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爲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很榮幸能爲大家作國旗下講話,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讓藝術走進生活。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任何一個藝術家,如果離開生活這個遼闊的海洋,那麼他們的藝術之源便會乾涸。所以,元代畫家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中生,意態忽忽,人不測爲何,樂而忘返”;唐代畫家王默“扁舟泛海,”以盡覽“海中之水”爲趣;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早年當過工人、水手、淘金者,廣泛的遊歷人生。這些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藝術家們以豐富的人生經歷向我們詮釋着藝術世界的精髓所在。

然而,生活中,不是處處都有陽光、鮮花和掌聲,同樣也充斥着各種各樣的不滿與挫敗。我們在享受生活美好的同時,同樣要面對生活種種的不如意。甚至痛苦,但我們往往不會將痛苦只侷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斷將之傳染給他人。所以,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周遭的氣氛也充滿焦慮,同時也導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觸的人都被其影響。

這誠然是不正確的生活方式。但我們又該如何走出這種非正常的生活方式呢?我想藝術是個不錯的選擇,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充實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新的享受。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能在那裏面看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就拿現實中的物體來說,小便器在生活中無疑只是一個生活用具,人們使用它,也是極普通、極平常的生活行爲,本無特異之處。然而,當法國畫家杜尚把小便器送去展廳時,卻對後來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所以杜尚自己曾說:“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藝術可以陶冶人情操,使人養成良好品質。當我們與今天的優秀繪畫作品相遇,相識和相知,我們似乎在畫家們的引導下站在了自己的生活對面,從感性到理性,由淺而入深,因爲優秀的藝術作品總給人以道德和品質啓發。當墨西哥女畫家弗瑞達卡羅拿起畫筆的那一天,我們就看到一個女戰士對自己坎坷一生的執着與堅持,當生命暗淡到極處時,她從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找到了安慰。她寫道:“我的畫是對我自己最坦白的表達。”是繪畫把她的災難變成了戲劇。當我們看到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時,在我們心內涌起的是那偉大無私的母愛,爲聖母那慈祥溫柔的母親形象所感動;當我們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時,我們就會感受到那種不懼強大邪惡的勇敢和機智;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引導人們向善的,使我們形成優良的品質,高尚的情懷。讓我們面對生活的美好時無限嚮往,面對困難時堅定勇敢,面對邪惡時敢於抗爭。藝術作品就這樣通過淨化一個個人來淨化社會,然後在它偉大精神的感召下,使社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讓我們有勇氣面對挫折與困難。

那麼,到底如何發現生活中的藝術呢?我想我們應該開啓自己的藝術創造,培養自己對周圍事物的關注,在關注中培養自己對對象的觀察,在我的課堂中我一直在強調我們美術學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觀察,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再由發現引發自己個人的思想與情感的聯繫。

做爲鎮中的學生我們是幸福的,因爲我們的校園其實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校園裏的名勝古蹟、文人墨寶、池塘邊的鳥語花香,春風拂柳,梓蔭橋旁的富地長廊、美術畫廊等等,閒暇時不妨去細細的品味一番,藝術的生活需要我們用詩意的眼光,平靜的心態來對待,而當你這樣做時你會發現,其實快樂無處不在。願你的生活充滿藝術,讓藝術走進你的生活。

我的國旗下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很榮幸能爲大家作國旗下講話,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談健美。

後天,大家期待已久的校運會就將拉開帷幕,一個詞語突然跳進了我的腦袋,這個詞就是“健美”,來自我們的校訓“勵志,進取,勤奮,健美”。健美既是說我們同學們身體健康而且美麗,也是說我們的人格要健全而且優美。在這爽朗秋日中,我看到同學們健美的身姿沐浴在金色陽光下,健美的身影歡騰於操場的各個角落,健美的身形展現出力量和美的魅力。校園裏充滿了年輕蓬勃的朝氣和活力。這種活力正是體育的魔力,來源於我們血液裏競爭向上的因子,同別人競賽,同自然競賽,更是同自己的競賽。在體育精神中,我們有許多激勵人振奮的詞彙,拼搏,執着,超越,進取,團結,榮譽,追求。在這些人類積極剛勁的意志面前,我們往往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甚而熱淚盈眶,因爲體育精神是一種內在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體現。

中國古代體育的產生是源於生存的需要。在原始社會人與自然鬥爭的漁獵、採集、生產活動中,在先民祈求神靈保佑的原始宗教舞蹈中,在原始部落之間的征戰中,誕生了獨具東方特色的中國古代體育。射箭、武藝、摔跤、馭車、舉重、田徑、狩獵、蹴鞠、馬球等以軍事訓練爲手段的運動項目;雜技技巧、游泳弄潮、花樣滑冰、龍舟競賽、拔河、鞦韆、風箏等社會娛樂性的體育活動;還有導引、氣功、按摩,既是體操又是醫療保健的養生手段。這些運動形式無不彰顯先民的聰明才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當這些體育活動從遠古人類的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並作爲一種文化形態存在的時候,即被賦予了遊戲的、競技的、健身的和教育的功效與功能。而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中庸仁和相一致,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也深刻地受到“禮”的思想的影響,以和爲貴,講求修身養性,追求健康長壽,講究“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的內功,而不注重競技和外力。孔夫子將射御列入“六藝”中,教導學生:比射時,既要力爭勝利,又要講究禮讓。這似乎也解釋了現代奧林匹克名言——“重要的是參加,而不是取勝”。

