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書籍的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書籍的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籍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書籍的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書籍的讀書心得1

近來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專着——《玫瑰與教育》。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爲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後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爲她如此年輕就評爲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傑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背後執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澱學養。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後覺得“腹中空空”,於是她把書籍作爲自己成長的土壤。《玫瑰與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着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爲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爲。《爲生命奠基》、《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閱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着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於學識膽略,在於礪志勤懇,在於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鬥,去獲得一種穩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於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纔會有行動,有了行動纔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爲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竇桂梅老師將永遠激勵着我不斷前進!感謝《玫瑰與教育》!感謝竇桂梅老師!

書籍的讀書心得2

《組織行爲學》是一門十分實用的課程。它是管理科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以組織系統及其羣體、個體的心理與行爲規律爲研究對象,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之上的學科。

學習組織行爲學後,對於管理者加強以人爲中心的管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極大的幫助;並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際關係,增強羣體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領導水平,改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有助於組織變革和組織發展。

一、對激勵機制的概述

《組織行爲學》一書中比較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激勵原理。所產生的激勵機制是領導和管理企事業單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謂激勵機制是爲了激勵員工而採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行爲準則、道德規範、文化理念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完善人事考覈制度、評比制度、表揚制度、獎金制度等等激勵措施的總和。也包括使用影響人的心理、行爲活動及績效的手段和方法。通過這一機制所形成的推動力和吸引力,使員工萌發實現組織目標的動機,產生實現目標的的動力,引起並維持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爲;並通過績效評價,得到自豪感和響應的獎酬,強化自己的行爲。

二、激勵機制在團體中的具體應用實例

國內外許多著名公司、團體無一例外地都擁有非常成熟的激勵機制。我就本人蒐集的幾個具體例子對此進行闡述。

這是國外和國內兩個比較著名的公司所運用的激勵機制。它們很好地體現了激勵機制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在學習《組織行爲學》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這些例子的。但現在通過這兩個例子,更加使我瞭解到組織行爲學中激勵機制的要點。

第一個是GE公司的員工激勵機制。GE公司對員工有着一套相當完善的考評制度。公司CEO韋爾奇隨身都會攜帶一本筆記本,上面畫滿了圖表,每個部門都有相關的圖表,反映每個員工的情況)這是一個動態的評估,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第一類佔10%,他們是頂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類,佔15%;第三類是中等水平的員工,佔50%,他們的變動彈性最大;接下來是佔15%的第四類,需要對他們敲響警鐘,督促他們上進;第五類是最差的,佔10%,我們只能辭退他們。根據業績評估,每個員工都會知道他們處在哪一類,這樣沒有人會抱怨得不到賞識。第一類員工會得到股票期權,第二類中的大約90%和第三類中的50%會得到股票期權,第四類員工沒有獎勵。圖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應該得到獎勵,哪些人應該打道回府,一目瞭然。獎賞對員工而言,不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過去那樣,他們能得到他們應得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都是必要的,兩者缺一不可。對於高層管理人員,GE公司鼓勵鼓勵他們在工作上相互競爭,但不要有個人恩怨。韋爾奇的做法是將獎賞分爲兩個部分,一半獎勵他在自己的業務部門的表現,另一半獎勵他對整個公司發展的貢獻。如果自己部門業績很好,但對公司發展不利,則資金爲零。

韋爾奇一向鼓勵員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談出自己的看法,爭取上司的賞識。“我希望員工能充分發揮潛能,提出他們的建議,而我會爲他們提供各種資源。這樣員工們給我的將是許多建議和計劃,我可能會說:‘我不喜歡這個想法,但那個主意非常好’。這樣的交流更有創意。”在今天GE的各個部門,每當公司取得一些成績,他們都會把生產線停下來,大家一起出去慶祝。GE公司每位員工都有一張"通用電氣價值觀"卡。卡中對領導幹部的警戒有9點:痛恨官僚主義、開明、講究速度、自信、高瞻遠矚、精力充沛、果敢地設定目標、視變化爲機遇以及適應全球化。這些價值觀都是GE公司進行培養的主題。也是決定公司職員晉升的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接下來要談的是聯想集團。它是側重於以業績爲重。聯想是一個以業績爲導向型的公司,不惟學歷重能力,不惟資歷重業績。聯想現在許多高管人員其實在公司工作時間並不長,能從普遍員工升到最高管理層,原因不是跟誰有什麼關係,而是全憑業績。爲什麼外企一些有相當級別的管理人員願意到聯想工作,就是看重了這一點。不同層次的人員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聯想的幹部沒有貴族化的傾向。

