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的心得(合集15篇)

讀書的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的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的心得(合集15篇)

讀書的心得1

當聽說《茶花女》這一書名時,心裏就不知道是有什麼感覺,總想看一看。但當真正讀完的時候,每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不會不陷入沉思的。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小書,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人的命運是基於社會之上,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同時我們也看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法國上流社會的真正嘴臉,以及廣大人民生活的無奈與痛苦。

青年阿爾芒與朋友參加舞會時無意間碰上了當時巴黎名妓瑪格麗特,並深深的愛上了她。從此,便不能自拔,瑪格麗特從沒遇見一個像阿爾芒一樣關心她,愛護她的人,她的心靈自然多了幾分感動,並且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因爲瑪格麗特患有肺病,當她咳血的時候,只有阿爾芒在身邊;當她生病時,只有阿爾芒來詢問她的病情。每次發病時,其他的舞伴都會遠離她,只有阿爾芒在身邊。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女人唯一值得炫耀的資本就是她們考濃妝豔抹而展現出的姿色。一旦它們遠去,女人就失去了一切。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法國社會的冷漠,悲涼,人與人的麻木勾心鬥角,權勢、地位、女人湮沒了人們間的溫暖、和諧以及更深層次的愛。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爲了躲避都市的喧鬧,隱居到巴黎郊外,過起快樂的日子。但是瑪格麗特不是一般人,她的債務是永遠擺脫不掉的。爲了不讓阿爾芒替自己還債,瑪格麗特有重操舊業,這引起了阿爾芒的不滿,再加上當時阿爾芒父親的阻撓,瑪格麗特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巴黎。阿爾芒爲了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在社交場合當衆羞辱她,讓她肺病加重,在生命垂危時,瑪格麗特心裏始終念着阿爾芒,是不是阿爾芒永遠不會來了,是不是帶着一連串的問號和對阿爾芒的思念,她寫下了很多的日記,記述了很多,這也是小說真正感人的地方。在爲他們之間愛情而悲傷時,我們也不該不思考一個社會問題:究竟什麼社會是好的,什麼人際關係是最真的,愛情,恐怕會過期,友情,恐怕是快樂或痛苦時的分享者,是永恆的利益作支撐的友情嗎?這是虛僞的。正想瑪格麗特一樣,原來跟隨她的人,在她病危時,誰會來看她,愛她的阿爾芒來了嗎,普利當絲他的朋友來了嗎?沒有,他們或許都不知道,但也未必。所以真正的友情愛情是最平凡的,也是沒有任何想法的,愛到平凡才是真。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對每個人的態度都一樣,那纔是真正的真人。有人說童年時期的友誼是最真誠的,聽起來可能有點荒唐,但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呢。人最重要的是真誠,和人相處更需要真誠。

不幸的是,經濟發展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人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自私、貪慾、隨着經濟發展都顯現出來了,我想人類誕生之初應該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我認爲經濟高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物慾橫流,金錢主義色彩已瀰漫全球,有誰能阻止人們的慾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知足最快樂。周杰倫的稻香也提到了這一點。

茶花女這一作品,讓人想到很多。

初中讀2書心得2

小仲馬筆下默默爲愛付出的瑪格麗特曾一度感動着我的初三時代。淡雅純潔的茶花,帶着淡淡的雅香,哀怨惆悵的開放。《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正如平日與她形影不離的茶花一樣,帶着一片芬芳和馨香,默默的在風中展示着自己的美麗和渴望,然後帶着對社會的悲憤控訴默默枯萎凋謝。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一切都使這位爲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着一種聖潔的光輝。

曾經的懵懂少年以爲愛情只是默默,只在最後的一霎綻放出動人的華麗。

四年後的今天,再讀了《茶花女》時卻有了別樣的感觸。一個是早已墮落的風塵女子,另一個是稅務局長的兒子前程似錦的上進青年,兩人的戀情從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美貌的眷念開始,就註定了一場悲劇。悲劇的罪魁禍首不止只是當時社會對所謂階級間所謂純真愛情的扼殺,還是內心對不切實際的愛情不切實際的最求。阿爾芒是幸運的,因爲他有瑪格麗特爲他前程的付出,更有父親爲他的現實着想,維護着他的姓氏,對他來說也許也只是對一切和他情婦有過關係的人和事都懷有敬意。而瑪格麗特則是不幸的,地位的卑劣註定了她即使真愛,也只能在默默的屈辱與煎熬中度過。彌留之際,雖然債主們來來往往,警察廳查封了她的房子,連普率當絲都偷走了她最後的那條項鍊,但是不幸中的萬幸是,她換取了聖潔的光輝。一切只留身後名,卻在不現實的戀情中逝去了一切。茶花,在冷風摧殘中只能衰敗。

