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W 次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時,就可以把它們都記錄在文章裏。你知道寫感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1

對於看書,有的人會喜歡先看評論瞭解個大概,再細品文章的內容,而我更喜歡自己賞析領悟文章,用這種方法去品味文章的細膩,獲益良多。

經典是不變的永恆。我前前後後共讀了三次餘華的《活着》,每一次閱讀後我都感觸頗深。這篇小說講述了福貴這個男人年少敗家,中年生活艱苦,親人相繼離世,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繼續走剩下的人生的故事。這其中交織雜散但又血淋淋的悲痛,讓人落淚難盡。

全書顯現的主題是“忍”這一精神。或許餘華秉持着人生多磨難,事事皆艱辛的寫法,讓福貴忍受向龍二借田的屈辱;忍受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個從身邊死去的痛苦;忍受沒有家人的孤寂。也許是這份“忍”讓他參悟了人生,讓他能夠輕鬆的談起往事。“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是他留給自己和後人的警醒。

“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成長必須學會的東西。我們必須學會“忍”即處事臨危不懼,採取積極避其銳氣,迂迴化解的辦法解決問題的衝突。“忍”讓我們學會了謙虛,讓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忍”讓人受益匪淺,忍住小脾氣,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忍一時風平浪靜,也許你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許你會感到很難受,但它能讓你驅使自己變得更強大,這就是“忍”的力量。

福貴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民形象,他身上有着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直的優秀品質。餘華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當這部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我們應該學會感激,正是像福貴一樣的廣大農民任勞任怨爲國爲家默默付出纔有瞭如今的和諧與繁榮。我們也應該學習福貴活着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磨難,即使命運坎坷,也要堅持走下去。

其實在我看來,書中還顯露着濃濃的愛與守望相助。家珍沒有因爲福貴生活落魄而拋棄他,福貴雖然因爲生活貧困把鳳霞送給別人,但最後還是不捨得把她送出去,因爲那一份“就算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的親情已經深深地捆住了福貴。福貴一家是經歷了大風大浪,我想正是他們之間的愛如此之深,才讓無數人在看到他們生離死別時悲痛萬分。當活生生的有慶變成一具冰冷的死屍時,我想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只是親人已經逝去,愛也無法挽回罷了。

《活着》中的“忍”的精神品質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連綿不斷生生不息,哺育了中華民族,也爲世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甚至閃耀出更爲明亮的光輝。我們要堅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星火相傳,永不斷絕。

後來,我發現看評論摘要並非無所得,它能給我第二次的情感回味,也能讓我瞭解別人對於這篇小說的看法和理解。的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思想的交流恰能更好地促進文學的發展。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2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

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摘自餘華第一次看餘華的《活着》,是在一年前。那時看完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關於活着的感悟心得體會3

寫在前面的一句話總結:人活着怎麼這麼苦啊。

這本小說裏有個想傳達的意思,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對於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來說,是不會去考慮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哲學命題的。他們紮根在這片土地之上,也順應着上天一開始賦予他們的天性——那就是活着。活着,是一種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小說以一個叫徐福貴的農民爲第一視角,講述了他的一生。從他身爲一個富家子弟,到淪落爲社會底層人民,成爲農村裏辛勤勞作的一員。隨着時間的過去,他經歷了中國最急劇變化的那些年,身邊的親人也一個一個隨之而去,只留下他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

但是他還能清晰地記得自己的過去,記得命運加在他身上的種種磨難,而不像其他的農村老人那樣,不知不覺就把過去忘了。既忘記了過去的不幸,但也同樣記不起曾經有過的幸福。

現在生活好了之後,大家纔開始注重追求精神上的安定,開始探討活着究竟是爲什麼這樣的命題。但是對於以前的底層人民來說,活着就是活着,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還有家人。

不知道以前在哪裏看到過一句話,說中國的農民是最容易被安撫的,只要讓他們能有口飯吃,就不會起來鬧事。是的,中國這些勞動人民太能忍了。就是因爲太能忍,反而有時候表現出來反而會被現在的城市社會解讀爲不近人情。

上次回家的時候,我和我媽晚飯後去街上散步。路上遇到一個阿姨推着嬰兒車,帶着一個小女孩也在路上走着,我雖然不認識她,但是她是我媽的.熟人。於是兩個人站在那裏攀談了一會兒。

當時我並沒有在意,結果等她們聊完了,我媽和我離開的時候,小聲告訴我,那個阿姨的兒子今年過年的時候在河邊的淘沙工地上出事故死了,死得特別慘,腦袋都沒了。那是她的獨生子,死了就沒了。她帶着的那兩個孩子是她的孫女。

雖說有孫女吧,但自己唯一的兒子死了,對他們夫婦來說真的是毀滅性的打擊。聽我媽說,一開始那個阿姨就一直想着乾脆跟着自己兒子去了算了,但是爲了兩個小孫女還是慢慢想開了。

我聽到的時候覺得特別驚訝,因爲那個阿姨看起來特別平靜,和我媽說話時的語氣也不是那種傷心欲絕的感覺,我不知道怎麼描述她那種狀態,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死了兒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這種感覺不僅僅在這個阿姨身上體現,包括我爹媽在內,我老家那個城鄉結合部裏的大部分長輩都給我這樣的感覺。初時覺得他們活得不明不白,活得毫無人情味,但是到了這種重大關頭,才知道他們是見識和經歷太多的苦難,所以纔不去想,不去沉浸其中,這樣纔可以忍受,可以繼續活下去。

這就像福貴一樣。農村裏有千千萬萬個福貴,只是很多人忘卻了過去而已。因爲對於他們來說那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太苦了,太苦的日子如果記得太清楚,可能也會活不下去。

活着不是呻吟,也不是吶喊,活着更多的是忍受,去忍受命運加在身上衆多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