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讀了三國演義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作者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

這部小說以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鬥爭爲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的故事。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在這幅畫上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我深深陶醉其中,這裏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武百官使盡心機、鉤心鬥角的紛爭,同時也不乏風花雪月的愛情和情意深長的友誼。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讓人忘卻了這是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講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

它以戰爭描寫爲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在書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典型人物如:張飛、趙雲、典韋的勇猛,劉備的仁德,魯肅的忠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陰險狡詐的曹操,作者把各個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讀完《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後,不但豐富了我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還從書中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像周瑜一樣心胸狹窄。要向諸葛亮學習,足智多謀、寬宏大量,以積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爭四起,羣雄爭霸。最大的三方勢力是劉備、曹操、孫權,他們各自演變成了蜀魏吳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時而聯合抗魏,時而各自爲戰,其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最後魏國經過一系列戰爭一統天下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只箭,暗地裏卻讓工匠們偷工減料讓他完不成任務,他好藉此殺了諸葛亮。可沒想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卻命令手下連夜紮了一千個草人,周瑜得知後十分不解。到了第三天晚上,諸葛亮命令士兵在船頭和船尾各綁上五百個草人,船行道江中心讓士兵們擊鼓。此時正是大霧天,江面什麼也看不清,隱隱約約看見一艘船,鼓聲震天,船上站滿了人。曹營內頓時大亂,曹操命令弓箭手向船發起攻擊,頃刻間成百上千只箭齊刷刷地向草人射來,過了一會諸葛亮命人調轉船頭,繼續擊鼓,眼看草人扎滿了箭,諸葛亮就下令回營。岸邊周瑜已經等候多時了,他看見滿載而歸的箭,對諸葛亮增加了幾分佩服!論文有諸葛亮,論武就是趙雲了,在長阪坡時他單槍匹馬地衝進曹營救了劉備的夫人和兒子阿斗。最後他用一支長槍,一把寶劍殺死了敵軍六十多人,成了聞風喪膽的大英雄!

我之所以喜歡他們,是因爲諸葛亮有智有謀、敢於拼搏、冒險。趙雲忠肝義膽,誓死保護主公。他們身上我學習了做事要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問題,可能結果會更好,做一個忠誠的人,不能辜負朋友對我的希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每當我讀到《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時候,我內心都十分的敬仰諸葛亮,他真不愧是智與勇的化身。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知識淵博,爲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蜀國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

《草船借箭》主要講的是赤壁大戰時期,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智,於是就叫他三天趕造10萬支箭,明知是辦不到的事,沒想到諸葛亮一口答應了,後來諸葛亮,假裝發起進攻,諸葛亮知道曹操疑心大,不會水上交兵,於是用草船騙到10萬支箭。

讀完之後,我內心十分敬佩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考慮到第三天的風可以讓他順利借箭。心胸狹窄的周瑜,看到足計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自己一招,便心懷妒忌,還想置諸葛亮於死地。周瑜不但有妒忌心,而且又十分狡猾陰險。諸葛亮揭露了周瑜忌賢妒能、心胸狹窄的本性。

我不由得想起數學家華羅庚爺爺,華爺爺能夠說是知識淵博,名揚天下了。但是他在讀小學的時候,學習也不好,算術常不及格。在這種情下,他沒有灰心,更沒有妒忌學習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經過刻苦發奮,華爺爺最後成爲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然而,華爺爺沒有停止腳步,他發現了並推薦陳景潤叔叔,去摘取數學的王冠。華爺爺這種刻苦發奮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以前,我每次考試後,成績不理想,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與別人的差距,錯在什麼地方,而是灰心、失望,外加對優等生妒忌,回想起來,多慚愧。