如果不切實際的愛情只能是悲劇,只有最後一瞬綻放出的動人華麗留下一絲欣慰,那麼何必只求那最後的一絲欣慰呢?愛情不僅以人爲主體,還充滿了社交,脫離於人與社會的愛情就註定掙脫不了悲劇的糾纏。不管是瑪格麗特所生活的19世紀,還是我們現在的21世紀,不管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愛情中若存在懸殊的地位等差便有了悲劇之源。不管是瑪格麗特,還是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地位的懸殊都註定了她們愛情的失敗。辛德瑞拉被王子眷顧只是童話,現實生活中門當戶對已習以爲常。

社會是公平的,瑪格麗特的墮落與風塵爲她的悲劇埋播下惡種,阿爾芒不切實際的貪圖愛情也只會爲這場悲劇點下導火索。瑪格麗特的死亡帶走了一切偏見,墳墓前茶花盛開。也許正如小仲馬在第一章所說死亡已經淨化了這個富麗而淫穢的場所的空氣。然而只有死亡才能淨化的一切偏見,何必只用死亡去淨化呢?只有死亡才能得到愛情的理解,爲何就不與不切實際的愛情到來之前就扼殺掉呢?現實一點的愛情,理性一點的愛情,才能品嚐到日後的香醇,而不是茶花在冷風中的凋零,或是死後盛開的一霎。

茶花不應盛開。

讀書的心得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的老師。書香四溢, 隨風而散,卻又撲面而來,讓人陶醉,讓人心醉了。

《童年》是萬書之精粹,它流傳了百年,是一本外國名著,是什麼力量使它流傳於世間百年呢?讓我們去看看這本優秀的書籍吧!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十歲以前的童年生活,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描寫了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小說從阿廖沙隨母親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交阿廖沙到人間混飯吃結束。這本書使我獲益匪淺。它真實的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大人之間的恩怨。它用一個小孩子的那種天真無暇單純善良來反襯出大人們的那種惡行。阿廖沙憑着他的樂觀向上,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他竟然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並且長成一個堅強剛毅有愛心的人。他真的不容易,童年的生活應該在我們看來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阿廖沙呢?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悲慘的了。但是他在黑暗的環境中堅強着,並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最終,他成爲一個善良的人。

但是,我們現在這些孩子們呢?童年時是那麼無憂無慮,整天要什麼就有什麼,要幹什麼就幹什麼,被家長溺愛着,整天泡在蜜罐裏都差點被淹死,我們這些孩子就只會淘氣,身上有數不盡的壞毛病。但阿廖沙呢?他有被家長溺愛嗎,他有這麼幸福嗎?我想是沒有的。雖然阿廖沙也有點淘氣,可他身上有這我們現在這些寶貝們所沒有的剛強勇毅愛家人的精神,他,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同學們,讓我們去改掉那些壞毛病吧讓我們去學習阿廖沙吧。

高爾基的三部曲真的很讓我喜歡,尤其是這本《童年》。它讓我學習到了在惡劣的環境中要堅強面對並且要有信心去戰勝它,要保持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做一個善良的人。

是什麼力量讓這本書流傳於時間呢?可能是他寫出了當時的時代特點,又用人物刻畫出當時人們那種嚮往美好未來,對自由的熱烈追求的願望吧。

輕輕合上書頁,書香還殘留在指尖,韻味悠悠長長縈繞在我身旁,讓我產生了無限遐想。我真的很喜歡《童年》這本書。它讓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學習了不少知識,《童年》真是一本好書!