聯想的幹部比例適中,中級以上管理人員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員工有1。1萬多人(其中職員約5000人)。其實聯想每一個事業部的規模,都相當於一箇中型IT企業,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應當的。當然從薪酬結構上看,固定工資部分,經理層跟員工層的差異並不十分巨大。聯想員工的收入分爲3塊,固定工資、績效浮動和年底分紅,在一個以業績爲導向型的企業裏,員工的收入是跟其貢獻直接掛鉤的。任何一個企業都是20%的人才創造80%的財富,對這20%員工的薪酬當然不能少了。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人才爭奪很激烈,爭奪的焦點就是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因爲這些人才可以爲公司做出重大貢獻。

在聯想,普通員工並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員一條升遷之路,不做經理可以走技術職稱的道路。技術骨幹的待遇與相應的管理者的收入沒有差別。今年年底之前,聯想要完成能力評介體系,要讓公司的各級管理層知道每個員工的能力如何,其社會競爭力處在什麼水平,是否達到了人崗匹配,是不是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這項工作可以達到3個目的:公司清楚員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員的能力水平、員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盡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費。

爲突出業績導向效果,聯想在業績考覈中實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員工在考覈後進入最後一個層次,就進入了末位淘汰區。所以,不論哪一層次的人都有壓力,中層管理人員壓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覈時排在最後,就會成爲不合格員工。聯想還培養了後備幹部,對於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崗位,馬上就有人可以頂上,這是一個合理的閉環。確實,在IT企業必須每個人都時刻要有危機意識,不進則退,跟不上形勢就要被淘汰,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此。

在GE公司和聯想集團的激勵機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員工的業績考評制度。兩家公司都是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結合起來,將正激勵與負激勵結合起來,實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於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使這種外部的推動力量轉化成一種自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而聯想集團則是力爭體現公平發展的原則,力爭做到人盡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費。這些,都是《組織行爲學》中激勵機制在不同背景的組織內靈活應用的最好實例。

三、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

我們注意到激勵機制理論中有一條是“使用影響人的心理、行爲活動及績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實就是領導階層的言行對下屬員工或整個團體的影響。我認爲,這種影響,比之那些人事考覈制度、評比制度、獎金制度等激勵機制,雖不那麼顯明那麼“硬”,但絕對不可忽視。一旦把握不好,後果非常嚴重。這緣於我所聽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則新聞。

我曾經聽到這麼一件事。某廠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進過監獄。後來“浪子回頭”,改造好了,來廠裏做工。他是個很要面子並且自尊心很強的人,領導爲了幫助他,使他能安下心來工作,因而在他剛來的時就對員工隱瞞了他的牢獄經歷。當有部分員工知道他的過去後,領導就特地告誡那些員工:“不要因他‘曾進過監獄’而對他產生偏見,疏遠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實證明,他在廠裏工作確實非常勤懇,待人也很熱情,真誠。剛來的時候還因自己的經歷而在思想上有所顧慮,後來就完全放開了。對人生也樂觀起來。這正是應了“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領導的關心和員工的尊重使他脫離了心靈上的陰影。

一次,他在上班時間玩牌。這是僅有的一次,可恰好被領導看到。當時領導本身心情就不好,立刻對他批評起來。他有些不服氣,頂了幾句。一來二去,雙方就大吵起來。或許是氣昏頭了,領導突然冒出一句“你這個死不悔改的勞改犯!”。頓時,現場氣氛一下子就凝固了。當時周圍有很多人,可謂“大庭廣衆”,包括那些不知道他進過監獄的員工。他的臉色立刻就發白了。然後猛地從一旁抽出一空心鐵棍,往領導腦門劈去。幸虧領導閃得快,躲過此劫。而鐵棍劈在欄杆上,已斷成兩截。衆人忙將他勸住……