妒忌這個東西,害人誤己。我們必須要從小杜絕它,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在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其中,《趙雲救阿斗》這個故事讓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一場戰鬥中劉備的甘,糜二夫人和公子阿斗被衝散了,趙雲苦苦追尋,終於在一羣逃難的百姓中找到了甘夫人,趙雲英勇奮戰,衝出了層層包圍圈,終於在一個枯井旁找到了糜夫人和公子阿斗。趙雲浴血奮戰,終於救出了公子阿斗。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起了五月十二日四川大地震所涌現出的英雄。在這場大地震中,武警叔叔冒着生命危險前去廢墟內尋找姓存者,手指甲都刨光了,鮮血直流,幾天幾夜過去了他們吃不飽睡不足,但他們毫不退縮,他們仍然繼續忙碌着。記得我在電視裏看到一位武警叔叔倒下了,在附近的醫院醒來時,他一下子爬了起來護士看見了,連忙說:“你千萬不可以再去了,你現在的身體很弱,如果再去的話,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他說:“災難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多一個人,就說不定多救出一個人。”還沒有接受記者的採訪,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他們的領導說:“這位武警戰士已經救出五十多個姓存者運送出三十多個傷病員了。”這場災難中,各行各業所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他們使我知道了中國人是不怕困難的,是英勇無畏的。

無論是古代的趙雲,還是現代的武警叔叔,他們身上英勇無畏的精神使我知道了今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勇於面對,勇於挑戰。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寒假裏,我和爸爸一起讀書——名著《三國演義》。當我讀到“草船借箭”這一回時,不覺心生疑惑:“咦,諸葛亮這樣真的可以借到箭嗎?”

我和爸爸討論起來。首先古代航行,用的多是木船,一旦遇到火攻,便火光沖天,化爲灰燼。而諸葛亮用的是更易起火的草船。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就因被火攻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以曹操之智,難道想不到用火箭一舉擊退敵軍嗎?

其次,十萬支箭一齊射出,那是多麼大的量呀!怎麼可能每支箭都插入草船,卻沒射穿船隻呢?如果諸葛亮真的採用這種借箭的方法,那草船早就被射成了馬蜂窩,可能在河中央就已經解體沉船了。

最後,這十萬支的數量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難不成這些士兵冒着“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地擠到船邊,一支一支清理出來?或者他們早與曹兵勾結,讓曹兵射出十萬支箭,一支不多,一支不少?

爸爸笑笑,告訴我《三國演義》裏很多都是作者的文學創作,並非真實的歷史情況。爸爸還鼓勵我,讀書時有自己的思考,是把書讀懂、讀通的第一步。

爸爸看着我,感慨道:“你不像我們小時候,只會讀死書。時代可真是變了呀!”爸爸說的時代改變,現在的我一知半解。但我知道,他永遠是我的英雄老爸。讀書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就在和爸爸的相談中,充盈在我的心間!

三國演義讀後感6

“隨着長江向東流,海浪會找到一些英雄……”《三國演義》是以三國——魏、蜀、吳之間的鬥爭爲基礎的。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金朝統一的一系列故事。它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真正的英雄,心胸狹窄的周瑜,充滿正義的張飛,關羽,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大膽的曹操......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諸葛亮和張飛。因爲諸葛亮巧妙的計劃,無論是吳棟的訂婚還是/[/k0/城的歌唱,即使在他死後,馬岱也殺了魏延,諸葛亮把仲達嚇跑了。。。他的“戰略”層出不窮,充分體現了他作爲“軍事顧問”的智慧和才能。正是因爲這些特點,我喜歡“臥龍先生”的形象。我喜歡張飛的“粗而精”的性格。他“粗暴”的性情直截了當,不計後果,他勇敢地頑強戰鬥。他在當陽橋的吼聲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當他在古城會時,他已經提出了他的正義事業,併爲關羽報仇。他和劉備開始進攻蘇州。然而,張飛的性格也有一個“好”的性格。除了粗暴之外,不乏溫柔和智慧。劉巴楚投降了,並面對了劉巴的不敬。張飛很生氣,但沒有抱怨。閆妍寧死不屈。張飛尊敬黃,接受閆妍爲將軍。利用瓦口關顯示了張飛性格中的智慧。“粗而精”使張飛成爲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諸葛亮的“知識”和張飛的“勇敢”值得我們學習。只有勇敢和有知識的人才能有所作爲。要是“勇敢”能魯莽行事而不謹慎就好了。如果只有“知識”可以使用,只有一些技巧可以用來解決問題。這不公平。因此,兩者不可或缺。只有具備這兩種品質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並完成某件事。

