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精選13篇)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徵文吧,徵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長的結尾。那要怎麼寫好徵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精選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精選13篇)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1

科學是什麼?科學是走向未來的一把金鑰匙。時代的發展,是因爲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因爲科學的進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你不懂科學,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世界因爲科學的前進而前進!

恐龍爲什麼會滅絕?宇宙是怎樣形成的?爲什麼會有ufo?世界真有外星人嗎?“幽靈船”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世界未解之謎,只有等待科學更進一步,纔可以真相大白,這個艱鉅的任務,就壓在了我們的肩頭,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刻苦奮鬥,總有一天會用科學爲社會服務的。

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好奇心,是成功成才的第一步。我們的世界中充滿了謎團,如果缺少好奇心,我們是絕對不能爲社會做出貢獻的。只有對世界充滿求知慾,纔會去渴求知識。其二,你必須要勇於實踐。馬克斯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失敗了不要緊,你必須不懼挫折,跌倒了算什麼?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微笑着向前。其三,你必須學會努力奮鬥,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奮鬥,就沒有不成功的。努力才能成功,爲自己,爲人民,爲什麼,都必須奮鬥。在現代社會,沒有哪一個工作不需要努力,所以,努力造就成功。其四,你必須自信面對人生,要永遠記住:上帝關閉你這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爲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失敗是成功之母,塞涅卡說得好:真心在烈火中煉就,勇氣在困難中培養。成功,其實並不難。

但是,成功需要堅持,需要勇氣。那些大科學家中,有多少人沒有經過各種磨難,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愛迪生,他爲了發明電燈,失敗了一千多次,試過了一個多根燈芯,他沒有輕言放棄,最終發明了電燈。他照亮了夜晚,照亮了我們的心,照亮了整個科學界。諾貝爾,世界著名科學家,他一生中發明無數種炸藥。而他卻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着病痛的折磨,即使這樣,他還不忘爲社會作貢獻,在他的遺囑中,他把所有的財富給了社會,從此便有了諾貝爾獎,讓60多個國家數百名科學家獲得了至高的榮耀,他這種爲社會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要想成爲偉大的科學家,首先要有一個充滿知識的大腦,所以,我們要抓住眼前的機會,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2

天已入秋,卻還聽到了零星的知了的叫聲,我突然想起父親和我說過,知了要在地底生活數年纔可以到地表繁殖,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索,最後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源自科學。

科學,如今已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學到科學知識,課外也可以……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到,因爲科學無處不在。

現在生活中,許多人缺乏科學知識,於是就有一些不法分子乘機耍一些手段,有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製造謠言,例如現在等待時間來擊碎的“2012論”、過去的“核輻射搶鹽事件”等等,還有的人卻趁機騙取錢財,但最終都只有一個下場:落入法網。但只要大家平時熱愛科學,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要“不給別人犯罪的機會”,當然,掌握了科學知識也不要去犯罪,要做個有貢獻的人,要作個服務於人民的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開始被灌輸了許多關於科學的知識,但科學知識遠不止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那一點,有許多的知識將會是我們以後會接觸、會學習、會領悟到的。

我們愛科學,因爲科學可以使我們進步,在科學年代,科學不斷引領我們進步,每一次的科學進步對人類的影響都很深遠,人類不斷的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也不斷在進步的原因或許也就在於此,科學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好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和去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就是很好的反面例證。

或許只有疼在身上人們才知道什麼叫傷,每一次災難過後人們纔想出了改進措施加以改進,或許這就是吃一墊長一智吧,換言之,人類在歷經失敗後會對科學進一步瞭解。愛迪生歷經了上千次的失敗發明了碳絲燈泡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切記失敗乃成功之母。

有人一定希望有什麼完美的方法去掌握科學,但那是異想天開,因爲人類只是掌握了科學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等待我們去探索,所以至少現在還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去完全掌握科學,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最好。

我們愛科學,因爲那是人類的希望,而我們是人類的未來,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我們才能爲人類開闢更美好的明天,所以大家一起熱愛科學,攜手共創美好明天。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3