從此,無論如何開導,他在工作上再也不像原先那麼勤懇了。做事待人也變得吊兒郎當。終於有一天又進了監獄……

人是經濟動物,更是知識動物。人是理性動物,更是感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周圍人的支持、鼓勵與幫助。對這個事例來說,儘管那位青年工人本身心理也有一定缺陷,但關鍵因素——領導的言行是不可忽視的。一次不恰當的批評,一場不該有的爭吵,就很有可能對一名員工產生傷害。這是激勵機制中“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影響的一個活生生的反例。

管理層的表率行爲確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進入角色,被環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領導經常遲到早退,那麼下屬也很容易變得自由散漫。同樣,如果你的領導經常大手大腳,揮霍浪費,甚至貪污腐化,那麼下屬也將會跟着效仿。如此一來,再堅強的大廈也會傾塌,再宏偉的基業也會毀滅。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例子:1997年9月,一個分佈在16個國家、擁有461家企業、年收入達5000億元的國際知名公司——日本八佰伴宣佈破產!

公司創始人阿信當年挑着扁擔賣蔬菜,後來辦起了蔬菜派送公司。儘管它在創業之初就遇到重創,1950年的一場大火將其辛苦經營多年的蔬菜鋪燒個精光,阿信就租了溫泉浴室,帶領大家重新干。由此而出的“扁擔精神”成了公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領導和員工們奮鬥的精神指南。

儘管破產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世界經濟“大氣候”的影響,決策的失誤等等。但比較關鍵的因素是:公司末代掌門人和田一夫的親弟弟,公司“第二把手”把和田一夫架空了。多年的彙報是假的,財務報表是假的,公司的繁華是假的。和田一夫本人因爲丟了“扁擔精神”,變得奢華,懶惰,甚至自我封閉。他花費天文數字的錢在香港置了豪宅,並常年在那裏享福。

特別要提到的是,他的辦公桌是一塊100平方米的玻璃,爲了把這塊玻璃放進去而把房頂打開,用直升飛機吊裝,玻璃花去近百萬美元,吊裝也花了近百萬美元。而這一放不當緊,更重要的是,老闆的行動深深地“感染”了公司的每個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大手大腳之風也日漸興盛起來,什麼公司創始人阿信挑着扁擔賣蔬菜留下的“扁擔精神”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在這種情勢下,公司的大塌方——破產,也就難以避免甚至有點勢不可擋了。最後,直到破產,和田一夫才幡然醒悟,可大勢已去。

由此可見,領導階層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下屬員工和整個團隊。而整個團隊的氛圍及行爲直接決定着團隊的最終命運。因而,把握“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是件非常關鍵和重要的工作。實質上,以上領導者的語言和行爲,都是在無意中“激勵”(當然是不良的“激勵”)員工從而影響員工及其團體。看來,在實行激勵原機制中,對於語言、行爲的暗示,若無法很好地把持,所導致的後果確是相當嚴重。以上二例,一例毀人,一例毀業,皆因於此。

四、總結

以上所有實例,成功,抑或失敗,都傳達給我這樣一種信息: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需要管理單位內部的工作人員,合理利用激勵機制至關重要。需多參照他人的實例,結合自己所在團體的具體情況,實施各種考評制度。因人而異,因材施獎,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工作中,發揮每位員工的力量,產生較強的凝聚力,使員工的個人需要和整體的管理目標合二爲一,產生合力,使整體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領導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風來感染每一位員工。在員工有所成就時,就要對他進行鼓勵和褒獎。在員工犯錯時,也要耐心的進行批評,切莫失去理智。

這就是我在學習《組織行爲學》後,結合各種具體實例,對激勵機制的一點認識。也算是我對《組織行爲學》的體會吧!

