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勤儉家風徵文(通用23篇)

勤儉家風徵文(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徵文吧,寫徵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徵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勤儉家風徵文(通用2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勤儉家風徵文(通用23篇)

勤儉家風徵文1

“勤儉節約是傳家寶,祖祖輩輩傳到今天,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記心間。勤儉節約,國更富,民更安,咱生活幸福美滿。”這首歌不但是我們家族的家風,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詞在上幼兒園時老師就教會了我。記得,有一次我和爸媽一起去飯店吃排骨米飯,由於肚子餓的“咕咕”哭,我頭也不擡,低着頭狼吞虎嚥地吃了一碗又一碗,媽媽笑咪咪地看着我說:“這孩子,真能吃。”而爸爸則留心於碗中的米粒兒,瞧!我剩的米粒一個個晶瑩剔透,遍佈於碗中。爸爸有點不耐煩地說:“先別吃了,先別吃了,自己看看你的碗。”我低頭一看,哇哦!我慚愧的臉都紅了,爸爸有點生氣:“今兒早上纔看的新聞,要進行‘光盤行動’,怎麼?一會兒就忘了?快,馬上吃乾淨!一粒米也不許剩。”我應了一聲,便行動了起來。是啊,每一粒米都包含着農民辛勤勞動的汗水,每一元錢都是父母辛勤勞動的成果。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本也。”回憶2010年的暑假,我收穫無窮。我與媽媽去北京遊玩,那些我們家鄉沒有的食品、玩具,牢牢的把我那充滿好奇的心勾住,使我流連忘返,見什麼都想據爲己有,媽媽自然不同意,開導我說:“孩子,戒奢從簡,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警句,大人們賺錢不容易,我們應該節約纔是啊。”10歲的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滋潤着枯涸的土地。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陽光,給予我們溫暖與溫馨。勤儉節約的美德似花朵,點綴着青青的草原。勤儉節約的美德似小鳥,唱響了寂靜的森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志士,是以樸素、節儉來約束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三國名相諸葛亮的修身之道;毛澤東則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爲治國的經驗。大到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小到一個家庭,每個人。要想生存,要求上進,絕對離不開勤儉節約。翻閱我們剛剛學習的歷史書,哪一位勵精圖治的開國皇帝不懂得節儉?翻閱世界歷史,哪一個國家不知道節約?“節約便士,英鎊自來。”這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諺語。聞名世界的日本現代豐田汽車公司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他們公司的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紙張用完了正面要接着用反面等等事例讓我們震驚。

總而言之,勤儉節約是我們炎黃子孫的一種美德,讓我們一起傳承下去,讓勤儉節約成爲一種時尚、一種習慣。把鋪張浪費的現象徹底消滅掉。讓我們90後、00後的後代人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勤儉家風徵文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勤儉節約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是我們世代傳承的傳家寶,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傳承發揚的優良品質。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勤儉節約與我們的孩子們漸行漸遠。作爲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在我家衛生間裏我放了個大水桶,每個人的洗臉水、洗澡水都倒在這個水桶裏,我們用收集起來的水衝馬桶、拖地。孩子受我們的影響,總是把用過的水倒進桶裏進行廢物利用,從不浪費一滴水,做到勤儉節約,低碳生活。有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竅門,比如家裏的冰箱出現異味時,以往我會去超市買專用的除臭劑,不僅花銷大,而且失效後又會變成垃圾。而現在,我會跟孩子一起把剝下來的橘子、柚子皮洗淨擦乾,放入冰箱內,幾天後,打開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這可是天然的環保型清新劑,和去超市裏買專用的除臭劑比起來既實惠又環保。現在我家的孩子儼然成了環保小大人,每次吃水果的時候都會急着先把能用的水果皮剝下來收集好,用作除臭劑。

我會繼續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也希望他可以把這種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勤儉家風徵文3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受祖輩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勤儉節約的家風滲透到我的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上班節約用紙、用電。全家節約糧食,節約用水,從不亂花錢,日子過得年年有餘。

記得在兒時,奶奶經常在給我梳小辮的時候講“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這句話,當時小,不能完全理解是啥意思。只記得奶奶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起牀,打掃院落,給我們做早飯,疊被、收拾屋子,要好一整子忙碌,那時想來可能奶奶就是那種沒有文化的農村老太,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相夫教子就是她們的生活。

直到今年春節回家,大年初一,母親又非常認真地講起了“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在我家的由來。母親是四川人,我的奶奶是河南人,母親嫁進家門奶奶就對她和父親經常說這話,意思就是早上時間是最寶貴的,不能貪睡,早上起得早了,什麼事情都有條不紊的幹完了,晚了慌慌張張就啥事也幹不好。聽了母親大年初一又提起已故30年奶奶的話,讓我又想起了奶奶和父親經常說起的老話,“大年初一早起,勤快一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勤勞土生金、節儉五穀登”、“晴帶雨傘、飽帶乾糧”,這些聽來是順口溜的話語其中蘊藏的深刻道理卻能讓我們受用一生。

從我記事起,我的父母親就非常的勤儉節約,母親每天晚上在燈下給一家人做鞋子、織毛衣、毛褲,從奶奶那裏學會了做棉褲、棉衣,衣服褲子穿爛了洗乾淨補一補繼續穿,她還經常教導我們,衣服只要穿得乾淨整潔就是最美的。這樣家裏一年可以省下許多穿衣的費用。