科學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他是無處不在,小至在我們身邊,大至充滿神祕色彩的宇宙,是多麼讓人嚮往,我也深深地愛上科學。

我愛科學,更愛尋找科學。在我外公家養了三箱蜜蜂。那裏,便成了我尋找科學的一個據點。在那裏,我觀賞過“工蜂運花粉”,“蜂后出巡”和“大戰黃蜂”等精彩鏡頭。使我記憶最深的是“大戰黃蜂”。那天,我和外公正爲蜜蜂喂糖漿。當小蜜蜂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不知從哪兒出來了一隻黃蜂。它像一支利箭,向蜂羣衝來。我和外公馬上後退幾步,隔岸觀火。剛開始,黃蜂銳不可擋,來一隻工蜂就殺一隻,一下子十來只工蜂就命喪黃泉。可是後來一大勇敢羣工蜂就一擁而上,把黃蜂重重包圍,還不停地扇翅膀,發出“翁翁”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工蜂散開了,只留下了黃蜂的屍體。

我感到很疑惑,回到家就開始尋找答案。我把家裏的關於科學的書全找出來,接下來我就苦了。我將要把眼前的這一堆書全翻一次。我在這困難的時候,雖然很想放棄,但是我愛科學的心始終在鼓勵我前進。於是,我就狠下心來,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書,可是毫無收穫。我開始心灰意冷,當看見身邊的電腦,一條錦囊妙計變衝上心來――上網。說幹就幹,我馬上進入因特網,想在茫茫網海中找到答案。黃天不負有心人,我中於找到答案。原來工蜂扇翅膀是爲了增高溫度來熱死黃蜂。根據資料顯示:黃蜂能忍受43懾氏度的高溫,工蜂卻能忍受45懾氏度的高溫。當溫度升到43懾氏度的時候,黃蜂已經死了,而工蜂仍能生存,這就是工蜂獲勝的關鍵。哇!當我靠自己找到答案的時候,我真的高興得不得了。

我不但愛尋找科學,而且愛用自己的雙手做科學制作。平時,每當我心血來潮的時候,就會做小製作。每次做小製作我總會遇到一些麻煩。我就會自己慢慢地摸索,找方法解決。當你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工作時,總會讓你感到開心、快樂,使你不知不覺的愛上科學。

這就是科學的魅力所在,這就是科學的靈魂所在,這就是科學的給人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愛科學。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4

有20多個國家,466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當他們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臺時,他們代表自己擁有了科學創造的巨大財富。因此,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把科學展示出來。但怎樣才能做到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發探索科學奧妙的主要動機;而最能滿足這種強烈慾望的方法是要勇於問爲什麼,勇於嘗試、創新,勇於推翻前人的話、結論,而最終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們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反對,勇敢地指出前人錯誤的論點。

通過親身實踐,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換來的是自己的成功。我聽說有一所中學的高一年級的三位學生,他們也具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竽”這樣一種民族樂器充滿了好奇,他們分析了這個樂器的特點後,決心也要做一個類似於“竽”的樂器。他們每天都去撿或去買很多支吸管,他們又仔細研究了這些吸管,利用了無數休息時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

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他們終於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吸管樂器,吹起來一樣美妙、婉轉,簡直比“竽”吹出來的聲音還要好聽。他們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科學家,卻能想到這樣的東西,並克服重重困難去做,真不簡單。想想自己,我也嘗試過成功的滋味兒,以前我看見別人玩航模,好奇心驅使我產生我也要做一個的願望,於是,我不斷蒐集材料,接着自己動手做起來。在做的過程中雖然被髮動機傷了手,流了血,留下疤痕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做出一個精美的航模。

當時我喜悅的神情早把做的過程中的痛和苦忘得一乾二淨。這就是我們青少年的好奇心了,青少年能想到的東西,大人不一定能想到,因爲青少年的幻想是天真的,是奇異的。其實,諾貝爾獲得者的先天條件不如我們,他們能做到的東西,我們又爲何做不到呢?青少年朋友們,抓緊我們寶貴的少年時期吧!動腦筋動手去做吧!《我們愛科學》這本書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關於科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豐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樂!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5

