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于丹閱讀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1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心得體會及對其弟子們的教導之言,作爲統治封建社會的文化基石,儒學在數千年的時間裏對國人的理念與信仰起到了極爲重要的引導作用。古人對此推崇備至,呵護有加。

在我們這些年的學習生涯裏,對於論語的學習卻僅僅是將他放在學習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絡,但卻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義。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佳句,我們曾以之爲警句箴言,常伴耳畔。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檔子“百家講壇”節目裏,北師大教授于丹告訴我們,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曾經,我們爲那些聖言而仰視,其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樸素的,我們覺得他們高深,是因爲我們沒有好好地領悟過,他教會我們每個人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的方法以及爲人交友處世哲學。“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訴我們怎麼與天地萬物、大自然友好相處,對於我們所處的這方土地給予感情,換不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處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違背原則,嚴於律己,寬待朋友,樹立遠大志向,三十而立。

儘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陰之嘆,但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樹立人之本,這是《論語》告訴我們的。也許,讀懂《論語》,那是一種境界。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2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爲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纔會成爲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爲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爲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爲應該作爲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爲,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爲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3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爲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爲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爲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對於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次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爲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爲國家和人民做實事。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爲,爲當時的社會服務。對於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屬於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於當今社會發展無多大借鑑意義。孔子還指出治國的前提在於君子要嚴於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認爲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着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範人們的行爲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展。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4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修身。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5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爲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啓示和幫助吧!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6

初看《<論語>心得》是在《百家講壇》節目中,看到于丹用一種泰若的淡定來細解這本古書時,我迷上的不僅是書的內容,更是于丹講解時的感覺,但當她用論語精髓來破解現代人的迷惑時,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內心平和而滿足。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結合現代生活、社會、人、道理,把《論語》的精髓“仁”、“儀”、“禮”、“信”表現的淋漓盡致。全書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講解《論語》,講解孔子及三千弟子對儒道的理解和詮釋。行雲流水,簡簡單單,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中庸、謙虛的.行事之道。讀《<論語>心得》,不僅僅只是讀《論語》的儒家哲學,也是在透過《論語》看于丹老師的心境,從她的悟中品味她的內心世界,品味她對生活、工作、人生、朋友的態度。古人云:“觀明鏡以正衣冠”,而讀于丹則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讓自己的修爲更加長進。

其實,人生活在世間,家庭、工作、朋友是我們的中心,而與其相處的道理奧妙頗深,這本書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借鑑的道理,甚至可以說捷徑,幫助我們更好處理各種事情。于丹教授精闢的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啓發,在工作中,我們努力,我們上進,但有時也許不被領導認可,但我們充實的是自己,內心是安逸的;在生活中,我們盡好自己的職責,也許生活回饋我們的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我們努力生活了,這就夠了;對待親人、朋友,我們付出尊敬和真誠;總之,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這樣,就會使我們自己的內心變得完美而強大,纔會更容易地接近真正的成功,纔會從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滿與幸福。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7

易中天給於丹論語心得做的序開篇就談到了于丹所說的孔子的顏色,並說孔子應該是灰色的,因爲理論是灰色的,具有普適性。按照他的說法,灰色對應於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爲它的這種特性而“高貴和純粹”。

說孔子是灰色的我贊同,說孔子具有普適性我也贊同,但他後面對於色彩和這種色彩的種性我卻頗有異議。

首先就色彩學的角度上來講,通常被稱作“無色彩”的除灰色外還有黑色和白色,而“無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來爲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間的過渡,連接了兩個極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話,能把這樣的一種過渡色稱爲純粹麼?還是僅僅爲了擡高這種色彩的價值和重要性所進行的有意識定義?如果按照世俗的說法,唯有純粹的纔是高貴的。皇室血統講究純粹,寵物的族系也講究純粹。人類血統的過於純粹會造就近親婚姻的惡果衆所周知,純種的寵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難。也就是說,高貴和純粹的代價是放棄普適性。那麼,一種理論的純粹呢?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普適性”與“高貴和純粹”的定義就自相矛盾起來。

再者,經光學證明紅黃藍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藍(Cyan)、洋紅(Magentared)、黃(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說,哪怕這兩種最純粹的“無色彩”也不是能夠獨立於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們只是各種顏色過渡極致的表現,而灰色只不過是這種種變化中的一種。

那麼孔子呢?把孔子定義爲灰色是否合適?我倒是覺得,這樣定義其實未嘗不可。只不過所謂高貴於純粹的定義就大可不必了。我們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說法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孔子只不過是提煉了生活,《論語》本身不就是一部關於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點滴言語濃縮提純後的集合麼。孔子以及衆多偉人的偉大之處在於在他們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最大限度的爲這種濃縮和提純提供了足夠的素材。普通人在觀察少數偉人的言行中得到啓發;偉人在觀察和思考大多數的普通人(包括偉人們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啓發。這是一個觀察與反饋的過程,在歷史中不斷往復着。

也就是說,孔子及《論語》都是極致中的過渡,這種特性和灰色的`確有共通之處。

前兩天恰巧看到新京報上一篇關於現在是否有人能夠在影視作品中演繹出能夠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裏面也談到了類似於孔子的“普適性”這樣的問題。大意好像是說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個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經不再重要。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說,對於所謂“純粹”與“高貴”的追求還是本着需求的原則而變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變化,它還是可以幻化出一個適應需求者的面貌來服務於你。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這只是孔子的“普適性”現代版的具體體現,就如同中國古代把孔子奉爲“至聖先師”並以他爲名約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歸正傳,我還是先看看這部風靡南北的于丹論語心得再說吧。

論語于丹閱讀心得8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傳世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倫理、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爲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爲“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爲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爲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

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爲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爲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爲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最大限度實現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願望。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

他認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爲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爲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爲要變“天下無道”爲“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前後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並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爲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後人欽佩。

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學生衆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爲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啓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啓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於是說:“《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啓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爲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啓發,纔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認爲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啓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啓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爲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爲“教師”形象出現的精彩言論。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典範,他所體現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爲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於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於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