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1

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通過學習使我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創造自己的命運,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光明的前途。

了凡四訓包括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所謂“立命”,就是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人。要想改造命運,不被命運束縛住,就應當遵循“斷惡修善”、“災消福來”的原理,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爲”;同時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爲之”,這樣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過。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才能天天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沒過失。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爲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所以才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改過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這卻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那麼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就要不但改過,還要積善、積德,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

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衆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與人相處,待人謙虛了,從中學習,自然便有了進步。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如果對命運真正的瞭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了凡四訓在教我們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和存好心。現如今社會上亂象叢生,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所以,對於人心來講,了凡四訓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淨化效果。同時,對國家社會的安定,也會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2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後代的一本家書。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爲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爲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積善之方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爲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爲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纔是"爲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爲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爲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爲了滿足自己,我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在學問上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爲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3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爲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後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瞭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並非不可改變。關於命數已定,雲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爲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裏的不吉變爲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爲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纔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雲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着禪師又列舉出佛經裏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爲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並不是鼓勵大家爲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爲一己貪念而爲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裏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後面章節中所說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4

我於20xx年x月x日網購了一本《了凡四訓》,9月15日看完。 《了凡四訓》是一本勸善書。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得福報。

書中分四部分組成:“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說”。首先,了凡先生在15歲時,偶遇慈雲寺孔道長。孔爲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從此堅信“命由天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但自從拜訪了雲谷禪師後,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說。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矣。”“―――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啓。”等等。並於六十九歲之時,他給兒子寫下家訓:《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通過三個方面“發恥心”,“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發勇心”來改過。在沒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須改過,將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徹底改過,縱然修善了,也會使得善中夾雜着惡,其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人只有知道自已是誰,應該做什麼,並自覺主動地去踐行,使之成爲“有心人。”

“積善之方”。通過十個真實的`故事,說明:“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並從善的“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方面進行展開。且對“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方面進行細述。其經典語句有“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等。強調人要以慈悲爲懷,與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諧相處,不可以自我爲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資源。

“謙德之效。”《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人只要瞭解天地運行的規律,效法自然,修身養性,就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嗎?

我用“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不爲,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來與大家共勉。

以上是我15天來,對《了凡四訓》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5

因爲諸多起因,工程進展非常不順,個別單體鄰近停工。於是,我登上了回蘭州催要圖紙的飛機,回到了機關。因爲設計職員出差,只有等候,難得安閒多少日。於是,籌備去書店挑本好書,細細研讀。無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書《了凡四訓》,如獲珍寶,買回閉門品讀三日,終實現。體會及感觸如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中國文人尋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無數先賢孜孜追求這種境界,終其畢生留下了訓誡子孫的不朽聖典,《了凡四訓》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該書是一部動人心魄,污染人心的書,處處蘊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儲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處處告誡後人要有喧擾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誠懇;處處能夠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於心。了凡四訓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潑出色,艱深易懂。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發明運氣,而不是讓命運來約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講改過的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式,發慈悲心,廣積陰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愛的襟懷,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利益,謙遜的效驗。

此書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須居心領會,才幹有得於心,若水不敢說自己有多深的覺醒,只敢說自己還有一顆仁慈的心。平時生涯中也碰到過一些決定,假如你能不違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動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麼睡覺也不會睡平穩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開些,真正的看開———不計較一時的得失、甚至聲譽與好處…

回想自己走過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塗,糊里糊塗,在人不知鬼不覺中做了很多錯事。所幸父母給了我一顆善良的心,不致在這滾滾紅塵中全體迷失了天性。當前爲人處事必定不要違背善良的本心。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6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爲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後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瞭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並非不可改變。關於命數已定,雲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爲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裏的不吉變爲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爲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纔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雲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着禪師又列舉出佛經裏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爲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並不是鼓勵大家爲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爲一己貪念而爲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裏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後面章節中所說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7

因爲諸多起因,工程進展非常不順,個別單體鄰近停工。於是,我登上了回蘭州催要圖紙的飛機,回到了機關。因爲設計職員出差,只有等候,難得安閒多少日。於是,籌備去書店挑本好書,細細研讀。無意中,看到了自己以前找了良久的一本書《了凡四訓》,如獲珍寶,買回閉門品讀三日,終實現。體會及感觸如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中國文人尋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無數先賢孜孜追求這種境界,終其畢生留下了訓誡子孫的不朽聖典,《了凡四訓》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該書是一部動人心魄,污染人心的書,處處蘊含着“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儲藏着求善求真的智慧;處處告誡後人要有喧擾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誠懇;處處能夠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於心。了凡四訓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潑出色,艱深易懂。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發明運氣,而不是讓命運來約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講改過的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式,發慈悲心,廣積陰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愛的襟懷,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利益,謙遜的效驗。