衆所周知,在古時候,封建迷信是束縛人們思想的一大緊箍咒,它束縛着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使得他們不知道有種東西叫“科學”。繼而導致中國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落到世界的末尾。

南朝的朱熹,他的觀點——格物致知,使得人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道坎將人們擋在科學大門的外面,它在扼制人們對自然追求的同時,也扼制了科學的發展,以至於中國又向後退了一大步。

然而,隨着時代的跨越,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日漸得到解放,從而開始了探索科學的道路。以前的火藥被用來做鞭炮,如今用火藥來禦敵;以前的木筏到如今的輪船;以前的馬車到如今的汽車,都證明了科學對人們的幫助,同時也體現了科學的價值。

科學能發展到如今,也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如:牛頓坐在樹下,結果一隻蘋果掉下來打到了他,繼而,引起了他的思考,最後,他通過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成功的證明了萬有引力的存在,這是一項對人類、對世界都有着重大意義的發現。又比如說:我們生活中的白晝交替,經過人們的研究,也找出了隱藏在這種現象背後的規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到的、看到的,甚至是吃的都與科學有着莫大的關聯,而爲科學獻身的科學家也爲之不少。

不管是從人類的文明史來看,還是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都能發現科學的影子,可以這樣說,從科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對完美的追求,正如我們就沒有停止對科學的探究。科學從它誕生開始,就把造福社會作爲自己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然而,我們在享受科學爲我們帶來的方便,我們又在做什麼呢?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接受,因而,我們應該更要熱愛科學,獻身於科學,發明更多的產品,爲人類服務。

我們的先輩是科學發明的前例,而我們的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我們的先輩們發明了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這四大發明,爲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基礎。

科學讓我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我知道,我愛它!

科學讓們娛樂了身心,放鬆了生活。我知道,我愛它!

科學創造了屬於我們的美好生活。我知道,我愛它!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6

如果把人類文明史比作一部大書,那麼20世紀肯定是其中的壯麗篇章。回眸百年,我們發現人類在21世紀不僅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更創造了無數科學奇蹟。讀過19世紀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作品的人都會記得,那些作者當時虛構出的登月旅行、飛機、遠射程炮等,在20世紀—一成爲現實。在20世紀末的今天,高科技更是無處不在。再過不到一個月,嶄新的21世紀又即將來臨。作爲跨世紀的一代,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去迎接新世紀,擔起新世紀的重擔呢?

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學不只爲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需要正處於青少年時代的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參觀科學技術館更讓我們明白了這一道理。會跳舞的機器人,騎車走鋼絲,虛擬排球賽,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演示不僅給了我們歡樂,也激起了我們探索科學的願望,這是因爲科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不用說電子產業、通訊技術何等普及,也不用說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應用何等廣泛,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會出現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爲了成爲科學家,也是爲了能適應生活,更爲了能成爲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爲國家建設,爲人類文明的建設做出貢獻。毛澤東主席曾對青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句話,飽含了長輩們對我們的殷切期冀。如果說,父兄們用辛勤的勞動建設了20世紀的祖國,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知識、以科學擔起新世紀的重擔。

學習科學,從小做起。我們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首先,我們要學好各種文化課,因爲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第二,對各種適合我們中學生看的科普書籍、報刊,最好在課餘多閱讀一些;第三,應該積極動手搞各種科學小實驗,小製作,寫科學小論文等,培養對科學的興趣。長此以往,我們一定能夠熱愛科學,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如今,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一個熱愛科學的中學生,來擔起新世紀,譜寫出更輝煌的詩篇!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7

晝夜交替,四季循環,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最早接觸的是天文現象。明亮的太陽,皎潔的月光,閃爍的繁星,壯觀的日食……這些都向人們提出了無數疑問,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的它在宇宙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是什麼彗星真的會與地球相撞嗎