父親是受奶奶的言傳身教,從不浪費一粒糧食。記得小的時候,我家是面多米少,我們都愛吃米飯,每次吃麪條等其它麪食我總要剩飯,父親就把我們吃剩下的飯也都吃了,家裏的剩飯菜父親總是捨不得浪費,也是熱一熱自己吃,留給我們吃新鮮的,母親有時也勸他,倒給自家的雞吃得了,父親總是非常固執地自己吃,他總說浪費糧食就是犯罪,我們爲此都不以爲然。他還有屯糧的習慣,家裏隨時保持有2袋以上的麪粉、大米,佔地方不說,有時來不及吃還會生蟲,就這樣固執地保留着他的屯糧習慣,這就是父親認爲的“飽帶乾糧”,因爲他是遇到過饑荒年代的,有錢也買不上糧食,受盡了饑荒的折磨。我就是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現在生活富裕了,但我的父母依然過着勤勞簡樸的生活。我現在特別能夠理解父輩、祖輩們日子是怎麼過得,我們的生活又該是怎樣,還是那句老話,老理不認不行,還得輩輩往下傳。

勤儉家風徵文4

每一個人的家風都不一樣,但是,家風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成長。

著名的法國作家羅蘭曾說過:“生命 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爲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所以說家風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很勤儉節約。在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從事挑的都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像奢侈的人見什麼買什麼。我們家還有一個家風,這個家風就是節儉。每一次哥哥的衣服小了,就會給二哥,二哥的衣服小了,就給了我。如果誰的衣服爛了一個洞就會讓媽媽或者奶奶縫一下,一般來說,褲子或衣服小了都不會被扔掉。

這就是我的家風。

勤儉家風徵文5

社會大發展的大浪已經迅猛地將許多民風民俗排入大海深處,但這也是表面上的消失而已,而它們卻早已植根於我們的心中,一言一行都在實施這些。在過去,許多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家訓來維持家庭的一切。如今,家訓已經銷聲匿跡,但其所蘊含的家風卻早已深深刻在我們的心中,同時,我們也在踐行這影響深刻的家風。

我的家庭,很普通,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家庭,其中也蘊含着影響我生活的家風。簡單的說,我的家風有三點,即勤儉節約,堅強面對困難,有寬容之心。而這些家風,還得從我爺爺身上說起:

那時我很小,爺爺的話便如同聖旨一般不敢違抗,爺爺也是家中最有威望的人。在飯桌上,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着午飯,但就是小小的兩件事,他教會了我勤儉節約。我因不小心將碗中的米飯掉到了地上,他那嚴厲的目光便迅速地看向我,頓時,心中波濤洶涌,臉瞬間嚴肅起來,微微地向下低去,他的臉上毫無表情,突然嚴厲地說;‘把地上的飯粒撿起來。’我便聽從旨令。屋外陽光高照,白雲無憂無慮地飄在其中,悠然自得。想起還有小夥伴在召集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吃幾口,放下碗筷便飛向門外,身後又是那熟悉而嚴厲的聲音;‘往哪兒去,回來。把碗裏的飯吃乾淨。’只因碗裏剩了一小撮飯,又被狠狠批評了一番。從此以後,我的碗總是很乾淨,地上也很少再掉飯粒。因爲他告訴我應該學會勤儉節約。

直到現在,我也很少去浪費東西,在生活中,也學會去節儉,不僅如此,他還從他的人生中給我講了不少道理。他曾說過;‘如果現在我還能有力氣走,我一定要帶你走一遍我當初上學的路途。’當時他在大河讀書,而從我的老家三胡走去,聽他說要走上一天,而且身上還要帶上自己的衣物,糧食等,那時沒有布鞋,只有用稻草製成的草鞋,他每次需要帶上兩雙,因爲長途跋涉會使鞋磨損嚴重變形,所以要穿上另外一雙繼續趕路。就這樣年復一年,他才得以在堅強中成就自我,正是他經常說起以前的事,我才懂得他的堅強,才知道堅強面對困難。

現在,他已經70多歲,卻仍很堅強。我想這種精神已經融於他的心,顯現於生活的一舉一動中。寬容,更是他一生中的行爲。曾經還是農村公社化時,農村當時是按公來記錄,最後分發糧食。每個隊上都有一個大隊長,不免出現以公謀私的現象,甚至針對他。他們狼狽爲奸,處處針對他,而且惡毒的整他,他只是接受,忍耐,以寬容之心對待他們的惡行。故意少算工分,排擠他,最後他不得他出村去城裏闖蕩。他和我說這些時,臉上絲毫沒有憤怒,他很平靜,輕輕地訴說着他的過去。他說;‘沒有必要記住這些,相反,正是他們的排擠,我的人生才發生了變化,至少我們不該去懷有恨意。’

這就是我的家庭裏的大家長,我的家風也都是從他身上傳播。是他,讓我學會珍惜每一粒飯粒;是他,教會我堅強面對任何困難;也是他,讓我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家風如同一條隱形的紐帶,將整個家庭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我的學習,我的生活都被這無形的家風薰陶,更重要的是已將它融化於心,顯現於行。

勤儉家風徵文6

每一食,便念在莊稼之艱難;每一衣,便思紡織之辛苦。

小時候,我很怕黑。每到晚上,我總把家裏所有的燈都打開,照得整個屋子亮堂堂的。這時,爺爺總是嘆了口氣,對我說:“婷婷啊,要懂得節約!”我疑惑地問:“什麼是‘節約’?”爺爺隨手關掉一盞燈,告訴我:“這就是‘節約’!”從此,我明白了要節約用電。

後來我上學了。我很懶,每逢節假日,我都愛窩在被窩裏睡大覺。這會兒,媽媽總掀開我的被子,對我說:“快起來,做人要勤儉,別懶懶散散的。”我問她:“什麼是‘勤儉’?”“勤勞,節儉!”說着,她自顧自地打掃起房間來。於是,我懂得了做人要勤儉,從此不再睡懶覺。