書籍的讀書心得3

我自認爲我的童年雖不如公主與王子般完美,但至少是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個性是父母把我當做“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簡直整天就像生活在蜜罐裏一樣。

但我讀完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禁爲小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遭遇而感到深切的同情,心裏顯得個性沉重和壓抑。

天哪!如此比較,我的童年與阿廖沙的童年竟有天壤之別。我的童年是彩色的無憂無慮的。而阿廖沙的童年卻是痛苦不堪的,他時常因爲犯錯而遭到外祖父的毒打,有一次,阿廖沙因爲染壞了一匹布,而被外祖父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那也許是一種我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沒有煩惱和痛苦,重來不用思考衣食往行不需要爲生活去奔波,我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所以,我很慶幸我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是最幸福的人。我們多數人理所當然的社會和父母爲我們創造的一切。擁有着這些,我們這些小朋友還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例如:文具要高檔的,衣服要名牌的,更有甚者整天沉迷於網吧……此時,我們因該感到慚愧,就應悔過自己的奢侈,我們無疑是在糟蹋父母的辛勤血汗。

我們不少人在優越的條件下玩物喪志,變得越來越懦弱了,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逃避或是走捷徑。而阿廖沙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並沒有被苦難的生活所擊垮,而是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越來越堅強,感悟許多人生的哲理,並不懈的追求光明和真理,最終成才。

正像高爾基所說:“是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能堅強地活想去。”

所以,讓我們珍惜我們此刻所擁有的愛吧!那樣會更幸福。

書籍的讀書心得4

這本書第一章說了賁老師的成長之路,他立志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從最初的合格老師到優秀老師再到有思想的老師,賁老師一直在努力,獨立寫教案,設計課堂,設計自己,每天記錄課堂,寫教學手記,賁老師用他自己的每一段教學經驗告訴我,教學之路要不斷給自己新目標,做一位時刻有思想的老師,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關鍵是看學生是否在學習,教師的教是否支持了學生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學生一起共同努力,超越自我。

賁老師主張構建學爲中心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更有準備地學,在課堂學習之前,嘗試“小研究”的方式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感受與預學,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並帶着困惑進入課堂學習,書中也詳細介紹了“小研究”如何設計內容,設計練習,複習課以及設計原則,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讓學生獨立思考。

然後在課堂上交流互動,賁老師的課堂希望每一位學生都“在場”,師生平等,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否思維參與,是否深度參與,教師要還給學生充分交流言說的機會,學生以研究的心態對待學習內容,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有思考的,教師退到幕後引導着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思考,服務促進學生的學。

賁老師還有一個亮點,他的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後練習,爲了練而練的目的,他的練習時研究性的練習,把練習過程的控制權向學生轉移(學生選題,學生改題,學生編題),作業成爲了學生展現各自想法的平臺,愛上作業,不是負擔,所有學生參與作業中,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習更有意思,更有思考,學生學起來也沒有累贅。

書中有許多賁老師的課堂案例,他用自己的每一節課向我表明以學爲中心的課堂是什麼樣子的,這樣的課堂教師怎麼做,學生是怎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思考的,每一節課都有思想的碰撞,意外的收穫,學生的想法,創造力讓我們更有動力和他們一起努力下去,超越自我,改變自我。

賁老師的數學課堂是學爲中心,生動有思考的,希望新手上路的我能借鑑他的經驗不斷努力,從合格老師一步一步進階,他多年的探索源於他不斷的思考和追尋中,爲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懈努力,以他爲方向腳踏實地教書育人。

書籍的讀書心得5

在淺讀《現代管理學》這本書時,我先仔細研究了一番目錄,瞭解了本書所講的大致內容和知識框架結構,共十二章,約分爲三部分的內容:

一,介紹管理學的內涵、歷史演進和管理學與其它社會因素的關係;

二,詳細介紹管理學的五大職能;