這些問題需要人們花很大的代價努力去探討、去研究。天文學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人們對自然界逐步瞭解的過程。而《十萬個爲什麼之天文卷》就給了我們很好地解釋。古代人在從事農牧業生產時,爲了不誤農時,首先懂得利用天象來確定季節。漁民和航海家利用星星在茫茫的海洋上確定自我前進的方向,利用月相來確定潮水的漲落。

各種天體是一種夢想的實驗室,哪裏有地面上目前所不能得到的物理條件。比如質量比太陽帶幾十倍的星球,幾十億度的高溫,幾十億大氣壓的高壓,以及每立方厘米幾十億噸的超密態物質,人們經常從天文學上得到啓發,然後再加以利用。翻開科學史的紀錄能夠看到:從行星運動規律的總結中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觀測太陽上氦的光譜線後,在地球上才尋找到了氦元素;從計算行星爆發的能量,發現了人們還不瞭解的能源

天文學與其他的學科發展關係也十分密切。19世紀以來,天文學與數學、力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到了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後,天文學更深深深滲透其他學科。衆所周知,當愛因斯坦發表了相對論後,就是利用天文觀測的結果給予這個理論有力的支持。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對高能物理、量子力學、宇宙學、化學、生命起源的學科都提出了新的課題。

天文學給我們揭示了自然界的真面目。幾千年來,人類對地球的性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結構等方面都曾有過錯誤的認識。假如沒有天文學,這些錯誤的認識必須會繼續下去。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曾衝破幾千年的宗教束縛,提出了日心說,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在人們進入到航天飛行的時代裏,天文學就集中了人類對自然知識認識的精華。如果一個人對現代天文學的偉大成就一無所知,他就不能算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正是因爲如此,世界上很多國家把天文學列入中學課程。

《十萬個爲什麼之天文卷》裏涵蓋了許多天文知識。以上的資料僅僅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了天文學的發展和應用。由此可見,天文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學科。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8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早已不是什麼神話。科學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科學的神奇力量,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驕傲。

對於科技,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科技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電腦、電視、空調、太陽能熱水器……這些都是科學的貢獻。以前遙不可及、漠然無知的太空,被科學發現征服,成爲人們口中的熱門話題。以往從未謀面的深海,有潛水艇撩開它神祕的'面紗。以前人們渴望飛上的藍天,有各式各樣的飛機,帶你盡情地翱翔在藍天之上。科學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便利,自從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我們就擺脫了黑暗的束縛。自從電視電腦問世,我們枯燥的生活就變得多姿多彩。自從空調進入了家家戶戶,我們就不再被老天擺佈……由此可見,科學的力量是多麼神奇巨大!我們都是科學忠誠的粉絲。科學的發展進步使過去和現在成了天壤之別。

我們就先來談談通訊吧!在古代,人們的書信不是靠飛鴿傳書就是靠人長途跋涉送信。飛鴿傳書雖然比靠人送信快,但是很可能發生意外。人送信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但速度卻太慢了,這肯定讓收信人急的頭皮發麻,對思念親人和朋友的人來說,更是一種煎熬和折磨,這些天多像一個世紀那麼漫長啊!現在有科學將這個問題解決。科學技術發達的,現在有qq微信和手機,要商量事、想親人朋友了,一個電話,一條信息就能瞬間搞定不費吹灰之力,省了多少牽掛與精力啊!科學技術將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連成一家,即使從未謀面,也可以在網上絕對能交到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即使身隔千里,但這段友誼總能帶給你心靈上的慰籍。在以前,這恐怕是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吧!