勤儉家風徵文7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兄弟姐妹多,全家8口人僅靠父親一人在外上班維持生活。爲了讓我們兄弟姐妹6人有衣穿、有飯吃,母親精打細算,節衣縮食。多少個夜晚,一覺醒來,我們還看到母親在燈下做針線活兒。那時候,雖然家裏很窮,但母親過日子會盤算,把我們6個孩子拾掇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經常引來街坊鄰居們羨慕的目光。母親沒有什麼文化,用她獨有的方式,像“吃飯時掉飯粒,臉上會長麻子;碗裏剩飯到老了沒飯吃”等觀點教育我們要節約不浪費。生活中母親可以容忍我們的倔脾氣,但絕不容忍我們浪費。

現如今,我們兄弟姐妹6個,一直傳承着母親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哥哥和弟弟現在還騎着憑票購買的28加重飛鴿自行車上下班,我們姐妹4人至今都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我繼承了母親勤儉持家的品格。在家注意節水節電,爲了約束女兒網上游戲聊天,將上網費改爲按時計算,超出部分由女兒自行支付,座機改爲停機保號。同時還利用有限空間,將垃圾進行分類,然後變廢爲寶並進行推廣。如將茶葉渣晾乾裝枕頭可改善睡眠,中藥殘渣曬乾摻上土養花,飲料桶洗淨控幹用來裝米和小雜糧,丈夫和女兒從開始的不理解,到現在主動參與其中。特別是我利用休息時間將家裏的舊毛衣拆成毛線,洗淨晾乾捐出來,和康大姐志願者服務隊的隊員們一起做坐墊、織手套,然後送給敬老院的老人及溫馨家園的殘疾朋友們。

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在當前大力倡導節儉養德新風尚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生活小事做起,讓節儉養德的家風理念傳承下去。

勤儉家風徵文8

我們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雖然沒有成文的家訓,但每個人都恪守勤儉節約的家風,爺爺奶奶就是我們家的“節儉標兵”。平時,吃完飯總會剩下一些飯菜,爺爺奶奶就會把那些飯菜留下來,下次再吃。而且,每次我吃完飯,他們會叫我把碗裏星星點點的米粒吃下去。一次,我問奶奶:“奶奶,你爲什麼要把那些飯菜留到下次吃呢?涼了也不好吃了。”奶奶笑着說:“涼了,熱一下就行了,這些飯菜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來的,我們不能浪費。”

爸爸也傳承了爺爺奶奶的好習慣。一次,爸爸工作回來時我們發現他的褲子被刮破了,變髒了。媽媽說:“重新買一件吧!”爸爸說:“不用了,只要把那些剪掉就可以了,而且還涼快。”說完,我和媽媽都笑了,覺得這個辦法還挺不錯的呢!

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薰陶感染着我,讓我也漸漸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每次看完電視,我都會把電源關掉。一看見水龍頭沒關,我就會上前擰緊它,並勸告小夥伴們:“如果不節約用水,我們的眼淚將是最後一滴水。”在學校裏,我變成了同學們眼中的“勤儉小標兵”,我也很喜歡這個稱號!

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慢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並把它發揚光大。

勤儉家風徵文9

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建國初期的勤儉歌如今也只能在爺爺的口中聽到了,並且多年來始終身體力行地告訴周圍親朋好友們,什麼是勤儉。

我爺爺今年已經73歲了,他瘦瘦的,如竹竿那般纖瘦,但是你可別小瞧這“竹子”,風吹不倒,他老人家精神矍鑠着呢。前兩年的暑假,我都有回爺爺家小住一段時間。爺爺總是有很多奇怪的行爲,比如他在廚房淘米做飯的時候,有些米掉在水池裏了,他會細心地把它們一粒一粒的撿起來,洗乾淨放回去。我問爺爺爲什麼撿那些米,爺爺卻對我笑了笑,問我懂不懂得背古詩?然後他念了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我當然會接下去念:“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爺爺說:“這就對了,每粒大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它們呢?”對呀,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竟忘記“儉”了。接着,我又發現爺爺把洗菜的水倒進一個桶裏,放在衛生間,他要做什麼呢?爺爺說:“洗菜的水還可以拿來沖廁所啊,這樣就不浪費了。”我還發現爺爺只要沒人看電視了就會把電源拔掉,房間沒人就把燈都關了……

爺爺家的東西都很舊,無論是傢俱還是電器。陽臺還收了一堆沒用的東西。連他家的掃把,拖把,還有衣架都是爺爺自己做的,我問爸爸:“爺爺是不是很窮啊?”爸爸笑着說:“也許以前是,但是現在不會啊,爺爺的退休工資可多了。”“那爲什麼爺爺的電視都那麼舊了也不換?洗衣機也是壞的?”“因爲那些都還可以用啊,爺爺一輩子都節約習慣了,他能把我們三兄弟拉扯大,就是因爲勤儉節約啊!”爸爸對我說到。然而,我聽說爺爺知道老家的一個親戚生病了,沒錢治療,卻直接拿了一萬塊錢給他,我才懂得爺爺不是窮,爺爺真的是一個勤儉節約又善良的老人家啊!我對他心生敬佩。

小的時候,我不明白爸爸爲什麼每次吃飯都把碗裏的飯吃光光的,我以爲他很餓,自從從爺爺家回來後,我懂得了吃飯要光盤,不亂花錢,而且我還開始教媽媽,淘米不要浪費,洗菜的水可以拿來沖廁所,電視電腦用完了,要及時關閉電源……媽媽誇我長大了,懂得了勤儉節約,我好開心!以後我還會教妹妹,讓她也學會勤儉節約!