三,在當今世界中管理應具備的新思想,即全球化視野和比較管理。從中我瞭解到管理學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五大職能,也是在全書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分別是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它們是管理活動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給我留下較大映像的是第十章的案例分析,《海爾的創新之路》,創新是企業生命的根源,是競爭力之本。在面對新的市場契機時,創新往往能大幅度地超越對手,獲得極佳的經營成果。竟然因爲北京的一位老太太的信,而能在海爾的重視下引發了空調送風方式的革命。也是由於一封電子郵件,海爾創新出了“換臺不晃眼”的彩電,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海爾的創新速度驚人,正是由於它的創新,不像其它一些只會在人家出新產品後想方設法的模仿,才能讓海爾立足在世界家電行業的前沿。企業的發展如此,我們人生的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人只有跟隨時代的步伐,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力的社會中獲取新的發展契機。

管理學不僅教會我們做事,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做人。

書籍的讀書心得6

在我眼中,書就是一位老師,是它教會我們ABC,是它教會我們把數學題舉一反三,是它教會我們怎樣醞釀出一篇好作文。

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看的是一張又一張的識字卡。到了七八歲,便是看那一篇篇帶拼音的文章,此刻長大了,看的就是一本本厚厚的書。記得第一次,媽媽買了一本《三國演義》給我。我像捧着一塊寶貝一樣捧着它,歡歡喜喜跑進了房間。翻開了第一頁,感覺像是要開始一段旅行。我慢慢地翻閱着,如同在一片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行駛,享受着這快樂的時光。當然,我也會爲書中的人物感到悲歡離合。我會爲劉備失去了關羽和張飛感到悲痛,我會爲關羽的單刀直入而感到敬佩,我會爲張飛的大叫一聲,嚇退了曹軍而感到震撼,我還會爲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拍手叫好!

在街道喧鬧的時候,拿條小板凳,坐在家門口拿着《水滸傳》翻着,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我彷彿看到了武松在景陽岡上和老虎搏鬥,我彷彿看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我彷彿看到了高俅在陷害林沖。又彷彿看到了吳用智取生辰綱。書會讓人廢寢忘食,書就是一道永久吃不厭的菜使人回味無窮。你看!這就是書的魔力。

書籍的讀書心得7

課題研究期間,我讀了一本名爲《育人先做人》的教育專著,頓感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寫了許多理論知識,但又不僅僅停留在說教上,書中還寫了許多教育故事,有幾百字的故事,也有幾千字的故事,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中,讓人不斷感悟人生的道理。其中有一個故事,我看了特別有感觸。那是一個孝心搶撈的故事,主要講一個軍人不顧軍紀去搶撈一件衣服,後來被上級處分,到最後有一個海軍准將對這事很好奇,通過和他交流了解到他是爲了搶撈一張母親的照片纔不顧一切,他的這份孝心感動了將軍,取消了對他的處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有時候有些學生犯了錯,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急着去處分去批評,想想故事中的那個軍人,如果不是後來遇到了這個將軍,他就只能無奈委屈地承受着一切,對他以後的人生也會留下陰影。試想,如果我們作爲一名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總是簡單粗暴,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也許也會給學生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要愛學生,就要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注重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書中還有幾個是講一些知名人士小時候的故事的,他們有的開始成績十分不理想,有的調皮成性,但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都遇到了一些好老師,這些好老師的言行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這讓我明白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他們的可塑性仍是很大的,只要從愛護他們的角度去教育他們,他們都會變成很有出息的人的。

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學生,我都能更加耐心地對待和處理,爭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

讀了這本書,我還體會到做一個合格的老師確實不容易,我更加懂得了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堅決要做到,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作表率的意識,以教書育人爲本職,作學生表率。現在,我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個人利益與教育事業問題上,我的思想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

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正在塑造着國家的今天和明天,我們肩負着神聖的使命,如果沒有超乎尋常的細心、耐心和恆心貫徹整個教育工作的始終,那麼,我們是拿不到打開學生情感閘門的金鑰匙的。就讓我們爲孩子健康的成長一起努力!