讀書的心得3

在簡愛這本書裏主人公簡.愛與羅切斯特的感情故事深深感染了我,簡.愛對於追求幸福、平等、自由的信念和她的感情觀也對我影響頗深。

這本書裏簡愛對感情的態度,令我在還未實踐時,對感情有了教科書似的理解。首先感情應當建立在兩個人精神是平等的基礎上,不能因爲財富,地位,外貌而決定,僅有這樣最終才能收穫幸福。在現實生活中,因爲金錢、地位等原因產生的婚姻和虛假的感情有很多,但最終沒能破碎的極少。以物質爲基礎的感情是不可靠的,物質不斷在變化,人的慾望也不斷在增加,唯有真心相愛才能走到最終。其次在感情中我們不能要求對方付出怎樣的感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有付出的愛都應當是自願的,如果恰好對方也愛你,就加倍的給對方你的愛。此刻有很多人因爲自我喜歡的人不喜歡自我而使盡各種手段強迫對方跟自我在一齊或是發現對方沒有想象中那麼愛自我就不斷逼問。這種做法是沒有意義的,最終同樣會走向終結。在這本書裏,簡愛說過“你沒有欠我的,也並沒有對我負有職責,我們是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當我們已經擁有感情時,我們不能因爲自卑或者大家的偏見而放棄。簡愛就並沒有因爲自我的僕人地位而放棄與羅切斯特之間的感情,反而鼓起勇氣與羅切斯特在一齊,最終獲得了幸福。

感情有時也會帶給我們失望和遺憾,失望是因爲對感情的期望太高,遺憾是因爲還有想要追求的境界,這是一種幸福,不要因爲幸福的失望和遺憾而對感情喪失信心,要堅定的守住自我的感情。

感情本身就是一種奇妙的東西,還沒有來時不要心急,真的到來了就必須要緊緊握住。簡愛的感情不因任何物質只是因爲愛,這種精神是高尚的,令人羨慕的。

讀書的心得4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爲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爲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說,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爲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爲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讀書的心得5

哲人云:

書籍是麪包!書籍是營養!

書籍是智慧!書籍是力量!

……

而當今時代,更是知識經濟時代,所以黨中央、教育部一再提出:創建學習型社會,終生學習……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社會的發展、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教育的發展迫切要求我們,轉變觀念,參與課改,創新教法,變“知識型”教師爲“科研型”教師。要創新、要科研,必須學習;要學習,要思考,必須讀書。古人謂人生三味爲:“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確,詩詞怡情,哲思明理,歷史博見,科學增智……無論那一門類的書,只要不是“僞書”,讀之對我們都是有益的。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經說過:“一息尚存要讀書”。一個畫家、一個耄耄老人尚且如此,面對知識更替、知識趨於爆炸的今天的我們,特別是我們這些爲祖國未來授業解惑的教師,更應博覽羣書,順應時代的發展,做時代的發展、學習型社會的先行者。

高爾基也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正是有了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書籍,人類纔不斷走向進步、走向文明、走向發達。當然,書籍也是個人進步、成功的基石。我國古代“手不釋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十分善於領兵作戰,曾立下不少戰功。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愛讀書。

有一次,吳王孫權派他去守護一個重要的地方,臨走前囑咐他:‘你現在掌管軍政大權,應多讀些史書、兵書,才能把事情辦好。’呂蒙聽了,感到很爲難,搖頭說:‘軍隊裏事情太多,哪有時間讀書啊。’孫權很不高興,批評他說:‘你這話不對,時間是靠人擠出來的,我過去愛讀書。主管國家大事以來,雖然很忙,還是擠出不少時間,攻讀史書、兵書,收穫很大。漢朝光武皇帝,領兵打仗很緊張,仍然手不離書本。你爲什麼不刻苦讀書呢?’聽了孫權的話,呂蒙覺得很慚愧,心服口服。從此以後,他努力讀書,知識越積越多。

有一次,吳國主將魯肅和呂蒙討論軍事,呂蒙講得很有見解。魯肅聽了非常高興,他對呂蒙說:‘我以爲你還是個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變成了學問家,再不是過去的呂蒙了!’呂蒙笑着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咱們分別這麼久,你還是用老眼光看我呢!’