此書所深藏的人生情理十分深邃,須居心領會,才幹有得於心,若水不敢說自己有多深的'覺醒,只敢說自己還有一顆仁慈的心。平時生涯中也碰到過一些決定,假如你能不違反本人的良心那你的心是安的,如果的行動跟真心有涓滴的不契,那麼睡覺也不會睡平穩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心,所有都要看開些,真正的看開———不計較一時的得失、甚至聲譽與好處…

回想自己走過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塗,糊里糊塗,在人不知鬼不覺中做了很多錯事。所幸父母給了我一顆善良的心,不致在這滾滾紅塵中全體迷失了天性。當前爲人處事必定不要違背善良的本心。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8

從同事手中借了一本《了凡四訓》,是《淨空法師講<了凡四訓>》這一版本。實在慚愧,之前並沒有聽說過這本大大有名的書,只是看到封面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這幾個字,當時運道正衰,就毫不猶豫借了來。

確實是本好書,雖然對於受到多年唯物主義教育的人而言,裏面一些觀點不能認同,但仍是一本讀來大有裨益的書。剛剛讀,想把自己一些初步的感想寫出來共享。

改命先改心。

《了凡四訓》是一本家訓,簡單言是一本講改命的書,鼓勵人修身積善,改變命運。我讀了最大的感覺是——要改命,先改心。要使自己有一顆平靜之心,能平靜的.面對命運中不能改變的部分;要有一顆勇敢之心,使自己有勇氣去改變命運中更夠改變的部分;要有一顆智慧之心,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分辨哪些是能夠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人生來有命,這命既是外在的環境,如時空背景,你生於哪個時代,地區,家庭背景,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許還有一些冥冥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命運中很多不能改變,比如你是生於奴隸社會還是現代文明;生在米國還是利比亞阿富汗;父母是大富之人還是賭徒酒鬼;或者生來就有北京戶口還是長在偏僻山鄉。那些冥冥之中的東西就先讓它繼續說不清道不明吧,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的天性,也就是我們的內心環境,我們的心。命運的大部分已被時空環境所掌控,我們無法自主,可天助自助者,命運可以改善,要改善命運,就要先改變心靈。

很讚賞文中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的一段對話:“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餘(了凡)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餘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爲生生之本,忍爲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有果必有因,了凡先生反躬自身闡述了自己不得科第,沒有子嗣的原因。由於自己不培養福德,不耐煩劇,不能容人,喜歡出風頭,壓制別人,心直口快,輕言妄談這些毛病導致薄福,不能科第。因有潔癖,善怒,沒有愛心,心地殘忍,不能捨己救人,愛說話,發牢騷,喜飲酒,晚上不睡覺,傷害精神體力這些毛病,致使沒有子嗣。命運表象(科第不中無子)的產生與這些原因(自身性情、習慣)息息相關,要改善命運,就要先改“心”。

希望我能勤快一點,儘快寫出《了凡四訓》讀後感的下一節——向善之心。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9

《了凡四訓》原名叫《訓子文》,本是袁了凡爲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文章,不曾想,義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篇章分別進行講述,簡言之,立命之學講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還是拼搏奮鬥、自立自強?還是完善自我、順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把握現在,“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經過去,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成爲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必要對往日的遺憾而終日懊悔,也不能滿足於曾經的輝煌,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而是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永遠保持一個善良謙卑之心。“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見賢思齊,見不賢自內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句可謂單頭棒喝,如夢初醒,天下這麼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華橫溢的人,但缺的是靜心修德,兢兢業業做事的人,即我們現在所稱道的“工匠精神”。

改過之法一篇所講的是怎麼樣修正自己的錯誤,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賢,難道就沒有犯錯的時候了嗎?我覺得人的一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過失,如何處理過失,如何避免過失。袁先生給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失以及如何處理、避免過失的答案,“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發恥心就是說要有悔過改正之心,知恥而後勇,發畏心是說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師兄長,敬畏妻子等等,發勇心是說要又勇敢之心,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敢作敢當,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反思我自己,我覺得我也有做錯的地方,我也會有懊悔的時候。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錯,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我們深入學習《了家四訓》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報,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篇”中明確提出了積善的不同類型,如“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正如事物發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點,同爲行善即爲其基本特點;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動機不同,效果不一樣,此爲其特殊性。《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樂於行善、發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纔是真善美。否則“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善有大小之別,“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的都是爲國爲民的大善。我想作爲一名醫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傷,努力提高的專業技術,爲病人解除痛苦,同時爲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一種善的體現。

《了家四訓》同時還指出爲人處世之道,“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爲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就到處壓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標準去行善;不要看見別人犯錯了,就幸災樂禍,要時刻保持謙虛學習態度,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這樣纔會不得罪人,才能團結他人。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體現。所以古人常常講“吃虧是福”,吃的是眼前虧,受的是今後福。“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這是教育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要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行善之心。

縱觀《了凡四訓》一書,充滿了智慧、仁愛之光,諄諄教誨,發人深思,給我們未來指明的方向,這一生,我們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四個篇章的標題已經點名了主題,要立生命、常思過、多積善、懂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