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精選6篇)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徵文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徵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精選6篇)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1

“節約萬歲,浪費可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幾乎每一個餐廳都會貼上類似的標語。但現在的浪費行爲仍然隨處可見。

節約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嘴上說要節約,但不體會勞動的艱辛,怎麼會去節約成果?有許多孩子沒有下田割過稻子,所以他們不能體會勞動的辛苦,他們也不會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當然也就不會去節約了。

但是,只要有節約的意識,還是可以做到的。習近平主席剛上任時就提出了“光盤行動”,提倡要吃光盤中餐,絕不浪費一粒米,一棵菜,“光盤行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地的浪費糧食的行爲的確縮減了不上,但是浪費水和電的行爲仍然存在。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水和電的珍貴。其實,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是非常緊缺的。是缺水國之一。但有些人卻認爲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經常一邊放着水,還一邊做別的事,讓水源白白浪費了,我們應該要養成節水意識,讓水循環使用,不讓水龍頭獨自流淚。還有節電,現在科技進步,用電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浪費電的地方也越來越嚴重。有的孩子一邊開着電腦,一邊玩手機,另一邊還瞅兩眼電視。但大人們也只是視而不見。這也就促成了孩子們的浪費行爲。其實,我們應該節約用電,最起碼要做到人離燈滅。不同時使用不必要的電器,因此,我們一定要節約。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的繼承和發展。文明餐桌在行動,校園掀起節約風!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2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我們的生活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可與此同時,浪費現象也日益嚴重,致富思源,富而不忘節約。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儉,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和“儉以養德”的良訓。培養我們勤儉節約良好習慣,有利於培養我們艱苦奮鬥的高尚品德。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饒、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節約這種美德爲世代中國人所崇尚。多少年來,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艱苦樸素、勤勞節儉都作爲一種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傳統美德,得到倡導、保持和發揚。這也是我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要因素。

毛主席曾經說過:“貪污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我們不能做罪人,我們要愛惜每一粒糧食,珍惜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度電。讓我們爲了他人,爲了公司,也爲了自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上指出:在一切企業中,在一切國家機關中,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都必須繼續提倡節儉,克服浪費。浪費在任何時候都是妨礙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改善的。我們的建設開在開始,我們更應當積累每一元的建設資金並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奮鬥。……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勤儉辦一切事業,這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的長遠方針。我們公司也需要這樣的原則方針,勤儉節約、反對浪費、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克服一切困難,把每一元錢都用在最有效的建設上,降本增效,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勤儉節約,要從我做起,就要在思想上崇尚儉樸。以勤儉節約爲榮,鋪張浪費爲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點一滴的浪費不算什麼,但它就像“蟻穴”一樣侵蝕着堅固的根基!勤儉節約,要從我做起,就要在思想上開拓進取。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更應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我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開始,持之以恆,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起帶頭模範作用,將節約這個“傳家寶”進一步發揚光大 奢侈浪費是滋生腐敗的溫牀,是低級庸俗的誘因,是耍弄特權的舞臺,是傷害民心的利刃。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使命是光榮而偉大的,同時也是長期而艱鉅的。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以身作則,堅定不移地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落實到行動上。讓我們爲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努力!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3

“成由節儉敗由奢”,奢侈浪費是敗家敗國的禍根。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然而,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黨員、幹部淡化了節儉意識,助長了浪費之風。有的認爲,勤儉節約是過去艱苦歲月的特殊要求,現在提倡這個過時了;有的認爲,是否節約是個人私事,只要“不差錢”,奢侈幾把、闊綽幾回沒什麼大不了;有的認爲,時下國家提倡拉動消費,即使浪費一些,也是爲經濟建設做貢獻。這些觀念無疑是錯誤的。當我們抱怨空氣污染、沙塵暴頻繁、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同時,何不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如果我們不重視節約,那麼,地球上的最後一片葉子就將是我們的食物,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我們的眼淚——珍惜資源,崇尚節約是我們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費”不僅花費金錢、耗費精力,也喪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問題的時間。首先必須防止“嘴上腐敗”,警惕“舌尖上的浪費”。特別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費,損毀了黨員、幹部的自身形象,浪費了國家資源能源,加重了各級財政的負擔,滋生了各種腐敗,侵害了公衆利益,敗壞了黨風政風。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狠剎這股歪風。如果聽任這種奢侈浪費之風蔓延,我們中華民族“富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和精神支柱就會被摧毀,我們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會喪失,最終危及我們的宏偉大業。這種錯誤傾向是必須堅決抵制和反對的。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務必從現在抓起,才能讓人民羣衆從良好會風中感受到新變化、新氣象。節假日,往往是公款吃喝、鋪張浪費的高峯期。只有防微杜漸,才能從源頭上堵住不正之風;只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理念,堅持移風易俗、文明過節,才能杜絕各種鋪張浪費行爲。只有簡化包裝,杜絕禮尚往來才能夠充分體現節約清廉。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爲一種習慣和風氣。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共同行動,找回失去的節約意識,從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開始,持之以恆,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將節約這個“傳家寶”進一步發揚光大。全民行動,推行“光盤”,身體力行,杜絕浪費!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4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包括努力工作和節約用度兩個重要方面。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爲修身治家的.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闢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古人認爲能否做到勤儉,是關係到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在現在社會,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勤儉作爲一種美德,作爲一種工作態度、生活作風或治國方針,還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許多的歷史人物都以勤儉來修身,他們不僅在國家事業上勤勞,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節儉。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傳說中的古代聖賢都是這樣做的,如堯特別關心民衆,認爲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是自己的過錯。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節儉,經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正是由於堯在事業上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成爲一位聖賢。

