器和計算機已不僅改變了什麼數學重要,而且也改變了數學應當如何教。”它們把困難變得容易,使不可行變得可行。因此,在數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中,要充分利用計算器和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和良好個性品質

四、教學評價重在“發展性”和“多元性”

新課程標準前所未有地用了較大的篇幅提出評價的建議,並在評價上試圖儘量避免過去劃一的以檢測知識、技能評價爲主,以及過分依賴考試等量化評價方式和管理主義傾向,制定了旨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制度,體現了重”發展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從指導思想來看,課程評價是爲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從評價對象和範圍看,新課程評價突破了學習結果評價的單一範疇。從評價的方法和技術來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另外,評價更重視受評人的積極參與,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管理、選拔,更主要的是使被評價者不斷髮展。評價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教學教育中,評價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標,關注了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

數學週記 篇3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間總是匆匆的從我們的身邊滑過,不給我們留下一絲一毫後悔的機會,只能自己回味過去的點點滴滴,從中得到很多反思過來的經驗。

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後,我才從真正意義上了解到時間對於我們的重要性,還記得第一次考試失利時,自己對自己的加油打氣和鼓勵,還定下了很多學習目標,但是後來的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按照自己的反思出來的經驗進行自我實踐,而是隨之就把他們束之高閣,反反覆覆,最終忘卻了檔次那個信誓旦旦要加油努力的自己。

花兒凋落是自然界的規律,時間走的快是全世界的規律,花兒凋落我們可以運用技術讓她們再次盛開,但是時間走了就永遠不能回來了,所以我們不能在沉醉在過去了,現在的我們要展望未來,真正的把自己的目標當做生活的動力,實踐起來。

這次期中考試後,我的心情很複雜,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我只考了72分。我開始自卑,好像天空沒有往常的湛藍,而是一片昏暗。我的心中希望的火苗已被撲滅,我對數學失去了希望。

我好像離開這個競爭的世界,希望沒有煩惱,但是失敗總是避免不了的,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考驗呀!對呀,失敗是成功之母,終於有一天,我會走向成功之路的!

此時,我懂了,我懂得要珍惜時間,把空餘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六年級學習緊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我又想起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做一個最好的你》但是成功一向都不容易,許多時候,你得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這篇課文,深深地銘記在我的心裏。只要我們努力奮鬥,就能獲得成功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就跟我們的學習一樣,成績掌控在我們手中,命運由我們改變。

現在,烏雲從我的心上飄過,雨過天晴,陽光普照大地,彩虹掛在天邊。自卑消失了,自信盪漾在我的心頭。

加油!下次努力!

數學週記 篇4

第二節課到了,“惡夢”也到了。因爲數學考試開始了。老師捧着一疊卷子,走進了教室。

同學們一拿到卷子就奮筆疾書作了起來。空中瀰漫着緊張的氣氛。教室十分安靜,只能沙沙的寫字聲。這張卷子有些難度,大家都十分擔心,生怕時間不夠。我環顧了四周,有的同學正用手託着臉頰,冥思苦想;有的同學正東張西望,似乎想在空氣中尋找答案;有的同學緊握着筆,快速地書寫着。

這時,我卻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臉蛋漲得通紅。因爲最後幾題把我難住了,我反覆看了好幾遍題目,還是不知道從哪裏下手。該怎麼辦呢?當下課鈴聲響了,我都還沒做出,心想:這次一定完蛋了。我隨便蒙了一個數字填了進去。

考試結束了,大家都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不過還繃着一根弦:分數是多少呢?我呢,臉上露出了難過的表情,心想:這次數學考試一定考砸了。

數學週記 篇5

存錢罐已經沉甸甸的了。到底有多少錢呢?我與媽媽把存錢罐裏的硬幣嘩嘩啦啦地倒了出來。在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一樣。

我們先把它們分成三類:1元的堆一堆,5角的與1角的又分別堆一堆。然後媽媽數1元的,我數5角的,1角的由我們倆共同來數。不一會兒,就數好了。原來1元的有65枚,5角的有46枚,1角的有50枚。

到底多少錢呢?我開始計算了。65個1元就是65元,46個5角就是23元,50個1角就是5元。列式是:65+23+5。我想:可以先將65與5相加,等於70,再加上23,一共是93元。

不起眼的零錢,儲存起來竟然有93元!這下,我就可以買到嚮往已久的《數學智鬥記》了。節約用錢真好!

數學週記 篇6

星期六上午,我和媽媽、姐姐去亮山公園玩,一棵大樹映入我的眼簾。媽媽問:“歡歡,你能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嗎?”“行,用一根跟它一樣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長度。”媽媽反駁道:“哪來那麼長的竹竿?”“我……我……”我撓了撓頭。忽然瞥見地上樹的影子,一個念頭從我的腦子裏閃過:對了,老師不是剛教過比例知識嗎?我興奮地說:“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滿臉疑惑:“怎麼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影子的長度和物體的長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長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這棵大樹的高度了。”我的意地說。

因爲我平時喜歡製作小製作,所以身上總是帶着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長度是0。52米,他們的比是:1.56:0.52=3:1,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這便是大樹的高度了。媽媽和姐姐看着我,直豎大拇指。我樂呵呵地想:數學真有用!

稱鞋子數學作業

今天,數學作業有一道題是要稱一雙鞋子的重量。於是,我便去找媽媽要“秤”。媽媽說她沒有“秤”。怎麼辦呢?不過,俗語說:“世上無難事”。我想,一定有辦法的。 於是,我開動了自己聰明的腦袋,想出了:自制天平。

我把空月餅盒的紙皮一塊塊相應地剪下來,拿來透明折盒膠紙,把其中一塊紙皮折成一個正的三角體,貼好放在臺面上。另一塊紙皮做天平的左右盤,平衡地放在三角體的頂上。然後在家裏找來一些已標有重量的東西作砝碼。如:媽媽新買回來的牙膏,脣膏等物品,有120克的,有40克的,有18克的,有3 克的都有。 激動人心的稱鞋子活動開始了。我將鞋子放在自制天平的左邊,“物品砝碼”便放在右邊,重量放至兩邊平衡爲好。然後把砝碼重量相加的和就是我鞋子的重量了。剛好86克。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完成數學作業了。媽媽知道後對我讚不絕口。

還開玩笑地對我說:“古代有聰明的曹衝稱象,現代就有聰明的晗晗稱鞋呢!” 說完,大家便哈哈地笑起來了。 原來,生活上處處都有“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