當然,在科學的發展中交通肯定也不甘落後。在以前人們不是步行就是騎自行車,近一點的地方吧,這幾種辦法倒還可以應付,要是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豈不是要把人累壞了,步行的話還要風餐露宿,實在是太不方便了!現在有了環保汽車,飛機、地鐵、磁懸浮列車等交通工具,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這都是科學爲我們帶來的便利。我不敢想象,若沒有科學技術的存在,我們的生活又將會怎樣?是不是還停留在原始的階段呢?我不敢想象。

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的繁榮富強。我的好奇心緊跟着未知的領域。我希望我長大以後也能成爲一名科學家,爲人類做出貢獻,希望科學家能夠伴我一生。我愛科學!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9

科學就像是一個比宇宙大好多萬倍的海洋,我們就像是一些魚,雖然今天自由自在地遊着,可是明天,水裏就沒有了氧氣,必須換一個地方,這樣換來換去,這個海洋會被我們污染了,到了這時候,就要尋找另一片海洋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尋找的新科學,只有不斷更新,纔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在二十一世紀裏,科學將會成爲人類的生命。你不懂科學,就無法在這個社會裏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學的種子,精心培育,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就會不斷生根、發芽、結出果。而諾貝爾科學獎,就是用這樣一種獎勵,來激發人們熱愛科學,並用科學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

因此,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把科學展示出來。但怎樣才能做到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發探索科學奧妙的主要動機;而最能滿足這種強烈慾望的方法是要勇於問爲什麼,勇於嘗試、創新,勇於推翻前人的話、結論,而最終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們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反對,勇敢地指出前人錯誤的論點。通過親身實踐,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換來的是自己的成功。

我聽說有一所中學的高一年級的三位學生,他們也具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竽這樣一種民族樂器充滿了好奇,他們分析了這個樂器的特點後,決心也要做一個類似於竽的樂器。他們每天都去撿或去買很多支吸管,他們又研究了這些吸管,利用休息時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他們終於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簡直比竽吹出來的聲音還要好聽。他們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科學家,卻能想到這樣的東西,並克服重重困難去做,真不簡單。其實,諾貝爾獲得者的先天條件不如我們,他們能做到的東西,我們又爲何做不到呢?同學們,抓緊我們寶貴的少年時期吧!動動腦筋,動手去做吧!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所以,我們因當熱愛科學,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學中的奧祕,不去實踐,你將永遠不會得到科學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瞭解了表面,而沒有深入的去探索,這樣怎能獲得成功呢?

諾貝爾科學獎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不用問了,只要你從小播種下科學的種子,努力學習,它永遠都在我們的身邊。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10

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事事都離不開科學。它是發展的基本動力,民族興盛的主要源泉。有人問科學在哪裏,其實就是你身邊的任何事物。科學源於實驗,實驗源於疑問,疑問源於觀察。每個人都有一雙名利的眼睛,但未必善於觀察;大多數人善於觀察,但未必提出問題;一部分人提出問題,但未必以實驗證明;少數人做實驗證明,得出結論,也就是所謂的科學家。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居里夫人吧,一個勇往直前,爲了自己的事業而不惜一切的人。瑪麗·居里,一個永遠銘記在心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科學的領域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併成爲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的着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裏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爲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他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科學對於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是何等的重要。

小時候,我經常對着夜晚的星空發呆。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它們爲什麼不會掉下來……這些問題總是在困擾着我。從此,一種不可磨滅的,對科學充滿好奇的思緒在我心中萌生。隨着時間的漸漸流去,這個萌芽也隨之蓬蓬勃發,我對科學的瞭解也漸漸深入。說到諾貝爾,有幾個人會想着:他總有一天會屬於自己?如果想都不敢想,更別說朝着這個方向努力了。科學不會落下任何人,只是人會丟下科學,也就是那些相信的人。朋友,別停下。不要以爲那數不清的的未解之謎與你沒有任何關係,其實它正需要你的探討。不要以爲諾貝爾項與你無關,你其實就是它的擁有者。

如果你是一棵小樹苗,所謂科學也就是陽光雨露,你需要它的滋潤;如果你是一團火,那麼科學也就是一些柴草,你需要燃燒它的本身;如果你是尋寶者,相對科學就是你所要尋找的寶藏。

