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聽聽那冷雨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1

迷濛中,一個模糊的身影愈來愈近。一身素白絲綢旗袍恰到好處的包裹在纖細的腰身上。無不彰顯着一個水鄉女子的娟秀氣質。承襲了水的柔美和雨的多情。撐着一把赤紅色的油紙傘嫋嫋婷婷的雋步在這水鄉烏巷中。

嘴裏輕輕哼唱着小曲,天街小雨潤如酥。

雨瀝瀝地嗒在紅傘上,但卻被溫柔掩埋了,於是也變的乖巧,和諧的順傘的弧度滑下。

紅傘的'色澤映紅了女子的面頰。白裏透紅,紅裏忖粉。

女子住足,眼神恍惚,搖散不定。望盡了長空,也無人浸入眼簾。只有這細細的小雨,無聲的滋潤着每一個生命,同時也陪着她寂靜的等待。

乾淨的青石磚被雨淋洗的透出光亮來,古老的圍牆上的漆斑斑駁駁,只留下光禿的頹敗。雨淋過,頗顯衰老,溼漉着沁出一股股陰陰冷冷的嘔人氣味。

也許這女子想起了什麼。

長亭那晚,驟雨初歇,惟獨蟬在悽悽歷歷的鳴叫,一遍一遍的重複着那人的名字。

曾經的曾經很喜歡,黃昏吹着風的軟,星予在無中閃,細雨點撒在花前。

那個有雨的日子,象輕塵一樣你瀰漫在空氣中。新抽條的柳絲與細雨深情的糾纏不休,不舌纏綿的細訴一個個不爲人知的祕密。雨點滴滴浸入緊緊相握的雙手中,被皮膚吸收。此時雨水變成了膠水,粘住了手,粘住了步伐,也粘住了彼此的心。風雨交加的日子裏,無晴卻有情。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如今,終日凝眸,凝眸處,又添一段新愁。

凝望,凝望。還是始終如一的乾淨青石路,乾淨的眸子。

雨冷不丁的下個沒完沒了。煙雨朦朧。

恍惚間,一滴冰冷的液體劃過指間。微微閃動的目光。還有那滴冷冷液體承載一切有雨的日子。

悄悄劃過,真不知道。是雨還是淚。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2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此刻想來是對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裏因爲始終記掛着田裏未乾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得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爲心裏惦記着田裏的活,因爲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爲看到每一天對着雨發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厭惡的雨”。因爲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期望雨能立刻停”,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爲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的,因爲我們看世界看事物並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向被人們認爲“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爲打心眼裏不願意它的出現而變得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此刻乾旱以後,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曬成黝黑的臉會因爲雨的出現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爲它的出現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得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爲雨的出現而變得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着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拍翩翩起舞,也期望它能夠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厭惡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爲我們的那顆心啊!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3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現在想來是對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裏因爲始終記掛着田裏未乾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的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爲心裏惦記着田裏的活,因爲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爲看到每天對着雨發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討厭的雨”。因爲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希望雨能馬上停”,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爲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的,因爲我們看世界看事物並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們認爲“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爲打心眼裏不願意它的出現而變的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現在乾旱以後,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曬成黝黑的臉會因爲雨的出現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爲它的出現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的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爲雨的出現而變的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着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討厭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爲我們的那顆心啊!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4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傘撐着。而就憑着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在余光中先生眼裏,“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着的”。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着對昔日家園憂愁之思的文字。

余光中的作品總能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他將他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象力詮釋給讀者。同一篇文章每次讀後都有不同的感受。這篇有這強烈音樂感的文章吸引着我。用長短句,韻律感讓它琅琅上口。這是一篇像詩一樣的散文,文字凝斂生動而富有韻律,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爲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柯靈曾評論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

都說鄉愁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李白杜甫是這樣,蔣捷趙師秀也是這樣,余光中更是這樣。鄉愁這場雨從秦漢下到唐宋,從唐宋下到現在。到處都聽的見這雨聲,淋淋瀝瀝,淋漓至今。似乎那發黃的紙頁也沾染了鄉愁雨的潤溼,悠幽幽地向我們傳達着千年之雨的氣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還是喜歡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5

“從傳說落到現在,從霏霏落到湃湃,從檐漏落到江海,問你啊,蠢蠢的青苔,一夜的雨聲說些什麼呢?”這首詩《雨聲說些什麼》,讓我認識了余光中。

閒暇之餘,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

“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煙雨茫茫,蓄着絲絲寒意,嘀嘀嗒嗒,淅淅瀝瀝,如斷珠一躍而下。春雨綿綿,打溼了老人兩鬢白霜;冷風悽悽勾起了老人的思緒。朦朧中是那鄉愁,透過雨什麼也看不見,對故園的思念一點點,讓雨來訴說。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身在異鄉,看不見故園的杏花春雨,看不見牧童遙指的杏花村,看不見細雨浥輕塵……作者借雨寫愁,化用了中國的古典詩詞,把自己心頭憂憂的`愁緒融於景中,我想,這也可見了餘老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吧。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小精煉的文字,沒有各種華麗的詞藻,卻可以讓人有所觸動。“聽聽”“看看”“嗅嗅聞聞”“舔舔”把文字上的雨寫活了,雨好像有種多樣的情態,撥動了心絃,滋潤萬物。

少年聽雨,那時的雨是奔放歡樂,顯現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風華正茂;中年聽雨,是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滄桑;白頭聽雨,是古屋中想到的亡國之悲痛。餘老一生飽受分離之苦,嚐盡了漂泊異地,久不見故園的心酸,如風雨中行船的客舟,找不到歸宿。