後來,呂蒙做了吳國的主將,他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呂蒙能做吳國的主將,他的進步,就是靠書籍。一個舞刀弄槍的“粗人”也能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會有何不能?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早年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數學教師,但他爲揭開“歌德巴赫猜想”之迷,一有時間就進圖書館查閱資料。所借書籍,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攻讀。一次,在路上讀書,碰到了樹上,他以爲碰到了別人,趕緊說對不起……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不停地演算、證明,在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裏,草稿摞的比人還高。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終於成功了。古今中外,不可計數的普通人都是通過自己廢寢忘食地攻讀、鑽研,才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所以,古人說:“書猶藥也,喜讀之可以醫愚。”還說:“讀書,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廣見識、養靈性。”我國古代,還把讀書人家稱爲“書香門第”,認爲書是有香味的。的確,書就像一杯茶,一杯好茶,它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絕妙之處。而我認爲:書,更像一位老朋友,一個忠實的、知識廣博的朋友,她隨時爲你增知,使你廣聞,開你眼界,促你進步……

讀書吧,因爲“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樂聞書香。

讀書的心得6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題記

你是否也曾迷茫,是否也曾困惑,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會怎樣抉擇——是跟隨自己的真心,還是屈服在現實的重壓之下。

《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高考失利而在村裏任教的民辦教師,同時也是農民的孩子。生活不讓他能如此順利,受全村人尊敬的“大能人”高明樓的二兒子三星——那靠走後門才上了高中的遲笨的人,因爲高中畢業沒有工作,便把沒什麼背景的高加林換下來,讓高三星去當了教師。高加林不服氣的待在鄉下,一心想着怎樣回到鎮上,但村裏“二能人”的二女兒劉巧珍又給予他愛情的滋潤。過了一段時間,高加林的叔父從遠方調回來工作還當了地區的勞動局長,下面的人爲討好他,走後門把高加林帶到了縣城裏工作,高加林還和高中同學黃亞萍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甩了劉巧珍。可命運弄人,黃亞萍的前男友的母親對高加林懷恨在心,揭發了他走後門的事,導致他又被迫回到了農村。

高加林是個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運的壓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來美好的生活,可他憤怒、困惑、絕望,這都是人生帶給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對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瀾下走錯了路,可誰有說的準呢?是錯是對都是相對而言的,高加林總覺得生活不順,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樂幸福不是嗎。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選擇了城裏姑娘黃亞萍的時候大罵高加林沒良心,是個負心漢,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大背景之下,也許選擇了黃亞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裏生活的保障,而選擇機靈漂亮又樸實可愛但是個文盲的劉巧珍,在日後的生活中兩人的分歧可能會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沒有過思想的鬥爭,他痛苦着在當初第一次與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說分開,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後主動跟爲難的黃亞萍斷絕關係,他也還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農村時,故事也緩緩落下帷幕。高加林是莊稼人的孩子,他從未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可他也從未有過成爲農民的覺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兩落把他摧殘的險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順老漢這個和時間做着抗爭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心性善良的他總會在關鍵時刻點醒高加林,好讓他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順老漢找到了他,他的話都讓高加林和我的心爲之一震。他一輩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來可真是寂寞,可他卻說“我愛過,也痛苦過;我用着兩隻手勞動過,種過五穀,栽過數,修過路……遮羞難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馬?——那你們年輕人的詞說教幸福。”啊!這就是德順老漢眼中的幸福。他還覺得“把書上的果子摘了分給村裏的娃娃們”就是幸福。高加林聽了這番教導,眼裏又閃起了希望的火星。這……這纔是人生,也許經歷過挫折,跌入谷底,墜入深淵,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精彩的人生。

我們都在探索着人生,沒有人能斷言你未來的人生會以怎樣的姿態存在,那些有經驗者也許能在關鍵時刻給你指明方向可真當實踐起來,又未免是隔靴搔癢。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通往正確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的這段話被路遙先生作爲《人生》一書的題記,也被我摘錄一段作爲題記,是有着他的意義的。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你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沒辦法總是如願以償,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慎重地做選擇。

面對人生的岔道,可能會迷茫吧,也可能會困惑,但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總是充滿思考充滿選擇,有着無窮無盡,無法用一板一眼的語言來表達的變幻。前進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選擇,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讀書的心得7