書籍的讀書心得8

假期裏,我認真拜讀了《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一書,收穫頗豐。這本書是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張萬祥先生主編的。其內容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值得借鑑的具體做法;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實際的指導。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優秀班主任們精湛的教育藝術。他們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案例,將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最切身的感悟、最寶貴的經驗、最實用的建議,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年輕的班主任。

書中“和學生相處有藝術”一節內容讓我感觸很大。雖然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我也一直在思索諸如一個班主任怎樣才能成爲學生的“朋友”,怎樣才能具有人格魅力一個班集體又是如何才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的“樂園”,如何才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等一系列的問題班主任工作能夠“藝術化”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一書使我對班主任工作又有了重新的認識,也學到一些實用的工作方法,更反省出了自身的不足。

首先班主任要學會冷處理。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工作紛繁複雜,事務性的工作往往讓人喘不過氣。面對這樣的工作,除了需要班主任大量的辛勤付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的睿智。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突然起來的事件,往往老師會先入爲主,會以自己所瞭解到情況和對自己的判斷進行處理。這樣固然是及時處理了班級事務,然而效果如何,有待商榷。也有時候,班主任情緒不佳,處理起來還會有失分寸作出過激的舉動。所以這時候的冷處理,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一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說,班主任工作猶如無頭蒼蠅,每天打亂仗難免,而且心裏比較急躁,一旦遇到很多很雜的事情,更是如此,有時一點小事會把他看得很嚴重,有時候對學生也是劈頭蓋臉的批評,或者生活中的不愉快我會間接傳遞給我的學生。也一度認爲可以“嚴師出高徒”,學生有錯誤,便進行嚴厲的批評。但事後發現,這樣“大嗓門”看似威嚴,其實無力。這樣教育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只不過是發泄了自己當時的不良情緒而已。應該針對每個學生一個一個進行交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做可以讓學生覺得受到了尊重,並且可以配合你改掉缺點,並單單“訓斥”效果來得好。

教師就要象如來佛,既要有博大的胸懷,又要有收服他的能力。這樣才能“氣定神閒”見怪不驚。如果學生和你頂,你也和學生頂,那你也就和學生一樣的水平。教師不是教書匠,教育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學生應該怎麼樣。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明白、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學會因人施教,循序漸進,對學生既要“歸其行,更要收其心”。

所以我在這裏尤其想爲我上學期的暴脾氣、大嗓門向學生們道歉。我雖然在剛剛起步的時候,做的不夠好,但我會慢慢地一點一滴的學習怎樣做好一個班主任。

書籍的讀書心得9

這段時間,我讀了《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本新理念的教學用書,鄭莉教授在書中說到:多年來我國的“雙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誤區,嚴重者甚至泯滅個性,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內心世界變成迷茫乃至蠻荒地帶。而在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擺脫此現狀,倡導“以人爲本”的教育,就是以針對人的生存環境、人的生長過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個性潛能、人的創造智慧與人的合作交往能力爲基本內容的教育。而綜觀中外教育書籍,凡是大教育家,無不提倡“以人爲本”的思想。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認識你自己。”人的明智就在於認識作爲個體的自我和作爲羣體的人類。那麼,創造了音樂藝術的人類必然想要知道:音樂,到底是什麼?音樂與人生究竟有什麼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爲什麼需要同音樂聯繫在一起?沿着這個思路探求下去,我們就會進一步聯想到:音樂教育又是什麼?以及它們對於人和人生具有何種意義等這樣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我認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本着“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讓音樂教育迴歸人本,使音樂教育貼進生活。

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爲,小學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都得到昇華。課堂上,教師眼笑眉開,學生就會燕舞鶯歌;教師柔情似水,學生就會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會有共同品共享音樂的愉悅,就會有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就會有放飛靈性的生命歡歌。人文關懷如新鮮空氣一樣滋養着孩子們的心扉。