現在,我國與日本因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我們之所以會受到如此的挑釁,還是與科學息息相關的。科學的發達與落後,決定一個國家的實力。一個國家的實力,決定着界上的地位。界上的地位,決定着日本敢不敢中國。一個國家如果在科學道上滯留不前,最終只會白白。

人們啊,爲了自己在上立足,爲了國家界上立足,我們絕不能離開科學。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11

孩子的共同特點是好奇,尤其是四五歲的孩子。總是喜歡問問題,有時候連大人都回答不了。後來大人們煩了,乾脆買了一本十萬個爲什麼,還送給孩子自己看。

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提高,我逐漸知道,我好奇的問題,需要用科學來回答。於是科學在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堅信科學就是知識,科學就是力量。

我對科學充滿了熱愛。科學是一個不斷試驗自己對某個問題的假設的過程。當實驗成功時,結論就是科學的結果。所以我對做實驗很感興趣。第一個實驗是:在水裏點一盞燈,讓我們記憶猶新。首先,選擇實驗材料:水、盆和一根粗蠟燭。接下來,我拿出一個不鏽鋼盆,然後拿出一支蠟燭,貼在盆底。然後我收到一盆水。水離蠟燭有一段距離。然後我小心翼翼的打開打火機。我的心怦怦直跳。我希望實驗能成功,但天氣並不美麗。這時蠟燭砰的一聲倒下了,我的心砰的一聲掉在地上。

“啊”失敗了。但是當我認爲失敗是成功之母時,我已經振作起來了。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把蠟燭粘在盆底,掉了幾滴蠟。即使是給我留下的人也把它放得很小,怕水流過蒙古吹蠟燭。這緊張又刺激的時刻又來了。我連大氣都喘不過來了。眼睛睜得大大的,手還在出汗!我用顫抖的手打開打火機,慢慢走向蠟燭.“是的”我成功了。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我看到蠟燭的火焰在水下延伸,讓我目瞪口呆。同時,他對科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愛。

科學不是盲目的去驗證或者得出結論,而是用正確的方法和步驟通過實驗去驗證。實驗的目的是啓發人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比如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傑就觀察到蝙蝠如何在夜空中自由飛翔。斯帕拉傑通過實驗排除了蝙蝠帶着眼鏡、鼻子和耳朵夜間飛行的幾種可能性,發現蝙蝠夜間飛行是爲了捕捉食物,而食物過去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和確認目標的。這個實驗很有啓發性。以至於人們終於解開了謎團。文中的話是這樣說的:“原來蝙蝠發出的超聲波是人耳用喉嚨聽不到的。這種聲音是直線傳播的。當蝙蝠觸摸物體並像鏡子上的光一樣反射回來時,它們用耳朵接收這種“超聲波”,它們可以迅速做出判斷,自由飛翔,靈巧地捕捉食物。當我知道這個解釋的時候,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就是科學的魅力。

當然,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好人用它造福人類,惡人用它毀滅國家。我熱愛科學。我想成爲一名科學家,用科學爲人民服務,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12

每當我上科學課,就會欣喜若狂,激動萬分,因爲每次的科學課,老師都會教我們一些有趣的知識,有時,還會和我們一起做一些神奇的實驗......

那天的科學課,我印象尤爲深刻。上課鈴還沒響起時,我便迫不及待地衝進了我們的“科學基地。”上課時,老師說道:“今天我們來學熱空氣向上,冷空氣向下的定律。”老師先點燃了一根蠟燭,把它固定在桌上,然後將一隻剪好的紙蛇懸空放在蠟燭的正上方。我們睜大眼鏡緊緊注視着那條螺旋形的紙蛇。下面就是見證科學奧祕的時候了,突然,紙蛇由慢而快地轉動起來,我們一個個都驚奇地看着老師。這時,老師又故意吊起我們胃口來,問到:“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老師笑了笑,這才慢慢解釋道“其實這就是熱空氣和冷空氣打架的小故事,蠟燭周圍的冷空氣受熱變成熱空氣向上,上面的冷空氣就被擠了下來,在交換過程中遇到紙蛇,產生推動紙蛇運動的力,於是紙蛇就不停地盤旋在空中了。”接着,老師又把火焰加大,用塑料袋套着火焰,不一會塑料袋居然膨脹起來,就像捧着一個將軍肚似的。老師又對我們說道:“這也能說明熱空氣向上的事實。”接着老師拿出來一根棍子,在棍子的兩端繫上一張紙,把其中的一張紙放在火焰上,突然,“叮鈴鈴”下課鈴響了,我心想:要是下節課也是科學課就好了,這樣就能將實驗看完,理解其中的奧祕了,我帶着遺憾離開科學教室。

