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中庸》讀書心得

《中庸》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庸》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庸》讀書心得

《中庸》讀書心得1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

《大學》以人的修身爲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爲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衆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中庸》讀書心得2

讀了《中庸》,感覺收穫還是很大的,《中庸》讀後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後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爲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爲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爲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書心得3

《中庸》強調“誠”,認爲“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

跟人認爲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

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爲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

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

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爲。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爲“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

《中庸》讀書心得4

對於環境的理解是隨着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麼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如果換個環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着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後會得出一個什麼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鑽透了之後,反而知道該如何輕鬆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後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後世有所啓迪。以前對於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爲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爲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爲人道的小祕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爲進,是爲了更好地進攻。在戰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麼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的流星之光,只有恆星那並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爲穩妥。

中庸並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着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於平庸。怕就怕,過於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爲是最誤事。因此纔會有“難得糊塗”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並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着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迴旋餘地。

《中庸》讀書心得5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爲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中庸》讀書心得6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於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彙。“中”意爲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爲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後,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於“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着“韜光養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不能完全採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於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複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纔是最難的。

於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閒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於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爲聖人,便是在於他一生始終處於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爲聖人,就在於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於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麼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讀書心得7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通常被認爲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它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哲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四十九篇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爲“四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容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實用的學問,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甚至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勸人們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爲上要不走極端,無不及亦無過之。其中也體現了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詞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孔子認爲,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做到中庸,小人卻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因爲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都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爲他做事肆無忌憚。行中庸之道,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好比琴絃,拉得太鬆,就不成曲調;拉得太緊,就容易繃斷;只有鬆緊度恰到好處,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人生亦如是。

對國家來說,“和”是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口號,我們國家也要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爲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難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說明堅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難的。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慾望,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天性,這種天性使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吃得飽,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於是,我們漸漸不再是僅僅是爲了生存而忙碌,還爲了名與利,爲了無窮無盡的慾望去忙碌,變得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不知不覺中成爲了慾望的奴隸。

只有學習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慾望所困擾,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讀書心得8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爲人處事應該多替他人考慮,多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應該多做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他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職場中人與人相處並不像有些人說的全都是爾虞我詐、欺上瞞下,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真誠相處的。同事之間產生了矛盾,不要針鋒相對、一味地去挑對方的毛病,那樣只會傷害同事之間的感情,無利於職場和睦。首先應該檢討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麼過錯,是否對對方產生了傷害,站在他的立場上審視自己。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難,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中庸》讀書心得9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爲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爲貴的精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衆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幹兼容幷包,使爲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衆,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爲,不要強求,只要屬於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爲什麼自己不那麼富有,認爲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中庸》讀書心得10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冬日裏,我拜讀了南懷瑾老師撰寫的《原本大學微言》。

這本書,對“大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奮鬥之力的好少年。

兒時。牙牙學語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爲我一直認爲,古人學習是十分輕鬆的,而我們現代人學習壓力卻十分大。讀了此書,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我要好好學習,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努力!我要成爲國家棟梁。我要靜下心來!然而,如果只是馳騁於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話,那麼一切將只會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思好問,樂於探究”“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寧靜而致遠”

那麼,現在就要開始制定目標。人分爲一個一個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時區,我們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現在學會了“靜能生慧”“知之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道理。

大學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而已,可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書可及的,讓讀者能“正知、正見、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在字裏行間中處處體現,時興慧解。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社會。現在社會上的人總是十分浮躁、不耐煩、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曾經有個姐姐諾諾,因爲在學習上只求速度不求質量,本來天資聰慧的她,最終只能步入二本學校,與心儀的一本學校高中,因爲不能靜。我希望,大家讀這本書能靜下來,能有收穫!

讀了這本書我收穫多多,我願牽着你的手到這本書中去遨遊!

《中庸》讀書心得11

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爲一種道德觀念,是孔子和儒家尤爲提倡的。中庸屬於道德行爲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爲“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還可以稱爲“中行”,“中行”是說人的舉止、德行都不偏於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總之,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調必不可少的關係。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爲人處世的態度,因爲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於集體的發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箇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中庸》讀書心得12

餘潛心研究《易經》和《道德經》之後,再讀《中庸》,忽然感到有種居高臨下之感,感嘆老祖宗的偉大,深深爲儒家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決不是平庸,這也是缺乏國學教育的世人對中庸的誤解。中庸作爲四書之一,歷代大儒對中庸的解讀可謂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個人感到還是從孔子的言語來解讀,較爲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體全局觀念,避免走極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無過無不及,可謂之中。內外平衡、進退自如、剛柔並濟、張弛有道,可謂之中。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處。

庸,乃是持之以恆之意。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個人做一次好事並不難,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事。蘇軾蘇軾《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筆者曾立志並養成好的習慣,但並沒有堅持下去。這也是餘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緣故吧。

餘作爲一個平常人,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沒有達到"中和"的境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會賦予他應有的位置,萬物都會養育他。這也是易經思想的集中體現。