在我的童年中,書是我知心的夥伴。書裏包含着太多太多搞笑的問題和知識,讓我去思考,去回味。這不,最近我又在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交流知識”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一本關於講述盲人的奇蹟故事,書裏講述了一個叫海倫·凱勒的殘疾人,她在盲與聾的雙重包圍下,被莎莉文老師給予了新的期望:她讓小海倫重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英語單詞……最後,在莎莉文老師的不懈努力之下,海倫最後考進了哈佛大學,並建立了一百多家殘疾人救助中心。

海倫·凱勒,她在黑暗的世界裏十分孤獨與寂寞,可是她卻沒有失望,她依然努力地學習英語單詞,依然努力地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去與莎莉文老師一起脫離黑暗的枷鎖,她理解了生命的挑戰。最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佛。那麼,我們這些正常人呢?是不是更就應去朝着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努力?是不是我們更不就應荒廢自己的器官和生命呢?海倫·凱勒以前說過:“好好使用你的眼睛吧,你會用它創造一個更輝煌的成就!”,是啊,我們就應去利用它們,而不是白白地糟蹋。

這本書,它會使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告訴一個道理:“永不放下!”當你感覺到陷於逆境,意志消沉時,請不要自暴自棄,讀讀這本書吧!它會給你處於困境中的指明前進的方向,給你以信心的成功!

讀書的心得8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而如今的我們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把握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同學們,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爲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爲祖國21世紀的高素質的建設者。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

昇華人的思想。

讀書的心得9

“碧玉打扮成一棵樹高,一萬塊綠色的絲綢掛毯垂下來……”梅梅背誦這些古詩,彷彿一棵婀娜多姿的柳樹豎立在她面前。然而,本週的第《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展示了一棵非常不同的柳樹。

這棵柳樹在貧瘠的高原上茁壯成長,卻在逆境中創造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奇蹟,令人驚歎,令人望而生畏。這種頑強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震顫和靈感。

張海迪是我國著名的哲學碩士殘疾作家。5歲時,他因病無法照顧自己。但是,身體殘疾,意志堅定的張海迪,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她以堅強的毅力和決心與疾病作鬥爭,以勤奮的學習和工作繼續她的生活。她不僅自學完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提到80年代沒有一個名字比張海迪更受歡迎,她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想起自己,記得二年級的時候,學跳繩的時候,經常因爲怕被繩子拉着不敢跳。在父母的鼓勵下,我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但我沒有灰心。讓我爸媽在家陪我練。我失敗了一次,兩次,三次.我完全失去了信心。每次體育課跳繩,我總是充滿恐懼。

但是張海迪阿姨給了我鼓勵。於是,我又開始練習。“一、二、三”我跑到中間位置,輕輕一跳。“成功,我終於成功了!”那次成功給了我自信和信心。從此,我一點一點掌握了跳長繩的技巧。最終成爲班上跳繩最好的一員!

雖然這只是一棵柳樹,但它給了我們很多啓示。這棵柳樹的`品德值得深思和學習!

讀書的心得10

我最近讀了《白鯨》,書中的主人公瑪莉和他的朋友魁魁格與裴廓德號簽訂了一份合同。狡猾而經驗豐富的亞哈船長又一次踏上了大白鯨莫比·迪克的航程,他的一隻腳曾經被它毀了。

大副試圖說服船長放棄復仇,但船長沒有放棄。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莫比被激怒了,他擊沉了船,但只有瑪莉活了下來。

來吧,我永遠不會害怕。——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這句話寫出了莫比的心。

雖然結局看起來很悲慘,船長認爲自己是個勇敢的人,但這是隊長自己給自己挖的一個洞,然後他跳了下去。如果不是他首先激起了莫比,莫比也不會反擊。

事實上,自然界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像有些人在熱帶雨林捕捉蛇,蛇本就不會主動冒犯我們,但我們人類,殺死了一條條蛇,讓它們厭惡甚至害怕我們人類,所以它們必須採取自我保護措施,反擊人類,致使人類懼怕它們。

但他們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時間一長蛇類就對人類充滿敵意,出於本能的攻擊人類,但作爲進攻者的人類,卻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一方,對蛇就開始心安理得更加肆無忌憚的殺害,這種復仇的狩獵,帶着仇恨,最終導致兩敗俱傷,人類是和自然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的。