爺爺用行動告訴我“勤儉”的家風,並且影響着我們家一代又一代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我們也不能丟了傳統家風,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說:“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纔是新時代青少年該有的生活態度。

勤儉家風徵文10

我的家是一個很傳統的家庭,雖然沒有成文的家訓流傳下來,但是勤儉節約一直是我們家恪守的家風。

爺爺常常把“家有千頭牛,不點雙燈頭。”這句話掛在嘴邊,教育我和爸爸“可吃不可糟”,爺爺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每次,前一天的剩飯剩菜,爺爺都捨不得扔。總是留着第二天早上做成雜燴當早飯吃。

我好奇地問:“好吃嗎?”

爺爺笑呵呵地說:“當然不好吃。”

“那你爲什麼要吃呢?”

爺爺拍拍我的頭:“不能浪費糧食,你沒有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不知道糧食的珍貴。”

還有一次,爸爸在飯店請爺爺奶奶吃飯,結束時,爺爺發現米飯還剩很多,就要求一起打包帶走。爸爸覺得已經打包剩菜了,那一點剩米飯就算了吧,爺爺固執地說:“帶回去我們還可以繼續吃的,如果不帶走的話就會被倒掉,太浪費了。”最終爸爸被爺爺說得啞口無言,心服口服,打包帶回了米飯。

爸爸也繼承了爺爺勤儉節約的習慣,平時總是教育我,吃自助餐時,要少拿多取,不要一次裝太多食物,免得吃不掉浪費;使用草稿紙的時候,邊邊角角都要利用上,寫滿了纔可以扔掉;多用手絹、毛巾,少用面巾紙等一次性的衛生用品……

爺爺和爸爸的言傳身教,也讓我傳承下來。記得小時候一次吃完飯,我一推碗就準備離開,誰知道爺爺嚴厲地叫住了我,並把奶奶、爸爸、媽媽和他的碗拿給我看。我的臉刷的一下紅了起來,只見我的碗裏還殘留着不少米粒和菜,而他們的碗裏吃得乾乾淨淨的,沒有一點殘留。爺爺語重心長地教育我要珍惜糧食,想一想《憫農》,剩飯不僅是對奶奶做飯的不尊重,更是對農民勞動的不尊重,從此以後我每次吃飯都不會在碗裏留下食物了。平時我也會注意節約用電用水,外出吃飯剩餘時也主動要求打包帶走……

勤儉節約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良好的品質。作爲新時代的主人翁,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勤儉節約的家風家訓!

勤儉家風徵文11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雖然我們家並不是名人家庭,但我們也有家風家訓:勤儉節約。

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做人要勤儉節約,有些東西沒壞就再用用,壞了可以修就修,不可以浪費,要知道浪費是可恥的。

我之前一直沒放把勤儉節約放在心上,直到發生了那一件事:有一次我們在吃飯,我不小心把碗掉了下去,幸好我眼疾手快沒讓碗摔着,可是米飯撒了一地,但是他們並沒有罵我,只是和我說:“你這飯撒在地上,不僅髒了地板,還浪費了米,如果人人都像你這樣浪費,這將是一筆多麼巨大的財產啊!你知道嗎?如果中國十三億人這樣浪費,可以讓我們吃幾年啊!”聽到這些,我的心彷彿被刀割,落下了慚愧的淚水,小聲的說:“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了。”經過了這次教訓,我把“勤儉節約”牢記在心,從此不浪費一滴水,一粒米,不把錢亂花在不必要的地方。

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發現街上有許多殘疾人在乞討,可憐極了,可是當他們乞討幾位穿着時尚的年輕人時,年輕人十分嫌棄的看了他們一眼,把手中的饅頭,包子……砸向他們,然後在食物上踩了幾腳,吐了幾口唾沫後哈哈哈地笑着走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憤怒極了,他們憑什麼笑他們,他們也是有自尊的啊!

勤儉節約本乃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本就是每個中國人該做到的,如果人人都勤儉節約,世上便不會有這麼多的貧困人民了,所以我希望人人都可以勤儉節約!

勤儉家風徵文12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是我們家的家風。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普通的家庭裏,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要養成“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好家風。

記得小時候吃飯時,我的嘴總像破了洞似的,邊吃邊漏。桌上、地上到處都是我掉的白花花的米粒。媽媽看到後,撫摸我的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憫農》這首詩你還記得不?”我羞愧的看着媽媽點了點頭,心裏懊悔極了。媽媽頓了頓,接着說:“詩的意思是說:每顆每粒的大米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我們不能隨意浪費糧食,要珍惜勞動成果。雖然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可不能丟。”頓時,我的臉變得通紅,覺得十分慚愧,媽媽的話令我感觸很深。後來在媽媽言傳身教和時時的鞭策下,我逐漸養成了一種勤儉節約的習慣。

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吃飯時,我會根據自己的飯量,吃多少盛多少,即使不小心掉米粒了,也會習慣地撿起來;學習時,一塊橡皮,一支筆,一個作業本,哪怕只用到只剩下一點點了,我也要堅持用完了才換新的;睡覺時,我絕不再浪費多一度電,不需要用燈的時候我絕不會讓燈一直亮着記得有一次,表妹來我們家做客,她洗完手忘了關水籠頭,水龍頭的水不絕地流着。我看到後,連忙跑過去關好,並告誡她說:“表妹,水是生命之源,請珍惜每一滴水,洗完手後,一定要把水籠頭關上,擰好。”還有一次,學校放學後,生活委員忘了把教室的燈和風扇關了,我發現後趕緊跑回去把它關好,因爲我知道節約用電,人人有責!