讀中庸,體會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讀出了人際關係之中的微妙之處,讀出了歷史興衰變遷之道,讀出了宇宙萬事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庸之道,無處無時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餘在慎獨反思之時,常爲傳統文化的精華不能發揚光大而扼腕嘆息。封建統治者標榜宣傳的孔孟之道,乃是孔孟之道的修正主義,而非原汁原味的。真正的孔孟之道是與易經一脈相承的,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是與道、釋相輔相成,教人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

中庸者,餘矢志所追求也。

《中庸》讀書心得1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與大家交流是學習國學經典《中庸》的心得體會,修傳統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顆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出屬於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寶典,《中庸》一本讓人如獲至寶的書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長的引導下欣賞了此書。我的心靈如開啓了一條縫隙,智慧的陽光使我頓悟,現將自己的一點點片面的看法寫下來,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賜教,給予包涵。 《中庸》從字面上理解,便是“執中”之意,但是在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來喜怒哀樂之時的平靜情緒就爲“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爲“和”。通過讀此書,讓我認識到了它是我國儒家經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讀的是《中庸》裏的“道。”“道。”是什麼?道是生命本體的軌跡,淺顯說就是生活的尋常,我們教育從外層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礎的文化,但內層確是在護送他們走過“尋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從大義上講,我們的工作是幫助許多懵懂的心靈探索真實、正確的生命軌跡。作爲教師、長者,我們的確比孩子更深切、更準確的瞭解了生命,但我們當中又有幾個真正的尋到了最本真的道、最準確的道呢?或許,很多人與我一樣仍在尋找。有句話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當這個極具震撼的稱謂響徹在每個從事教育事業的人的心頭時,我們又是否捫心自問敢不敢承負如此之巨的挑戰。

作爲敬德修業的君子應謹言慎行、戰戰兢兢,通常,人在衆目睽睽之下,容易謹言慎行、小心謹慎。一旦自己獨處時,就會喪失警覺心,從而做出不該做的事。卻不知,人間私語,天若驚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們都見過走鋼絲這一雜技,走鋼絲就象徵我們一路的修行,身下是萬丈深淵,每走一步都要膽戰心驚,因爲稍不留神,必會墜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會被外界慾望、名利勾引而墮入地獄之門,人往往忽略一些細節,其實,在最隱微之處更易顯現,就如同黑暗之中一點燈火,卻是那麼清晰明亮。俗語講:細節決定成敗,多少人不注重細節,從而導致人生慘敗,與機緣擦肩而過,由於一時疏忽,結果滿盤皆輸。給人生帶來敗筆,更甚者帶來生命之憂。又有多少人謹小慎微,保全生命,贏得機會,所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英國青年和德國青年走在路上,突然發現地上有一枚硬幣,英國人對此不屑一顧,並從錢上跨過去;而德國青年卻兩眼放光,興奮異常的撿起來。十年之後,再相遇時,英國青年一事無成,貧窮落魄;而德國青年成爲腰纏萬貫的富翁。從這個故事中可見,細節決定成敗,所以老子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李一冉老師的《中庸》十大智,從不同角度解讀人生,開啓我們的智慧,進而過智慧人生。“智者樂水”篇,讓我們明白智者樂,仁者壽,遊戲人間三昧,清靜無爲安詳,念念無滯,止於至善。“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種類,領悟大智之妙,不斷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恆。“智者源頭”中讓我們瞭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迴歸,倘若找到生命的源頭,就不會走到生命的盡頭。“智者不惑”篇則讓我們看到人生在世,迷惑叢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過不惑人生,品人生精華。“知人者智”則是一門處事哲學,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始終立於不敗之境地,使我們人際關係和諧,事業輝煌,人生圓滿,“明辨是非”篇則能夠讓我們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爭,恆順衆生,煩惱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脫。“通權達變”告訴我們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如如不動”“顯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讓人受益匪淺。所以,此書不看,一生遺憾,此書一讀,智慧涌現。

教師如果希望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發展,那麼,我們只有從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顆真誠乾淨的心,不爲私利,去爲孩子描述一個真實生命的形狀。有句廣告語說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師每天與純真的孩子在一起,絕不是發號施令,宣佈清規戒律,來管制、約束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感知一種互相尊重的真誠的生活,感受心與心的交融,讓他們慢慢理解,真實生活就是平實無華中泛着不息的快樂。

作爲教師,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要懂得“人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這種和諧之本就在於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創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享受學習的美與快樂,同時,作爲教師,我們還要以身作則,爲孩子們做好榜樣,不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中庸》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護照,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師肩負着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真是任重而道遠啊。因此,我們更應該以德爲尊,亦慎其獨,完善自我,立好榜樣,心心交融,讓孩子們更容易地進入生命的正確軌道。最後讓我們共修傳統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中庸》讀書心得14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爲什麼自己沒有那麼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