小時讀“小時的傘”、“溼了的鞋”,只覺句子有一種風趣和可愛,如今再次回味,才明白那其中蘊含着的是余光中美好的回憶和對過往留戀。

古屋不再,且聽聽那冷雨,且聽聽雨訴說的鄉愁。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6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着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雨傘撐着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直這樣下着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爲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裏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爲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爲每一句話都這麼美。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7

像喜歡王維的詩一樣,一直很喜歡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余光中的筆彷彿有一種魔法,可以將文字變成石上的清泉,鬆間的明月,或是空谷的幽蘭……他的文字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感,假若你在雨夜半倚軒窗,看雨打芭蕉忽地一陣箏音入耳,那便是我讀余光中的文章的感覺了。就像這一篇《聽聽那冷雨》。

“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文章緊扣一個“雨”字,說雨可看、可嗅、可舔、可聽。他寫江南的雨,寫的雨,寫美國的雨,寫四川的雨……雨纏纏綿綿如夢境,悽悽切切如情思。於是作者的思鄉之情,也如雨般飄飄搖搖瀰漫在字裏行間。

文章一唱三嘆,洋洋灑灑。以第三人稱敘述,縱觀全文可知是“他”在廈門街雨巷中的思緒。“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以“雨”的角度,似乎涵蓋了“他”一生滄桑事,而余光中先生內心洶涌激盪的情感亦濃郁地進躍全篇。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8

我喜歡朱自清的清新婉約的美得純潔,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歡這幅真實的景物,喜歡作者內心深處真摯情感的表達。楊朔的《茶花賦》,寫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霧罩的迷惑,但峯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喜歡作者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當然更喜歡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主要寫了春寒料峭時漫長的雨季,“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細細嗅着雨味,清清爽爽新新的那種。但大陸的雨“無論是疏雨離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少年聽雨,紅燭昏沉。中年聽雨,江闊雲低。白頭聽雨,亡國之痛。”我們知道,人生的不同階段,聽雨所感亦不同,但不管何時的雨,都會讓我們那顆敏感的心泛起漣漪,激起那溼淋淋的靈魂。

讀完此文,難免心生惆悵,這樣的悽苦源於內心,源於身臨其境所感。彷彿看到作者孑然獨行,在異地,在悽迷的雨中,漂泊異鄉的遊子都曾有過的那種孤獨與思鄉的情感。讓我們不禁想起那“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確,雨可以寄託作者的悲喜,月可以承載離別的相思,風吟唱人生的'豪情,雪演繹着人生境遇的起伏。

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無不昭示着人們的心情,雨帶給我們無限的惆悵與哀思;悽苦與迷離。雪寓意着美好人生,揚揚灑灑,但生命是那般的短暫;風給我們帶來四季的變換;總會憶起秋風,會想起多事之秋,看到那片片乾澀枯黃的枯葉紛飛,絕望離去,又是怎樣的一份傷痛;薄薄淡淡的青霜不禁心生涼意,只有在清晨的勃然一笑,那種冷美也只不過是個瞬間。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9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現在想來是對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裏因爲始終記掛着田裏未乾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得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爲心裏惦記着田裏的活,因爲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爲看到每天對着雨發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討厭的雨”。因爲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希望雨能馬上停”,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爲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的,因爲我們看世界看事物並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們認爲“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爲打心眼裏不願意它的出現而變得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現在乾旱以後,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曬成黝黑的臉會因爲雨的出現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爲它的'出現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得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爲雨的出現而變得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着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討厭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爲我們的那顆心啊!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10

我靜靜地聆聽靜靜的世界以及我靜靜的內心。

草木從土裏鑽出來,靜悄悄的,無聲無息。鳥兒破殼而出,身旁的母親靜靜觀察,摒住了呼吸,彷彿一切都靜止,等待孩子的降臨。當雨從天空下落,滴滴噠噠,清晰可辨。

在閱讀過很多書後,我開始喜歡上哲理的書。不是因爲浮華,也不是因爲耀眼。只是每閱讀一篇哲理文章,總能洗滌一次心靈的污垢,讓人有如入禪院的空靈與清淨。

《聽聽那冷雨》這本書是精美哲理文章的薈萃,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這是一場雨。一場冷雨,下在心田裏,潤溼心中那片乾燥的田地。讓這片田地上盛開五彩繽紛的花朵。引來無數只蝴蝶,在花與蝶的世界裏,這場冷雨靜靜地下着,彷彿落下就是它的職責。

有人或許會認爲哲理書是那麼枯燥,更何況,它應是被經歷過人生冷暖的.人品讀。而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爲我們不夠成熟,所以我們需要這些已經歷人世滄桑的智者來指引方向。正是因爲我們還不那麼老,我們纔有跳躍的思維,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它。

三歲的孩童說着美好的夢想,談着無拘無束的生活,我們會認爲他們如此天真,就像上天賜予的精靈消除人們的苦悶。六十歲的老人說着童話,我們爲認爲他們有一顆童心,他們熱愛生活,他們未曾老過。而我們,這個年輕的年齡,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我們若談這些,會讓人覺得不成熟,甚至是幼稚。

我們所需要的是一顆純潔的心靈,卻並不是充滿童稚的心靈。我們的心靈不是讓別人來品讀,是讓自己來感受的。我們需要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對未來的憧憬和對錯誤,對黑暗的排斥與自省。

我們應懂得,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而我們又將勇往直前。那麼我們首先要學會聆聽世界的旋律,保持淳樸的心靈,讓這顆心靈去飛翔!

往往靜才能出智慧,阿基米德靜靜地在陽光下研究他的圈圈畫畫,居里夫人靜靜地煉着鐳……

你我都該靜靜聆聽,靜靜思考,靜靜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