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校友採訪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1

終於迎來第一份工作了,可那感覺只能說,長啊,怎麼跨度那麼大,快讓人遺忘自己的工作,有時甚至感慨“虛度光陰”。

當接到任務,看着那份採訪名單,頓時傻眼,怎麼要採訪的人都那麼牛!不是副處,就是正處;不是院長,就是局長,喟然而曰:“原來我們廣中醫也有那麼牛的校友。”更不必說,非行政工作的校友,正如本人老師說的:“其實,我們學校有很多名老中醫,很多人工作後成了主任醫師。”

然後,師姐來了句雷語:“你們自己挑要採訪的人吧。”挑,這是一個多麼像原子彈的字,一個懵懂中德大一新生,才上學兩個月,要聯繫的居然是除了牛這個詞以外,無法形容的人。算了,挑吧。挑人的時候陷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挑都那麼難,聯繫方式就那麼一丁點,還來了個郵編,幹嘛用的?只好借那僅有的資料和那不自信的自身能力硬拼了。

挑完人,各做各的,可就在這時,來了個知名的問題,怎樣開口說採訪呢?

總覺得爲校慶做採訪,好像不夠說服力。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問題接踵而來,怎樣找到那個要採訪的人?怎樣讓別人相信你是一個學生記者?怎樣約時間、地點?說話怎樣纔算禮貌?怎樣做才能記下采訪者的話?還有一個問題,什麼是採訪稿?我們連文藝稿、活動稿、欄目稿有什麼差別都不知道。

暫時拋開這些,以後慢慢教,首先是約,跟要採訪的人約好時間、地點。當我回去找資料時發現,要採訪的人只出現一次,第一條信息中的一句話,啥都沒了,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就只有這個,當時連打爆電腦屏幕的心都有。可後來,不知爲何,居然發現可以層層深入,從辦公地點,一層一層的.去聯繫,當時還真佩服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想狼嚎一聲。

走在雨淋的路上,撐着比別人傘大的摺疊傘,帶着逃課的身份,進行第二次採訪培訓。說實在的,真不想星期二逃課,太猖狂可不好。第一次聽到A棟活動室,驚歎,生活區居然有活動室這種地方,看着那些自習的人,專心再專心,忽然,腎上腺素爆發,想回去看書,可不能啊,當時罵了句媽的。

第二次培訓的主講人是某位忘了姓名,可很有經驗的師姐(記者團還真多師姐)。整個培訓的信息量很大,可那筆記本記得不多,是會了還是不會記呢?在其中提到應對突發事件,說,作爲一個記者,應該善於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例如,採訪的人偏離了主題,怎樣把話題拉回來?請吃飯了,咋辦?諸如此類的。但,剛好,碰到軟肋了,本人最不會處理突發事件,“得益”於小時候突發事件總是被姐姐處理掉,以後麻煩多了。同時,也看到同組的成員,可我怎麼被當做10級的師兄呢?

培訓中還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技巧和該做的事。原來有采訪提綱這門東西,還要注意政治成分。採訪稿要給採訪者看之類的。總之,學了很多,不懂的還很多,等着去實踐吧。

盼星星,盼月亮,還是盼不到採訪的日子,那些空餘時間,只好用於學習與玩耍。校運會忙了兩天,可我是屬於那種鬱結類的人,有事沒完成就會一直鬱結在心裏,即使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不過,很懷念那種心無旁騖的心境,好久沒嘗試過了。

校友採訪之心得,加個“前”或者更好。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2

今天以各種方式對吳錫瑾—原廣西水利廳廳長和趙木林—廣西水利廳農水處處長兩位從清華水利系畢業的學長進行了訪談,收穫頗多。

首先,兩位校友,無論是否在位,都說了廣西水利發展急需人才。上一位到廣西工作的清華畢業生還要追溯到20多年前。根據自己今天在南寧市的觀察和水利廳領導的介紹,也的確發現廣西的發展是比較落後的,南寧作爲一個省會城市,很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是很完善。

說是水利是公益事業,需要許多的資金,在現在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很難有大的發展,這固然沒錯,但是,水利發展更需要人才。正如吳學長所說,現在的水利事業很多事情做得事情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發展水利事業,但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發展只會造成更壞的後果。