所以,不要自找麻煩。《白鯨》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最後讓我明白了不管什麼事都不惹麻煩的真諦:你不挑釁別人,別人就不會得罪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讀書的心得11

在今年的暑假裏,我品讀了孫雲曉的《習慣決定孩子一生》一書。書中主要用身邊的小案例,向父母及老師展示“習慣教育”的精髓理念和有效方法,筆者筆風輕鬆活潑,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實用。我把這本書仔細的看完後,收穫頗多。

本書共12章,從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發,強調“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主張在習慣培養上第一原則是尊重兒童,提醒家長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成缺點。在讀過這本書後,我感到受益頗深。家庭教育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值,只重視成績和分數,對習慣教育有所忽視。習慣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還有以後事業上的成敗起到重要作用。

書中講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行爲習慣做起。我們抓住行爲習慣培養這個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條途徑,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務。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掉壞習慣用減法。這本書雖然針對父母的多一點,但是,作爲一名教師,每天都與那麼多孩子打交道,從書中的案例,能夠學到許多你也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

本書中有很多很好的例子,比如把積木放進玩具箱—培養責任心的習慣,我也爲孩子買過很多玩具,在玩完之後,我收拾好玩具或者嫌太麻煩,乾脆自己也不收拾了。這反過來想想很不好,本身作爲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的言行就對孩子起到了示範作用。這樣一來孩子本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作爲媽媽,更應該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還有在書中提到家庭成員保持一致性,這一點我也沒有深入思考過,也曾苦惱過。我和孩子他爸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還算一致,可是他奶奶太溺愛孩子,我們對一定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從這本書中我們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事例,或許有時候事情太小了,我們父母在忙碌中忽視了,其實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時刻影響孩子的未來。教育孩子並不是把孩子送到早教課上上幾堂早教課就能解決的,這就需要父母掌握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並注重實際生活教育。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性格對孩子的前途影響影響之在由此可見。本書從習慣的培養入手,探求孩子內心需求,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爲未來鋪平道路。

其中讓我最受益的是第二講,裏面有講到“什麼是習慣?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培養的重點與指標;怎樣培養良好的習慣?怎樣矯正不良的習慣?在快樂的實驗中養成良好的習慣;繼承中華民族重視習慣養成的優良傳統”。我深刻認識到,習慣不同,就是素質不同,用父母的好習慣影響孩子!和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終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刻不容緩。教師就更加不用說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習慣,父母的最大優勢也是培養孩子的習慣。若你不去培養孩子的習慣,實際上你也影響了孩子的習慣,因爲你有什麼習慣就很容易傳給孩子什麼習慣。

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可叫終身受益,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纔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反之,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要了解孩子的特點,不要冤枉孩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我們幫助他們解除心理上的壓抑,恢復他們正常的思維能力。給他們建議,分享他們的快樂!”

書中說得對:教育的真諦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讓孩子身心快樂自由的成長!在這裏還要說明一點:其實孩子一定要給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孩子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調皮孩子多麼麻煩!多讓人傷心!作爲小學教師應該幫助和引導孩子們養成許多良好的習慣!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句話真是說得很對!因此,防治兒童的不良行爲習慣,越早越好!從兒童時期,就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和高度重視。家長有義務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心境,但是,如果在一個家庭裏連家庭成員都不能互相愛護、和睦相處,家庭成員的關係緊張,這樣的情形一定會對孩子造成強烈的影響。這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他們會不自覺地認爲,獲得健康快樂的生活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孩子在這種家庭就會生活得很壓抑、心情很暗淡。

書中強調得對: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刻不容緩。有研究表明,很少在家裏吃飯的孩子,出現的心理障礙多,那些經常在家裏吃飯的孩子情緒穩定心理健康。因爲在家裏吃飯吃的是親情!孩子在家裏,爸爸媽媽在家裏做飯,孩子在屋裏寫作業,他會心理上感到很安定。

我覺得學校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站在全班同學面前主持10分鐘隊會,是一種了不起的鍛鍊,這就是一種很好的體驗,讓孩子從中能體驗成功,體驗快樂。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不只是針對書的內容,也向各位父母和老師說明了一個真理:你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

我們教育孩子,千萬別這樣說:“我跟你說了一百遍了,你還記不住!”你越這樣說,他就越是記不住,甚至聽不懂你的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孩子要養成好的習慣,不僅受環境的影響,更重要是需要家長們的正確引導,好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如果家長們都能正確引導,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成功。我希望更多的父母、教師都能看看這本書,從中學習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所謂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我們行動起來,提高自己,爲孩子的幸福未來努力吧!