讓我們勇敢而有見識。讓我們足智多謀,勇敢頑強。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的對手,你都會戰勝它,戰勝它。讓我們讓你一步步擊敗“敵人”,走向成功。

三國演義讀後感7

許久之前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直到現在,每當想起三國中的`蕩氣迴腸,熱血激情,總令人內心有說出的感慨。

從開始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三分天下到最後的天下歸晉。演繹出了一幕幕血與淚的故事。

其中,我最爲敬佩的人是曹操,但是書中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的人,雖然如此但他個方面的才能依舊是那麼顯著,他在亂事之中統一了北方,擊敗了少數民族,同時魏也是三國中最爲強大的。曹操是三國的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他善於招攬人才,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

劉備能夠成爲一方霸主靠的是仁義的名聲,與當時依舊對漢室忠誠的人才。孫權他卻只能夠守基業,並不能夠像他哥哥孫策一樣,有能力去打江山。

三國裏面包含了各種人與生俱來的性格:正直、驕傲、奸詐等等,包含了善與惡。關羽是那正義的化身,他勇猛機智,敢於和任何惡勢力鬥爭,是令曹操感到畏懼的她。

諸葛亮在書中看來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名流千古。阿斗是蜀國的後主,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可以說是一個爛泥敷不上牆的人,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君主之下,諸葛亮仍用自己的生命報答劉備的情意。

一本三國夾雜了千種味道,令人回味無窮。同時也體現出了各種情懷。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心。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羽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爲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着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着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着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鬆……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爲,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裏,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着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爲王,我卻一直在心裏稱他爲“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爲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千年不變的精魂,蕩氣迴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裏面有許多精彩的英雄大戰,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話說三國時期,天下大亂。這時,有三個國家最爲強大,他們互相對立,互相爭戰,這就是“魏、蜀、吳”。吳國有一座城池,叫做“荊州”。但不幸被蜀國搶去。吳國派兵去攻打,結果三次失敗。此時,吳國有一位年少的人,叫陸遜。他毛遂自薦去奪回荊州,吳皇准許了,並讓他和呂蒙一起奪荊州。陸遜給呂蒙出了個主意,呂蒙連聲叫“好”。

蜀國荊州守將關羽早已視吳國將士爲草芥,又聽是呂蒙和小將陸遜,不禁哈哈大笑:“吳國派他倆來,不是賣命的嗎?”於是點兵三百,令他們堅守城池。周倉前去勸說關羽不要輕視吳國,以防失敗,關羽不聽,還說道:“吳國前三次攻打,不都空手而歸?還損了兵,折了將。再說了,吳國士兵能有多厲害?即使厲害我也不怕!只需三百兵馬足夠!”於是周倉不再勸阻。

幾天後,呂蒙和士兵們喬裝打扮成白衣商人,划着大船過了荊州城外的江,對把守城池的蜀國士兵說:“我們是商船,江上起風了,我們來避險。”蜀國士兵放鬆警惕,呂蒙突然襲擊,帶領吳國士兵一起將蜀國士兵捉去一大半。趁蜀兵混亂,呂蒙又殺進荊州城。吳國兵多將廣,蜀國兵稀將少,毫無防備。呂蒙不僅很快奪了荊州,還殺死了關羽。