勤儉節約這就是我家的好家風,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的優良傳統。我會一直傳承下去,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只有自己做好勤儉節約,身邊的人也會受影響,變得勤儉節約起來,一個傳一個,一個影響着一個。我們社會就會慢慢地會形成一種勤儉節約的風氣,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纔會發揚光大,我們的祖國纔會變得更加富強!

勤儉家風徵文13

我的爸爸媽媽都來自農村。他們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個時代幾乎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好,他們經歷過艱苦的生活。因爲這樣,他們總是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

我們家崇尚“光盤”政策,反對鋪張浪費。爸爸媽媽都會把飯菜做得剛剛好,一般都不會剩很多。如果有一點剩的,會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留到下一餐吃。不過,剩菜剩飯爸爸媽媽吃得最多,他們都把好吃的、新鮮的留給我們。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媽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在生活中,她就是把物品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極致,並給它安個好聽的名字——價值最大化。舉個例子,我們長大了,衣服穿不了了,就會送給有需要的弟弟妹妹們。衣服穿舊了,就在家裏穿着當睡衣;衣服穿爛了,還能當做抹布用,發揮它最後的價值。媽媽還說人也要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我牢牢地記住了這些話。

爸爸媽媽還經常對我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因此,我明白一個道理:爸爸媽媽擁有的財富不屬於自己的,只有用自己雙手創造的財富才屬於自己。我要像爸爸媽媽一樣既能上班掙錢,又能做好家務,還能耕田種地。我會謹記爸爸媽媽的教誨,要自己勞動,不能依賴別人,爲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深深地受到了爸爸媽媽的影響,會像他們一樣勤儉節約,務實能幹,將來還要告誡我的子女,將勤儉節約的好家風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勤儉家風徵文14

一說起我們家,街坊鄰居們都滿口誇讚我們一家老老小小非常勤儉節約,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聽着他們嘖嘖的讚歎聲,我心中滿是激動和自豪,心想:這多虧了奶奶,奶奶可是我們家勤儉節約的“模範”,是她把我家的這一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呢!

有一次,奶奶在垃圾桶裏發現了一件上衣,這下可把她氣壞了,她一邊撿起這件上衣,一邊嘴裏犯起了嘀咕:“這幾個孩子太不懂得珍惜了,好好的一件衣服就這麼扔掉了,一點也不心疼!換做以前,這樣的衣服我們都不捨得穿的,只有等去做客了纔拿出來穿一下,哪像現在的孩子,不喜歡就扔了,真是太浪費了!”說着就把這件衣服捧在懷裏,小心地撣去衣服上的灰塵。

媽媽見了,小聲地迴應到:“這件衣服已經穿了好幾年了,現在穿不着了,只能扔了!”奶奶一聽,還是喋喋不休地說:“那也不能就這樣扔了呀,自己賺錢買來的衣服扔掉太浪費了,穿不着的衣服我們可以送人,可以用來擦地板、擦桌子、擦鞋子,用處多着呢!”媽媽見拗不過奶奶,也就隨他去了。

有時真拿我奶奶的“勤儉節約”沒辦法。記得有一次,我發現奶奶蹲在廚房的一個角落裏,正在小心地整理着一個大麻袋,一邊整理一邊還在輕聲數着:“1、2、3……”我走進一看,大吃一驚,麻袋裏面的東西頓時讓我眼花繚亂:有易拉罐、可樂瓶、奶粉罐,還有洗衣液瓶子和油瓶……反正你能想到的瓶瓶罐罐這裏都有,簡直就像一個瓶子俱樂部!我驚訝地問到:“奶奶,你收集這些瓶子幹什麼呢?”奶奶朝我一笑說:“這些瓶子可以用來換錢,一個大瓶子大約5角,一個小瓶子大約2角,如果扔掉了多可惜!”我又問:“那麼弟弟的奶粉罐呢?難道也可以換錢?”奶奶回答說:“這你就不知道啦,奶粉罐可以用來儲存東西,還可以用來種花,用處可大了!”聽奶奶這麼一說,我終於明白我家的“勤儉節約好家風”果然名不虛傳!

這就是我的好奶奶,不僅勤儉節約,還很環保!我要向奶奶學習,也希望大家都向我的奶奶學習,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束束鮮花,盛開在每個家庭。

勤儉家風徵文15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家的家訓和家風。

春節伴隨着聲聲鞭炮聲到來了,大街小巷掛滿了紅燈籠,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一大家子吃完了團圓飯,坐在沙發上,聽奶奶講起了老一輩人的故事。

“我爸爸那時的事情了,當時是60年,那時可沒有現在這樣好的生活,戰爭過後我們這裏非常貧窮,有人家孩子多的連飯也沒的吃更別提教育了,在那時,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粥就別提有多好了,一個米缸,就是專門存放糧食的大缸,每次拿米都要一粒一粒數着拿,幾月前的穀殼在風中篩了又篩,生怕有那麼幾粒遺忘了的,一大家子好像只要吃飽了就好像有不盡的力量一樣,所以你們不要浪費糧食要節約糧食。”

每次的故事中都有奶奶苦口婆心的教導,而我們一大家子卻總像戲中一樣認可的點頭,在生活中也確確實實把奶奶的教導記住了,運用了。奶奶沒有文化,但說的話卻總是很有道理,老一輩的人經歷的比我們多,說的話我們也都照做了。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家的家訓和家風,我一定會成爲一個節儉的人。