讀書的心得12

難道就因爲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 ——————簡愛在文學史上,有很多的經典名著是永不垂朽,《簡愛》就是其中之一,其深深的進入人們的靈魂,並且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靈魂之美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多。 《簡·愛》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與強烈的精神追求鑄煉成的一本書,含着作者無限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女主人公簡愛從小失去了雙親,寄養在舅舅家,,她的舅媽常常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十分關心簡愛的樣子,但是,當只有簡愛和她單獨在一起時,終於露出了惡毒,她會撕去那張僞善的臉面,露出惡魔般的臉孔來虐待簡愛。包括她的子女,就連僕人也不喜歡她,她的表舅約翰甚至還常常侮辱她,也許就是這種生活環境,纔給她的思想帶來巨大的束縛,使她的行爲受到限制,她不得不去反抗。與她的表哥發生第一次衝突的時候,簡無所畏懼地說:“你這男孩真是又惡毒又殘酷!你像個殺人犯,你像個虐待他人的人,你像羅馬的皇帝。那時簡的那種勇敢的表現,反抗的精神卻使我震撼。不平等的待遇讓簡愛從小飽受欺凌,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我爲簡愛慶幸她使自己時刻保持理智和高潔,並沒有沾染上其舅媽甚至表哥這些的壞習慣。這些艱難的經歷沒有使她失去自己純潔的心靈,也沒有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這些磨難反而更爲她自己得到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長大後的她成爲了一個獨立、善良、聰慧的人,她在最貧困的時候遇上了地位高於她很多的羅切斯特,也愛上了她,我記得她這樣說過:“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一樣。可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真是感嘆這個女子真是聰慧,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樣的,她追求獨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間精神的平等。因於

種種原因又離開了他,。一場大火燒燬了桑菲爾德莊園,也使得羅切斯特瞎了,簡愛卻決定回到他的身邊,然而此時的簡愛而從一位貧民變成了繼承財產的財主小姐。從這裏可以感受到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深刻的,真摯的,愛上羅切斯特不是因爲他的英俊也不是因爲他的地位和金錢,僅僅爲了他這個人。善良的她最終收穫了美好的愛情,最終也自己的愛人實現了精神上的平等,簡愛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而不平庸。

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和熱情,就像小說所描寫的。《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簡單平凡,是一種返璞歸真,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這種簡單幹淨淨化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讓每一位讀者在書中明白,其實不是有了金錢就可以擁有一切的,親情和愛情是無價的,是用任何名貴的東西都換不來的。

讀書的心得13

有一天,伯牙帶着琴滿懷高興地走出家門。他來到一個無人的地方,湖水柔波盪漾,風姑娘拂過樹梢,柳樹枝條隨着風兒在擺動,隱隱約約傳來鳥兒動聽的歌唱聲,也許是伯牙的琴聲太迷人了,把遠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紛紛招來了。

不知是哪陣風,把熱愛琴的鐘子期也帶到了這兒,悠揚的琴聲延伸到湖對岸,把鍾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彈琴時,心裏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鍾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誇獎道:“彈得如癡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裏又想到了流水,鍾子期十分迷戀,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

無論伯牙心裏想些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的心意,這世間難求知音啊,伯牙終於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鍾子期。子期應故死後,伯牙認爲在這五彩繽紛的世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雖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緣,但是知音難尋啊!好不容易纔找到一個真正瞭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卻因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傷心嗎?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並論呢?伯牙悲痛萬分,他摔破琴,扯斷琴絃,終身不再彈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才能稱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難求。每個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讀書的心得14

《城南舊事》這本書是林海音寫的自傳體小說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爲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裏,住着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