這個故事流傳千古,關羽因輕敵而失去了荊州。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考試中困難的題目,我謹慎思考,小心應對,把這個題目解決了;但越簡單的題目,我越不把它放在眼裏,結果出了錯。這可真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啊!這件事告訴了我,困難即使點滴之小,也不可輕視;成功即使就在眼前,也要全力以赴,不可鬆懈,只有這樣,你纔會成爲“戰爭”中的勝利者。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蕩氣迴腸。這本書主要講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東漢政府極力反擊,隨後出現了劉備,曹操,袁紹,公孫瓚等英雄,而東漢政府也快滅亡了。少帝逃出城後被董卓所救,董卓進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小說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部屬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衆的苦難和他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小說還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寬厚仁愛的劉備,多疑奸詐的曹操,正氣凜然的關羽,勇猛異常的張飛,還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諸葛亮,以計謀見長的司馬懿。《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曹操“官渡戰敗袁紹”、陸遜“連燒七百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巧擺八陣圖”等,他們鬥智鬥勇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三國,品味三國演義中的風情與豪邁,走近他,品味他,定會讓你手不釋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蕩氣迴腸的故事裏。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羅貫中。三國記敘了從黃巾之亂到建立漢朝這一漫長曆史時期所發生的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是我國少有的以歷史爲題材的小說佳作。

《三國演義》對人物的描寫非常成功。如對劉備的描寫體現在“仁義”二字上。劉備兵敗後,帶着百姓一起逃難,衆將勸劉備棄民逃難而劉備卻說:“爾等欲害我於不仁不義?”而對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則用“奸雄”二字來描寫。曹操雖有遠大的志向和聰明的頭腦,但爲了實行自己的霸業,不惜殺害忠良無數,還狂妄地高呼:“寧可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

在這本書中,我喜歡的人物不是桃園結義的兄弟和後續的四弟趙雲,也不是曹操的忠良典韋,而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居士。他善於用計,熟知天文地理,聰明能幹。劉備愛才,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輔佐自己,剛開始衆將士不服孔明,但很快,曹仁就帶着十萬大軍殺往劉備所在的新野,孔明知道這一仗一定要打好,於是就設計把曹仁的大軍引到草叢裏,一把火,二十萬大軍就被孔明燒了個精光,使得曹軍大敗。衆將士心服口服,佩服有加。之後,孔明還指揮了很多有名的戰役。我覺得最有名的還是“火燒赤壁”——曹操領百萬大軍東向江南,只因北方人水土不服,無法渡江。只好先操練,龐統施連環計,騙曹操用鐵索把船連在一起,又巧借東風,用火功把曹操的幾萬艘戰船燒了個精光……從這些戰役中,我覺得孔明是個有勇有謀,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讀完《三國演義》後,忽然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也明白了許多:人要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才能幹成大事。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草船借箭”中說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他就派魯肅前去打探,諸葛亮早就明白,周瑜得知後,認爲此人不除,日後必爲東吳大患。因那時缺箭,便要諸葛亮三日內拿出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他的神機妙算,不費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研究他自我利益的人,就像周瑜這樣,智慧的人是精細研究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諸葛亮這樣。研究他人利益,自我也能帶來好處,但只研究自我的利益,反而不能帶來好處。

諸葛亮人人都明白他聰明有才幹,有一次,諸葛亮率領蜀軍北伐中原時,大將馬謖剛愎自用,使得魏軍司馬懿乘機而入,爲了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急忙安排大軍趕快撤回蜀國,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同時下令:把城內所有旗幟藏起來,然後大開城門,並讓兩個書童跟自我一齊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後看到這番景象,很是納悶,忽然他神色緊張,立即下令:立刻撤退。諸葛亮看他走後,長吁了一口氣,對大家說:“司馬懿一向明白我謹慎,必須以爲我是在用計騙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資料精彩,還讓我明白了許多戰略,真是讓人難忘!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以前我曾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但是,這次暑假再一次看《三國演義》讓我有了不同的體會。以前我總是覺得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但是,這次看《三國演義》讓我明白。其實,整本書並沒有絕對的好,絕對的壞。只不過,劉備在對待自己手下和曹操對待自己手下不同罷了。劉備是對自己手下如自己手足,而曹操是夢裏殺人。對自己手下種種猜疑。而且在中國古代,對於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臣反君一種舉動。而對於劉備對於血脈接近的就算是不接天子也是算忠。其實,劉備並沒有把天子接來這明顯是打這“復興漢室”自己做皇帝的一種想法。而老百姓跟劉備,一是因爲劉備姓劉並且,以德服人而已。《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表面是,告訴我們要忠誠、誠信。