再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最後,“音樂與人”的問題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的奧祕。因爲人與音樂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哪一社會,哪一正常個人都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在客觀上是人們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說人類有對音樂的需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樂一定是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在於對生命的那種真誠和執着。音樂就是這樣與人和人生緊密聯繫着,以人的生存意識爲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基礎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爲目標,體現以審美爲核心。音樂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着所有的審美因素,並應以美感的發生爲根本內容。這樣,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展。對於音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髮現美感。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並不在於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啓迪、激勵、喚醒、感染和淨化等效應上。所以給書的最後觀點認爲說,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的音樂教學決不是培養幾個音樂家,而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來探解音樂教育的真正含義,會給我們增添許多有益的啓示。據此,該書認爲: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繫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

我希望傾注了人文關懷的音樂教學能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音樂屬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的清純之田萌發出嫩綠的音樂之苗。

書籍的讀書心得10

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爲書是我忠實的夥伴,每一本書裏都飽含着許多知識,就拿暑假期間我看的一本《快樂迪士尼》的書來說吧!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因爲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深刻的好處,我每看一篇,我都會細細慢慢地“品”,從這本書中會讓你學會寬容;懂得親情無價;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懂得互相幫忙······

這本書裏的每個主人公都是那麼的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團結友愛,每當我捧起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時,就覺得書裏面的一切人物都在我的身旁,彷彿身臨其境。就拿一片名叫《一頭幼鯨》的故事來說吧!小幼鯨生活在海底的時候經常受到其他海底生物的冷嘲熱諷,說小幼鯨長得又醜又奇怪。小幼鯨聽了這些話後,就覺得自我很孤獨,一個朋友都沒有,感受不到快樂。所以鯨媽媽經常安慰小幼鯨讓它不要難過,在生活中鯨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小幼鯨。在一次險惡的海浪中,爲了保護自我的孩子幼鯨,鯨媽媽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小幼鯨,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

我想這本書裏還有許多包含好處的故事,說也說不完,這本書讓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書籍的讀書心得11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教育新理念》兩本書的許多篇章,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

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纔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爲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爲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爲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

學生作爲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爲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爲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學生人格;三、懲戒應合理並公正;四、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爲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6

假期裏,每天都會讓兒子讀幾篇文章,閱讀後說一說自己的感想,然後記錄下來,對於文章裏面好的句子也會記錄下來,這樣不僅提高了想象能力,增加了識字量,還爲以後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今天兒子閱讀了《笨狼的故事》,這個故事只要笨狼一出場,兒子就很開心,笨狼很可愛,也很倒黴,總做一些很搞笑的事情,通過笨狼兒子能聯想到聰明兔,因爲聰明兔總是做一些笨狼做不到的事。故事很生動也很幽默。對於自己喜歡的故事書,兒子會一口氣讀完,雖然對於故事情節掌握的不太全面,但時間長了,就會實際運用到學習當中。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堅信,兒子會一天天成長,一天天進步的。

有的時候兒子也讓會我陪伴他共同閱讀,然後我們互相提問,看誰記得又牢固又準確,其實童話故事真的能開闊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簡單的圖片搭配幽默風趣的語言,別說是孩子,連我也喜歡看,彷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時代。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能帶動孩子的積極性,自己也能從中獲得樂趣,真是一舉兩得。

有的故事裏裏面還附加了一些開動腦筋的成語故事和開心謎語,兒子也很喜歡,通過猜謎語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成語故事則豐富了孩子的閱讀空間。作爲家長,我們很開心。因爲好習慣成就好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也必定會成爲我們的驕傲。

書籍的讀書心得12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啓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爲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爲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爲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爲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爲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爲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爲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書籍的讀書心得13

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居里夫人

科學的世界比海洋還要深邃;比天空還要遼闊;比宇宙還要莫測。但我們不正是爲了解開我們的好奇心,滿足我們的求知慾纔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

當初的居里夫人爲了一心一意地鑽研學習竟然從她的姐姐家搬出來遷入距離學校近點的房屋的閣樓上,沒人會知道她是如何度過這一段艱苦的時光,並且獲得巴黎大學的數學和物理學位,難道僅僅是透過窗戶進來的一點點光亮?但這些還不是最爲艱苦的:爲了向世人證明鐳的存在,她和居里先生在一個破漏的棚屋歷經4年,終於從7噸瀝青中提煉出0、1克的純淨的氯化鐳。在這之後記者和聘書隨着榮譽而來,但他們一直堅守着一個信念: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使一個人成了沒有靈魂的身體,他都應該照常工作。居里夫人爲世界做出的貢獻還遠遠不止於此,她還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她的女兒也在這個領域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一個科學家爲了自己所追求目標而不懈前進,不應該是我們每個人所學習的榜樣嗎?我們也應該爲自己的未來所奮鬥嗎?