所以,作爲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社會的輿論一味導向金錢的時候,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追求,找到真正自己值得追求一生的事業。一位老師說過:“清華的學生遲早不會缺錢,你們需要考慮的是人生的追求和對國家的奉獻。中國的發展需要你們挺起脊樑!”沒錯,吳廳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在基層工作過29多年的水利老前輩。

其次,兩位學長也說道。清華的學生不缺才,但是在大學中,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識在工作後的半年之內都會學到,在大學我們更要注重自己的多方面發展。很多人都說過,清華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都會出現問題,在表達方面會有一定的不足。

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會對自己的長足發展帶來弊端。所以,在清華這樣好的平臺上,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學好專業知識,瞭解專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全方面的發展,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讓我想起陳帥學長的一段話:“在清華,你不要把自己想成水利的,你是數學的,你是生物的,你是化學的,你是材料的,你什麼都是,你什麼都應該學!”除了這些基礎知識之外,我們還應該學習一些社會科學類的本領。一位教授曾經說過:“大學真正成功的地方在於你30年之後還能用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應該積累的,也是平日的課堂中學不到的。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3

在這次的三下鄉活動力,我有幸參與了我們“綠芽”組織的“探訪校友”活動。在參加活動之前。在參加活動之前,我們就開始準備採訪的材料,收集校友的信息,整理採訪的提綱,學習採訪提問的技巧……我們儘量做到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隨着約定採訪時間的逼近,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可是激動中也有一些苦惱。激動是由於我可以通過這次採訪和那些已經離開學校幾年或者幾十年的前輩們學習經驗,而苦惱時因爲我怕因爲年齡代溝會影響我們溝通和交流,就這樣糾結着,我和隊友們來到了採訪地點與勞老師見面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勞老師他的性格十分地熱情開朗,對人和靄親切,完全沒有我預想的代溝。畢竟我們在同樣的校園度過我們一生中重最寶貴的青春,彼此有着親切與溫暖

97年畢業的他,出來工作已經16年了,當我問及他的大學生活時,他嘴角充滿了微笑“大學生活是充實的,是難忘的,是值得讓人留戀的。”雖然那時候的校園不美,瓦房子成堆成羣,宿舍的生活不方便,但是他還是很留戀,因爲那時的老師帶給了他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所以他不管多忙,也會堅持每年至少回一次母校,探望老師。通過談話,我瞭解到作爲一個老師——教育工作者,他也不輕鬆,同爲他所工作的地點是麻章二小——是一所市中心小學,彼此之間有着競爭,所以他要面對一定的壓力,而且還要不斷學習。我還了解到,作爲一個來時,控制好課堂和學會與小孩子相處,那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瞭解小朋友的興趣,然後就根據他們的興趣管理好課堂,控制好課堂。勞老師分享的這些經驗,對於促進我們整個三下鄉活動的完滿完成由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交給了我很多經驗,爲我們以後的工作道路打下了基礎。

校園裏的花一樹一樹的怒放,生命就這樣的有活力,想着採訪勞老師的情景,我相信,只要努力,三下鄉會給予我很多的收穫,很多感動。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4

由於我七月份去了貴州支教,所以七月份的尋訪工作我並沒有能夠參與進去。七月底回到長沙之後,過了一段安閒的日子,然後接到了學長的電話,說是聯繫到了一個校友,具體的採訪時間也定下來了。

七月流火,長沙在經過那麼多天的高溫炙烤後終於涼爽了起來,但我們尋訪校友的工作卻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繫,我們有機會採訪到了正在做房地產工作的許利民學長。

採訪的那天正處週末,採訪地點定在了長沙理工大學附近的一處售樓部,許利民學長在接受我們的訪問之前,先在此處理了一系列工作事務,我們懷着矛盾的心情坐在一旁等待,有着佔用學長寶貴時間的不安和期待採訪快些開始的急躁,就在我們如此忐忑的時候,許利民學長放下了手中的事,微笑着對問我們說:“你們有什麼問題,開始問吧。”

