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1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爲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爲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爲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雹”的道理。但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百歲高齡時所作,我們在書中經常會看到很多的細節,不僅是對自己的丈夫和女兒的描述,還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許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發生一樣,即使是藉助着日記來會議,也着實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寫下這些充滿幸福的瞬間時,內心是多麼的留戀和不捨,這是他們的真實生活,我們無法加上“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個結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讓我體會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擁有和楊絳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間,《我們仨》描繪的是可以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細節,生活中雖然有爭吵和艱苦,但總會需要樂觀和希望來繼續走下去。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2

竟然像小學生一樣開始寫讀後感了,零零散散的花了兩天的時間,將楊絳的《我們仨》看完了。

以前也聽過這本書,看見書名叫我們仨,總能想到些別的,比如大學時候的我們東北仨妞,電視劇中的很多以三姐妹爲題材的電視劇。在圖書館看見這本書,就立馬借來了,看了才知道,原來講的是楊絳,錢鍾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經過。

書分爲三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這一部就一頁紙,作者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和鍾書一同散步,鍾書不見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來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講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沒懂講的是什麼。楊絳說她做了一個夢,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一部中,鍾書和女兒都已經離世,只剩下自己,寫三個人一生的事蹟;

剛開始的一部分裏說:”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

說到這裏我覺得上邊這幾句是能總結全文的,但是最能總結全文的還是下面這一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楊絳才二十四歲的時候,和鍾書結了婚就一起去英國牛津大學求學,開始講他們在牛津的點滴,吃住的細節,學習讀書上的事情;後來去了法國巴黎大學求學;當時我就感慨,那些很厲害的人物,哪個不是年輕的時候去這學習,去那留學的,學成歸來,多牛。

後來他們回國後,他們的女兒也一歲多了,當時是1938年,戰亂時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輾轉於蘇州、上海、無錫這些地方,講述了在戰爭下他們的生活,後來,他們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趕上了當時的各種運動,三反運動,五四運動,在那個背景下,他們的生活貧苦,日子過的也很艱難,後來又趕上“下鄉”;他們在那樣的背景下生活,日子過的確實艱難;然後後來文章就側重的講錢瑗的事情,他們一家學問都很深,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一生卻也坎坷、艱難。

我現在的讀書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着讀,這本書嚴格的算起來一天的時間不到,所以領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總的來說,我認爲很多厲害的人物都是喜歡讀書的,嗜書如命,但是他們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同時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是好的壞的並存着。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3

泛黃的封面、瀟灑寫下的書名,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中國文人別樣的雅緻風韻。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抽出一些時間,欣賞娓娓道來的故事,好好咀嚼,在我看來,是有必要的。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思念帶來無邊無際的傷痛,痛定之後剩下洞徹生死世事的達觀。書中沒有心碎的詞句,絲毫不顯露悲痛的內心,然而紙張滿溢着對丈夫、對女兒的無盡思念,雖然只剩下楊絳先生孤身一人,但她活在甜美的回憶之中也滿臉幸福。所有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裏看來都是淡定超脫,但內心只有冷暖自知了。

一個長達萬年的夢開始出現,楊絳先生與家人一起在一條古驛道上離離合合、聚聚散散,看到後面才知道這些事一家人在最後一段人生路的真實寫照。作者筆法細膩,十分注重細節,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被串成一條樸實卻散發着獨特魅力的古風項鍊。沒有直抒胸臆,沒有直接議論人事,只是細緻從容地敘述,將思考的空間留給了看文字的我們,她所想表達的想法和主題也就這樣慢慢、慢慢浮現。“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全書以這樣簡單的三句話結尾,一陣心酸涌來,願那份溫馨的回憶能陪伴者楊絳先生尋覓到回家的路,與日夜牽掛的親人相聚。

我們倆老了只有短短一頁,但是卻包含着對故人的滿滿懷念;我們失散了文字裏描繪出的夢境虛虛實實、亦幻亦真,走上古驛道,相聚再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最着墨描寫的一個章節,幾十年來普通平凡家庭裏的一個個日子,對於專注於做學問的.夫妻倆,生活更是簡單,儘管風雨兼程,依舊相互攙扶前行。傷心處,我會心酸,受到撼動;開心處,我會不自覺跟着書裏的人物一起歡笑;親人離散時,我跟着一起悲痛。跟着作者喜怒哀樂,也贊同着一些價值觀。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回憶錄,更像是人世間的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劇本,靈動細緻的筆下角色鮮活。