現代奧利匹克運動發源於古希臘,起源於宗教活動。古希臘民族崇拜諸神,崇拜英雄,爲保持人與神之間的最短距離,常於收穫的季節舉行祭神活動,與神共享天倫之樂。在祭神活動中,人們多以表現健康的力量競技和表現美的健身舞蹈與神同歡,由此逐漸形成了地方性競技賽會。現今世界主流的體育精神即“奧利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強調拼搏與進取的'精神,尊崇公正、平等、競爭,鍛鍊體能、展示健與美成爲人們追求的目標,運動賽事甚至承載了友誼與團結、和平與公平、關愛與尊重等精神內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在運動中全力展示我們的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節律,展現我們的健與美,磨練我們的意志和品質。我們也應該將體育精神帶入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修煉堅韌不拔的內功,堅持不輕言放棄的原則,迎難而上,迎接挑戰,追求不斷進步和超越,將我們骨子裏的拼搏,進取,執着,大氣融入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去,男孩子陽剛堅毅,女孩子堅韌柔美,做一個直得起脊樑挺得起胸膛的人!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衷心希望各班的體育健兒在運動場上一展雄姿,賽出水平,賽出友誼,賽出風格,發揚奧運精神,向着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而努力,創造新的成績。

我的國旗下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國旗下演講稿:讓藝術走進生活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很榮幸能爲大家作國旗下講話,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沒有莫言,我們就不用真正閱讀了麼。

當下紅遍大江南北的除了唱江南style的鳥叔就屬莫言了。2xxx年10月11日晚7時,瑞典文學院揭曉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他那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爲一體的寫作風格贏得了被中國遺忘了幾十年的文學大獎。

於是全球各地的報紙都不甘示弱地報道着莫言成爲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們讚揚道:“中國的莫言”之所以能變成“世界的莫言”,就是因爲他在探求自己從哪裏來的旅途中發現“地球是一個小的村莊”,這一點讓他越過了文學的地平線。其而更有莫言不但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內的第三世界全體人民的光榮之類的評價。

中國的文學突然在一瞬間被擡到了所有人的眼前。而此刻的中國:據諾獎官網調查,有59%參與者未讀過莫言作品,新浪微博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網友表示“說實話不知道莫言是誰”,對於其作品一知半解。然而在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公佈的第二天,北京最大的書店莫言作品專架的圖書在開門營業一小時後銷售一空;上海書城在開門半個小時內,莫言的作品也已銷售一空。我們在可悲:莫言是自己國家的作家,卻是諾貝爾文學獎讓我們認識了他。

我想如果莫言不拿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就無法吸引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關注,是否在場的各位仍然處於對莫言瞭解的空白區。是否我們就不用去書店進行全民閱讀!

莫言獲獎後說:“希望大家能夠把時間更多用於閱讀,寫作文學作品,希望更多的讀者讀書。”顯然莫言想看到的影響不是追星熱,而是文學熱。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本應該對現當代文學產生很大意義,適當的引發我們的讀書熱潮。但大衆對中國當代文學卻沒有太多的關注,甚至認爲“中國文學已死”,在外國文學面前妄自菲薄,在古代名著前厚古薄今。很多人將目光聚焦到了獲獎者的身上,表示自己打算買兩本莫言的書,只是爲了好好“文藝”或者“紀念”一把。錯誤的關注了人而不是作品本身。大衆眼裏,莫言仍是“陌生人”。我想希望能持續下去這股文學熱,即使摻雜着‘中國特色消費觀’,也不希望它隨風凋零隨夜入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最多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讀64本,而除去教科書,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足一本。文學作品佔圖書銷售總量的1/3不到。網絡時代,讀者日益陷於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純粹的文學閱讀成了奢侈品。更多的網絡小說纔是真正吸引我們的,網絡小說以其跌宕起伏的劇情和符合潮流的更新速度搶走了本該屬於現代文學的讀者。更別說拜讀莫言的作品了。中國文學在現代學生的學習中已逐漸褪去往日的色彩,文學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早期年代百家齊鳴的文學在如今網絡充斥整個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已經慢慢走向沒落。但是既然有時間去消遣愛好網絡文學,何不真正去關注那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現代文學,不僅僅是像魯迅、林語堂、老舍等早已耳熟能詳的作品,應該用對網絡文學的這等癡迷去挖掘更多大家的作品。而不是一聲槍響大家趨之若鶩的盲從。

我相信大家都在談論莫言獲獎,對文學的關注盛況空前,或許可以喚起國人對閱讀、對文學的親近感。從零散的閱讀延伸,藉助巨大的熱情,讓閱讀迴歸到日常生活中。做到一部小說或一篇散文、一首詩,都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境界。

我的國旗下講話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