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

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

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

演講稿是作爲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文化演講稿1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宋代大詞人蘇軾一首寫海棠的詩。但今天我演講的主題不是這首旖旎的詩詞,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認爲對於現代人而言傳統文化就是那一樹將要在夜幕中沉沉睡去、靜靜凋謝的海棠花,而我們就應該像東坡一樣,有一顆愛花、惜花、解花之心,並能真的秉燭夜照海棠花。不然,等待那一樹海棠的只有隨逝水飄零的命運。

你們可能會說了,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成長,我怎麼會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呢?怎麼可能讓傳統文化之花凋謝而去呢?那麼讓我們看一下這些內容。舉個例子,諸子百家,你可能會說我從小學到初中到現在聽這個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他們的思想我也都記得爛熟了。什麼儒家的“仁義”,法家的“君主集權”,道家的“無爲”“逍遙”,墨家“兼愛非攻”,兵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你知道嗎?諸子百家裏除了儒法道墨兵等大家還有雜家、名家、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藥家等等流派,而他們的思想呢,你又知道多少?還有,再舉個例子,琴棋書畫,大家每天都掛在嘴邊,那這琴棋書畫到底指什麼,在場有人能全面系統的解釋一下嗎?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的戲劇,中國的建築,中國的武術,人們的吃穿用度,甚至是人們拿在手裏掛在身上擺在家裏的小小裝飾品都一樣,無不蘊含着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我們真正注意到的,在意過的又有多少?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與文化。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唐代就已經迎來了自由歌唱的歷史時期,唐代的多元繁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記憶。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驕傲的。而同時早期西方的傳教士、漢學家,都把中國說成是一個“謎”,所謂“謎一樣的國家”。所以真正瞭解中國,並不容易。中國以外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容易,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有真正的瞭解。因爲了解,特別是真瞭解,是很難的。所以,我演講開頭的說法並不是誇張,如果我們再意識不到我們認識的偏差,意識不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忽略。那麼,我開頭的言論在某一天真的會成爲事實。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斷帶,戰爭、天災、疾病等等,都足以湮滅一段文明。但大的趨勢上,我國的文化沒有斷過。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隨着社會體制的改革,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經濟上迅速發展的同時文化上、精神上卻在迅速的空虛。不要埋怨中國拍不出功夫熊貓,也不要再氣憤日本漫畫拿中國的名著篡改加惡搞。因爲當人家拿着我們的文化在研究創新時,我們早就選擇了把他們丟到了塵埃裏,並且忘記。

可能又同學會問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要不趕緊恢復古代建築去過古代生活吧!顯而易見,這是不現實的。一部分文明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不能說文化會湮滅,它只會被傳承與發展,這是它的特質。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就要向東坡先生學習了。首先要有一顆愛花,愛傳統文化的心,然後才能發現傳統文化的危險之境地,才能惜花,從而發自內心的瞭解它,做到解花。最後要用實際行動去保護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想只要我做到這些那我身邊的人就會感受夠到,如果人人都意識到這些,那麼何愁傳統文化不興?

所以,執起你牀頭的紅燭,去照亮那美麗的紅妝吧!盈盈一水的距離,卻能保護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在。何樂而不爲呢!

  傳統文化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聽說我要寫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演講”,這是一個很紅色很“好看”的題目,所以我有點自愧不如。我大致回想了一下之前各位老師同學的精彩演講,大概是這麼一個思路:第一,要從《論語》《孟子》之類的地方引用一些語句,之乎者也爲妙,你聽不懂最好;第二,要請出一位或多位歷史人物來捧場,好不熱鬧;第三,必須還要結合一下當今的社會現狀。這麼一想,我更覺得有些慚愧了,因爲我想與大家交流的無關古人。

所以我們先不說“傳統”二字,我不知道各位是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們班外教課上的真實的故事:有一次,外教教我們寫作文,他先寫了範文,其中有這麼一句話:My favourite place in Beijing is Houhai。 I enjoy watching the old men at Houhai fishing right next to the “No Fishing“ sign。同學們看了以後都笑了,外教說這讓他明白了什麼是“Chinese culture“。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我們總是在提倡弘揚中國文化,然而在一個普通的外國人眼中,沒有孔子,沒有長城,沒有漢字,沒有京劇臉譜……他們看到的就是這樣很普通的現象,就是這樣醜陋的中國人,這樣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說到“走向世界”,我相信已經有不少同學去過世博會了吧。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今年暑假,我有幸一個人去上海,在沒有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好好欣賞了一番世博“奇觀”。

我在法國館排隊,人很多,隊伍反覆迂迴,要等很長時間纔可以進館,爲了保證秩序,場館外放置了圍欄。這時候來了幾位中國人,年紀不小,個頭不矮。其中有一位感嘆道:“我X!這兒怎麼這麼多人!”另一位發揚了團結友愛的精神立即安慰道:“沒事,你瞧這圍欄底下離地面不是還有一段距離呢麼,咱們試試能不能從這兒進去。”說完,他便本着勇於實踐的精神立即做了嘗試,那姿勢就像是一條狗,排隊的人們怕被狗咬到,都連忙退後。待他站直了身子以後,還沒拍去身上的塵土,就先向他的同伴們擺了一個“耶”的手勢,以示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寫滿了一整面牆的“XXX到此一遊”或者“XXX我愛你”之類的漢字,比如那些從綠色通道坐輪椅進入的遊客一進館就紛紛站起來行走,比如很多人進館只是爲了蓋個章,然後就匆匆尋找出口……其實有時候發生這種事也不能完全怪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就比如“蓋章”,這在中國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甚至是一種文化――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蓋了章”纔可以獲得批准。

所以說,世博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可以讓你見識到很多有意思的“中國文化”。

不得不說,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問題在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有多少滲透進中國人的心裏?韓寒曾在《有關大國文化》的演講中說道:“我們不能再拿那些四大名著和孔孟之道說事了,這就像相親的時候,女方問你有沒有錢,你說你祖宗十八輩很有錢,沒用的。”

的確,我們在太多的時候只是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種宣傳,好像是在炫耀,“你瞧,我們的老祖宗多棒”。我們並沒有真正地把“傳統文化”當作是一種“文化”,因爲我們並沒有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文化。于丹教授曾經給“文化”做過解釋:所謂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

我們每週都要進行的這個傳統文化演講,已經讓大家“文”得不少了,只是我們還沒有做到“化”這一步。作爲新一代的中國人,作爲90後,我們有義務讓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國文化!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所以,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演講稿3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着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領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說說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着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嶽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徵。再說說瓷器,早在歐洲掌握製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彷彿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琅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

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糉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麼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了,但越來越西方化,許許多多傳統文化漸漸淡忘、失傳了,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正在與社會接軌,保護、傳承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們的手裏,一定要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傳統文化演講稿4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爲祖國,爲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爲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爲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麼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着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着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爲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於看功大於過、還是利大於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爲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違揹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註定世世代代爲奴爲婢的命運。

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着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捨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於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併爲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淨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爲後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爲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於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麼?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於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麼!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餘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捨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覆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後果的行爲難以服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