從窗戶紙的孔隙中,看到了一戶書香門第的故事,即便有主角已駕鶴西去,但依舊動人心絃。再多的讚美評價在不真真翻看這本書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現今作者還站在這座書橋上尋找着知音。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4

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爲學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後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者家庭,感受他們三口在人生苦難面前相互理解、關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着讀着就熱淚盈眶。

首先感動於這個家庭的學術氛圍。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們對學術,對學生,對教學共有的那份癡心讓我唏噓不已。早年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單純與執着真是可貴。楊絳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在家時,各自在自己的書桌前工作,互不相擾,碰到困難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有仨人之間的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這樣的文字,我連讀幾遍,總會爲這個家的這份安靜、寧和向上的氛圍感嘆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是“情懷”,什麼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動於這個家庭三人之間的那種心心相牽的溫柔。從楊絳先生的一段段描寫中,我讀到了錢鍾書先生疼愛妻女的一個個小細節,如在產院做產婦的日子裏,笨拙的鈡書爲她做雞湯,在巴黎出租屋的時候,錢鍾書早早起牀,將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牀前,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於合上書的時候,還時不時想起錢鍾書爲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紅茶,還有她爲鈡書做的紅燒肉。總能記得她誇讚女兒媛媛“乖,管得住自己,過目不忘”這些特點時的自豪,常能想起他們一家三口讀書時媛媛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鈡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楊先生看書則很鎮定的樣子來。反覆回想就能感覺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詩。

《我們仨》,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兩位親人都與她遠去,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在充滿真情的回憶。看似平實的文字裏,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覺察到她思念親人的苦痛,書中敘寫的每一個生活瞬間都是她每天勉勵自己珍愛生活的動力。想到這兒,猛然覺得我們當下的生活也變得可貴起來,今日我們經歷的很多個細節,未來都會成爲美好甜蜜的回憶。想到越是單純的生活裏,越有很多能夠品讀的滋味,我在勉勵自己,有什麼理由不溫柔對待這不斷流失的歲月呢?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5

看完楊絳女士的《我們仨》後,心情頗爲激動。

楊女士(請原諒我姑且裝作很成熟的喚楊絳女士爲楊女士)及其夫錢鍾書老先生還有其女錢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說它平凡是因爲這是一個只有一家三口的世界,沒有名利紛爭,雖然楊女士、錢先生、錢媛女士都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名人。說它不平凡是因爲他們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我只能仰望的高度。

有人說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此刻我終於明白,某些人的思想及品行真是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膜拜的。

1997年楊女士的愛女錢媛女士因病去世,1998年,僅隔一年,其夫錢先生也離開了人世。楊女士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悲慟渡過晚年呢?先後經歷喪女、喪夫之痛的楊女士又該是懷着多大的傷痛來寫這篇回憶錄的呢?回憶裏越是美好,對楊女士來說無疑越是一種殘忍。

在國家局勢動盪的時候,楊女士說:“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當一種愛已經滲透到骨子裏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去計較形式上的愛的。而楊女士一家對祖國的愛,我想已經滲透到他們骨子裏了吧。楊女士及其家人我想應該是不諳世故的,可是他們卻深受身邊人的愛戴。在這63年間,他們不停輾轉,然後分離,再又相聚。可是不管他們到哪裏,總會有那麼一羣人照顧和關心着他們。因爲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他們把工作當做樂趣,寫字永遠是他們熱衷的事。剛開始,他們不會做飯,不會用電爐燒水,錢先生甚至連火柴都不會劃,可是他們的生活卻處處充滿樂趣。就像伉儷二人把每次的散步當做探險一樣,這是一個聖潔的世界。

還有家庭的溫馨也是本書最震撼的地方之一。從楊女士給這本書取名爲《我們仨》這點便可推知一二。“我們仨”是並列關係,無論在誰心中,地位都是等同的。這就讓人想起了“朋友”這個詞。與其說他們是夫妻、是父女、是母女關係倒不如說他們是朋友關係。不論驟風暴雨他們相濡以沫。天上人間,時空阻隔不斷的是摯情。楊女士的文字含蓄節制,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自力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可是逝者永逝,在這裏我只能祝願楊女士能夠安詳渡過她的晚年。