勤儉家風徵文16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教我背誦了,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隨着慢慢懂事,長輩們的一舉一動影響着我,使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爺爺是個老黨員,生產隊長,他對工作特別認真,誰也別想佔生產隊的便宜,更不能給生產隊浪費,村民們還給他起了個外號“老黨”。對待家裏“更”嚴。從我記事起,爺爺就把“勤儉、節約、不浪費”作爲全家的口頭禪,當然全家也是這樣做的。現在我又拿“勤儉、節約、不浪費”的美德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記得在我七歲剛剛懂事的春節,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飯,媽媽端上了一年都沒吃到過的雞、魚,我一筷子夾了一塊大魚頭放到了自己的碗裏,奶奶也恐怕我吃不上似的,往我的碗裏不斷的夾菜,我狼吞虎嚥的吃着,由於自己碗裏的飯菜實在太多了,再怎麼努力也吃不下了,我瞪着眼睛,摸着肚子,端起碗就要去倒掉,爺爺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心思,“孫女,把你的飯拿來給我吃,一米一粟來之不易,千萬不要浪費。記得爺爺曾經教給你《鋤禾日當午》的詩嗎?”我點了點頭。從那時候起,我學會了不浪費糧食。

如今爸爸又開始教育起他的外孫,要愛惜糧食。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不能丟。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珍惜每一個人的勞動成果,倡導全社會人人勤儉、節約、不浪費。

勤儉家風徵文17

已經到了被父母催婚的年紀,玩笑間我問他們,對女婿有什麼標準啊?父親一整肅容,說:“標準嘛就是要有殷實的家底。”我嫌棄地撇撇嘴:原來你也這麼俗氣。父親笑了:“物質基礎固然是提供你們小家的幸福根基,但這並不是我看重的方面,我說的家底是說要看家教好不好。”

這個回答着實讓我一愣,然又覺合理,婚姻其實也是兩個家庭的融合,作爲我們家庭的新成員,家教家風務必相合纔可。倏而我又想起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確實一刻不曾放鬆,記得從小聽到最多的故事便是爺爺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還依然勤儉奮鬥,一分一釐地省下供父親叔父他們長大成人、讀書進學。很多事情今日想來頗覺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每天騎着老式自行車到四十多裏地外去販賣雞蛋風雨無阻;怎麼會有人寒冬臘月又累又餓捨不得吃碗麪條只買一碗餃子湯暖身;怎麼會有人每日奔波卻捨不得換下腳上補了又補破洞連連的布鞋只爲給兒子省出一本書錢。

父親始終感激爺爺,當年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供他讀書;也感激爺爺以言傳身教,教導他家貧卻從來正直本分,不義之財,雖貧不取;更感恩能有讀書的'機會讓他了解除了三分地以外的廣闊世界,雖然求學之路貧困且艱辛。正如古語所說“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唯儉與勤。"並沒有念過什麼書的爺爺卻始終踐行着這樣的訓示。

爺爺因爲勞累過度,很早便中風癱瘓了,父親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便擔起長子的責任,扛住生活的重壓,負擔爺爺的醫藥費,照顧幼弟長大。我認真想過,我是否能在比現在要小的年紀裏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思畢苦澀地搖搖頭:我,不如父親。

後來家裏稍顯寬裕,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始終是父母教育我的重中之重。記得從小唯一捱過的一頓打,便是四五歲上,有一次家裏來客。飯未吃罷小朋友們便催我帶他們出去玩,手裏拿着正在吃的饅頭,我們就到了池塘邊。從一開始試探性地撒點饅頭末去餵魚,到後面一幫小孩大塊大塊的饅頭投向塘裏餵鴨餵鵝。玩到興起,又跑回去拿了新的饅頭扔向水裏,到後來,水面上浮了一片白花花的饅頭塊。這觸目驚心的場景落入了擔心我們安全找來塘邊的母親眼中,問清了緣由便折了塘邊的柳條把我帶回去教育。

身爲乖乖女的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家法”後,牢記了三點教訓:1、要愛惜糧食勤儉節約。長大後從書中知道了這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2、任何情況下,不可驕縱輕浮,即便再得意開心。3、作爲最大的孩子,有必要作出表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這次事情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綿到了今天,讓我始終記得要勤儉節約,踏實肯幹,做事能安於心,即便如今我到了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工作,早已遠離了父母的庇護和監督。

家風是從小就播撒在人心中的種子,能夠涵育、影響人的一生。無形的家風必須依賴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傳併發揚光大。家教對人的影響很早,卻也長遠,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經常的教育。家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能給孩子打下不同的基礎。現在的家長多寄希望於學校、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挑學校挑班級挑老師,卻不知自己的言傳身教、自己家庭的家風能對孩子起到更大的影響作用。沒有上過學念過書的人並不少見,但沒有接受過一點家教的幾乎沒有。

如今社會上講艱苦奮鬥少了,講物質享受多了;比干勁兒比貢獻少了,比安逸比舒適多了,甚至偶有人爲了小利益甘冒牢獄之險,違規違紀頂風作案。而良好的家風,能在人的始發站給人生的德行操守繫上“第一粒釦子”,以小家風帶動大國風。

家無鬥金,卻有至寶,正是因爲有了祖輩的精神傳承,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能讓我成長爲今天身無驕嬌二氣、獨立自強的姑娘。

勤儉家風徵文18

聽老一輩講,勤儉節約是我家的傳家寶。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我們全家人都信守“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

爸爸是單位上出了名的“老煙鬼”。過去每天抽兩包煙還不夠,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不僅從數量上減少了,連質量也下降了。幾十元的香菸平常很少買,偶爾出去應酬才抽,上班時就抽十元的“雲煙”或“紅河”。壓縮煙錢只是爸爸的一個小習慣,其實幾十年前爸爸就很節約。但在讀書學習、孝敬老人和幫助他人方面,他花起錢來連眼睛都不眨,許多發生在爸爸身上的故事,讓我至今還難以忘懷。