但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沒有人絕對的好絕對的壞。我們總是哭,關羽爲什麼死,不想讓關羽死。而狠孫權但細細想沒有劉備不歸還荊州就沒有關羽死也沒有蜀吳破裂。更沒有魏國坐收漁翁利。所有,人都說爲什麼助曹不助漢。因爲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必須走出歷史舞臺。還有剛開始蜀國過於自信而跟吳國斷交,如果和吳國一塊打下魏國則爲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關於劉備和曹操二人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並讓我明白,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全面。

煩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化成一縷青煙隨風飄走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三國演義》 讀後感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我結識到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其實我早就聽別人講過這裏面的幾個人故事,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自己好好欣賞一番。

《三國演義》是我過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著名文學家羅貫中的作品,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結晶。

我好奇的翻開了書的第一頁,是關於作者的簡介,至此我的好奇心更加濃重了,第二頁是裏面故事的小標題,我開始津津有味地欣賞了起來,從此就一直癡迷地迷上了《三國演義》這本小說。

裏面其中有一回讓我感觸最深,那就是揮淚斬馬謖,大概情節是這的,因爲魏國大將不斷戰死,致使漢獻帝重新啓用了司馬懿,因爲他的才略和諸葛亮不相上下,而街亭又是戰略重地,諸葛亮正在選一名有才能又能打仗的將軍來鎮守街亭,馬謖前來報到,但馬謖雖然飽讀兵書,但只會紙上談兵,諸葛亮本不想選用他,但最後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用了他,由於他的疏忽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後,頓時一陣哭泣,命人把馬謖斬首。

由這讓我想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不是一般人能與之相比的,他愛惜人才,任用有才能的人。

劉備他一生招攬英雄,思賢如渴,渴望統一天下,光復漢室,有着偉大的政治抱負,最後由於張,關兩人的死導致劉備心力交瘁,在白帝城病死,從此以後諸葛亮更是謹遵劉備的遺詔,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最後也病死在牀。

《三國演義》是不朽的文學名著,歷史的興衰,前人的品質這是我們需要的,諸葛亮的聰明,賢舉,劉備的愛民如子,關羽的大公無私,張飛的闊達仗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裏面精彩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顧茅廬、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後,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率部南渡瀘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戰爭。諸葛亮率軍隊到達南中時,聽說孟獲在這裏威望很高,遂決定生擒孟獲,感化他。孔明共擒孟獲七次,放了他七次。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孟獲但孟獲不服氣,說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獲。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獲不是詐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殘殺而戰敗。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但卻是用草本植物做的戰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後,用火攻戰勝孟獲,七戰七敗,孟獲輸得心服口服。諸葛亮不但本領高強,又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爲深深地感動了孟獲,孟獲誠懇地說道:“您具有上天一樣的神威,至此之後,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傳爲千古美談。讀了這個故事後,我覺得諸葛亮不但智慧過人,而且心胸開闊。面對被擒住的敵人,他完全可以將其處死,可他不但沒有這樣做還爲他鬆綁、賜酒食,以禮相待,將蜀國佔領的土地退還給他。孟獲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但也被這種寬宏大量的情懷所感動了,由此可見,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拳頭啊!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良多。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贏得人心。因爲靠蠻力解決問題只是一時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智慧去解決深層的問題。所以,當同學之間產生了矛盾我們一定不要大打出手,換個方式,也許就可以把“敵人”變成朋友!我們如果像諸葛亮那樣做就多了一個朋友,少了一個敵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