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玩時,我真擔心秀貞會不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夥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僅幫助他們母女重縫,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秀貞的親人)。此刻,我不竟爲英子感到驕傲,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長吧!讀着讀着,我的心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鬆自在。我覺得很奇怪:難道英子不害怕秀貞嗎?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爲她有一顆純潔淨化的心靈,正是她有了這一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而世俗上的快樂,不過是金錢和名譽。

《我們看海去》,蹲在草叢中的厚嘴脣小偷,一個美好的約定,展現了孩童眼裏的世界是多麼的平凡。

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人情味……

讀書的心得15

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圓滑而不事故?對待一件事時,是該正直不阿、毫不留情,還是應該不聞不問,裝作毫不知情?又或者是在其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看到這本書之前,我不得不承認,以前我所知道的“方”和“圓”僅僅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很膚淺的,而丁遠峙先生所告知我們的方和園是絕不僅僅只是指方和圓,它們還有更深刻、更發人深省、更有內涵的意義。我曾經聽過一句話,“外圓內方”即要方剛正直,外要圓潤通滑;即有鮮明的棱角又有處事的技巧。所有我們只有把握好這其中的平衡點,纔有機會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然後創造新的未來路程,走向想要到達的理想之地。

在小時候我們都知道,如果要去買一件東西,買過之後覺得“划得來”,那麼你就會會經常去買,而且還會告訴很高興的告訴你的朋友們,也介紹他們去買。

因此,“划得來”是讓顧客滿意及使你的事業能永續經營的基本法則,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要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

顧客覺得物超所值,正是現代企業和傳統企業在經營思想上的一個重要區別。傳統企業只是要想方設法地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現代企業卻是要竭盡所能地通過產品、通過服務來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追求合理的利潤,並最大限度地讓顧客滿意。所以如果你只是想要短暫的眼前利益,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欺騙消費者,愚弄消費者,但是就絕對喪失了繼續下去和第二次出售的機會。你可以保留自己獨特的銷售方式,但是卻不能過度的佔有消費者的利益,長遠的發展之道就是,企業的利益要和消費者的利益共同進步,要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沒有損失,甚至還佔了一點點小小的便宜。

另外,讀過《方與圓》一書後,我有些被震驚到了。書中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從加強自身的品質修養開始,通過靈活的處世技巧逐漸接近目標之地。但是書中所講述的方法和捷徑卻讓我微微吃驚,甚至讓我覺得有些違揹我們一貫的思考模式和思維方式。從小到大,無論是爸爸媽媽,長輩們,還是老師或者同學們,他們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只有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努力上進,知識就是力量,一定要有一個好成績,那樣纔會有一個光明而長遠的未來。於是,我們被這種想法淹沒,有時候甚至會覺得好好讀書,努力向上,以後找一個好工作纔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方與圓》一書中所講述的卻是另一個事實:學習成績好之後,你可以成爲醫生,律師,老師,白領,甚至是一名偉大的工程師,但是,那些學習成績不拔尖,但是卻很有想法和創造力的人卻可能成爲他們的老闆。這樣一個巨大的落差會讓人震驚,甚至會慢慢的產生一種不甘和憤怒,憑什麼學習好的只能爲別人打工,而不努力學習的卻可以成功?可能這就是丁遠峙先生所要告知我們的“方與圓”吧。

丁遠峙先生告訴我們,優秀品質所必須具備的三要素是:自信,勇氣和熱忱,這三個要素是立身的根本。這三個要素看着很平常,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得到的又有幾個呢?學會自信,學會勇氣,學會對感興趣的事保持熱忱。這些都是讓我們變得圓滑的重要方法。

看我這本書之後,我有很多感慨,我知道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麼美好,那麼的輕而易舉的。事事都不會想當然的和你想的一樣,當現實和想象不相符合時,那就是我們開始接受現實的時刻了,同時保持我們可貴的、獨一無二的“方”,也要學會去了解“園”的內涵和技巧。很高興能在那麼多的書籍中發現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現實的另一面和所要轉變的方向。

不知不覺中,似乎我也受了這本書中的觀點影響,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要做到應該“方”的時候“方”,應該“圓”的時候“圓”,這樣纔會讓一個人在擁有威信的同時又不會失去人心。在方與圓之間找好自己的立足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