我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勤儉的家庭主婦,雖然掌握着全家的財政大權,但自己從不亂花錢,就連購買生活必需品都要精打細算,最近更是把“節約”發揮到極至。過去做紅燒肉時,肉佔三分之二、土豆佔三分之一,現在全被顛倒過來了。幸好媽媽的廚藝相當不錯,飯菜依然鮮美可口。過去家裏的麪包、牛奶、糕點吃不完是常有的事,現在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我和爸爸說她“摳門”,媽媽卻說這是“美德”。

在家裏,我是唯一的“小皇帝”,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有時還喜歡跟富家子弟攀比。爲幫助我改掉壞習慣,爸爸媽媽真是苦口婆心,經常講過去家裏如何貧窮,走上社會如何艱辛的故事,終於讓我明白了“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現在我正悄悄地發生變化,很少向父母要零花錢、很少買零食,還擔心會變成有錢不會花的人呢!

朋友,如果你生長在這樣一個“勤儉爲本、節約爲榮”的家庭時,你會不會與父母親翻臉?我可沒有

因爲我們家一直保持勤儉節約的好傳統。

爸爸媽媽經常說:“做人關鍵是要有愛心、有責任心,不亂花錢的人並不意味着家裏沒有錢,而是要把省下來的錢用在最需要關愛的人身上。”我們家年年都給受災的羣衆、上不起學的孩子捐款,就在汶川大地震後,我們又把近段時間節省下來的錢寄給災區羣衆。

良好的家風,就好像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非常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能生長在勤儉節約的軍人家庭,讓我感到幸福和自豪。

勤儉家風徵文19

人們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因爲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麼,家庭中就有自己的家風家訓。這是家人們爲了我們優良的行爲習慣而對我們制定的制度。我們應該遵守這些規則,因爲它們能影響到我們以後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我們家的家訓是:勤儉節約。

曾經有人說雷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傻子”,“傻子”也有“傻子”的好處啊,雷鋒常常對自己的戰友說:“國家國家,‘國’也是‘家’啊!”凡是國家的財產,他覺得,哪怕浪費了一丁點兒,都不應該。正是這樣的精神才影響着我們祖祖輩輩,正是這樣的精神,也影響着我的家訓。

我的爺爺是我家最節儉的人,他做的每一關於節儉的事,都讓我感到無比欽佩。

黑夜沉沉,彷彿無邊的濃墨塗抹天邊。像輕紗,如薄霧,繞在屋脊,繞在草叢裏。我正要把洗手洗腳的水倒在平時積水的桶裏,不料,被爺爺逮了個正着,爺爺說:“先別把水倒了,衝馬桶還用得着呢!”我卻不以爲事的說:“爺爺,這水都髒了,不能用了,還是倒了吧!”我順手端起盆子正要倒掉,爺爺見我我行我素,把我拉到前面,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學校裏不是常說要節約用水嗎?我這樣做是爲了節約每一滴水,你還向我宣傳要節約用水,好好利用水資。連這樣的事都做不到,該怎樣號召別人節水用水呢?”聽完這番話,我的心裏一陣羞愧,臉上也發紅發熱。

雷鋒做過的事讓我銘記在心,他的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最後,一雙襪子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他還捨不得扔。作爲新一代的學生,要努力把優良的家風家訓傳承下,讓它成爲一種潛在的力量,引領我們健康成長!

勤儉家風徵文20

流芳百世的黃氏家訓“勤儉崇文”,從外祖家的始祖起便代代相傳,深深印在每個黃氏子女心中。外始祖黃作賓創建了“崇文學堂”,後代們秉承家訓,二百多年來陸陸續續創辦了七所學堂,後來這些學堂都變身爲地方上的中小學校。

母親把這條家訓也帶進了夫家,帶進了我的生活中。母親的嘴上喜歡掛着一句話,“勤儉持家”。在家裏,父母總是諄諄教誨我要勤儉節約,每日三餐都要光盤,不能浪費食物;他們又總叫我不要亂花錢買不需要的東西,現在的人都追新求異,而他們呢,身上的衣服永遠是那幾件,年年如是。“勤儉”之外,在“崇文”這一點上,我體會得更爲深刻。

在祖屋“宏琳厝”的三進大堂裏掛滿了國畫、書法作品,每次回到外祖家,我常常溜到祖厝裏四處閒逛,欣賞母親父輩們留下的各種作品,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外祖父的大書櫃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那裏記錄了我無數個如癡如醉讀書的歲月。

父母都愛讀書,可謂是“志同道合”。家裏落地的大書櫃放着經典文學、建築、美術等各種不同領域的作品。父親最愛的是古籍,經常捧着書津津有味地看,有時我問他一些典故,他都能應答如流。我們常常一起研究題目,給對方講解……,最有趣的則是一起背古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到崩,今天下三分……”喲,父親又在“炫”他那“一口流利的古文”了。瞧他那一副聲情並茂的樣子,聽那忽高忽低、自信滿滿的聲調,我總會忍俊不禁,故意一字一句地對照原文,“不懷好意”地想挑出他的錯處,一旦發現了,就一定錙銖必較。父親對古文可謂“倒背如流”,而我則經常背到一段就有些卡殼。這時,父親常鼓勵我:“再想想!”我絞盡腦汁搜索每一個詞,但又想不起來。“不宜…。”父親提示到。“啊,懂了!”我一下子想起來了,高興地喊着,又接着背了下去。每當這時媽媽總是在旁邊微笑地看着我們父女。