簡單的襯衫,休閒的西裝褲,手上一串佛珠,普通得平淡的裝束,沒有我們想象中縱橫商海的該有的煙火氣息,靠在沙發上,笑眯眯地回答我們的問題,言語間隱隱透着低調的文人風範,爽直間又頗有些儒商的韻味。這是我們最初採訪許利民的感覺。一小時的採訪,很多樸素卻真實的東西透過他的話傳達給了我們,這位經歷非凡的學長告訴我們說:“我覺得人生很簡單,與人爲善,腳踏實地,好學上進。”

在同許利民學長揮手道別後,我們看見學長又投入了工作之中。“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學長彷彿在用他的行動詮釋着這句話的含義,這次採訪,我受益匪淺,不論是在採訪技巧上,還是在人生經歷上,都得到了豐富。聆聽別人的人生,自己也能從中受到很多啓發。

不過這一次採訪中最艱難的任務——確定採訪對象和採訪時間,是由學長完成的`,所以我並沒有過多地體會到採訪有多難。之後由我來負責聯繫另一位校友時,我感受到了聯繫成功有多難。有些校友本身不習慣接受採訪;有些校友很忙,經常沒有時間,甚至不在本地;有些校友要聯繫到還需通過祕書或助理等關卡。所以要聯繫成功一名校友併成功採訪他寫出新聞稿來,程序很多,並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事。

但不管怎麼說,通過這半個暑假的尋訪,自己還是感覺收穫了一些難以言說的東西。雖然寫稿子讓我覺得很辛苦,五千字使我感覺頗有些江郎才盡的意味了,但是比起其他人特別是兩位組長的辛苦的聯繫工作,我覺得自己問問題寫寫搞實在是輕鬆無比。

如果沒有整個長沙校友暑期尋訪小組的共同努力,我想任何一篇尋訪校友的採訪稿都不會像如今這般順利完成,沒有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暑期尋訪的工作也不會這樣讓人難忘。

尋訪校友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不僅是同校友交流的感受,還有小組協作的經驗。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5

校友是我校的一項資源,也是我校的一個特色。學校本着“高興走進來,高興走出去”的原則,本着讓每位校友都能得到母校最好的服務。而作爲在校生的我們做好訪校友的工作,早已成爲學校的一項工作重點,也是讓我們認識校友、認識學校、認識社會的一個捷徑。校友的工作讓在校生、校友、母校、社會形成了一個圈。作中圈中的一部分,任何的元素都是不可少的,因此校友的工作也變得如此的重要了。爲了對學校的進一步瞭解,對社會的早知,

我們走訪了鄭優學長。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下午4點我們趕到了鄭學長的工作地——寧波分行江東支行,首先我們瞭解了一些基本情況,緊接着鄭學長就認真的與我們講述了他認爲的現代大學生應該是怎麼樣的來研究、生活、工作。從學長口中我又瞭解了一種不一樣的研究、生活、工作。這些對我起着很多幫助。 “臺上一分種,臺下十年功。”“吃得苦中苦,主爲人上人。”這是02級校友鄭優的座右銘。學長通過自己的大學經歷以及現在的工作經歷給我們上了

一課不一樣的人生課程。在進大學後一定不要空下來,要來斷的研究、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在研究上並不要單單的只注重本專業所涉及的幾門課,更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另專業上也有所突破。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的讓知識來包圍。從研究中要不斷的思考,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學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只有思考才能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因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發,展望未來自己的工作。服從現在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精力無限的投入。自己的工作就好比是自己的生活,要好好的享受工作的同時也必須付出。從原來的計算機專業到後面進訂單班,這中間還是有鄭學長自己的看法的,這也是對我們的一個很好的教育例子。在起初研究中,鄭學長就對銀行這個方面有着強烈的愛好。所以在學着計算機同時,也試着去接觸了銀行方面。這樣一下來,原來這方面纔是學長學的愛好所在。所以在接下來的訂單班招生中,以優越的成績進了。在結業後被分配到寧波分行江東支行工作。雖是從最低層的零櫃做起的,但是鄭學長並沒有什麼抱怨的'。而是認真負責的工作着,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時,也幫着同事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他認爲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但是不付