在求知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堅持更需要勇於提出質疑。伽利略就是我們的榜樣:他經過自己的實驗否定了當時被人們所尊敬的亞里士多德的言論,他向世界鄭重的提出了自己的言論並將在比薩斜塔做出實驗。一時間言論紛紛。有人說,他這個落體實驗給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致命一擊,由此批駁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說法,得出落體加速度與其重量無關的科學結論;得到同時落地的結果;甚至有人說他是用槍彈做實驗的。但在這之後的實驗上引起了教會的注意,他們本來是準備好好地嘲諷一下伽利略,爲他們震懾一下其他的反教主義,但是最後反而是自討苦吃。

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們纔是藉助《我們愛科學》來爲我們將來的道路上做好鋪墊,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書籍的讀書心得14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讀幼兒教育書籍有感。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有學者指出:對教師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學”的方式化解教學中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是判別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一個標誌。不斷地反思,我們的教育智慧也隨之不斷增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爲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在我的教學隨筆當中很多事情記錄了當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想法,用新的記錄和總結是提高和發展的第一步,積累平時的有缺點就是爲自己積累素材。

2.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整天忙着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這一點是我在圖強一小最深刻的感悟。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師是這樣想得更是這樣做的,默默無聞的進行自己的教學底蘊的積累。我覺得教學固然重要,但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更爲重點,只有一個教師有足夠的電源時,才方可爲學生們去消耗。

3.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學活動,在紀錄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爲得失總結並積累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讀後感《讀幼兒教育書籍有感》。

4.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爲我們爲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可能由於我的專業關係,我的性格是比較開朗好動的,而在這樣的學校裏。我似乎受到了很多平凡的感悟,而在平凡之中尋求我個性的空間。

5.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爲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爲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6.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爲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以多元化的教學融入我的課堂,在平凡的教學中創出自己不平凡的教法。

7.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爲。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爲。一路走來,感慨頗多。我將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成長的路上,爲自己的生命奠基,爲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們的關懷與教育類書籍的引領而這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書籍的讀書心得15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爲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必須先讀書,教育者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時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學教師讀書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爲成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小學教師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讀到《小學數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本書介紹衆多小學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峯老師,還有以“爲學生所需而教爲樂”的田立莉老師。品讀着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絕。

激動於名師們在書中留下的真知灼見: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爲什麼”;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玩、學會發現、學會應用、學會欣賞;爲學生所需而教;放開手,他(她)們走得很好……

感慨於課堂說真實話比說正確話更重要,追求樸實無華有實效的劉可欽老師;感慨於將責任和追求寫進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也感慨於立足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田立莉老師……

欽佩于徐斌老師的智慧、華應龍老師的“瘋狂”;也欽佩於在同一個地方不重複講同樣課的錢守旺老師;更欽佩於“從打工仔”到“全國數學課堂教學第一名”的夏青峯老師……

如:劉可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雙基”,使之紮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課堂生活迴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裏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爲“某某同學說得很,誰能比他說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說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複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爲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纔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細細品讀每一位專家的觀點都讓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爲學生所需而教。他們都是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無私的愛去澆灌每一位學生,注重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觸動着我的心靈,感動的同時,暗自下決心也要做一名這樣的教師,爲了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縱觀專家們的成長之路無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穫。最讓我們學習的是專家們對教育孜孜以求的態度和如癡如醉的迷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以大師爲榜樣,學習-實踐-反思,在三尺講臺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