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把節儉作爲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節儉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他在生活上堅決反對奢侈浪費。有一年,他被貶黃州,俸祿減少,這給生活上帶來了諸多不便。爲了渡過困境,它不僅辭退了身邊所有的僕人,而且自己更加節儉,他給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詳細的開支計劃,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都集中起來,然後將這些錢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這樣“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度過了難關。“君子以儉德闢難”,蘇東坡就是這樣做的。

奢侈浪費小到足以破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大到足以滅亡一個無比強盛的國家。自古就有許多帝王在剛開始創業時,以勤儉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但後來他們逐漸放棄了勤儉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樂,結果招致了自己的滅亡。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爲,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後來沉湎於音樂戲曲,每天在宮廷上用重金請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賞,並且整天大肆興建樂宮,樂隊,造成黃金流失,最終導致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有着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徵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還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說,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很難。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的。它強調要自覺保持節儉,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商紂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紂王的貪慾一發,將不可遏制。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能力。

現在,隨着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淡漠了古人的教訓,大肆的奢侈浪費。我國就形成了一種通病——“節儉冷漠症”。身邊的小事就足見這種病態的嚴重。白天明亮的教室裏非得開燈,洗手間的水龍頭“細水長流”,電腦永遠處在待機狀態,簡直是“不知節儉何滋味”。據上海能源管理部門統計,按平均每戶家庭有15瓦特的耗電量計算,上海480萬戶家庭在白天高峯時就增加了2.5萬千瓦左右的用電負荷;一臺電腦的待機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萬機關幹部下班後都不關掉電腦電源,僅此一項,就將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電負荷,倘若加上企事單位的的電腦待機浪費,數字十分驚人。如果這樣浪費下去,有多少能源將被這樣白白的浪費掉。爲國家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長此下去,即使我國再強盛,恐怕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忘於奢靡。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過艱苦奮鬥階段,所以都很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守業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敗,國家的滅亡。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5

節儉就是勤勞和儉樸,指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珍惜勞動成果,用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自己動手製造勞動財富。諸葛亮曾說過:“靜以修身,儉以美德。”這不正體現出節儉對於提高自身道德的修養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難看出,自古以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備勤儉節約這一美德。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范仲淹小時候家裏很貧苦,但是他堅持刻苦讀書,爲了節省糧食和節約時間,他每天早上熬了一小鍋粥,等冷下來結成塊,他就帶到學校去當乾糧。到吃飯時用刀劃平,上午吃兩塊,下午吃兩塊。雖然現在他的做法我們不可取,但是他的勤儉節約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嗎?

明代清官海瑞死後,人們清點他的家產不過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段,舊衣數件。”他節儉的美德,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而今,我們的周恩來總理以“簡樸”爲座右銘,成爲令人民敬佩的領袖。由此可見,節儉對於我們修身養德是大有益處的。

節儉這一美德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而隨之發展。

南京路上的好八連,不正是體現了這個觀念?他們以前的“三件寶”:草鞋、紙糊信封、針線包。現在已被學習包、貯存各種資料的U盤、幫助官兵消費的陽光卡的“新三寶”所代替。可見社會的進步,節儉這一美德也隨之而發展。

如今,處在21世紀的我們又該如何發揚節儉這一美德呢?似乎在這幸福和平的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淡忘了節儉這一美德。衣服舊了換新的、飯吃剩了就倒掉……節儉在被奢侈多代替嗎,而我們是否即將要遺失節儉這一美德呢?

不,我們要肩負起發揚這一美德的使命!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使節儉這一美德深入人心!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徵文6

近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舌尖上的浪費”,讓人痛心和警醒。

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爲數衆多的困難羣衆。這種“舌尖上的浪費”令人痛心。

“舌尖上的浪費”有民間的,更有官場的。人們去餐館吃飯,點完的飯菜吃不完就直接廢棄在飯店;同時,公款吃喝之風盛行,大行其道。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這道出了糧食生產的極爲不易。對於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義重大。有農業科技的發展,我們固然不需要有“誰來養活中國”的擔憂,但也絕沒富裕到可以隨意浪費的程度。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關係到對社會資源的珍視,更意味着對他人勞動的尊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不能浪費口糧,糟蹋社會資源。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每個人都當從自身做起。摒棄餐桌奢侈浪費的陋習,愛惜自己的勞動付出,量力點餐,避免浪費。如果由於“心裏沒底”而超量點餐,可以考慮打包。

令人欣喜的是,倡導將盤中餐吃光喝淨的“光盤”運動正在興起,一些普通公衆、餐飲業者、公益組織參與其中。相信,隨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細流必能匯成珍視資源、反對浪費的潮流,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的良好風氣。

進一步地,反浪費的眼光不能僅放在舌尖上。比起舌尖上的浪費,由於不科學的決策所造成的浪費更爲巨大。比如將一座建成時間不長的橋炸掉重建、將蓋好沒幾年的樓推倒再建、將剛剛挖開沒幾天的馬路再次挖開……看起來是在轟轟烈烈的建設,實際是觸目驚心的巨大浪費!

反對浪費,眼光要從“盤裏碗裏舌尖上”放開去,不要忘記從決策制度的層次去遏制這種動輒“推倒重來”、血本無歸的決策浪費。實幹興邦,“實”字爲先,我們要管住花錢的手、吃喝的嘴,更要管住發熱的大腦,管住蠢蠢而動的欲心,做實實在在的決策。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狠剎浪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