出那是一定沒有回報的。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爲自己努力,相信總終點就在前方。不僅僅在工作上要認真負責,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一天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的。面對不同的客戶羣就得用不同的方式,但是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這是鄭學長後來說的。鄭學長還說,對於這個職業是自己所喜歡的,也是自己今年要奮鬥的方向,無論在工作

還是生活中碰到什麼難的事,他都會以一種“打不死的小強”的精神來面對的。時間過的飛快,我們的採訪花費了學長不少時間,在我們臨走時學長還親自面帶微笑的目送我們離開了寧波分行江東支行的辦公大樓。雖是那麼的一刻,但是我們收穫的卻是那麼多、那麼真。轉身看看前面我們走過的路,再回來看看前面路,相信我們都能成功的走過。大學,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我們來了。大學,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我們來了。大學,一個讓人展望未來的地方,我們來了。大學,我們來了。這次的尋訪之旅,不僅讓我們明確的未來的路走到何方,又該怎麼樣去走。這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有了一個度。讓

我們牢記這些,讓我們踐行這些,讓我們收穫這些。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6

也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會茫然不知所措,面對選擇不知何去何從;也許,年少輕狂,無所畏懼,不懂得珍惜與把握;也許,沒有經驗地一路狂奔,會走很多彎路。在經歷過起起落落、風風雨雨,纔會恍然醒悟,原來自己要的是那麼簡單,自己想要擁有的是那麼簡單。放下心,心無旁騖地做最真實的自己。人生的成功就在於每一天都在進步,就算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題記

剛收到佈置下來的暑假作業時,我就懵了……校友?自己纔剛剛上完大一,根本不認識幾個校友,去哪裏找呢?剛開始,我很是苦惱,看着開學的日子漸漸臨近,我更是不知所措。就在一次偶然中,我發現我加入的社團裏有許多前輩,而且很多都是社團的發起人,現在他們已畢業多年,都相繼步入職場,一路走來,想必定有很多收穫和感想。就這樣,我通過網絡的方式聯繫到了一位學長。雖然這位學長和我不是同一專業,雖然訪談也是通過網絡,但是通過和他的談話我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也是我以後成長路上爲鑑的友人。

他入學於20xx年,專業爲註冊會計,期間還在吉林財經大學讀研,現在已經工作了。雖然工作不久,可以說是職場新人,但是從他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的.穩重、老練。我們的談話從大學生活開始,我的訪談之旅也拉開了帷幕。

說起大學生活,從他的語氣中可以聽出他對大學生活的無限追憶。他說着七年前的江財,我說着七年後今天的江財,今昔對比,凸顯了江財的變化之快。我不知道,三年乃至以後,當我也離開江財,這個我生活學習了四年的地方,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之後,聊起了他從大學一直到步入職場的感想,從中我獲益良多。現在就學長說的話我做了如下總結。

一方面他能堅持自己的夢想,讓自己的理念與時俱進。又可以在事業的起步階段踏踏實實埋下頭謙虛地工作在底層崗位,這說起簡單,但是我相信我們每一位聽到後心裏都沉甸甸的,因爲他確實用自己的事蹟告訴我們人生貴在堅持二字!另一方面,他說到了對於夥伴的珍惜,可以非常幸運的擁有這些好朋友與他站立在公司的風頭浪尖,直面每一個挑戰和挫折。那些真正能夠讓你放心把後背交給他的夥伴每一個都是彌足珍貴的!他還告訴了我優質人脈的作用。因爲一個人的事業在他看來一部分在於自己基本知識的建立,這不僅僅是課堂裏的,還有那些需要自己體會的東西。

另一部分就是人脈,而且要優質人脈!人脈包括優質人脈、普通人脈、潛力人脈。只有在靈活運用自己優質人脈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基本知識的運作,纔可以最好的發展本身的事業。最後他還說道,大學裏面是培養一個人心性的重要時期,不論如何,都要認真度過,因爲這一段美麗時光再也回不來了。雖然他畢業的時間比較晚,可是現在也成績斐然。而他讓我明白的是鍛鍊無時不在,學校社會一個樣!他談及歷練和成長的同時還不斷強調學校的重要性。其中,他說過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自古以來,學生都知道校園是個鍛鍊的大熔爐,可是時間總會抹去些東西,直到從裏面出來才恍然大悟,所以絕對不要說學校不好,是自己走的不夠而已。”學長的話讓我想了好久。