下午,我一回到家,就猛地打開電腦,點擊“百度一下”,搜索爲什麼熱空氣向上,冷空氣向下。電腦一下子出來好多解釋,我仔細挑選,終於找到一條合適的解釋,上面寫道:“這樣理解:同是1立方米的空氣,加熱一個,由於熱漲冷縮的原理,加熱後氣體膨脹,一部分的氣體就跑出去了,於是一部分空氣質量就損失了,而體積還是預先規定的1立方米。則氣體的密度(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減少了。冷空氣則反之,密度變小。於是,輕的就上浮,重的就下沉了。”我邊看邊恍然大悟地點起頭來。

其實,科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遙遠,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你聽過冬天脫毛衣時產生的響聲嗎?那不就是摩擦生電的原理嗎?你見過夏天下空調車時模糊的眼鏡嗎?那不就是熱空氣遇冷放熱液化的結果......只要我們擁有一雙發現科學的眼睛,和一顆熱愛科學的心,堅持不懈的探索與發現,我相信我們將會是下一代小小科學家!

啊!我愛科學!我愛科學!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徵文13

讀完我們愛科學我深有感觸。在這 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一個國家不熱愛科學,它將在這個世界難以立足。如果一個人不懂熱愛科學他將被這個社會淘汰。

熱愛科學就應從小播種科學種子,精心培育,使種子不斷生根、發芽、結果……

熱愛科學,就將科學展現出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很重要。它能激發人的求知慾,而想得到那個答案的方法最重要就是敢於提出質疑,敢於嘗試創新,挑戰權威。而正因這種品質。伽利略、牛頓達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

或許你曾羨慕過那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們,或許你認爲他們的成功來源於自己的天賦。其實不然,真正讓他們成功的是對於科學的熱愛、執着。或許你曾聽說過愛迪生的故事吧,爲了成功研究出耐用碳絲燈泡,他實驗了上百次,最終獲得成功。我周圍也有這樣的人。他們熱愛科學,慢慢喜歡動手製作一些東西。記得小時候有個叫做東東的哥哥,他是一個令老師家長頭疼的孩子。他不想別人一樣喜歡循規蹈矩的做事,他唯一的樂趣是搞破壞。終於有一天他爸爸氣不過了,把他發送到鄉下的爺爺家感受農民的艱辛、賺錢的不容易。於是回到家。東東找到了以前他破壞的東西,開始研究起來,開始向周圍的人請教,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手上劃過一道道傷痕,但即使這樣他仍然滿不在乎。並從那時起播下科學的種子,生根發芽,最終碩果累累。實際上青少年時代是培養科學興趣的最佳時期。青少年興趣愛好的廣泛性遠遠大於成年後,所以青少年們抓住我們的寶貴時機吧,從小培養起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就像是一個廣闊的天空,我們就像是一羣鳥兒,雖然今天自由自在地飛着,可是明天,空氣裏就充滿了塵埃,必須換一個地方,這樣換來換去,這個天空會被我們污染了,到了這時候,就要尋找另一片天空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尋找的新科學,只有不斷更新,纔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所以,我們因當熱愛科學,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學中的奧祕,不去實踐,你將永遠不會得到科學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瞭解了表面,而沒有深入的去探索,這樣怎能獲得成功呢?

諾貝爾科學獎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不用問了,只要你從小播種下科學的種子,努力學習,它就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