母親最喜歡的地方是圖書館,常常借一大堆書回家閱讀。母親說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就像是我的一本流動的字典。相比之下母親更加耐心教育、引導我。不論我遇到什麼難題,她總是耐心一一解答。母親在教的同時也在學習,常重看一些她孩提時代看過而我正在接觸的兒童文學,與我討論和分析。母親偏愛遊記,對旅遊有獨特見解。我們會一起閱讀,遊記彷彿帶着我們領略那優美而令人嚮往的朝暉與晚霞,神聖美麗的宮殿,動人的傳說,迷人的自然風光,每次閱讀有身臨其境之感。對於我們這對愛閱讀又愛旅行的母女,這使我們更加親近,它給了我們交流的機會。可以說,是母親讓我愛上了文學。

人們常說“父母是你最好的老師”,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的學校,家訓是永遠伴隨你的誡言,在無形中規範你的言行,涵養你的氣質,塑造你的靈魂,更讓你的家庭更爲和睦溫馨,通過它,我與父母之間更加親密融洽,有了更多交談和互相理解的機會。以後,“勤儉崇文”這條家訓也將從我這裏傳到下一代,延續不斷,傳承不絕。

勤儉家風徵文21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那麼你想不想知道我的家風呢?

我的家風是大海上的燈塔,照亮着我這個漂泊的人找到停靠的海岸;也是那回家路上的一盞盞路燈,指引着我前進。我的家風就是勤儉節約。

奶奶從我記事開始就教導我,一定要勤儉節約,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忘記。一開始我只是陪着奶奶點頭,並不知道什麼是勤儉節約。有一次,奶奶罰了我,我才知道勤儉節約的意思。剛開始吃飯的時候,我總是隻吃一點點,碗中還留着一半的米飯放在那裏。奶奶看見了,用責備的眼神看着我,罰我抄了十遍的《憫農》,並教導我,以後不能有剩飯,要學會勤儉節約。這時,我才明白奶奶口中所說的勤儉節約是什麼意思。以後,我就再也沒剩過飯了。我開始學着奶奶一樣,用洗菜的水拿來拖地板,用洗衣服的水拿來沖廁所,出門隨手關燈、拔插頭,儘量少用空調,多開窗戶.......直到現在,我已經養成了好多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了!這都要感謝奶奶,我也是一名環保小衛士了。

請各位朋友們跟我一樣,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人民素質全面提高!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對不對?

勤儉家風徵文22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從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勤儉節約從我做起,就是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從小我的長輩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特別是在我的外公身上體現的特別明顯。外公一直是我們家勤儉節約的榜樣,不僅對我們要求節約,對自己更節約,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現在家裏經濟條件好了,我們家的人覺得沒必要再節約了,我也是其中一人,不僅挑食還吃不完,總會剩下一點。有一天晚上,外公把豐盛的晚飯做好了,我吃了之後還剩餘一點,於是外公就叫我全部吃完,但是我沒聽。爲了教育我,外公把吃剩的飯菜偷偷放到冰箱裏冷藏。第二天中午,他先給我們燒好了豐盛的中飯,而他自己卻拿出昨天晚上我的剩菜剩飯放到蒸籠裏蒸熱,然後拿出來吃掉。我霎間明白浪費是不應該的,我明白了外公做這件事的意思,我以後就再也不剩飯了也不挑食了,和我外公一樣勤儉節約了。

“成由勤儉敗由奢“父輩們教會我們勤儉節約,而如何傳承這種美德還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現階段,我們可以厲行節約,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節約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張紙,努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勤儉家風徵文23

家風其實就是一道道標準,約束着我們,讓我們和這個家的精神融合,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就是我奶奶提倡的勤儉節約。

奶奶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要節約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飯。奶奶平時非常節約,祙子破了,會縫一下在穿,棉毛衫洗洗縮水,袖子太短了,她會把袖子在接一段,這樣又可以穿了。我有時非常浪費,麪包吃一半就扔掉,飯吃一半就吃不想吃了,奶奶會和我說:每一滴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成的,不能浪費,要想以前二萬五千米長征的時候,紅軍沒有糧食吃,吃草和皮帶,是多麼艱苦啊!雖然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也不能浪費,要時刻想着我們的幸福日子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小時候,我很怕黑。每天晚上,我總喜歡把家裏所有的燈都打開,照得整個屋子亮堂堂的,這裏,奶奶總是嘆了口氣,對我說:“丫丫,要懂得節約”!我疑惑地問:“什麼是節約”?奶奶隨手關掉一盞燈,告訴我:“這就是節約”!從此,我明白了要節約用電。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擰開水龍頭洗手,放了滿滿一臉盆的水,差點滿出水池,奶奶看到了說:“你怎麼能這樣呢?我委屈的說:怎麼了。奶奶說:你洗手時水龍頭一直開着,這樣太浪費水了。在許多邊遠山區裏,很多小朋友連喝的水都沒有,快把水龍頭擰緊吧,以後一定要注意節約用水。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已經造成了浪費,所以我們更應該小心的做好每一個細節。

上三年級的時候,我就想換一個書新包,奶奶認爲我的書包還能用,又沒破,就是有點舊了,就不讓媽媽給我買新的了,說到了4年級在換新書包,到六年級畢業剛好兩個書包,如果三年級就換新書包,就太浪費了,我當時心裏特別不高興。開學了,我發現同學們都換了新書包,只有我還用舊書包,覺得很沒面子,一整天都和奶奶生氣。現在想起來,奶奶是對的。奶奶說從小就要學會節約,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也不能太鋪張浪費,能用的東西就用。今天我還看到報紙上寫着92歲崔崑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了420萬積蓄幫助貧困生,感覺太偉大了,看完我都流淚了。

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勤儉節約,不隨便浪費電、浪費水、浪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