雖然採訪學長的時間不長,但通過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談話,我感覺就像和學長面對面一樣,我收穫頗豐。也很感謝學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我交流。

這次來我們不光僅僅是採訪,更是一種學習,學長幽默而深刻的語言,睿智而開明的觀點,深深地影響着我。我也將步入大二,也要學會認清自己,學長一席話,也讓我對以後的路有了新的思考。

校友採訪心得體會7

總會有一些事情、一些人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撼動我們的靈魂,恩賜於我們不可思議的成長還有很多人,很多曾經激盪着我們心靈的話語不能一一記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這方面付出的多了,在另一方面必然會失去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當前該做什麼。有多少人的仕途是在大學期間呼風喚雨到了社會還能泰然處事的?撒貝寧也許是讓很多法科學生羨慕的一個神話,但是,不管什麼時候,撒貝寧只有一個。並且,成功從來都不可以被複制,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並不在於他比別人付出了多少,而在於他的成績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訪談的時候,我們喜歡說談一下經驗,說一下體會。經驗是自己經歷的體驗,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會有體驗。哪怕很簡單的一件事,長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鹽是鹹的,我們從此知道鹽之所以被稱爲鹽,是因爲它是鹹的,可如果不親口嘗一下,怎麼會知道鹹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人生像是一個圓圈,走走停停,曲折去不曾走遠。他人的經歷中是作爲標榜將我們的棱角磨平,於是,我們在原地幾平米的地方兜兜轉轉。圓啊,這是一種標榜是的模仿,模仿是一種研究的方式,但是研究的前提是要確認所學的是適合自己的`。對的就一定是好的嗎?我們的路途中遇見的困難並在不斷的克服中成長。

這纔是我們應該從師哥師姐身上學到的。今後的社會是由我們自己來闖蕩的,沒有人爲我們開路,沒有人爲我們鋪路,我們要成爲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衛士,爲自己的未來與希望添磚鋪瓦。這纔是我們最正確的選擇!每正如程遠臣師哥說的那樣:這是我的經驗與經歷,如果可以給你們啓發我會很高興,如果說錯了,你們也可以改正並給我提出來,這給沒有絕對的對錯。

所以我們應該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找路去吧!

在採訪時與很多優秀的學長學姐交流,瞭解他們成功的人生經歷。幾乎所有的學長學姐都婉謝“成功”一詞,但在我看來,他們確實是成功的,至起碼是人生階段的成功。我也確實能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每一位接受採訪的學長學姐,都給我不一樣的感覺。有散發濃郁學者氣息熱情的紀委副書記程遠臣師哥;也有從事栽培祖國花朵幼兒教育的王典美師姐;有在威海一中默默耕耘的政治老師黃進淑師姐;還有在威海一中高三前線工作的李麗學姐。他們既有各自的行業特徵,也有各自獨特的性格魅力。

每個人的話都有它的道理,精闢有親身的體會。採訪中有幾句話讓我記憶尤深:

1、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是啊~~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前提是要有選擇的資格。研究就是那必要的前提。口袋裏只有十塊錢的時候,你憑什麼選擇是吃牛排還是龍蝦,你沒得選擇,即便是要一碗麪還是不帶炒肉的。自身的硬實力決定了生活的舒適程度。

能夠在自己所屬的舞臺上站住腳,靠的是硬實的兩條腿,大學生活並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它只是序幕。所以我們要努力研究天天向上。

2、時不我待,事不我待——爲未來奮鬥!師哥說他之所以成功,是他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將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所以他總是很積極的去追求。明白起點有多高,事業就有多大。

3、工作是爲了讓生活更好的途徑,但不能爲了工作丟掉生活。

一個好好生活的人,他的時間應該分爲三部分:勞動(工作或研究),享樂(多多的課外活動,接觸社會),休息。

當然,在整個的交談之中,我們也深切體會到他們回味大學生活的陶醉。離校數十載,他們依然情繫母校,總會找機會回母校看看,尋找當年梧桐樹下的腳印。也許,等我們匆匆歲月行過。回首,我們也會撫手母校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